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师者要善听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oyo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市井乡野,窗外桌前,话语声声,应答连连,天天如此,处处亦然。是的,无论社会自怎么进化、发展,“说”与“听”,仍是人们交往最便捷的方式,是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达意传情频率很高的一种人文现象。视角转向校园,说听场景,更为壮观。一提到教师,人们的第一印象往往是教师的“说”:能说会道,能言善辩,引经据典,滔滔不绝……不乏溢美之辞。议及教师的业务功力。是否善于言辞?语言艺术如何?是一个永恒的议题,至于“听”,却不在意下,这不,只要不聋,谁不会听!其实,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怎一个“听”字了得,会听不会听,境况大不同。
  一位老作家因知识产权(稿酬)与出版方生出纠葛,双方走上法庭。庭审中,老作家就一个问题反复多次陈述,旁听席上不少人听厌了,甚至打起了瞌睡,但审判长宋鱼水却始终神情专注地倾听,不时轻轻点头,眼光不离开陈述人。事后,老作家对着宋鱼水,不无感慨:“这事发生以后,你是第一个完完整整听完我讲话的人,你对我的尊重让我信任你。”于是气氛缓和,双方很快在庭外达成和解。这里,宋法官虽一言未发,但她真诚专注的倾听态度,却铸成了一种无形的力量,胜过千言万语,令说者信任、折服。社会如此,校园亦然。一名满腹委屈的女学生鼓起勇气进入办公室,向班主任倾泄心中块垒,但那位班主任自顾自改她的作业,偶尔嗯一声,一直未向倾诉者看一眼,这名学生深感失望,旧的委屈未除,新的委屈又生,噙着眼泪夺门而去。
  可见,听人说话,小视不得。为师者要善听,对学生,尤其要讲究听的艺术。
  善听有道。
  听,是接受信息、处理信息的先导,是运思谋划的起步。
  首先,听者要诚。听人讲话要耳中有人,倾听的真诚,常常表现在听者的姿势、神情、眼光上。如此,心的桥梁架起,情的纽带接上,拉近了“说”与“听”之间的距离,一些看似难解的问题,就在这初见聆听的温情中悄然化开。反观某些为官者、为师者,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势,以对待乞求者的态度,对待倾诉者,对待年幼稚嫩的学生,那种漫不经心的态度,厌听的表情,无异一道重门,卡断了“听”“说”之间的交流通道。
  有鉴于此,当从清、真、深多角度,掘进“听”的内涵,加大“听”的力度。
  要听清。以平和、专注的心境,接纳学子的各式各样的诉说:有的口若悬河,声震屋宇;有的如怨如艾,如诉如泣;有的断断续续,欲言又止;有的三言两语,词不达意;有的罗罗嗦嗦,不知所云;为师者都应一一倾听,让思维穿越语言的浪涛水滴,洞察其心扉,捕捉其内情,判定其态势,把握其企求。一位教师在两名学生喋喋不休的争辩中,“听话听声,锣鼓听音”,排除杂芜,廓清了事实原委,很快化解了矛盾。
  要听真。成长中的学生,情绪波动,能力有限,他们的读与说,正确的有之,片面的有之,错误的有之,谎话亦有之。作为老师,都应耐心倾听,加以辨析。一个高明的教师,往往能从学生的朗读中,一耳听出其对文章的感知程度:从字音断句到文旨领悟,对其语文素养有一个大致的定位。很多老师,面对“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王三未曾偷”的话语,常能听出蹊跷,去伪存真。一位班主任凭着自身的阅历,从一少年学子的紊乱讲述中,听出了破绽,辨明了真伪,进而鼓励其勇敢地认错,促其走出了可怕的泥淖。
  要听深。学问,学问,“问”是求知治学的重要手段,是学生探究路上的常见之举。为师者自然要用心听“问”。学生课堂上的发言,课外的咨询问难,老师切莫等闲视之,要善于从看似简单的甚至是唐突的问话与回答中,听出话中话,弦外音,揣摩细微处,捕捉到深层的东西:或是问题以外的知识缺漏,或是运思方向的迷失,或是思维方法的错位,从而很快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确定破解之法,有效施导。一名学生拿来一首短诗,请教老师:“我把平反的通知,/和亡妻的遗书夹在一起;/我把第一根白发,/和孩子的入团申请夹在一起;……”老师从他不得要领的讲述中,感到了他对诗中的佯谬修辞没有掌握,由此迂迴解惑,学生满意而去。
  此外,善听,不妨讲求一点技巧。如:来点插话艺术,或友好提示,或旁敲侧击,或郑重点穿;对于情绪紧张的学生,还可来点小插曲,问寒嘘暖,以和缓气氛,打开言路,使“说”、“听”效果达到最佳。
  这样看来,为人师者,既要具有“说”的艺术,也要讲究“听”的技能,“说”“听”和谐,传道授业就行之有效。
  
  周章轼,教师,现居湖北松滋。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和操作的重要手段,是属于老师和学生自身的、变化的、创造的课程。新理念、新课标、新教材呼唤着教学改革,重建课堂教学,积极地推动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的变化、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行为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与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当前大多学校都在进行高中语文课程改革
读青年评论家李云雷《尴尬,如何成为“现代寓言”——读顾前的》(《名作欣赏》2010年第3期)一文,我对李云雷提出的一个问题很感兴趣。他说:“小说的故事很简单,或者说并不成其为故事,但意蕴却非常丰富,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顾前是如何通过独特的方式,把‘个人的故事’讲述成了生存的寓言?或者说,他如何将生活琐事叙述成了精神性的事件?”这个问题颇有深度,耐人寻味。  反复阅读了这篇小说,我发现,顾前之所以能
所谓“语感”,就是指对语文的感受、认识和把握能力,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是培养语感最常见的训练方式。如何加强学生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形成学生的语感,笔者在此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语文课堂的朗读现状    (一)朗读的时间不充分。传统的"讲问教学"充斥于语文课堂,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  (二)朗读的目的不够明确。读前没有作要求,读中没有作指导,读后也没有
自古以来,在语文学习方面,大多数学生最怕作文。除了不知“怎么写”以外,就是不知“写什么”。这就是  老生常谈的写作素材积累的问题。笔者就三十余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尝试。    一、学好语文,积累素材。    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是经过专家的精选精编,文质兼美,典范性强,是我们用以指导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载体,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达思想的方法。如教朱自
日记、周记、作文均是写作的范畴,它们是由简到繁,由浅到深,从量变到质变循序渐进成长的写作过程,掌握其规律,对我们写作很有帮助。  日记是简单的入门写作,对于一般人都实用,认真长期坚持下去,不但可以寻觅到我们成长的足迹,而且还会“吾日三省吾身”,正确认识自己超越自己,更能培养写作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写日记贵在勤奋,贵在坚持,贵在执着的追求,久而久之回报你的就是素材的积累、基本功的训练和思想观念的更新
先给大家说个例子。有一次,我翻高考满分作文,碰到一名考生用到阿里巴巴老总马云的材料,在其他作文中并未多见,就在课堂上,这么告诉学生,“大家用这些古代人物事例用烦了吧,我在翻高考作文时无意中翻到了个宝,大家一定喜欢他。”学生被提起兴趣,我接着告诉他们,“让我们每天受惠的阿里巴巴、淘宝的老总—马云。”学生对淘宝并不陌生,因此较为感兴趣,接着我把那篇满分中写到马云的片段给学生读了,接着就有学生说,“老师
一个人的阅历是非常有限的,但通过读书,就能让我们真正有感于外面世界的精彩、人类历史的厚重、生命涵义的丰富。我是一名教师,一名平凡而又普通的语文教师。我知道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首先成为一个爱读书的、专心读书的人,因此每次外出我唯一不会少的收获是书柜中又多了两本新书,每晚睡前固定的夜宵是品味案头那几本书,那每天半小时的品读时间对我来说是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所以我想借此文与大家一起分享读书的
让学生主动编演课本剧的实践活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功能,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为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提供更大的空间。因此,编演课本剧的实践活动,适应现代教育培养有个性和创造精神的、身心和谐发展的未来人的需要,成为新时代的教育呼声。  一.编演课本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
《美国语文》在选文前后的阅读材料和学习活动设计一般在2000字以上,课文《第一次美洲航海日志》(约900字)选文前后的文字约有2500字,比选文还长,而苏教版教材在选文前没有导读材料,在选文后设置几道思考题,少则几十字多则四五百字,比如,《象山那样思考》课后只有不到100字的问题设计;显然,《美国语文》的设计更加细致,内容更加丰富,而苏教版教材设计要简单粗疏得多。  与以往教材相比,苏教版高中语文
近来,有三个问题对我的困扰越来越大。  一.语文等于文学吗?  之所以有这样的困扰,是因为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几乎是纯文学教材。  高中语文的五本必修教材由“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三个部分组成,共594页,其中316页的“阅读鉴赏”,全部为纯文学鉴赏;剩下的278页中,写作训练全部是议论文、记叙文等文学性很强的文体及与之相应的描写、议论、抒情、记叙等表达艺术的训练。梳理探究所涉及的内容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