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子今年6岁,天生好动,是个十足的小调皮。
记得儿子1周岁时的一天,他奶奶打来一桶水准备洗菜,儿子很好奇,挪着不稳的步子走过去,一手抓起一把树叶,一手抓着一把泥土,哗啦哗啦全放进桶里。看着浑浊不清的水,奶奶无奈,小家伙却咧嘴笑了。
如今,儿子上幼儿园中班了,随着年龄的增长,调皮有增无减,整天翻箱倒柜,恶作剧不断。
一天,儿子从幼儿园回到家,找到了一辆玩具汽车。本以为他会照常规玩下去,可出乎意料,小家伙把汽车放在自己身边后,继续寻找其他物品,一边找还一边问:“妈妈,可以把汽车拆开的东西呢?”把汽车拆开?我没有听错吧。“好好的汽车拆开干什么?不许拆!”面对喜欢搞破坏的儿子,我只能拒之千里,何况这辆玩具汽车价格不菲。这下可惹恼了小家伙,“你不给我找,我自己找!”说完,立刻从床底下拖出几个杂物箱,开始乱翻。看他脾气上来了,再说家里也没有什么拆汽车的工具,我便顾自去干家务了。
一晃半个多小时过去了,儿子房间静悄悄的,我忍不住过去一探究竟。一推开门,我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纸片、玩具、老虎钳、油瓶……地面上狼藉一片。再看儿子,一手拿着螺丝刀,一手拽着电线,正聚精会神地摆弄着玩具汽车!“天哪,干什么啊?”我立即走过去有点失控地喊道。可是小家伙一点也没听出我言语中夹杂的生气与责怪,慢条斯理地一边继续拧螺丝,一边颇有成就感地宣布:“妈妈,你看,我快修好了!”
“你不是要把汽车拆开吗?怎么修好了?”
“对啊,这辆车前天就坏了,我都两天没玩了。”
“干吗不告诉你爸爸?可以让他修的。”
“我自己会修的,你看!”儿子抬起头,言语中充满自信。这话让我有点吃惊,儿子长大了,不再是那个一有事就追在我们屁股后面跑的小屁孩了,他的自主意识已经萌发,动手能力也在加强。想到这些,刚才心中的怨气顿时烟消云散,我觉得自己应该好好陪陪孩子,跟他一起探究世界。于是,我蹲下来,仔细观看儿子的杰作,还真不错!我拿来两节新电池装上,拧了一下开关,玩具汽车立刻开动起来。“噢耶,成功了!”儿子欣喜若狂地高呼起来。
儿子发自内心的成就感与快乐让我心中生出了些许自责。作为母亲,我很少支持儿子的想法,相反,总认为他太调皮,太任性,常常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如今通过这件事,我意识到:孩子的调皮有时是可以原谅的,因为他正在进行“科学探索”。
专家点评
怎么看待“调皮”,集中反映了一个家长的儿童观和教育观。“调皮”意味着对即有规范和状态的挑战,对训诫的否定和对自我意愿的坚持。成人在界定“调皮”范筹时,进则成了剥夺探索权利,退又成了纵容溺爱。如何使支持孩子的探索欲望与做规矩两全呢?首先,家长应该信任孩子,不随意指责孩子的某种行为就是“调皮”;第二,应该让孩子了解某一行为不能伤害到自己及别人;第三,应该让孩子明白和学着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在此基础上再来定义“调皮”,我们可以减少和孩子的冲突。
记得儿子1周岁时的一天,他奶奶打来一桶水准备洗菜,儿子很好奇,挪着不稳的步子走过去,一手抓起一把树叶,一手抓着一把泥土,哗啦哗啦全放进桶里。看着浑浊不清的水,奶奶无奈,小家伙却咧嘴笑了。
如今,儿子上幼儿园中班了,随着年龄的增长,调皮有增无减,整天翻箱倒柜,恶作剧不断。
一天,儿子从幼儿园回到家,找到了一辆玩具汽车。本以为他会照常规玩下去,可出乎意料,小家伙把汽车放在自己身边后,继续寻找其他物品,一边找还一边问:“妈妈,可以把汽车拆开的东西呢?”把汽车拆开?我没有听错吧。“好好的汽车拆开干什么?不许拆!”面对喜欢搞破坏的儿子,我只能拒之千里,何况这辆玩具汽车价格不菲。这下可惹恼了小家伙,“你不给我找,我自己找!”说完,立刻从床底下拖出几个杂物箱,开始乱翻。看他脾气上来了,再说家里也没有什么拆汽车的工具,我便顾自去干家务了。
一晃半个多小时过去了,儿子房间静悄悄的,我忍不住过去一探究竟。一推开门,我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纸片、玩具、老虎钳、油瓶……地面上狼藉一片。再看儿子,一手拿着螺丝刀,一手拽着电线,正聚精会神地摆弄着玩具汽车!“天哪,干什么啊?”我立即走过去有点失控地喊道。可是小家伙一点也没听出我言语中夹杂的生气与责怪,慢条斯理地一边继续拧螺丝,一边颇有成就感地宣布:“妈妈,你看,我快修好了!”
“你不是要把汽车拆开吗?怎么修好了?”
“对啊,这辆车前天就坏了,我都两天没玩了。”
“干吗不告诉你爸爸?可以让他修的。”
“我自己会修的,你看!”儿子抬起头,言语中充满自信。这话让我有点吃惊,儿子长大了,不再是那个一有事就追在我们屁股后面跑的小屁孩了,他的自主意识已经萌发,动手能力也在加强。想到这些,刚才心中的怨气顿时烟消云散,我觉得自己应该好好陪陪孩子,跟他一起探究世界。于是,我蹲下来,仔细观看儿子的杰作,还真不错!我拿来两节新电池装上,拧了一下开关,玩具汽车立刻开动起来。“噢耶,成功了!”儿子欣喜若狂地高呼起来。
儿子发自内心的成就感与快乐让我心中生出了些许自责。作为母亲,我很少支持儿子的想法,相反,总认为他太调皮,太任性,常常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如今通过这件事,我意识到:孩子的调皮有时是可以原谅的,因为他正在进行“科学探索”。
专家点评
怎么看待“调皮”,集中反映了一个家长的儿童观和教育观。“调皮”意味着对即有规范和状态的挑战,对训诫的否定和对自我意愿的坚持。成人在界定“调皮”范筹时,进则成了剥夺探索权利,退又成了纵容溺爱。如何使支持孩子的探索欲望与做规矩两全呢?首先,家长应该信任孩子,不随意指责孩子的某种行为就是“调皮”;第二,应该让孩子了解某一行为不能伤害到自己及别人;第三,应该让孩子明白和学着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在此基础上再来定义“调皮”,我们可以减少和孩子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