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天致性,让学生成为他自己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ysk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先是评价了《种树郭橐驼传》,并从教育的角度出发,讨论了《中庸》开篇的名言。接着,详细论述了文化的重大作用及文化与教育的关系,指出了就教育的宗旨讲,教育就是素质教育;就教育的方式讲,教育就是文化教育。再接着,分析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才与德的关系。最后,简扼地指出了教育成败关键之所系。
  【关键词】教育 素质 文化 科学 人文
  柳宗元既是古文写作唐宋八大家之一,又是杰出的思想家。他的名篇之一《种树郭橐驼传》,既是一篇深刻的哲理寓言,更是一篇借“传”立“说”、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论文。这一名篇我不知道读过多少遍。因为我深深地感到这一名篇对教育有着深刻的启思,它继承了我国许多重要的优秀教育思想,包含了现代许多重要的教育观点,很值得我们反复品味。
  不包括标点符号在内,这篇文章只有471个字,分三大部分,加一个极简短的结束语。第一部分,讲郭橐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善种树,无不成活,而且“硕茂,早实以蕃”。第二部分,讲郭橐驼种树成功的经验与别人种树失败的教训。成功在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种树时如此,种树后也如此,从而“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他坦率地认为:“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失败的原因是种树时与种树后不“顺木之天”,从而“木之性日以离矣”。我认为,对人而言,这个“性”就是人可能具有的素质。第三部分,郭将种树之道扩及行政管理上,管理失败、劳民伤财在于“好烦其令”,农民应付都应付不了,还谈什么“蕃吾生而安吾性”,只能“病且怠”“而卒以祸”了。结束语指出,从“养树”可以体悟到“养人”,要引“以为官戒”。
  种树如此,行政管理如此,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这篇文章最精华的,正面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这就成功;反面是“好烦其令,而卒以祸”,这就失败。讲得更精炼些,正面是“顺天致性”;反面是“烦令卒祸”。“天”就是事物的客观规律,就是《老子》所讲的“自然”。“顺”就是指按客观规律办事,就是《老子》所讲的“无为”,不违背客观规律办事。正因为如此“无为”,所以就能“无所不为”了。正因能“顺天”“无为”“自然”,从而必可“致性”了。与之相反的是“烦令卒祸”。“令”就是反“天”、反“自然”、反客观规律的主观主义。“烦”就是反“顺”、反“无为”的瞎干。这样一意孤行的主观主义地来瞎干,怎么不“卒祸”呢?
  在教育中,“顺天”就是孔子一贯在实践中所奉行的“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致性”就是“心理学”的名言:“让学生成为他自己”。显然,“致性”“让学生成为他自己”,即让学生成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这直接表明了教育的宗旨、目的。“顺天”“因材施教”,这直接指出了教育的手段、方式。一般讲来,办事的宗旨、目的决定着办事所应采取的手段、方式。然而,在实际中,办事所采取的手段、方式都往往决定了办事所达到的目的、宗旨,亦即过程往往决定了结果。因材施教,以致其性,对“教”与“性”的关系,我认为讲得最精辟的莫过于《中庸》开篇的名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不仅加了一个“道”字,而且深深揭示了“道”“性”“教”三者之间的本质关系,这也就揭示了教育本质之所在。但这必须加以现代的诠释与系统的论述。
  “心理学”上往往用种子来比喻人。卡伦·霍妮讲:“只有人类本身才能开发出自己所具有的潜能,依靠外界的力量是达不到的。这就像种子只有在适当的环境、适合的温度下才会发芽、生长一样,人类的成长也需要一个适当的环境。”这个比喻很形象、很深刻。由此可见,把老师比喻成园丁,是有道理的。这个比喻隐含了一条哲理:人的潜能、种子的潜能是内因,适当的环境是外因;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少了一条也不行。阿斗是扶不起来的,没有受精的鸡蛋是孵不出小鸡的。当人不是阿斗,鸡蛋受了精,有了内因,那么,这时外因就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比喻究竟是比喻,因为:第一,人毕竟不是非人的动物,不是植物,更不是植物的种子;人的基因具有只有人类才具有的“性”及其可能表现出的巨大潜能,即具有人类才具有的极为出色的精神世界。可以有极富创造性的高级思维能力、复杂而丰富的情感、高尚而纯粹的思想境界,甚至可以有超越自己之“性”而重塑自己之“性”的精神变物质的潜能。这些在“心理学”的研究与人类历史长河的实践中都得到了一再证实。第二,人所处的环境不是动物园,不是林场,也不是苗圃,而是“文化”“文明”,这正是“修道”之“道”的反映与表现。
  “道”就是规律。《中庸》在开篇还讲:“道也者,不可须臾而离也,可离非道也。”朱熹讲,“道”“无物不有,无时不然”。“道”、规律既时时在人生活在的外在世界及其变化之中,又时时在人的身心处处与人的一切活动之中。“性”,即人性、个人的本性、个人的先天素质,也就是后天发展的基础、内因。“教”,即教化,可以认为是教育。那么,这名言的现代诠释是:先天遗传的基因所赋予每个人的就是每个人的先天素质,循乎每个人的先天素质所开发出其所蕴含且至少不危害外在世界潜能的、即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的就是相应的规律,使人修明这个相应规律的就是教育。
  教育就是“修道”而“率性”的教育。要“率性”就必须“修道”,“修道”就是“修文化”。为什么如此?因为大自然创造了人、人类社会,人、人类社会创造了文化、文明;人、人类社会以大自然作为自己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以文化、文明作为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方式。人、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都会过去、消失,沉淀下来的就是文化,既有物质层面上的文化,更有精神层面上的文化,这两者往往不可分割,而且更以精神层面上的文化作为主导。胡锦涛同志2006年在全国作协、文联代表大会上指出:“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升华,无不镌刻着文化进步的烙印。”
  众所周知,生物的延续靠生物基因的遗传,生物的演化靠生物基因的突变;而人类社会的延续则靠文化的传承,人类社会的发展则靠文化的进步;那么,文化就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社会的“基因”。而教育既是文化传承的主要形式与手段,又是文化进步的基础与前提;换句话,教育通过文化既成为人类社会得以延续的基本手段,又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显然,教育是定位在文化领域中的。涂又光先生强调指出:“教育自身是文化活动,在其中,人的身心,包括知情意,在智德体各方面得到发展。”教育只能通过文化出人才成果、出文化成果,并用这两个成果来服务社会。正因为教育是定位在文化领域中,所以,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指出,高等教育除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这三者外,还要文化传承创新,要文化育人。毫无疑问,前三者包括在后者之中,但却包括不了后者。胡锦涛同志这一论述,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和作用。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从这点讲,教育是素质教育;而教育的方式是文化育人,从这点上讲,教育是文化教育。   大自然既然按照它自己的规律,创造了人、人类社会,那么,人、人类社会必然要以大自然作为自己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人类社会凡能使自己生存与发展的一切活动,也就必须符合大自然自己的规律;凡不符合的就必不能实现或必招致灭亡。这一切活动的历史沉淀,就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感知、体悟与反应的沉淀,就是文化。这个规律既包括一般所谓的大自然规律,也包括反映大自然规律而使人类社会能正常生存与发展的社会伦理道德,还包括反映前两者而使个人能正常生存与发展下去的个人身心活动。这个规律就是《中庸》所讲的“不可须臾而离也”的“道”,是朱熹所讲的“无物不有,无时不然”的“道”。这个沉淀既包括物质层面上的,更包括始终作为主导的甚至可转化为物质的精神层面上的沉淀。这个沉淀而成的文化,折射着自然规律的万丈光芒,焕射着人类永垂不朽的精神光辉。可以认为,文化就是“人”化,就是以“文”化人,以“人”化物。以“文”化人,主要指用“文化”(特别是“人文文化”来化)来升华人的精神世界,打造人、人类社会的精神文明,使人真正成为大写的“人”,使社会成为真正的“人类社会”;以“人”化物,主要指用“文化”(特别是“科学文化”来化)来改变与人、人类社会相处的物质世界,打造人、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使之适合人、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需要。科学文化是人的“立世之基”、人类社会的“文明之源”,没有科学文化,就是落后、愚昧;不但难立于世,并且断了文明之源。人文文化是人的“为人之本”、人类社会的“文明之础”。没有人文文化,就会野蛮、卑鄙。不但人会异化成“人”的对立面,而且社会文明必将崩溃。还应该强调一下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本质上是人文文化。如果讲,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基因”,那么,民族文化就是民族的“基因”。一个民族丧失了自己的民族文化,这个民族实际上就不复存在了,只能是一个种族而已。民族的概念主要不是生物基因的概念,而是文化这个“基因”的概念。在谈到我国要办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时,涂又光先生尖锐地指出:我们要办的是a university of China(中国的大学),而不是a university in China(在中国的大学),是“of”而不是“in”。这讲的是这所大学有无民族文化,有无民族精神,即有无真正的中国特色。
  对人类社会而言,人文文化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周易》讲:“文明以止,人文也。”对高等教育更是如此。什么是一流大学?正如杜维明先生指出:“我认为,如果一个大学要有进一步发展,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要关注人文学。大学的灵魂,或是大学的精神,人文学的塑造,都是不可或缺的。”更何况在今天,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与高度发达,科学文化的工具理性恶性膨胀,人文文化的价值理性备受压抑。王中宇先生尖锐指出:“继续回避价值理性,指望靠工具理性就能将我们引出困境,其结果必将是‘文明史’将因‘无明’而告终。”诚哉斯言也!更何况我国社会处于急剧转型、经济飞速发展之际,一系列社会问题凸显,能否极其认真地关注与处理人文文化及其价值理性,就严重关系到我国的命运与前途。作为国家建设中的基础建设、作为第一位的民生大计的教育,就更不能不真正认真思考教育中的问题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有一点极为重要。过去我们讲到素质教育时,强调的是:一是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二是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这两点当然重要,都是同文化的工具理性紧密相关。而这次《纲要》在这两点之前,重重地加了一句:“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这点正是价值理性的突出表现。它太重要了!这是教育育人第一位的问题,立德树人,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哈佛大学哈佛学院原院长哈瑞·刘易斯以其专著《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尖锐批评哈佛:什么是“卓越”?“哈佛要在众多领域争第一”!什么是“灵魂”?“把年轻人培养成对社会负责的人”!哈佛丢失了灵魂来追求卓越。哈佛高标准地接受这一批评。显然,我们要的是能体现着、升华着社会责任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即能体现着、能升华着德的才;我们更要的是能统率着、激活着才的德,这就是“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这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是《纲要》重申的我国培养与选拔人才的原则:“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今天,我们所急需的是“实干”之才与“兴邦”之德,所反对的是“空谈”之才与“误国”之德。德与才两者互异,但相互渗透,不可分割,是在“天命之性”的基础上由“修道”而“率性”形成的“性”,是我们教育培养人才所要求的素质。
  教育成败的根本在于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一内因,而当内因已具备时,就在于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师。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此即,教师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外部条件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作为教师,至少首先要倾心热爱学生,“爱生”是第一位师德;第二要精于业务教学,教师大计,教学为本;第三要勇于学术探索,无此则业务无源。当然,教育管理者的领导是关键的,领导就是服务。领导主要体现在扎扎实实地为教师队伍建设与为学生“让学生成为他自己”的服务之中。只有服务好,才能领导好,才能把教育办好。
  我们办一切事,都应“顺天致性”,科学发展;教育自不例外,而且更应如此!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集著[M].长沙:岳麓书社,1987.
  [2]钱伯城.古文观止新编[M].上海:上海古著出版社,1988.
  [3]涂又光.中国高等教育史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4]卡伦·霍妮著.邱宏译.自我的挣扎——神经官能症与人性的发展[M].沈阳:万春出版社,2011.
  [5]丹尼尔·戈尔曼著.耿文秀,查波译.情感智商[M].上海:海科技出版社,1997.
  [6]哈瑞·刘易斯著.侯宗凯译.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7]周远清.周远清教育文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8]杨叔子.杨叔子教育雏论选[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9]杨叔子.素质·文化·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12(10):1-7.
  [10]冯向东.对教育学人性的追问[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4):78-85.
  [11]王中宇.文化与野蛮[N].科学时报,2010-6-25(7).
  [12]杜伟明.人文教育与大学灵魂[N].科学时报, 2010-6-21(B4).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
其他文献
最近微软研究人员利用人工智能让计算机“学会”了看图说话——计算机不仅仅能辨认出图片,甚至看视频中的物体就能“讲故事”。  为了让人工智能学会讲故事,研发人员先给每一张图片和按一定顺序排列的组图写了注解,然后使用这些信息教会机器按图片顺序讲出完整的故事。  未来,这项技术发展成熟将能帮助视障患者辨认周围的物体。实际上,研究人员已经跟微软盲人软件开发者Saqib Shaikh合作研究这方面的应用了。此
录播系统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以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引领教学改革的发展,已成为目前教育系统的潮流。为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和现代培训方式的要求,威海市环翠教育局着手进行录播系统建设。在教育局高层的全方位调研下,决定购置14台方正圆明MR200 3220服务器,环翠教育局的采购负责人介绍:“经过多方考察与样机测试,我们最终选择了方正圆明MR200 3220服务器,它强大的存储以及超高的运算能力在多种样机中脱颖而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常规武器”,是小学英语知识训练中最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之一,它不仅可以及时检查学情,开拓学生思路,启迪思维,还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节教学进程,活跃课堂气氛,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一个有提问习惯的老师一定可以成就更多爱提问的好学生。苏联教育界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就叫问题教学法。然而,现在课堂提问已被“师问生答”“一问一答”“分组问答”的陈旧模式所垄断,形成了千人一面、
摘 要:文章详细介绍了上海科技大学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新思路和建设模式。为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项目管理等功能有机结合起来,该系统以SAP ERP套装软件系统为内核、采用BPM系统为用户界面进行设计和建设,实现了从预算、采购、执行、验收、入库、报销,财务核算等全流程的管理,在全国教育领域开创了先例。该系统在实践应用中融合了预算核算及业务执行两大主线,并将数据驱动在各业务流程节点进行结合,实现跨部门业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倡导采用既强调语言学习过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语言教学途径和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强调语言的应用性,提出了语言学习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向我们展示了活泼生动的插图,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游戏和活动,带来了很多好听的歌曲和歌谣。我们教师应巧妙地对教材进行一些拓展,最大限度地延展知识面,使有效的教学得到无限
课改十年,我在转变教育理念的同时,努力尝试着改革教学方式!坚守“儿童立场”,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绝不替代;需要学生由“感”而“悟”的亲历过程,绝不“走过场”……力争做到“教”在学生“学”的起点上,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获得生动成长!努力向着“接地气”而富有生命力的教学目标迈进!  【设计理念】  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
[摘 要] 学生发展需求就是基于学生身心特点,提高整体素质,满足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掌握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在结构之中教与学,就是在知识结构中,建构学材单元,习得结构知识;在方法体系中,建构单元学材,习得方法体系.  [关键词] 学生发展需求;单元教学;自主建构;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在李庾南老师“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一次全国推广
摘 要:《解救吾先生》从拍摄到宣传始终十分低调,然而却在众多同期电影中脱颖而出,取得五亿票房的傲人成绩。能取得这种骄人的成绩,让人不得不思考其背后的原因。导演、编剧、演员的功劳自不必说,更深层次的原因体现在这部电影对人物性格矛盾的揭示上。本文将从这部电影的主要人物入手,谈谈人性的矛盾在这部电影中的体现。  关键词:解救吾先生;主要人物;人性;矛盾  作者简介:耿佳(1992-),女,汉族,山东潍坊
两汉三国古下邳,童画之都新睢宁。万古长风,千年文明,睢宁人与时俱进,敢教日月换新天;百年大计,十年兴校,菁华人中流击水,创造睢宁教育新传奇。  江苏省睢宁县菁华学校创办于新世纪元年。作为一所民办学校,菁华学校以“自觉自在”的办学思想,特立独行于苏北的教育原野中。它很年轻,却意气风发,声誉日隆,规模日大,特色日显,成为睢宁教育的一匹黑马。自创立之日起,菁华学校就“跟随勇敢的心”,以“清洁”的教育精神
长期以来,在教学的知识使命问题上,人们较多地关注了教学的知识传承价值,而忽视了“转识成智”的价值。所谓“转识成智”,是指学生将客观的、外在的、他人的、情境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理性智慧、价值智慧和实践智慧的过程。“转识成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通道。  马克斯·范梅南在《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写道:“与过去不一样的是,现在的儿童不得不生活在一个不确定的环境中,他们必须对他们的生活作出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