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习作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因此,自由习作的评价,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尽量去发现文章中的闪光点,真诚而不吝啬地激励学生,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赏识给学生送去快乐,激励干劲,增强信心。我们把作文批改与讲评的专利还给学生,在自改和互改等多种形式训练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以便于学生“我手写我心,我语表我情”,让每个学生都有自由展示语言、表达感受的机会,体验作文的乐趣,从而使作文评改达到“真、善、美”的境界。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几方面看法:
一、真——肯定成绩,客观公正
人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承认与肯定。得到老师肯定过的学生,心理会产生一种微妙的变化。教师用热情的笔写出肯定的批语,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一篇选材较好,但字句写得“断腿断臂”的习作,我没有批上否定语,而是写上这样的批语:你写作潜力之大超过了一般的同学,只要你发挥出来,一定会很优秀的,不信吗?请你再仔细地把这篇习作修改并重抄一遍,好吗?后来,他果真认认真真地把这篇作文修改并重抄一遍,我也给他评了个“优”,并在全班同学面前加以表扬。此后这位学生写作态度很认真,写作热情也很高,习作水平提高也很快。
当然有时不恰当的肯定,几乎近“溺”,反而会害了学生,因此在习作评改中要注意肯定的尺度,做到客观公正,并适当、委婉地指出不足。在“记一次升旗仪式”习作中,一位学生这样写:“我们到操场集队,然后出旗完了升国旗,升国旗完了是唱国歌,唱国歌完了是国旗下的讲话,国旗下讲话完了就排队回教室了。”全文只有这几句话。我首先肯定了这篇习作,写下这样的批语:“语句通顺,完整地记叙了升国旗的全过程,这一点很好。”然后笔锋一转,“如果你能把升国旗时的场面和当时的感受具体写出来,这篇习作就更好了。”在评改中只有真正做到客观公正,又不乏真情,才能使学生在受到教师鼓励的同时,又看到自己习作中的不足。
二、善——正面激发,真情鼓励
心理学家认为:积极的情感是开发儿童智力的钥匙,是点燃儿童智慧的导火线。学生在得到充分肯定的基础上,还需要真挚的鼓励。在评改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学生自评自改,互评互改,互找优点与不足,教师重在引导,用委婉、真挚的评语让作者心里热乎乎的,促使学生对写作劲头十足,让评改始终有一股强大的暖流在学生心里起伏。尤其是对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激励更能树立起他们的信心。
一位学生写了一篇题为《我的星期天》的习作,文中只写了“星期天我和爸爸上山砍柴遇见一条草花蛇我把蛇打死了”这一句话,标点也没有,却交上来充数。我先肯定他的习作既有时间、地点、人物,又有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符合记叙文的要求,还写了这么几句鼓励的话:“你不愧为一个勇敢的孩子,连蛇也敢打,了不起!”之后,我鼓励他勇敢地把自己的作文给全班同学传阅,这位学生内心的自豪和感激不言而喻,他在一篇《给老师》的习作中写道:“是您,让我知道自己还不笨;是您,让我爱上了写作。”
此外,在评改习作中,我发现一些反映小作者美好心灵、文明言行的习作,就把它们在课堂上进行重点评议,把评改习作和品德教育、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均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美——自评自改,形成能力
良好习惯有赖于长时间的培养,而且一旦习惯养成就会影响人的一生。教师对学生的习作评改是学生学习自改的好榜样,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评改手段,如:精批细改、师批生改、互批互改、面批面改等,向学生渗透自改知识。但也发现一些学生缺乏战胜困难的信心,每次自改只改了几个错别字。这时候我们可以运用名家不断修改,锻炼自己的故事来激励学生。如讲述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是用几个月的时间创作的,脱稿后几乎天天都在修改,竟连续修改了96个小时。在这96个小时里,海明威竟然一步也没有离开他的房子。他对每一个字、词、句、段都不放过,常常大笔一挥,把整段、整句的文字删去,而另一段、另一句又填了进去。教师启发学生从海明威改文的故事可看出作家们对自己作品的苦心,告诉学生改文同作文一样,也是艰苦的,惟有当你“改”出一篇成功的习作时,才体会到写作的幸福。所以,“文章不厌百回改”。
通过教师评改,学生自改,学生明白了自己习作中的长处和不足,从而确定努力的方向,充分发挥积极性,形成良好的习作习惯。
一、真——肯定成绩,客观公正
人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承认与肯定。得到老师肯定过的学生,心理会产生一种微妙的变化。教师用热情的笔写出肯定的批语,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一篇选材较好,但字句写得“断腿断臂”的习作,我没有批上否定语,而是写上这样的批语:你写作潜力之大超过了一般的同学,只要你发挥出来,一定会很优秀的,不信吗?请你再仔细地把这篇习作修改并重抄一遍,好吗?后来,他果真认认真真地把这篇作文修改并重抄一遍,我也给他评了个“优”,并在全班同学面前加以表扬。此后这位学生写作态度很认真,写作热情也很高,习作水平提高也很快。
当然有时不恰当的肯定,几乎近“溺”,反而会害了学生,因此在习作评改中要注意肯定的尺度,做到客观公正,并适当、委婉地指出不足。在“记一次升旗仪式”习作中,一位学生这样写:“我们到操场集队,然后出旗完了升国旗,升国旗完了是唱国歌,唱国歌完了是国旗下的讲话,国旗下讲话完了就排队回教室了。”全文只有这几句话。我首先肯定了这篇习作,写下这样的批语:“语句通顺,完整地记叙了升国旗的全过程,这一点很好。”然后笔锋一转,“如果你能把升国旗时的场面和当时的感受具体写出来,这篇习作就更好了。”在评改中只有真正做到客观公正,又不乏真情,才能使学生在受到教师鼓励的同时,又看到自己习作中的不足。
二、善——正面激发,真情鼓励
心理学家认为:积极的情感是开发儿童智力的钥匙,是点燃儿童智慧的导火线。学生在得到充分肯定的基础上,还需要真挚的鼓励。在评改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学生自评自改,互评互改,互找优点与不足,教师重在引导,用委婉、真挚的评语让作者心里热乎乎的,促使学生对写作劲头十足,让评改始终有一股强大的暖流在学生心里起伏。尤其是对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激励更能树立起他们的信心。
一位学生写了一篇题为《我的星期天》的习作,文中只写了“星期天我和爸爸上山砍柴遇见一条草花蛇我把蛇打死了”这一句话,标点也没有,却交上来充数。我先肯定他的习作既有时间、地点、人物,又有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符合记叙文的要求,还写了这么几句鼓励的话:“你不愧为一个勇敢的孩子,连蛇也敢打,了不起!”之后,我鼓励他勇敢地把自己的作文给全班同学传阅,这位学生内心的自豪和感激不言而喻,他在一篇《给老师》的习作中写道:“是您,让我知道自己还不笨;是您,让我爱上了写作。”
此外,在评改习作中,我发现一些反映小作者美好心灵、文明言行的习作,就把它们在课堂上进行重点评议,把评改习作和品德教育、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均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美——自评自改,形成能力
良好习惯有赖于长时间的培养,而且一旦习惯养成就会影响人的一生。教师对学生的习作评改是学生学习自改的好榜样,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评改手段,如:精批细改、师批生改、互批互改、面批面改等,向学生渗透自改知识。但也发现一些学生缺乏战胜困难的信心,每次自改只改了几个错别字。这时候我们可以运用名家不断修改,锻炼自己的故事来激励学生。如讲述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是用几个月的时间创作的,脱稿后几乎天天都在修改,竟连续修改了96个小时。在这96个小时里,海明威竟然一步也没有离开他的房子。他对每一个字、词、句、段都不放过,常常大笔一挥,把整段、整句的文字删去,而另一段、另一句又填了进去。教师启发学生从海明威改文的故事可看出作家们对自己作品的苦心,告诉学生改文同作文一样,也是艰苦的,惟有当你“改”出一篇成功的习作时,才体会到写作的幸福。所以,“文章不厌百回改”。
通过教师评改,学生自改,学生明白了自己习作中的长处和不足,从而确定努力的方向,充分发挥积极性,形成良好的习作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