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 立

来源 :福建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swj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茫茫草原,晴空如洗。微风是清爽的,带着甘甜。他身着礼服,神情坚毅。他兴奋。他是一名号手。他站在乐队最前排,手握礼号,凝望着前方,只等总指挥一个挥手,他与他的战友们,就要吹响号角。
  他是一个三十三岁的老兵,年龄比他们教导员还大。这次能站在军训动员阅兵方队,一切像是偶然,一切,似乎又是必然。
  他想起十六年前的那个正午,那时,他只有十七岁。那天,秋日的阳光温暖中暗藏火辣。他和父亲在地里种大蒜。一块大蒜地,种到一半,没蒜种了,父亲让他回去拿蒜种。他进到屋,喝口凉水,按开电视,这只是一个习惯动作,扫一眼就走。但那一刻,电视里激越的音乐震撼住他。他立在那里仔细看,是国庆大阅兵。一台老式黑白电视机,父亲花四百块钱买的。黑白电视机里,兵们走得那么齐整、威武。
  要是像村主任家的彩色电视,他们该更帅,他想。但他并没到村主任家看。做人要有尊严。他就那么盯着自家的黑白电视机。
  父亲回来了。他先是感觉到一道阴影撞进堂屋,接着是吼声:叫你拿蒜种,你跑到屋里看电视,让我在地里死等。父亲说着,弯腰去捡屋角堆积的蒜种。父亲抓起一头蒜,砸在地上。父亲没把蒜砸向他。父亲偶尔也发脾气,但从未朝他动过手。
  父亲喝了一口凉茶,火气好像压下去了,声音低下来,背起筐,背起那堆蒜。父亲说,走吧。
  我不去,他说。
  你干啥?父亲的声音再次升高,一个很生硬的问号砸向他。
  我想当兵。
  父亲语气软下来。两人长时间没说话。父亲惊讶地望着他,渐渐地,脸上涌起欣喜。
  父亲是个兵。生他的时候,父亲还在遥远的内蒙古当兵。父亲觉得,他当兵的地方,离家好远好远。他们当兵的人,四海为家。母亲的信里,让他给儿子取个名。父亲很干脆地回复:张四海!
  爷爷也是个兵,是个老红军。
  父亲推起那辆二手摩托车,说,走吧。
  他问,上哪儿?
  父亲说,当兵去。
  到了镇武装部,武装部的人说,征兵还得等一阵子。武装部的人还说,当兵要体检。父亲说,我知道,我是一个老兵哩。
  穿上军装,去武装部集合那天,父亲骑着摩托车,他坐后座。他们行进在曲曲折折的山路上。遇到上坡,摩托车放着响屁,喷着黑烟。他跳下来,摩托车才能勉强前行。有时,摩托车“趴了蛋”,父亲不得不下来,推着摩托车走。他弯腰撅腚,双手在摩托车的屁股上用力。两旁的山看不见顶,脚下溪水潺潺。他突然很留恋这里的山水。
  军营是个什么样子呢?
  軍营跟他想象的一点也不一样。他想象中的军营,有着高大的院墙,整齐的楼房,宽阔无边的操场。兵们每天像电视里那样,把脚步走得很整齐。这些,他来到的这个部队,与他的想象差不多。他最想不到的是,军营在大山里,比家乡的山还大,比家乡的山还高。山上全是石头,看不见河流。暗泉很细。
  他们开始训练。他很想把队列走成电视里那样,可是,很难,很累。关键是,他们不那么走,新兵班长,似乎把这队列看得并不那么神圣。守着一个个洞库。那些洞库隐藏在山脚的悬崖下,他们其实更像守着一座大山。
  原来这是一群后勤兵。
  一个月后,他们分到班排。他被挑选到炊事班当伙夫,后勤兵中的后勤兵。他几近崩溃。
  他后来知道,野战部队的兵,新兵集训是三个月。仓库的老兵走得太多,急需他们去补缺。
  他对那个把他选到炊事班的炊事班班长说,我在家都不做饭,我不想当炊事员!
  班长凝望着他,眼神有点冷。
  那就去养猪吧。班长指着大墙外的一排猪圈说,连队就剩这最后一个岗位了。
  营院地势高,越过一米多高的围墙,坡下的一切看得清楚。坡下的猪圈,一片白猪一片黑猪,猪头攒动,呜喳喊叫。叫喊声裹挟着臭气,迎面扑来。他的脑袋立刻就大了。
  你有你的选择,你有你一定范围里的自由。班长说。他一步跨到他跟前。班长胖,一看就是炊事班的兵。班长硬话软说,他心里清楚,他没得选择,这伙夫他非当不可。
  干一行,爱一行,行行出状元,胖子班长说,在炊事班,可以学技术,回家用得上。在军械班排,成天擦枪摸炮,像伺候亲爹似的,到最后,怎么着?你还能拿支枪扛门炮回家?
  他就这么领教了炊事班班长,他是高手,先把硬话说了,再说软话,让人觉得,他不是被迫当炊事员,而是自愿服从。他跟着班长往炊事班走。他觉得这样服从很憋屈,便宜了班长。他朝着班长山一样的背影说,我不是怕苦,我是怕在炊事班发胖。
  班长臀部上颤抖的肉疙瘩停止了颤抖。他停了下来。不错,他的确是个胖墩,怕有二百斤。停止只有那么短暂的三秒钟,班长随即让他身上的肉疙瘩恢复了颤抖。他的话显然击中了班长,但班长最终并没有追究。
  班长是国家三级厨师,他做的饭菜名不虚传。
  过了半年,胖班长把他送到城里他自己学厨艺的那个饭店。五年之后,他超越他的班长,考上国家二级厨师。他的名声冲出仓库,响彻整个后勤分部。这年年底,班长退伍,他接替班长。
  班长走了。班长这个干满十二年的老兵,直到离开仓库,减肥一直没成功;除了休假,他从没离开过仓库。班长走了,他突然觉得整个仓库空荡荡的,他的心,也空了很长一段时间。
  这时候,一件新的任务,让他暂时忘记了班长。他被选去国庆阅兵村。他完全不相信这个消息的真实性,认为是通知下错了。他这身材,不胖不瘦,不矮,但也不高,也就一米七吧,与阅兵有什么关系?直到仓库主任把他骂了一通,他才去收拾行装。
  他的确被选去阅兵村。他被选去阅兵村,不是因为身材,而是他的厨艺。他是他所在的那个团级军械仓库唯一一个被选去参加阅兵的。他们上级单位有一个业余军乐队。这次国庆大阅兵,成立千人联合军乐团,上级单位的这支业余乐队,被选去十八个人。阅兵是大事,要保障好,他被选为阅兵村的炊事员。人生的轨迹,怎么说呢?有时候,偶然中隐藏着某种必然,譬如从第一眼在电视里看阅兵,到现在走进阅兵村。   乐曲时常穿墙而入,伴着锅铲声,锅里滋出的水与火碰撞的声音,在他耳旁回响。起先偶尔不成曲调,时间长了,整齐了,好听了,他的心就被揪住了,总想去偷窥。但他没有时间,他们在场上练习时,他在饭堂忙得脱不开身。他忙碌完了,他们早已集合,到大操场训练去了。那个大操场离得并不远,但在隔壁营区,他能听见他们的乐曲,就是看不见他们的身影,好像就是要故意馋他。馋得受不了,他就摘两片树叶,撮在嘴里,吹出一片悠扬的声音。
  他认为自己的乐感还是很强的。
  我也算是阅兵人员,是来做阅兵保障工作的,但是,我算是参加过阅兵的人吗?他问自己。他静静地听着他们演奏,热血沸腾,内心的感觉微妙,说不清是羡慕还是妒忌。
  那是中国最强音,它时而如排山倒海般气势磅礴,时而像溪水细流润泽心灵。
  每当联合军乐团的战友唱着歌,走向饭堂,他就站在窗口张望。他们一身疲惫,却是满脸自豪。
  我要是能像他们那样,在自己的服役期内,学一门乐器,上一次阅兵场,该多好,他想。这无异于“癡人说梦”,他连五线谱都不识,况且自己已经是第六年的老兵,二期士官。国庆大阅兵十年一次,按惯例,他很难在部队再干十年。然而,这个执着而倔强的老兵,就是想试一试。
  “理想很难实现,但万一实现了呢?”他用流行的一句话,鼓励自己。
  几次预演,到正式阅兵,他都没能到天安门广场。他是伙夫,阅兵完毕,他们就要回来开饭,保障他们吃好,才是他的职责。
  阅兵结束,回到原单位,他一咬牙,花六千块钱,买了一把小号。
  他就是想吹。
  小号在乐器里很普通,不像鼓那么响彻,也不像大号那么低沉,然而就像他这个人,普通炊事员,不可或缺。
  一个比他更老的兵,说他不务正业,说他学吹号是“开国际玩笑”。他没有生气,他理解老兵,他的小觑是有原因的:六年的老同志了,又是多年的炊事兵,一天乐器都没摸过,隔行如隔山。他气馁地坐在空旷的大食堂里,大阅兵的场面历历在目,各种场景积聚成一股力量,冲击着他。他轻轻地抱起他的小号,将嘴唇凑过去,鼓起腮帮子,吹出了他人生第一个音符。声音在空旷的饭堂飘荡,越来越远,越来越空旷;回声从墙壁和屋顶飘荡回来,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
  他感觉到血液在血管里奔涌。他心跳加快。他不可抑制地吹出一串音来,不成曲调,但那是从他的乐器里发出的,属于他自己吹奏出的乐声。那个夜晚,他兴奋得一夜未眠。他觉得他战胜了自己。
  接踵而来的那个夜晚,他再次把自己关在大食堂。但这个夜晚,似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他发觉他吹奏出的声音嘈杂难听。寂静空旷的大食堂,让他冷静下来。冷静下来的他,问自己:我是不是太冲动了?他开始怀疑自己。他把小号抱在怀里。这一刻,他觉得它那么可爱,是他最好的朋友。最好的朋友,就要善待它,不可随意糟蹋、把玩。他决心识谱,从基础学起。他决心到市里拜师学艺。
  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也许是三个月,也许是半年,战友们突然听到伙房里的号声不再那么刺耳,再后来,炊事班的兄弟们跟他一起,随着这号声边择菜边唱歌。又一个新年来到,连里搞迎春晚会。炊事班的节目由每年的三句半、诗朗诵,变成了他的小号独奏。他吹的是《抗日军政大学校歌》,还有《我爱祖国的蓝天》,这都是他在阅兵村听过的熟悉的旋律,战友们给予他长时间的掌声。他醉了,醉在自己的演奏中,醉在这掌声里。
  他的号声,终于飘出饭堂,飘出营院,飘荡在幽幽的山谷,和着溪水,欢快而悠扬。
  几年过去,似在弹指一挥间。他是一个十六年老兵了。年底,他就要退出现役。而十年后的国庆大阅兵,他是等不到了。拿起小号,阅兵村的景象,时常在他眼前浮现,那么清晰,又那么遥远。他要走了,九月底就要回家。他要回去结婚。他之所以一直没结婚,他想,他在这大山沟里,太寂寞了,他不想一个女孩子因为他而寂寞,而受苦。
  还有十一个月。还有十个月。还有九个月。他的脑子里有一张倒计时表。离退伍还有八个月的时候,一条信息令他热血沸腾:全军要搞庆贺八一建军节大阅兵,地点在锡林郭勒大草原陆军军事训练基地。阅兵,怎能没有乐队呢?说不定上级还用业余乐队。他请假去市里的后勤分部,然而,这次,解放军军乐团并未到他们这个分部来挑人。他失望而归。那一夜,他没合眼,心凉如水。山谷的夜,静得只有哨兵换岗的脚步声。天微亮,他像往常一样,走向饭堂。大阅兵,他是参加不上了,给仓库的战友做饭,才是他的本职。饭堂在营院的最东端,他就向着东方走。黎明的第一道曙光明丽地照过来,照耀着他的身体,直射入他的内心,还有几声鸟叫。昔日阅兵村那震撼他的乐章,再次震撼着他。他心潮澎湃了,热血沸腾了,他决心去参加阅兵。十几年如一日,他就在这个仓库当一个伙夫,现在当班长了,也只不过是个火头军。他要去,至少要去试一试,否则怎么知道自己不行?
  既然他们不来咱分部招人,那咱就自己去。
  他去了北京,直接去了解放军军乐团。他不认识那些老师们,叫不出他们的名字,他就想,找找看吧。他果然看见一位老师,在他干活的那个饭堂吃过饭,那面容,他是记得的。
  他说到一年前的那次阅兵,说到他做的饭菜。那个老师竟然想起了他。他说明来意,老师很高兴,同意他参加考试。老师找来另几位老师当评委,对他进行一个很正式的考试。他自己都没想到,所有的评委都对他点赞。
  他,这个连业余乐队都没待过的纯业余演奏员,激情被军乐团的专业演奏家点燃,他被介绍到离他们仓库最近的城里一支业余军乐队。每逢周末,他将在那里,同新结识的战友集中训练。一年多光阴过去,草原大阅兵前两个月,业余联合军乐团开始组建。
  队长看着前来报到的他,说他“大器晚成”。
  他记得很清楚,是进京报到的前两天,一个电话告诉他,父亲因车祸突然离世。他一时瘫倒在地上。他原本是坐在床上的,就这么从床上滑到地上。他哽咽无语,欲哭无泪,就那么痴呆地望着家的方向。队长说:快回去吧,回去处理父亲后事,我们在草原集训地等你。   队长来搀扶他。他不知道自己为何没有泪。他是那么想哭,却没有泪。
  一個月的集训,队长熟悉他,也了解他们那里的风俗。他们那个山村,人在外亡,孝子在外,尸首不能进家门。他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他雇了一辆出租车。他对出租车司机说,师傅,上楚雄,能开多快开多快,钱不是问题。
  出租车飞奔而去,原本五个多小时的路程,两个半小时就到了。从坐上出租车那一刻,他突然有了眼泪。泪水淋淋,打湿了他的双膝。他的泪水,吓坏了司机。司机不断地安慰他:小兄弟,凡事想开些。
  他赶回家,看见父亲静静地躺在大门外。父亲的脸苍白如纸。父亲是上午九点钟去世的,这已经过去五个多小时了,他清楚地看见,父亲的眼角,竟然流出一滴泪。父亲知道他回来了,父亲一直在等他。而他,竟然没有泪。他的泪,一路上流干了。
  他给父亲净身,穿寿衣,入棺,之后,他就一直跪在父亲面前,跪到天黑,跪到黎明。除了给父亲换香,他就一直跪着,直把一双膝盖跪烂了,鲜血淋淋。而他,毫无知觉。
  按照当地风俗,父亲的遗体,应该在家躺三天,才能送上山。他说,不等了。第二天,他说服亲人,把父亲送上山。孝子不能把父亲送到山头,只能在山脚遥望。他望着山头,依然没有泪。他突然觉得,父亲也是一座山。
  他说,爸,儿子走了,儿子不孝。儿子去阅兵。儿子阅好兵,就是尽孝。
  他走了,走前,他去见了爷爷。爷爷说,去吧,快去吧,孩子,你还有这么大的一项任务没完成,快去吧。他对爷爷说,爷爷,你一定要挺住,要保重身体,你再要有什么事,我真的承受不了。
  爷爷说,去吧,去吧,我能挺住。
  上了长途汽车,他突然又有了眼泪。泪眼中,往昔的时光扑面而来。年迈的爷爷,是个老红军,曾在新四军乐队里拉二胡。父亲是一个铁道兵,就在三天前,父亲给他打电话,说了一个多小时,坚持说要给他买牛肉干,送到曲靖他的部队去。他感到奇怪,父亲当时的话那么多,以前,从来没这么多话。原来这是征兆。
  昆明开往北京的列车启动前那一刻,他出现在站台上。队长上前,与他拥抱。队长内心五味杂陈。队长通过拥抱的方式,抚慰他痛苦的内心。
  他来到了大草原,来到了业余乐队训练基地,依然是解放军军乐团的老师们在门口奏军乐,迎接他们。他当时就被震撼了,感动了。这些军乐团的演奏员,可都是向首长们演奏的,有外事活动时,还向外国元首演奏。那动听的、铿锵的音乐,直接触及他的泪腺,一双早已哭干的眼睛,再次涌出泪水。
  他在宿舍住下。他努力地让自己不要去想父亲,他要跟这些老师学习,全身心投入阅兵训练。就在这天晚上,他接到了堂姐的电话,说继母卷走了所有资产,把沙场的法人代表也更改为她自己。
  这个打击太大了。他从未把她当作继母。过去这么多年,他心里只有母亲的概念。他完全忘记了她是继母。逆着时光的隧道,他回到他的童年。那年他七岁,死去了母亲。他九岁那年,父亲把一个陌生的女人带到他面前,让他叫妈。他没叫,排斥她,站在门槛上,不让她进屋。他当面不叫她,背后叫“那个女人”。这样一直持续了两个多月,可见他是多么倔强。继母从不计较,给他做饭,给他洗衣。他认为继母是披着羊皮的狼,坚决不理会。直到那个雨天,那个下午。父亲出门做工,放学了,突然下起雨来。他没带雨具,站在学校的走廊里。被家长接走的孩子越来越多,剩下的孩子越来越少,恐惧感慢慢袭来。雨越下越大,乌云并没散去。又一个同学被妈妈接走了,他的心由惧怕到隐痛,情绪也变得低沉。他羡慕地看着别人的妈,那是亲妈,她打着伞,为儿子遮风挡雨。他恨他爸,母亲不是亲生的,父亲是亲生的,父亲怎么不来接?
  走廊里还剩下三五个学生,而且不断地被接走。当最后一个学生被家长领走时,巨大的恐惧包裹着他,他的眼里含着泪。就在这时,一个女人的身影冲进雨帘,是继母!
  他扑了过去。他无意中脱口而出:妈!
  他感到继母搂住了他,搂得紧紧的。一股温热传遍他周身。
  继母一点不比那些同学的妈差,她不但给他打伞,还给他穿上雨衣,连雨靴都带来了。继母一边给他整理衣裤,一边自责:我来得太晚了,我没想到雨来得这么快……
  那一夜,他在隔壁的小屋里,听见继母的哭泣,还有她的叨唠,她说,叫我妈了,他叫我妈了。他听见继母说,我们不再要孩子,我就把四海当自己的孩子。他听见父亲说,只怕这样委屈了你。继母说,不委屈,我喜欢这个孩子。
  父亲说,四海死了妈,是个可怜的孩子。你这么待他,他也算是不幸之中有了幸福。你这么待他,他也会像待亲妈那样待你。
  自此,他一直叫继母妈,再后来,他几乎忘记她是自己的继母。现在想来,继母不是那样贪婪的人,一定是听信了别人的话,很可能是娘家人。他说过,要对继母像亲生母亲一样。他要给继母养老,继母还年轻,如果她还想找个人,也可以住到家里来。家里盖了那么好的楼房。楼房就是让人住的。不过,这一切,都要等到阅兵完再说。他现在要做的,就是吹号。他每天看着倒计时牌。每一个人的每一天,都是这么度过,分练、小声部合练、大声部合练。
  这一天,业余乐团进行第一次排练,先排整体队形,合练。他被编入红旗方队小号手,站在第一排,手持礼号,礼号下挂着一面国旗。手持礼号的号手,一共七十人。七十人,多吗?挺多的,它不是唯一。七十人,多吗?其实也不多,全军几百万军人,就选七十人,真正的万里挑一。
  连续站立三小时,从集合到训练结束,身上的汗都没有干过。满脸的汗水,不停地往眼睛里流,往嘴里淌,又不能动手擦。汗水往嘴里淌,倒没什么,轻轻吸吮它,除了咸咸的味道,什么也没有;汗水往眼睛里淌,就特别难受,因为眼睛要一直盯着指挥,不能有差错。要是有一点差错,那可就丢人了,就要被淘汰。从那么遥远的地方而来,被送行,被迎接,要是被乐团退回去,那这张脸,怕是要放到洞库里藏起来。
  中间休息的时候,全部乐器都按顺序放在一排,在阳光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芒,真漂亮,真壮观。它们像是一个个有生命的个体云集,像一个个正在歇息,只待号音一响,就奋起冲锋的战士。他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场面,算是开了眼界,长了见识。他多想照两张照片留个纪念,但军乐团有规定,在预演之前,不让拍照,不能把他们使用的乐器及队形曝光。   终于等到第一次预演。他站在队伍里,拍照更是不可能,他两手不闲。飞机梯队在头顶飞过,有的飞机还喷洒彩虹。他多么想仰头看一看祖国的蓝天,看看那些新型战斗机,但是,他不能,他要是一仰头,整个队形就乱了。他不能动,他只能静静听着战机的轰鸣声和螺旋桨旋起的风声,心怀敬意。
  离正式阅兵只有八天时间了,他特别珍惜这阅兵村最后的日子,特别珍惜军人的荣誉。在他们那个偏僻的小山村,十年来,总共只两个人当兵。而参加大阅兵,别说在他们村,在他们乡,也是唯一的。
  上次国庆大阅兵,家乡的报纸对他进行报道,当时家里别提多荣耀,多高兴。那时候,他仅仅是个火头军,父亲都高兴成那样,父亲与他通电话的声音都是颤抖的。遗憾的是,这次阅兵,父亲再也听不见,再也看不到了。
  人生的轨迹,怎么说呢?有时候,偶然中隐藏着某种必然。他又一次这么想。父亲当兵就在内蒙古,而今天,他就站在内蒙古的锡林郭勒大草原。现在,父亲去了,但他分明看见,辽阔的草原上,父亲一身军装,放马驰骋。他心中充满力量。
  一滴泪滴在他的日记本上。
  算了,不写了,为了大阅兵,他不让自己想这些伤心的事,他要命令自己早早地睡去,以保证最后几天的训练质量。
  所有的苦,所有的累,来吧,来充实我的人生,激励我的人生,影响我的人生。胜利完成阅兵任务,那是我的光荣与梦想。
  八月一日,這一天终于到来。
  国旗升起。
  号角声悠扬而和美。他那么真切地看见首长的车从远处,随着他和战友们吹奏的号角,徐徐驶来;他那么真切地看见首长站立在检阅车上。
  他兴奋,激动,除了兴奋和激动,他没有别的词语形容。
  在吹奏《游击队歌》时,有一个跨立收腿动作,那是联合乐队少有的几个动作之一。他做完这个动作,却无法收腿。他双腿突然抽筋。他非但收不回那条腿,剧烈的疼痛使他几乎昏厥过去。他意识到可怕的事情将要来临。平时训练时,这是从未有过的事。是过于紧张、劳累、兴奋?是的,昨夜想到今天将要进行的正式阅兵,兴奋得难以入睡。待朦胧中快睡去,起床哨又响了。
  现在,他把牙关咬紧,将剩下的所有动作按照要求全部做完,并一直强忍抽筋的持续疼痛。幸好后面几乎再没有腿部动作。他一次次对自己说,站直了,别趴下!这可是向全世界直播。
  草原沉默不语。草原寂静无声。草原在等待,等待飞机腾空而起,等待火炮轰鸣。当然,这一切,都需要他们,需要他们的音乐奏响,发出引领。所以,我不能倒下!他在心里对自己说,一旦我倒下了,就是整个乐队倒下了,就是全中国军人倒下了。他控制着双腿的抖动。他脸色发青,大汗淋漓,他就这么一直坚持着。
  他全身僵硬,但意识尚存。他看见整齐的步兵方队依次从他面前走过;装备精良的武器行驶缓慢却不失霸气;导弹方队过后,战斗机在头顶轰鸣……他内心被强烈震撼着。
  他双脚像鹰爪死死抓地。他不让自己倒下。他双手紧握礼号。他已经不能吹出号音,但他努力地做着吹号的动作。他盼着时间过得快一些,他怕自己坚持不住。他又盼时间放慢脚步,这是他第一次也将是他最后一次参与大阅兵(上次阅兵他只是一个伙夫),他渴望有更多的时间与眼前的方队为伍,他渴望更长时间地体验他的光荣与自豪,这是他的梦想。
  但时间并没因为他的企盼与渴望更快或更慢,它只按它自己的节奏,它自己的频率,在时空的长河行进。
  熟悉的音乐停止了,嘈杂的人声传过来,他看见自己身旁越来越空。他知道,阅兵完毕。战友向他招手,示意他离开,到乐队指定的位置集合,然而,他双腿麻木,像两截木头。他无法移动自己的身体。他像一个铁铸的人,牢牢地站立在那里。
  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主持人李壮语  “非虚构写作”在中国文学界掀起的热度已经持续多年。如今,当“非虚构写作”已不再是一个新鲜概念,而是常态化地参与到中国文学现场的发展图景之中,更复杂的思考和更具体的问题意识也随之浮出水面。在“真”与“美”之间,“非虚构写作”的内部伦理和文体界定,应向哪一侧服膺?一段时间以来,“人间”“正午”“全民故事计划”等带有“素人写作”色彩的非虚构作品创作发表平台热度飙升,当“有故事的人”(独特
一  “大家不要吵,听我说,听我说……这座建筑……”导游库马尔努力提高声音,可他嗓子天生沙哑,在脑子里绕上一大圈才能挤出的中文又缺份理直气壮,他喊出的话并没多少人理会。  我坐在不远处老皇宫的台阶上看着他,任由脸上笑意不散。或许是深色皮肤和饱满的圆脸帮了他,十多年未见,他看上去并没老多少。此刻他正快速挥舞着小旗子,准确地说是一根棒子顶端拴着匹布做的小红马——今年是中国的马年。他的薄外套已经敞开,他
散文诗在今天已变得微不足道了。举目望去,在当前文学大刊中,散文诗几乎无法自立门户,即便是向散文或诗歌投靠,也是不太可能的。当前散文创作追求大叙事大思想大情感,散文诗显得小气了;诗歌创作则追求语言的速度和结构的紧致,散文诗又显得散漫了。原本两头都靠的文体,最后变成了两头不靠。在体式危机的背后,本质上是内容危机。我们这个时代的散文诗,似乎已和时代脱节,成为一种纯粹的美文写作,就像一滴蒸馏水,脱去人间万
主持人李壮语  近年来“诗歌回暖”已是不争的事实,诗歌在公共文化生活中所占的话语体量明显膨胀。但许多潜在的裂隙也随之被放大,例如诗歌与公共性间的关系:诗歌应当是“小众”的还是“大众”的,“艺术价值卓越”同“广大读者喜爱”之间能否做到兼容互恰?这是诗歌的公共接受问题。形形色色的诗歌公号、诗歌节目、诗歌活动的繁荣,同诗歌自身的发展间是否同构,或者说,这种繁荣是否可以持续?这是诗歌的公共传播问题。此外,
夜 晚 海 边  空寂的夜晚  一个人坐在沙滩边  看远海,吹海风,有浪涌起  像先人轻轻诉说  皓月千里  茫茫大海上,那些大大小小的船只  已从喧嚣的尘世归来  泊于梦的边缘,如一只只木碗  星光隐没,村庄比往日更寂静  土狗们正在追风逐浪  有一阵没一阵的,狂奔,嘯叫  苍天在上,这忠实的圣明  手握一柄寒光闪动的利剑  高悬在头顶  浪花开不败  父亲说,大海的旋涡是蹚不完的  大海里的鱼
一丈多的黑板  你不过随手一抹  化作中华几千年文化的天幕  三寸白光扬起又划过  割出一条银河  你用厚实的肩膀  撑起河这头  先秦五百年的诗书经语  坐听大雅小雅国风颂  叮叮咚咚  流成五千年的汤汤辉煌  遥看河之洲的窈窕淑女  关关雎鸠  演绎源远流长的古典浪漫  你一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沐足而歌  逍遥而游  站成浩瀚文字中的一棵桐木  一任我们翱翔其上  寻找先秦文学的凤凰  老
担当不推脱,“乌纱算什么,百姓最重要”  山东省寿光县南部地肥水沃,种菜历史源远流长。  但在上世纪计划经济时代,由于与市场脱节,“菜贱伤农”的事时有发生。  1986年,一场县领导参加的“论证会”正在举行,主题是培育蔬菜市场。  那可是改革开放开始不久。  市场?那么陌生,那么敏感,甚至有點让人胆战心惊。  众人的目光,齐刷刷投到时任县委书记王伯祥身上。  王伯祥猛地站起身,一捻烟屁股:“乌纱算
位于彭水县鹿角镇大山深处的横路村,45岁的村支书冉崇奎在儿子身患白血病的情况下,依然战斗在脱贫攻坚一线。为保障村民的收入,冉崇奎顶着巨额医药费的压力,用东拼西凑的8万余元钱,给在基地打工的村民付了工钱。拿到工钱的村民不愿意看到冉崇奎家因病返贫,大家纷纷慷慨解囊,为他们的致富领路人捐款……《当代党员》本期刊发的通讯《“你领着我们脱贫,我们怎能让你返贫”》,讲述了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感人的故事发人
这是邹碧华生命的最后三天。  2014年12月8日,作为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原副院长的他,主持召开会议,着手推动法官员额制改革。  法官员额从49%压缩到33%,很难。  有人建议:“把名额优先给老法官,息事宁人,矛盾也少。”  邹碧华反对:“不能为了图省事,就欺负年轻法官,要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择优入额。”  有人说:“这很得罪人。”  邹碧华说:“背着‘黑锅’前行,是改革者必须经历的修行。”  
提起“一休”这个名字,想必大部分中国人绝对不会陌生,尤其是对于现在已经步入中年的一代人来说,当年那画面质朴、制作简陋的动画片《聪明的一休》,常常勾起我们对逝去童年的回忆。在物质与文化生活依然匮乏的上世纪80年代,惩恶扬善智慧思辨的小光头“一休哥”,是老式电视机前,端坐小板凳目不转睛的我们心中难忘的欢乐。临近四月,日本各地春光明媚,于是抛开手头杂务,背上便当,去探访一下很早就想去的一休寺。  探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