怎样上好初中作文课

来源 :俪人·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chun98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作文教学的基本现状仍是“没有作文教学”,多写多练、自然生长的理念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失语”与“无为”也不是个例。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既有课程层面的,也有评价层面的。
  从作文教学的过程来看,按“作前”(写作前)“作中”、“作后”可分为作文指导课、作文训练课和作文讲评课三类。其中,作文指导课课型最为丰富,也最有争议,这或许也是很多人干脆在自己作文教学中将之删除的主要原因。粗略一点,作文指导课主要有两类:作文理论课和能力训练课。
  作文理论课是指关于写作基本理论的教学。比如,我的一节作文理论课是关于心理描写的:让学生读“什么是心理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文字;选三段著名的心理描写的句子,让学生谈谈“揭示了人物怎样的思想和性格”;情景模拟练习,设置情景为“数学课开始了,老师把批好的试卷发了下来。在拿到试卷之前,我紧张得要命,就怕自己考砸了。试卷拿到手以后,我一看不及格,很是伤心”,然后让学生写一段心理描写;我猜学生所写的心理描写的类型——内心独白,幻觉描写,环境衬托,用神态、语言、动作反映内心的变化,或者是几种类型的综合;学生心理描写展示。
  初中三年“教什么”,从大项上看有三块内容:考场作文的基本规范、记叙文的基本写法、升格记叙文。心理描写属于“记叙文的基本写法”。考场作文受时空的限制,有其独立的特点,因此从写作的角度,掌握一些基本写法,应纳入作文教学的范畴,但对于初中生也不可过于理论化。我在关于心理描写作文理论课的第一个环节上是“匆匆而过”的,重在怎么写。后来学生的写作多采用内心独白,而较少用幻觉描写、环境衬托、神态、语言、动作来反映内心的变化,这与初中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是一致的。可见,本节课“教什么”还是抓住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这节课学生的学习方法可谓多样,有接受式,有合作式,动口,动手,更动脑。学生对于“心理描写”原先是有一些感性认识的,我在第二环节也选用了孩子们学过的三段著名的心理描写中的句子——分别出自都德的《最后一课》、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及朱自清的《背影》,除了印证心理描写的作用外,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如何进行心理描写。第三环节的“情景模拟”,创意来自网络,选用学生非常熟悉的场景,更“真实”。最得意的是,学生写完后,没有马上交流,而是进入第四环节:猜学生可能用到的描写方法。将相对“枯燥”的描写方法用“猜”的方式进行,学生分外专注,兴味盎然!
  我的作文理论课以写作的一般能力——文体知识、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谋篇、语言运用等为训练点,精选典范作品为例文,按照年级要求设计训练方案,组成一个读写结合、分阶段、有层次的训练序列。这种作文教学体系既摆脱了“熏陶式”的中国古代作文教学方法的影响,又摆脱了“模仿式”作文教学方法的束缚。可以说,是从经验主义走向科学主义的可贵尝试。
  作文教学的第二种常见课型是作文训练课,最简单的训练课是给学生题目,限时、限地完成;可以对题目作一些“提示”或“要求”。这两种课型有点类似于阅读教学中的练习课。这种课型偶尔为之尚可理解,但如果成为常态课型,不客气地说,就有点放弃自我专业立场而误人子弟了,毕竟这种方式“技术含量低”,是学生没有得到任何启发的一次习作而已,也是“作文不用教”谬论下的现实表演。
  大多数版本的语文教材中关于写作的内容都是体现一种写作理念,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每个单元最后都有“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有三个单元将“综合性学习”位置调到“写作”前面,大概是在强调各单元训练重点不同),将“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三者放在一起,这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写作理念:作文来源于对话,来源于活动,来源于生活,虽然三者都有各自的教学目标。第一单元的主题是“这就是我”,《教师教学用书》建议“活动目标”为:
  1.正确认识自我,展现自我风采,树立信心,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
  2.用普通话口齿清楚地介绍自己,发言时态度大方。能根据不同的目的调整说话的内容和方式。
  3.在介绍自我的基础上进行写作练习,要求尽可能集中、明了、简洁地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力求写出一点新意。
  我们可以理解为三个目标虽各有指向,但最终都归结到写作上了,也就是通过“综合性学习”和“口语交际”等活动,开启学生写作的大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寻找材料,在活动中产生写作灵感。
  与这种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李白坚老师的“快乐大作文”。这种作文是在课堂上“演示”一个预设的具有科学性、趣味性、系统性的游戏活动,吸引学生激情参与,先展示过程让其观察,然后再学写作的方法,行之有效。与人教版初中教材中“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不同,“快乐大作文”在游戏后写的是游戏过程的本身。
  李老师曾说过,今天的教师已经很难像孔子那样带领学生走进社会生活,但是我们却可以在课堂上制造一种微观的“生活”,见微知著地引导学生学习获取生活素材的方法。例如,我们虽不可能带领学生遍尝天下,却可以给学生一盒糖或一包花生,教学生观察食品的厂家、出厂日期、保质期、外包装以及色、香、味、形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会很快掌握观察生活和获取细节的方法。此外,在“演示生活”时,向学生解释一些诸如细节、素材、剪裁详略、心理活动、方位变换、题目从何而来、记叙和生活原型的区别等理论问题,也远比直接从写作的角度讲要方便、清晰得多。
  “快乐大作文”这种作文训练课的确为学生赢得了“生活”,获取了写作素材,尤其对于初入门的学生,作文一下子变得“有话可说”了,但“游戏”是有限的,生活毕竟不能全部转化为“游戏”,说白了,考场作文是没有游戏可资参考的,到那时,如果“快乐大作文”没能转化为作文能力,学生有可能会迅速变得束手无策。
  作文训练课至少有以上三种形式。当然,先理论教学,再写作训练印证,也算是作文训练的一种,为行文方便,我们将这种方式归纳到“作文理论课”中去了。
其他文献
【摘要】本篇文章针对基于探究理念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一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同时结合笔者的自身经验总结出了几点可行性较高的实验措施,其中包括“探究式”演示实验、“探究式”课堂实验以及“探究式”分组实验等等,以期能够对我国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献上笔者的一点绵薄之力。  【关键词】探究理念 初中生物 实验教学  一、前言  生物学不仅是一门将实验作为教学基础的自然学科,同时是整个初中生物教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