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四纵”队员口述:在武汉重症病房里的52天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nh0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月10日23时14分,第一批进舱的队员(后排)准备就绪,进舱前与同济医院护士们合影。
2月10日10时43分,医疗队在改造中的病房实地考察,为当晚收治病人做准备。
2月10日16时42分,各类医疗用品一字排开,摆在护士台上。6个小时后,这里将成为污染区。
2月10日22时25分,污染区外,需要后续进舱的各种抢救设备码放整齐。
2月10日23时35分,第一例重症新冠肺炎患者转入ICU病房。
麻醉师在三级防护下,为患者进行插管操作,难度远大于平时。
2月27日,第一例有创通气患者成功脱机。患者本人也竖起了大拇指。

  52天,救治重症,在武汉。
  3月的最后一天,被称为“华山四纵”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第四批援鄂医疗队,告别武汉,启程返沪。
  自3月17日起,各地援鄂医疗队开始陆续撤离。按照国家卫健委的工作计划,高水平的重症救治团队继续坚守,直到重症患者的医疗救治任务全部完成以后,再予撤离。
  坚守至三月底的医疗团队当中,219人组成的“华山四纵”已经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ICU病房战斗了52天,负责整个院区最危重患者的救治工作。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核心区域,进行重症患者的救治,医疗队度过了怎样的52天?临别之际他们最想对武汉说什么?
  4月3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第四批援鄂医疗队党总支副书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外科副教授沈云东。以下内容为沈云东口述,《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整理。

就像上战场,抵汉24小时就开始收治第一例重症患者


  2月9日(正月十六)晚上6点,我们医疗队落地武汉天河机场,8点到达酒店。10日凌晨,医疗队托运的行李到达酒店,还来不及认领,队员们就赶到医院参加培训。上午10点左右,医疗队接到通知,当晚就开始收治重症病人。随后,一个刚刚完成清空和改造的康复科病房,在10小时内整齐摆好了重症ICU病房的各种抢救设备。
  2月10日22时,华山医疗队开始收治第一例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整个过程就像上战场,没有任何休整和喘息的时间。

患者病情变化,只有亲身经历后才知道到底有多快


  接收病房的前兩周是最困难的。刚开始,发现新冠肺炎病人的病情变化很快,医生和护士都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有的病人来到病房时,根本不给医生抢救的机会,几个小时内就去世了。开始阶段,医生护士除了紧张,就是无奈和沮丧。2月23日下午,两名病人突然去世,而且是医疗队队长刚看过,病人情况稳定的情况下,队长走出污染区正脱防护服的时候,舱内传出消息,两名病人抢救无效,这对全队士气打击很大。新冠肺炎患者病情变化的速度,亲身经历后才知道到底有多快!
  当时我们医疗队的任务很重,30张重症病床都收满了,最多时有27个呼吸机插管病人。整个光谷院区里,超90%的呼吸机插管患者在ICU病区,80%以上的补液(医学术语,液体治疗的通俗说法)在ICU病区,70%以上的检验也在ICU病区。
  前期,我们病房有27位值班医生、180位护士,医生6小时轮岗,护士4小时轮岗。即使医护人数众多,仍然感觉人手不够用。我作为外科医生,那段时间晚上也在学习呼吸机的使用,随时准备有医生累倒了,可以立刻顶上。
  这种紧张的情况在2月27日发生改变。当日下午,队长在医生微信群里宣布了两个好消息:第一例有创通气患者成功脱机,第一例VV-ECMO患者成功脱机!
  有创通气患者脱机指患者情况好转可以摘掉呼吸机。ECMO俗称“人工肺”,借助机器的工作让患者受损肺部得到休息和康复。这个救治方式是重症救治的最后希望。ECMO和人体连接方式不同,分为VV-ECMO和VA-ECMO。VV-ECMO即血液通过静脉返回给患者,VA-ECMO指血液通过动脉返回给患者。
其他文献
场景 1:经常迟到的小张老师又迟到了A校长大发雷霆:“真是太不像话了,像你这样今天迟到明天也迟到,还怎么干工作?你这是无视学校的规章制度,是典型的明知故犯,以后再抓住你迟到,就扣
近日,某县高中招生遇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全县计划内招生中,竟然有100多人没有报到。是学生家庭困难无法人读高中吗?属于计划内招收的学生,不收取择校费,许多高中学校为了防止这
本文结合<建设工程监督规范>的贯彻实施,从建设工程施工监理工作方面对材料的质量与现场管理的 措施进行阐述和探讨.
本文对国家现行的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的有关量化界限指标及概念提法等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建议,对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完善,具有参考价值.
通过对住宅工程外墙渗漏问题产生原因分析,提出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