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市井乡野,窗外桌前,话语声声,应答连连,天天如此,处处亦然。是的,无论社会自怎么进化、发展,“说”与“听”,仍是人们交往最便捷的方式,是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达意传情频率很高的一种人文现象。视角转向校园,说听场景,更为壮观。一提到教师,人们的第一印象往往是教师的“说”:能说会道,能言善辩,引经据典,滔滔不绝……不乏溢美之辞。议及教师的业务功力。是否善于言辞?语言艺术如何?是一个永恒的议题,至于“听”,却不在意下,这不,只要不聋,谁不会听!其实,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怎一个“听”字了得,会听不会听,境况大不同。
一位老作家因知识产权(稿酬)与出版方生出纠葛,双方走上法庭。庭审中,老作家就一个问题反复多次陈述,旁听席上不少人听厌了,甚至打起了瞌睡,但审判长宋鱼水却始终神情专注地倾听,不时轻轻点头,眼光不离开陈述人。事后,老作家对着宋鱼水,不无感慨:“这事发生以后,你是第一个完完整整听完我讲话的人,你对我的尊重让我信任你。”于是气氛缓和,双方很快在庭外达成和解。这里,宋法官虽一言未发,但她真诚专注的倾听态度,却铸成了一种无形的力量,胜过千言万语,令说者信任、折服。社会如此,校园亦然。一名满腹委屈的女学生鼓起勇气进入办公室,向班主任倾泄心中块垒,但那位班主任自顾自改她的作业,偶尔嗯一声,一直未向倾诉者看一眼,这名学生深感失望,旧的委屈未除,新的委屈又生,噙着眼泪夺门而去。
可见,听人说话,小视不得。为师者要善听,对学生,尤其要讲究听的艺术。
善听有道。
听,是接受信息、处理信息的先导,是运思谋划的起步。
首先,听者要诚。听人讲话要耳中有人,倾听的真诚,常常表现在听者的姿势、神情、眼光上。如此,心的桥梁架起,情的纽带接上,拉近了“说”与“听”之间的距离,一些看似难解的问题,就在这初见聆听的温情中悄然化开。反观某些为官者、为师者,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势,以对待乞求者的态度,对待倾诉者,对待年幼稚嫩的学生,那种漫不经心的态度,厌听的表情,无异一道重门,卡断了“听”“说”之间的交流通道。
有鉴于此,当从清、真、深多角度,掘进“听”的内涵,加大“听”的力度。
要听清。以平和、专注的心境,接纳学子的各式各样的诉说:有的口若悬河,声震屋宇;有的如怨如艾,如诉如泣;有的断断续续,欲言又止;有的三言两语,词不达意;有的罗罗嗦嗦,不知所云;为师者都应一一倾听,让思维穿越语言的浪涛水滴,洞察其心扉,捕捉其内情,判定其态势,把握其企求。一位教师在两名学生喋喋不休的争辩中,“听话听声,锣鼓听音”,排除杂芜,廓清了事实原委,很快化解了矛盾。
要听真。成长中的学生,情绪波动,能力有限,他们的读与说,正确的有之,片面的有之,错误的有之,谎话亦有之。作为老师,都应耐心倾听,加以辨析。一个高明的教师,往往能从学生的朗读中,一耳听出其对文章的感知程度:从字音断句到文旨领悟,对其语文素养有一个大致的定位。很多老师,面对“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王三未曾偷”的话语,常能听出蹊跷,去伪存真。一位班主任凭着自身的阅历,从一少年学子的紊乱讲述中,听出了破绽,辨明了真伪,进而鼓励其勇敢地认错,促其走出了可怕的泥淖。
要听深。学问,学问,“问”是求知治学的重要手段,是学生探究路上的常见之举。为师者自然要用心听“问”。学生课堂上的发言,课外的咨询问难,老师切莫等闲视之,要善于从看似简单的甚至是唐突的问话与回答中,听出话中话,弦外音,揣摩细微处,捕捉到深层的东西:或是问题以外的知识缺漏,或是运思方向的迷失,或是思维方法的错位,从而很快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确定破解之法,有效施导。一名学生拿来一首短诗,请教老师:“我把平反的通知,/和亡妻的遗书夹在一起;/我把第一根白发,/和孩子的入团申请夹在一起;……”老师从他不得要领的讲述中,感到了他对诗中的佯谬修辞没有掌握,由此迂迴解惑,学生满意而去。
此外,善听,不妨讲求一点技巧。如:来点插话艺术,或友好提示,或旁敲侧击,或郑重点穿;对于情绪紧张的学生,还可来点小插曲,问寒嘘暖,以和缓气氛,打开言路,使“说”、“听”效果达到最佳。
这样看来,为人师者,既要具有“说”的艺术,也要讲究“听”的技能,“说”“听”和谐,传道授业就行之有效。
周章轼,教师,现居湖北松滋。
一位老作家因知识产权(稿酬)与出版方生出纠葛,双方走上法庭。庭审中,老作家就一个问题反复多次陈述,旁听席上不少人听厌了,甚至打起了瞌睡,但审判长宋鱼水却始终神情专注地倾听,不时轻轻点头,眼光不离开陈述人。事后,老作家对着宋鱼水,不无感慨:“这事发生以后,你是第一个完完整整听完我讲话的人,你对我的尊重让我信任你。”于是气氛缓和,双方很快在庭外达成和解。这里,宋法官虽一言未发,但她真诚专注的倾听态度,却铸成了一种无形的力量,胜过千言万语,令说者信任、折服。社会如此,校园亦然。一名满腹委屈的女学生鼓起勇气进入办公室,向班主任倾泄心中块垒,但那位班主任自顾自改她的作业,偶尔嗯一声,一直未向倾诉者看一眼,这名学生深感失望,旧的委屈未除,新的委屈又生,噙着眼泪夺门而去。
可见,听人说话,小视不得。为师者要善听,对学生,尤其要讲究听的艺术。
善听有道。
听,是接受信息、处理信息的先导,是运思谋划的起步。
首先,听者要诚。听人讲话要耳中有人,倾听的真诚,常常表现在听者的姿势、神情、眼光上。如此,心的桥梁架起,情的纽带接上,拉近了“说”与“听”之间的距离,一些看似难解的问题,就在这初见聆听的温情中悄然化开。反观某些为官者、为师者,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势,以对待乞求者的态度,对待倾诉者,对待年幼稚嫩的学生,那种漫不经心的态度,厌听的表情,无异一道重门,卡断了“听”“说”之间的交流通道。
有鉴于此,当从清、真、深多角度,掘进“听”的内涵,加大“听”的力度。
要听清。以平和、专注的心境,接纳学子的各式各样的诉说:有的口若悬河,声震屋宇;有的如怨如艾,如诉如泣;有的断断续续,欲言又止;有的三言两语,词不达意;有的罗罗嗦嗦,不知所云;为师者都应一一倾听,让思维穿越语言的浪涛水滴,洞察其心扉,捕捉其内情,判定其态势,把握其企求。一位教师在两名学生喋喋不休的争辩中,“听话听声,锣鼓听音”,排除杂芜,廓清了事实原委,很快化解了矛盾。
要听真。成长中的学生,情绪波动,能力有限,他们的读与说,正确的有之,片面的有之,错误的有之,谎话亦有之。作为老师,都应耐心倾听,加以辨析。一个高明的教师,往往能从学生的朗读中,一耳听出其对文章的感知程度:从字音断句到文旨领悟,对其语文素养有一个大致的定位。很多老师,面对“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王三未曾偷”的话语,常能听出蹊跷,去伪存真。一位班主任凭着自身的阅历,从一少年学子的紊乱讲述中,听出了破绽,辨明了真伪,进而鼓励其勇敢地认错,促其走出了可怕的泥淖。
要听深。学问,学问,“问”是求知治学的重要手段,是学生探究路上的常见之举。为师者自然要用心听“问”。学生课堂上的发言,课外的咨询问难,老师切莫等闲视之,要善于从看似简单的甚至是唐突的问话与回答中,听出话中话,弦外音,揣摩细微处,捕捉到深层的东西:或是问题以外的知识缺漏,或是运思方向的迷失,或是思维方法的错位,从而很快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确定破解之法,有效施导。一名学生拿来一首短诗,请教老师:“我把平反的通知,/和亡妻的遗书夹在一起;/我把第一根白发,/和孩子的入团申请夹在一起;……”老师从他不得要领的讲述中,感到了他对诗中的佯谬修辞没有掌握,由此迂迴解惑,学生满意而去。
此外,善听,不妨讲求一点技巧。如:来点插话艺术,或友好提示,或旁敲侧击,或郑重点穿;对于情绪紧张的学生,还可来点小插曲,问寒嘘暖,以和缓气氛,打开言路,使“说”、“听”效果达到最佳。
这样看来,为人师者,既要具有“说”的艺术,也要讲究“听”的技能,“说”“听”和谐,传道授业就行之有效。
周章轼,教师,现居湖北松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