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绘画教育是绘画艺术人才的主要输送地,本文分析了目前高校绘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并明晰教学基础课评判标准和创新教学观念两方面对如何优化高校绘画教学略作了阐述,以期使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启发和解放学生的艺术创作思想,使学生成为跨媒介艺术工作者和适应社会市场所需的艺术人才。
关键词:绘画教学;判断标准;创新观念
当代艺术具备鲜明的批判性特征,且多种切入点和思想意识形态的发展使当代艺术形式纷纭复杂,发展可谓轰轰烈烈,形成了与传统艺术观念完全不同的新的艺术观念、艺术思想和艺术形式,并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绘画的高低之别、雅俗之分,而将艺术的表现性和象征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而高校绘画教育作为培养高等美术人才的大本营,其教育形式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和挑战,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一、高校绘画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绘画作品判断标准模糊。我国高校目前仍是沿用着把分数作为唯一的量化标准而贯穿于整个绘画教学过程中。对于如何衡量学生的绘画作品,我们一般沿用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即通常依据一系列的要素,如构图、造型、线条、色彩等进行评判,从而看出学生的绘画功底和艺术素养及作品的水平高低和是否达到了课程教学的要求。但当代艺术形式和观念的不断变化也对高校上述标准提出了挑战。由于当代艺术具备突出的批判性特征和强调对传统艺术的突破,从而使艺术观念由叙述性艺术逐渐转向观念性艺术,出现了比如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和达达主义等一批独特的以自我表现为中心的新生派别,使得现代藝术开始由具象艺术、写实主义向着非具象和非写实艺术发展,出现了立体主义、风格派及达达主义等新的艺术类型。这些流派无一不强调自己的风格和特点,都力求独树一帜,不重复前人,从不同角度对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进行探索。艺术作为一种意识的物化表现,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但是无论怎样变化,都需要一个适应时代的标准,由于当代艺术发展实践激进而理论滞后导致这个标准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和模糊了。
2.培养模式传统。我们的高校绘画教育大多一直在沿用苏式的绘画教学体系,培养模式一般是由易而难、从简单到复杂的大量的课堂写生练习来培养学生的基本功。但现代喷绘技术以及电脑制作等手段的通俗易操作化,使学生不得不对传统的速写、素描和色彩写生的必要性产生种种质疑。速写解决不了的事情可以用照相机,形画解决不了的事情可以使用喷绘或者用投影仪。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在当今多媒体时代背景下艺术的表现形式似乎也需要现代化,多种艺术形式的普及如装置、行为或烟火艺术等似乎在提醒着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也该有所改进发展、与时俱进了。
3.求学态度浮躁。当代绘画艺术在自身标准缺失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高校绘画教学的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即使是同一个教师教授的课程和学生,其作品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形式。模仿是初学绘画者的必经之路,学生的绘画多少会透漏出一些模仿的痕迹,或模仿导师,或模仿学生崇拜的艺术家,这些都是可以理解和不可避免的现象,但学生中却普遍存在着一种浮躁而不踏实的心理,眼高手低,简单的不乐意画,深奥复杂的又画不出来,一会觉得写生作业没意思,一会又觉得创作中没什么可画,总之把绘画艺术学习搞的像发明创造一样,挖空心思想着让自己的作品与众不同,特立独行,标新立异。
二、如何优化高校绘画教学
1.明晰高校绘画教学基础课评判标准。随着当今艺术格局及艺术表现形式的多元化发展,绘画艺术呈现出了不同于传统绘画的多种面貌和形式,而不同绘画形式的探究与实践需要更多元化且坚实的基础技能储备,与之相适应,高校绘画教学对基础课的要求和评判标准也应进行适当调整。要使不同绘画学习方向的基础课程教学效果明显,必须重新审视和建立明晰的基础课训练评判标准。不同绘画学习方向要建立与之相对应的基础训练,教师在基础课评判过程中要对自身的角色正确的定位。评判的标准决定着基础课的教学效果,事关学生在进入更深层次的研究时审美情趣的建立及学术研究方向的确定,因此,各高校在绘画艺术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对待不同画种和绘画研究方向时,其基础课教学的评判标准必须要有所侧重与不同。与此同时,加强对地域或民间美术的研究学习,安排专人专物组织课题并制定计划,用研究成果充实丰富教材,从而形成规范、系统的教材及教学体系。
2.创新复合媒体时代高校绘画教学观念。随着当下社会的全面数字信息化,绘画艺术的创作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所涵盖的范围也渐渐扩大,从国画、油画、版画等传统的艺术门类发展为当今的新媒体艺术,如网络艺术、视频广告、数字摄影、虚拟现实、CG动画等艺术形式,而艺术家们的创作手段和可以用来创作的工具也越来越丰富。高校绘画教育作为艺术人才的主要输送来源,在数字信息时代背景下,更应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创新教学观念,与时俱进,培养适合社会文化发展需要的艺术人才。艺术创作从来没有平坦之途可走,绘画艺术学生从大学入校直到毕业虽大部分都经历了严格的学院式基础训练,具备一定的色彩感悟力、造型能力和审美能力,但并不表示他们能成为基本功扎实的传统性画家,在复合媒体时代,高校对绘画艺术专业生的培养需要拓宽口径,不能局限在非常有限的专业方向范围内,应在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的同时创新教学观念和思维训练课程建设,使学生在掌握扎实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能够深入专业拓展、更新艺术观念,从而使学生具备绘画艺术创作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总之,新时期,我们可通过相关教学课程教授一些新的、实操性强的创作方法,同时适时更新创作观念,进而保证高效绘画教学的效果。
(作者单位: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
关键词:绘画教学;判断标准;创新观念
当代艺术具备鲜明的批判性特征,且多种切入点和思想意识形态的发展使当代艺术形式纷纭复杂,发展可谓轰轰烈烈,形成了与传统艺术观念完全不同的新的艺术观念、艺术思想和艺术形式,并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绘画的高低之别、雅俗之分,而将艺术的表现性和象征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而高校绘画教育作为培养高等美术人才的大本营,其教育形式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和挑战,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一、高校绘画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绘画作品判断标准模糊。我国高校目前仍是沿用着把分数作为唯一的量化标准而贯穿于整个绘画教学过程中。对于如何衡量学生的绘画作品,我们一般沿用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即通常依据一系列的要素,如构图、造型、线条、色彩等进行评判,从而看出学生的绘画功底和艺术素养及作品的水平高低和是否达到了课程教学的要求。但当代艺术形式和观念的不断变化也对高校上述标准提出了挑战。由于当代艺术具备突出的批判性特征和强调对传统艺术的突破,从而使艺术观念由叙述性艺术逐渐转向观念性艺术,出现了比如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和达达主义等一批独特的以自我表现为中心的新生派别,使得现代藝术开始由具象艺术、写实主义向着非具象和非写实艺术发展,出现了立体主义、风格派及达达主义等新的艺术类型。这些流派无一不强调自己的风格和特点,都力求独树一帜,不重复前人,从不同角度对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进行探索。艺术作为一种意识的物化表现,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但是无论怎样变化,都需要一个适应时代的标准,由于当代艺术发展实践激进而理论滞后导致这个标准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和模糊了。
2.培养模式传统。我们的高校绘画教育大多一直在沿用苏式的绘画教学体系,培养模式一般是由易而难、从简单到复杂的大量的课堂写生练习来培养学生的基本功。但现代喷绘技术以及电脑制作等手段的通俗易操作化,使学生不得不对传统的速写、素描和色彩写生的必要性产生种种质疑。速写解决不了的事情可以用照相机,形画解决不了的事情可以使用喷绘或者用投影仪。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在当今多媒体时代背景下艺术的表现形式似乎也需要现代化,多种艺术形式的普及如装置、行为或烟火艺术等似乎在提醒着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也该有所改进发展、与时俱进了。
3.求学态度浮躁。当代绘画艺术在自身标准缺失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高校绘画教学的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即使是同一个教师教授的课程和学生,其作品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形式。模仿是初学绘画者的必经之路,学生的绘画多少会透漏出一些模仿的痕迹,或模仿导师,或模仿学生崇拜的艺术家,这些都是可以理解和不可避免的现象,但学生中却普遍存在着一种浮躁而不踏实的心理,眼高手低,简单的不乐意画,深奥复杂的又画不出来,一会觉得写生作业没意思,一会又觉得创作中没什么可画,总之把绘画艺术学习搞的像发明创造一样,挖空心思想着让自己的作品与众不同,特立独行,标新立异。
二、如何优化高校绘画教学
1.明晰高校绘画教学基础课评判标准。随着当今艺术格局及艺术表现形式的多元化发展,绘画艺术呈现出了不同于传统绘画的多种面貌和形式,而不同绘画形式的探究与实践需要更多元化且坚实的基础技能储备,与之相适应,高校绘画教学对基础课的要求和评判标准也应进行适当调整。要使不同绘画学习方向的基础课程教学效果明显,必须重新审视和建立明晰的基础课训练评判标准。不同绘画学习方向要建立与之相对应的基础训练,教师在基础课评判过程中要对自身的角色正确的定位。评判的标准决定着基础课的教学效果,事关学生在进入更深层次的研究时审美情趣的建立及学术研究方向的确定,因此,各高校在绘画艺术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对待不同画种和绘画研究方向时,其基础课教学的评判标准必须要有所侧重与不同。与此同时,加强对地域或民间美术的研究学习,安排专人专物组织课题并制定计划,用研究成果充实丰富教材,从而形成规范、系统的教材及教学体系。
2.创新复合媒体时代高校绘画教学观念。随着当下社会的全面数字信息化,绘画艺术的创作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所涵盖的范围也渐渐扩大,从国画、油画、版画等传统的艺术门类发展为当今的新媒体艺术,如网络艺术、视频广告、数字摄影、虚拟现实、CG动画等艺术形式,而艺术家们的创作手段和可以用来创作的工具也越来越丰富。高校绘画教育作为艺术人才的主要输送来源,在数字信息时代背景下,更应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创新教学观念,与时俱进,培养适合社会文化发展需要的艺术人才。艺术创作从来没有平坦之途可走,绘画艺术学生从大学入校直到毕业虽大部分都经历了严格的学院式基础训练,具备一定的色彩感悟力、造型能力和审美能力,但并不表示他们能成为基本功扎实的传统性画家,在复合媒体时代,高校对绘画艺术专业生的培养需要拓宽口径,不能局限在非常有限的专业方向范围内,应在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的同时创新教学观念和思维训练课程建设,使学生在掌握扎实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能够深入专业拓展、更新艺术观念,从而使学生具备绘画艺术创作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总之,新时期,我们可通过相关教学课程教授一些新的、实操性强的创作方法,同时适时更新创作观念,进而保证高效绘画教学的效果。
(作者单位: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