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师生、生生相互交流的场所,如何进行师生、生生间的相互交流,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每个教师最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建立互动教学的机制,积极引导学生思考与发问,开展合作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等方面来阐述初中化学课堂如何开展相互交流.
关键词:化学;互动;教学
一、建立互动教学的机制
学生的学习,最终要依靠自己而不是教师的灌输.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常为了让学生获得较高的考试分数,而采用向学生强行灌输知识的方法来教学,由于教师的强行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不是互动的而是单向的.要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能真正的“动”起来,就要构建互动的机制.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架子,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的朋友,可以无话不说,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课堂是轻松的学习场所,他们在这个学习场所里是能畅所欲言的.假如教师不能放下架子,而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话,学生会感到教师的“威严”,有话也闷在肚子里,不敢与教师交流,从而正襟危坐在课桌上,等教师递过来知识[1 ].因此欲开展好互动教学,首先要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二、积极引导学生思考与发问
让学生“动”起来,进行师生互动,不是单纯地看学生在课堂上是否热闹,而最重要的是看学生的思维,能不能真正的去思考问题,能不能真正的去探索问题,这样才有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要诱导他们去思考化学问题,不是简单的我问你答,更不是让学生回答是不是,对不对这些弱智的问题[2 ].比如,在绪言教学当中,在教师演示了镁带的燃烧与碱式碳酸铜加热的实验后,就可以问学生这两个实验有什么异同点?而不是问一些常规的现象、结论.
化学与生活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如果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能注重与学生生活、社会的联系,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从而使教学互动变得更容易实现.比如,在学习金属资源保护知识时,要让学生重点知道铁生锈原因与防护,我们可以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引导学生发问.先让学生观看以下的生活实例:汽车外表为什么要喷上油漆?钢圈的表面为什么要镀上金属?学生自然会发现问题:防止铁的生锈.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铁生锈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自然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测,从而为接下来的探究铁生锈的原因做好铺垫.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手段,初中学生有好奇、好问、好动的特点.化学实验现象奇特,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维活动,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化学实验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比如,双氧水放置在常温下也能看到瓶壁上有气泡附着,但产生氧气的速度很慢,如果在双氧水中加入一些二氧化锰粉末,就能看到迅速有大量的气泡产生了,从而诱导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二氧化锰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如,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后,溶液会出现浑浊,假如向此混合液继续通入二氧化碳,学生会发现浑浊的液体又变澄清了,自然地会发问:这是什么原因?是不是过后通入的二氧化碳与浑浊物发生了反应?化学实验的现象是千变万化的,稍有“异常”现象的出现,都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应当运用好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发问与思考.
三、开展合作探究式学习
能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而且不做作,真正动的有质量,才是互动教学模式的核心所在.新课改提倡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是很有效的互动教学模式,它不仅能让学生的思维、操作真正动起来,还能有效的使学生掌握探知的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学会与学生交流、合作的技巧,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大胆的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比如,有位教师在进行氧气制取的时候,先让学生利用高锰酸钾进行实验,学生实验一会儿出现了不少情况:有的学生说,试管破裂了;有的学生说,得到的气体不知是不是氧气;有的学生说,没有氧气出来等,出现了好多“意想不到”的情况.教师并没有批评他们“笨手笨脚”,而是将他们的问题拿到全班面前一起分析、探讨.试管破裂的原因有好几种,有的是在加热前没有预热,有的是实验结束后没有先将水槽中的导管拔出来,而先停止了加热;学生不知道集气瓶里的气体是不是氧气,主要是运用了排空气法,这个需要验证;有的学生氧气看不到出来或出来很慢,主要是因为没有在实验前进行气密性检查.总之,先让学生去实验的方法,使学生真正的受益匪浅,远比教师先反复讲解,再让学生实验操作的教学效果好的多,当然,有些存在危险的化学实验,是不能照搬这种模式的.
四、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学生能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是互动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学生自己也知道可能会在发言中出错误,如果学生害怕出错而不敢发言,那说明我们的互动教学还停留在形式层面.在实践的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能轻易的批评说错的学生.比如,在学习氢氧化钠性质的时候,有的学生就说,怎样证明它与二氧化碳进行了化学反应?因为,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会变浑浊,现象明显,而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没有明显现象.尽管这个问题说的不是很好,因为看不见现象的化学反应也是存在的,但教师不能随便批评,相反可以表扬他,这个问题提的有价值,可以让学生思考一下,如何利用实验来证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
参考文献:
[1] 李清林. 浅谈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2] 尹泳一,孙万运.在探究中追求化学课堂的动态生成[J].化学探究,2006.
[江苏省苏州巿相城实验中学 (215131) ]
关键词:化学;互动;教学
一、建立互动教学的机制
学生的学习,最终要依靠自己而不是教师的灌输.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常为了让学生获得较高的考试分数,而采用向学生强行灌输知识的方法来教学,由于教师的强行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不是互动的而是单向的.要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能真正的“动”起来,就要构建互动的机制.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架子,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的朋友,可以无话不说,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课堂是轻松的学习场所,他们在这个学习场所里是能畅所欲言的.假如教师不能放下架子,而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话,学生会感到教师的“威严”,有话也闷在肚子里,不敢与教师交流,从而正襟危坐在课桌上,等教师递过来知识[1 ].因此欲开展好互动教学,首先要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二、积极引导学生思考与发问
让学生“动”起来,进行师生互动,不是单纯地看学生在课堂上是否热闹,而最重要的是看学生的思维,能不能真正的去思考问题,能不能真正的去探索问题,这样才有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要诱导他们去思考化学问题,不是简单的我问你答,更不是让学生回答是不是,对不对这些弱智的问题[2 ].比如,在绪言教学当中,在教师演示了镁带的燃烧与碱式碳酸铜加热的实验后,就可以问学生这两个实验有什么异同点?而不是问一些常规的现象、结论.
化学与生活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如果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能注重与学生生活、社会的联系,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从而使教学互动变得更容易实现.比如,在学习金属资源保护知识时,要让学生重点知道铁生锈原因与防护,我们可以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引导学生发问.先让学生观看以下的生活实例:汽车外表为什么要喷上油漆?钢圈的表面为什么要镀上金属?学生自然会发现问题:防止铁的生锈.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铁生锈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自然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测,从而为接下来的探究铁生锈的原因做好铺垫.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手段,初中学生有好奇、好问、好动的特点.化学实验现象奇特,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维活动,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化学实验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比如,双氧水放置在常温下也能看到瓶壁上有气泡附着,但产生氧气的速度很慢,如果在双氧水中加入一些二氧化锰粉末,就能看到迅速有大量的气泡产生了,从而诱导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二氧化锰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如,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后,溶液会出现浑浊,假如向此混合液继续通入二氧化碳,学生会发现浑浊的液体又变澄清了,自然地会发问:这是什么原因?是不是过后通入的二氧化碳与浑浊物发生了反应?化学实验的现象是千变万化的,稍有“异常”现象的出现,都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应当运用好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发问与思考.
三、开展合作探究式学习
能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而且不做作,真正动的有质量,才是互动教学模式的核心所在.新课改提倡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是很有效的互动教学模式,它不仅能让学生的思维、操作真正动起来,还能有效的使学生掌握探知的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学会与学生交流、合作的技巧,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大胆的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比如,有位教师在进行氧气制取的时候,先让学生利用高锰酸钾进行实验,学生实验一会儿出现了不少情况:有的学生说,试管破裂了;有的学生说,得到的气体不知是不是氧气;有的学生说,没有氧气出来等,出现了好多“意想不到”的情况.教师并没有批评他们“笨手笨脚”,而是将他们的问题拿到全班面前一起分析、探讨.试管破裂的原因有好几种,有的是在加热前没有预热,有的是实验结束后没有先将水槽中的导管拔出来,而先停止了加热;学生不知道集气瓶里的气体是不是氧气,主要是运用了排空气法,这个需要验证;有的学生氧气看不到出来或出来很慢,主要是因为没有在实验前进行气密性检查.总之,先让学生去实验的方法,使学生真正的受益匪浅,远比教师先反复讲解,再让学生实验操作的教学效果好的多,当然,有些存在危险的化学实验,是不能照搬这种模式的.
四、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学生能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是互动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学生自己也知道可能会在发言中出错误,如果学生害怕出错而不敢发言,那说明我们的互动教学还停留在形式层面.在实践的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能轻易的批评说错的学生.比如,在学习氢氧化钠性质的时候,有的学生就说,怎样证明它与二氧化碳进行了化学反应?因为,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会变浑浊,现象明显,而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没有明显现象.尽管这个问题说的不是很好,因为看不见现象的化学反应也是存在的,但教师不能随便批评,相反可以表扬他,这个问题提的有价值,可以让学生思考一下,如何利用实验来证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
参考文献:
[1] 李清林. 浅谈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2] 尹泳一,孙万运.在探究中追求化学课堂的动态生成[J].化学探究,2006.
[江苏省苏州巿相城实验中学 (2151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