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9年春夏之交,康生来到上海,听说上海也有荣宝斋,便决定去看看。
那时荣宝斋是上海图书发行公司(时已改名上海古旧书店)领导的。地点设在上海河南中路广东路口,是一家坐西朝东两开间门面的老式店堂。裱画工场设在弄堂内。
康生进门一看,便觉得那地方又矮又暗,不像个画廊。工作人员给他看了一些书画作品,也没有特别使他满意的。临走时他说了一句话:“地方太小,太陈旧了。”
荣宝斋负责人成祖犊后来向公司领导老丁作了汇报。老丁听后十分重视,感到应该向上级反映,争取另觅新址。据当时体制,公司属黄浦区领导,于是便找到区委领导和市财贸办主任忻元锡同志进行汇报。他们都十分重视,立即行动。开始提出可把福州路菜场让出来(今大众书局和联华超市的地址),但考虑到菜场联系着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不能动。于是又找到南京东路422号(山西路口)一家绸布商店,大家觉得好,就定下了。
这一年正好是建国十周年,离国庆还有二三个月,便马上动工改建。此屋有四开间门面,店堂深而宽畅。二楼中间是个天井,四周围廊,天光从三楼的玻璃天棚直接照射下来,很敞亮。店堂靠东的中间是双向有护栏的大理石楼梯,十分气派。整个建筑工程量不大,只要略微整新,添置一些设备就可以了。9月20日就正式落成开业了。
为了充实荣宝斋的经营范围,除原有的书画、笺扇、文房四宝和装裱服务外,又把公司属下古籍书店的碑帖、拓片业务并了进去。工作人员大多是有擅长的同志,这里介绍庄澄璋和王壮弘两位。
庄澄璋是北京荣宝斋学徒出身,精于鉴别书画。他在北京时常去齐白石府上取画,得以观摩老人作画经过。日久天长,耳濡目染,自己也就来得几笔。曾见他画雁来红,很有白石老人笔意。他的草书也写得好,左右手都能写。可惜他在“文革”后不久因突发心脏病猝死家中,年仅五十,可谓英年早逝了。
王壮弘原是一个摆书摊的青年,自从进入古籍书店,跟随老师尤士铮学习业务。尤原是墨林书社店主,识别“黑老虎”(碑帖)的专家,对壮弘悉心指导。壮弘天资聪颖,刻苦钻研,不几年竟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一生著述甚多,如《六朝墓志检要》、《帖学举要》、《增补校碑随笔》等,均为人所称道。不久前上海书店编辑小冯请人搜集他的著作(都是有关帖学心得和碑帖鉴定方面的),加上前述三种共六册合为《崇善楼书系》出版。崇善楼便是壮弘的斋名。他还曾与谢稚柳、胡问遂、任政、韩天衡一起,为上海书店合编一套18巨册的《中国历代法书墨迹大观》,其中的各代“书风概述”、“释文”等大多由他执笔,深得谢老等的赞许。他于上世纪90年代初从朵云轩退休后移居香港。2008年12月27日因中风去世,享年77岁,令人惋惜。
1960年上海市出版局汤季宏副局长为恢复上海朵云轩(创立于1900年)饾版彩色水印技术,要求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筹设木刻水印工场,同时将荣宝斋划归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领导。上海荣宝斋从此改名朵云轩。至于朵云轩与上海书画出版社相结合,则是“文革”以后的事了。
自从荣宝斋迁到南京路,并改名朵云轩以后,康生是否再来过,我不知道。但我在1963年前后曾在朵云轩门市部看到康生的一张画,画的是一枝尚未开放的荷花,上书篆文“晚节”二字,下署康生。应是一张木刻水印画,朵云轩的产品。那时我才知道康生能画,字也写得好。有人评康生的才、德反差很大,“文革”中他是个“迫害狂”(延安时期他也迫害过很多人)。
(作者为原上海书店经理)
那时荣宝斋是上海图书发行公司(时已改名上海古旧书店)领导的。地点设在上海河南中路广东路口,是一家坐西朝东两开间门面的老式店堂。裱画工场设在弄堂内。
康生进门一看,便觉得那地方又矮又暗,不像个画廊。工作人员给他看了一些书画作品,也没有特别使他满意的。临走时他说了一句话:“地方太小,太陈旧了。”
荣宝斋负责人成祖犊后来向公司领导老丁作了汇报。老丁听后十分重视,感到应该向上级反映,争取另觅新址。据当时体制,公司属黄浦区领导,于是便找到区委领导和市财贸办主任忻元锡同志进行汇报。他们都十分重视,立即行动。开始提出可把福州路菜场让出来(今大众书局和联华超市的地址),但考虑到菜场联系着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不能动。于是又找到南京东路422号(山西路口)一家绸布商店,大家觉得好,就定下了。
这一年正好是建国十周年,离国庆还有二三个月,便马上动工改建。此屋有四开间门面,店堂深而宽畅。二楼中间是个天井,四周围廊,天光从三楼的玻璃天棚直接照射下来,很敞亮。店堂靠东的中间是双向有护栏的大理石楼梯,十分气派。整个建筑工程量不大,只要略微整新,添置一些设备就可以了。9月20日就正式落成开业了。
为了充实荣宝斋的经营范围,除原有的书画、笺扇、文房四宝和装裱服务外,又把公司属下古籍书店的碑帖、拓片业务并了进去。工作人员大多是有擅长的同志,这里介绍庄澄璋和王壮弘两位。
庄澄璋是北京荣宝斋学徒出身,精于鉴别书画。他在北京时常去齐白石府上取画,得以观摩老人作画经过。日久天长,耳濡目染,自己也就来得几笔。曾见他画雁来红,很有白石老人笔意。他的草书也写得好,左右手都能写。可惜他在“文革”后不久因突发心脏病猝死家中,年仅五十,可谓英年早逝了。
王壮弘原是一个摆书摊的青年,自从进入古籍书店,跟随老师尤士铮学习业务。尤原是墨林书社店主,识别“黑老虎”(碑帖)的专家,对壮弘悉心指导。壮弘天资聪颖,刻苦钻研,不几年竟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一生著述甚多,如《六朝墓志检要》、《帖学举要》、《增补校碑随笔》等,均为人所称道。不久前上海书店编辑小冯请人搜集他的著作(都是有关帖学心得和碑帖鉴定方面的),加上前述三种共六册合为《崇善楼书系》出版。崇善楼便是壮弘的斋名。他还曾与谢稚柳、胡问遂、任政、韩天衡一起,为上海书店合编一套18巨册的《中国历代法书墨迹大观》,其中的各代“书风概述”、“释文”等大多由他执笔,深得谢老等的赞许。他于上世纪90年代初从朵云轩退休后移居香港。2008年12月27日因中风去世,享年77岁,令人惋惜。
1960年上海市出版局汤季宏副局长为恢复上海朵云轩(创立于1900年)饾版彩色水印技术,要求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筹设木刻水印工场,同时将荣宝斋划归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领导。上海荣宝斋从此改名朵云轩。至于朵云轩与上海书画出版社相结合,则是“文革”以后的事了。
自从荣宝斋迁到南京路,并改名朵云轩以后,康生是否再来过,我不知道。但我在1963年前后曾在朵云轩门市部看到康生的一张画,画的是一枝尚未开放的荷花,上书篆文“晚节”二字,下署康生。应是一张木刻水印画,朵云轩的产品。那时我才知道康生能画,字也写得好。有人评康生的才、德反差很大,“文革”中他是个“迫害狂”(延安时期他也迫害过很多人)。
(作者为原上海书店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