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服务”:一种提升大学生感恩教育质量的新路向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zo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明确强调:要进一步完善帮助贫困家庭学生上学的资助制度和扶持政策,保障人民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郑重宣布:要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最近国务院正式出台文件提出意见,建立健全上述学校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并召开部署贯彻落实新资助政策会议。
  2007年的这个秋天,注定将载入中国教育史册——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要求加大财政投入、落实助学政策,从制度上基本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问题之后,新出台的《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从系统性和长期性的角度对资助工作作出制度设计,并要求从今年秋季开学起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实施。[1]
  这一件件实实在在的步骤举措,深深地激励着广大教育工作者,温暖着莘莘学子的心。在东华大学环境学院2007级170名新生中就有42名学生接受了各类助学金的资助。相比较而言,贫困大学生群体在求学路上有着更多的艰辛,大部分贫困大学生能够正视困难,通过自强、自立、勤奋回报这个社会的关怀。但同时,面对这些有可能改变其一生命运的援助,也有一部分大学生无动于衷,不懂得感恩回报。
  
  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洒向学子尽是爱,沐爱学子当如何?施恩勿念,受恩莫忘,这是人之美德。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从小就在接受这样的教育。但是否每个受过恩惠的人都会回报过施恩的人呢? 从已有的事实来看,很难给这个问题一个完全肯定的答案。
  据笔者工作中了解到,上海市某社会成功人士连续2年在一所大学的范围内资助了4名贫困大学生,但其中3位大学生在受资助后却很少与资助人联系,以至于出资人感到很遗憾,逐年减少了对这几位学生的资助。上述例子并非个案,上学期间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毕业后就失踪的学生大有人在。在不少受资助贫困大学生的意识中甚至有这样的想法:“穷是天生的,得到资助是应该的。”
  穷是天生的,但没有人天生就负有资助的义务和责任,如果把接受资助当作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就大错特错了。但凡是有此善举的人,都是抱着一颗善良的心来做这些事情的。虽然说施恩不图报,无论是政府、个人或是社会团体,之所以能够对贫困大学生进行资助,都是希望他们能摆脱眼前的困境,将来有一番作为。[2]他们对困难大学生的期望不是出于个人的目的,而是希望这些大学生将来能够回馈社会。今年我国新的教育资助政策将惠及约1800所高校的400万大学生和1.5万所中等职业学校1600万学生,每年用于助学的财政投入、助学贷款和学校安排的助学经费达到500亿元。除去政府的巨额投入外,还有很多的社会团体和个人也在资助着贫困大学生们。贫困生的求助能够很快引起社会的支持,这是值得高兴的,因为这充分表现出我们的社会是充满爱心的。可在这爱心的背后,如果没有贫困生自力更生的信念和决心,甚至社会的资助竟换来少数贫困生的长期依赖心理,无疑是令人遗憾而痛心的。
  贫困大学生有着各种各样的复杂心理,有的有着强烈的自尊心。笔者在工作中曾经遇过这样的个案:烈日下一位年近花甲的新生家长走进办公室,讲述了自己眼睛残疾独自抚养女儿的艰难生活,在这座繁华大都市里含辛茹苦的父亲没有收入,一直为女儿支撑着天空,可想而知是多么的不易,街道、社会资助了孩子的学费,但是进入大学后,女儿执意不要申请困难补助,不让父亲来学校,并且和父亲说如果到学校找老师,她就一辈子不会回家,此刻面对无奈的家长笔者明白了他过早的满头白发;有的困难同学心怀感激却不知如何表达,有的则担心资助者索要回报,有的甚至怀疑资助者的爱心。近段时间,有一些关于大学生不知感恩的集中报道,当然这些报道可以有不同角度的解读,有些极端案例也属个别,但在当今一些大学生中存在着感恩意识危机却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这也折射出高校感恩教育和感恩文化的缺失。
  接受无偿资助的大学生要学会感恩。感恩父母,父母的爱是最博大、最无私的,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的人,还奢谈什么爱祖国、爱人民呢?感恩老师,学校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起点,老师为培养学生付出了数不尽的心血,为了让更多的青年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在克服困难,在尽可能多地提供优良教育资源方面作出不懈努力。感恩社会,任何个人需要的满足都离不开社会其他成员的劳动和奉献。感恩党和国家,党的各种惠及民生的好政策,国家的稳定发展繁荣,都为大学生提供了成长的沃土。[3]
  提升大学生感恩教育质量的探索与实践
  
  那么如何提升现今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教育质量呢?从目前高校的资助体系来看,缺少的恰恰是对他们接受资助后心理的引导,这可以说是感恩教育的一种缺失。
  东华大学环境学院“阳光服务队”是一支学生志愿服务队伍,服务队中大部分志愿者是曾接受过国家、社会、学校、个人等各种形式资助的贫困学生,队伍从两年前成立时的10人,发展到现在160余人,设有专门的指导老师、管理章程及组织管理机构。每一位参加阳光服务的贫困生在接受爱心资助的同时,也传递着爱心火炬,可以说是对感恩意识缺失的一种有意义的重建。服务队规定,所有接受资助的同学依据受助额度不同,必须完成不同时间的义工工时,对义务工作考核的结果将定期汇总,在阳光服务队网站上宣布,考核结果也是下一年申请各类奖助学金的重要参考条件。阳光服务队的建设给困难学生提供了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队员们散发着爱的“阳光”,感染着周围的人。而在参与阳光服务的过程中,受资助的大学生心理也产生逐渐地变化。通过辅导老师与队员一对一谈话、小组交流、队员大会等形式及时地交流思想,适时地梳理自身的想法和情绪,使困难学生增强感恩回报的社会责任感。
  “阳光服务”让贫困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完成义工工时不再是一种负担,而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自己对于社会的价值;“阳光服务”使大学生增添了一份责任感,更激发了发奋读书立志成才的动力;“阳光服务”更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的品德,使大学生明白不能无偿享有他人的劳动成果;由受益者进行感恩回报,也体现社会的公平。把无偿资助变为回报行动,维护了困难大学生的自尊,使他们能够从容地借款解困救急。学校的基本职能是“育人”,帮困工作不仅仅是纯粹经济上的援助,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树立自强、自立的信心,树立感恩社会、回报社会的理念。
  
  结束语
  
  目前,东华大学的贫困学生经过贫困认定后根据困难程度领到“红卡”“绿卡”,据此接受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为给更多的学生提供经济方面的援助,各学院也都相继成立了阳光服务队,作为志愿服务社会的困难大学生们也渐渐领悟到了接受资助背后的一种责任,有96%以上的困难学生在调查中表示愿意参加阳光服务队的活动。
  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不懈的坚持下去。多元化、多链接、多共建是“阳光服务队”建设的方向,整合社会资源,搭建更大的舞台,为困难学生提供一个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途径,使困难学生在活动中能够回馈他们收到的奉献和爱心,是“阳光服务”建设的任务。在这个舞台上贫困大学生能够接受全身心的感恩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回报社会,深入探寻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的可贵,树立完整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张培元.助学,给和谐一个温暖的支点[J].观察,2007(10):1.
  [2]方向.有付出的接受资助:让大学生真正学会感恩[J].教育与职业,2007(09):84.
  [3] 向和.洒向学子尽是爱[J].中国高等教育,2007(12):1.
其他文献
恢复高考30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基本上完成了从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大批适龄学子走进大学校门,走进高雅的知识殿堂,公民享有了更广泛的教育机会,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得到充分的尊重。与此同时大家也看到,有部分学生迷失在课堂学习与个人业余兴趣的冲突中,最终被降级或勒令退学。其实降级和退学现象在高校一直都是存在的,降级是因为学分没有修够,学分不够的原因是成绩不及格的科目太多。导致成绩不及格的主观、客观
傍晚,洗过澡,我便带着妹妹,到公路上散步。其实,公路上也并无什么风景,我俩只是随意走走而已。  妹妹只有三岁半,童音稚语,听在耳中,却也格外悦耳。她开心地牵着我的手,指这指那,眼中尽是好奇的景色。  望不到尽头的铁轨,偶尔一列火车轰隆地开过,妹妹便蹦跳着,拍着手,笑着,叫着,奔到路边观看,是那般急不可待。我微微一笑,一辆火车而已,干嘛这般大惊小怪?却忽地想起,自己像妹妹这般大小时,也曾经牵爷爷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