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大力推进轻负担、高质量,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普遍共识与自觉追求。然而,高效课堂的构建并非易事。透过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及其平时的言谈,不难发现,在现实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心态,并由此带来了焦虑、烦躁甚至怨怒等消极的情绪倾向,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要克服教师中较为普遍存在的浮躁心理,首先必须自觉遵循教学规律,走出课堂教学的认识误区。
1 课堂教学是“爱”的艺术
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渴望得到学生的认可与尊重,都希望留给学生美好而深刻的印象。不少教师也已认识到自身扎实的教学功底对于学生的积极影响,因此,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期望以自己丰富的学识吸引学生。于是,他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射于对学科知识的钻研与呈现上。然而,教师的辛勤付出似乎并没有改变其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在叹息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的同时,教师内心的不安就变得更加强烈。
对毕业学生的追踪调查显示,教师留给学生难以忘怀的通常不是某方面的知识,甚至不是教师自己觉得精彩纷呈的课堂。学生记忆犹新的很可能是教师组织的某一次活动、安排的某一场谈话、给予的某一种帮助,甚至可能是教师课堂内外不经意间表露的一言一行抑或一笑一颦。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教学的内容是丰富而广泛的,课堂教学除了关注学科知识以外,不能忽视各种非学科因素。当前课堂教学过程中相对突出的无视身边的安全隐患、小视学生的生活方式、轻视学生的学习习惯、忽视学习的环境氛围、漠视课堂的人文关怀等非学科因素的缺失,削弱了教学的教育功能,客观上拉大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不管从事何种岗位的工作,教书育人始终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承担的共同职责。教师既要成为学生信服的“经师”,同时更必须是学生信赖的“人师”。从这个角度看,教师在课堂上仅仅把目光投向本学科的教学,充其量只不过充当了“经师”的角色,用教师职业规范的要求来衡量,存在着明显的“要件”缺失。教育的真谛在于爱,课堂教学同样需要爱的滋养。只有教师彻底抛弃为了知识而教学的狭隘观念,坚持关心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宗旨,才有可能获得学生的尊重与信任,才能使课堂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效阵地。
2 课堂教学是“导”的艺术
现代学校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方式的课堂教学,教师在同一时间段内面对的大多是同一个教学班级的一大群孩子。由于生长环境、认知能力、心智水平、社会阅历、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不同,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中小学校,这种现象更加突出。然而,目前绝大部分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学业评价采用的却依然是相同的一份试卷和一套评价标准,个性化教学及其评价体系的改革虽已破冰,但尚处于摸索起步阶段,全面推进还需积极创造条件。
导致学校和教师对于学生学业要求一刀切的原因主要来自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有的教师错误地解读“一视同仁”的教育原则,将教师对每一位学生人格尊重的公平性要求变成了对于学生学业衡量的统一性要求。貌似“公正”的背后,缺失的是对于学生个体情况的具体分析和富有针对性的个别化学习指导。这种指向含糊笼统的课堂教学,终究无法达成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所进步的教学目标。有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年龄大体相当,受到的又是相同教师的指点与辅导,提出相同的学业要求天经地义。简单朴素的思维定势,掩盖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的客观事实和基本前提。教学要求高度统一,教学内容整齐划一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折射出教师不愿轻易启齿的惰教惯性。因为,如果采用更加开放灵活的个性化教学,无论是备课授课还是作业批改都要费时和复杂得多。
“导”的艺术,核心是因人而异、因势引领。为不同的学生量身定制不同的培养目标,采用不同的要求,这与学校教学的规范性并不矛盾。只有承认学生层次的差异性,教师才能真正从思想及教学行为上,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选择切合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采用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3 课堂教学是“温”的艺术
出于无私的职业道德,为了把自己的所有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孩子,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学科知识的滋养,有的教师片面地夸大学生的学习潜能,一厢情愿地希望以超大容量的知识传授和作业操练来刺激和强化学生的学习活动。于是,随意提高教学要求、任意扩充教学内容、恣意增强教学密度、故意增加训练强度便成为“家常便饭”,填鸭式、满堂灌、题海战术等违背教学规律的做法依然被一部分教师视作法宝,不光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造成了对学生的身心摧残。
德国医生内特尔认为,在智力培养过程中,过多地给予被动刺激造成的集中、饱和的状态,也会使孩子出现求知活动中的“厌食症”,即对求知缺乏兴趣、求知欲减弱,从而妨碍智力活动的发展。从这个角度看来,多讲多练,不一定能多解决问题。因为知识接受的效能,主要取决于学生的接受意愿与可接受能力。要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积极状态,必须真正落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彻底抛弃把学生当做接受知识的容器的陈腐观念。
“温”的艺术讲究不冷不热、不强不弱。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就要善于把握教学的“度”,合理调控教学的节奏,巧妙地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适度的“饥饿”状态。以课堂留白的方式,调动学生求知的“胃口”;以还给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的手段,提高学生“消化”的能力;以及时检测反馈的形式,主动贴近学生的能力水平,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4 课堂教学是“柔”的艺术
课堂上,教师最感欣慰的莫过于学生学业的进步、成绩的提高。出于对孩子前途的高度期待,几乎所有的教师总是希望自己的学生保持稳定的学习成绩并始终处于上升的态势。然而,令教师感到不解的是:同一个班级、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时段内,学习的效率却大不相同,由此而导致的成绩波动也常常出乎教师的意料。无奈之下,不少教师常常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归结为学生对学习的自我松懈或身心可能出现的异常。
事实上,学习效率的高低除了学习内容的吸引力、学习环境的舒适度等外在因素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的专注程度。科学研究证明,对于相同或相近内容的长时间关注,容易造成因麻木倦怠而引起的大脑反映迟钝与感觉疲劳。青少年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持续时间一般在25分钟左右。有趣新奇的内容与形式能够延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提高学习的效率;枯燥乏味的知识、老套单一的方法很难真正引起学生的有效注意,学习效率自然低下。此外,学习者不同的生理机能与学习习惯,通常使他们在不同的时段呈现出不同的学习状态,其学习效率存在着明显的时段性特征。
既然大脑皮层很难在单位课时区间内始终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教师就不能苛求学生在课堂的所有时候都专注于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更不能奢求学生的思维活动像机器一样永不停息地高速运转。过刚则易折,课堂的高效应该与所耗费的时间成反比。在学习内容基本确定的情况下,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课堂跌宕起伏、张弛相间,使学生在教师巧妙安排的精彩与高潮中掌握学习的主要内容,这种柔和的教学艺术,或许就是有智慧的教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明智选择与有效手段。
5 课堂教学是“慢”的艺术
不少教师总是见缝插针地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拼命地加快教学进度,心急火燎地提前结束新课,以便留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综合性的练习测验和复习巩固。因为他们坚信,只要讲解面面俱到,训练不留死角,学生就应该能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一旦牢固掌握了,就可以一劳永逸。然而,现实的情况并非如此。快节奏的讲解,超负荷的操练,无休止的纠错,可学生对却依然不断地出现差错,甚至留有明显的知识空白。这同样令一些教师茫然无解。
对于学生来说,课堂教学过程是借助已有的经验,不断学习新知识、拓展知识面并逐步完成知识建构的认知过程;是通过自主式探究、交互式对话、反复性练习而使知识趋于巩固并形成相应的应用能力的实践过程;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情感、丰富人生阅历进而形成自己的伦理道德与价值观念的内化过程;更是在逐渐自觉的基础上提高修养、完善自我从而走向成熟的成长过程。可见,学习的过程并非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学习目标的达成也难以找到省力省时的捷径。
知识的建构和积累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新鲜知识的接受必须以原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作为基础。一旦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出现缝隙或者断裂,知识体系便不可能真正建立。同样,知识的消化和巩固也需要经历反复的过程,对于智力水平处于一般状态的学生来说,一蹴而就,随心所欲只能是一种空想。
欲速则不达。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教育原则同样适用于课堂教学。慢的艺术追求的就是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只有抛弃了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课堂教学才能呈现其固有的本质属性,学生才能远离疾风暴雨式的“轰炸”,在游刃有余的氛围中享受学习所带来的乐趣。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要克服教师中较为普遍存在的浮躁心理,首先必须自觉遵循教学规律,走出课堂教学的认识误区。
1 课堂教学是“爱”的艺术
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渴望得到学生的认可与尊重,都希望留给学生美好而深刻的印象。不少教师也已认识到自身扎实的教学功底对于学生的积极影响,因此,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期望以自己丰富的学识吸引学生。于是,他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射于对学科知识的钻研与呈现上。然而,教师的辛勤付出似乎并没有改变其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在叹息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的同时,教师内心的不安就变得更加强烈。
对毕业学生的追踪调查显示,教师留给学生难以忘怀的通常不是某方面的知识,甚至不是教师自己觉得精彩纷呈的课堂。学生记忆犹新的很可能是教师组织的某一次活动、安排的某一场谈话、给予的某一种帮助,甚至可能是教师课堂内外不经意间表露的一言一行抑或一笑一颦。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教学的内容是丰富而广泛的,课堂教学除了关注学科知识以外,不能忽视各种非学科因素。当前课堂教学过程中相对突出的无视身边的安全隐患、小视学生的生活方式、轻视学生的学习习惯、忽视学习的环境氛围、漠视课堂的人文关怀等非学科因素的缺失,削弱了教学的教育功能,客观上拉大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不管从事何种岗位的工作,教书育人始终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承担的共同职责。教师既要成为学生信服的“经师”,同时更必须是学生信赖的“人师”。从这个角度看,教师在课堂上仅仅把目光投向本学科的教学,充其量只不过充当了“经师”的角色,用教师职业规范的要求来衡量,存在着明显的“要件”缺失。教育的真谛在于爱,课堂教学同样需要爱的滋养。只有教师彻底抛弃为了知识而教学的狭隘观念,坚持关心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宗旨,才有可能获得学生的尊重与信任,才能使课堂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效阵地。
2 课堂教学是“导”的艺术
现代学校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方式的课堂教学,教师在同一时间段内面对的大多是同一个教学班级的一大群孩子。由于生长环境、认知能力、心智水平、社会阅历、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不同,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中小学校,这种现象更加突出。然而,目前绝大部分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学业评价采用的却依然是相同的一份试卷和一套评价标准,个性化教学及其评价体系的改革虽已破冰,但尚处于摸索起步阶段,全面推进还需积极创造条件。
导致学校和教师对于学生学业要求一刀切的原因主要来自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有的教师错误地解读“一视同仁”的教育原则,将教师对每一位学生人格尊重的公平性要求变成了对于学生学业衡量的统一性要求。貌似“公正”的背后,缺失的是对于学生个体情况的具体分析和富有针对性的个别化学习指导。这种指向含糊笼统的课堂教学,终究无法达成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所进步的教学目标。有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年龄大体相当,受到的又是相同教师的指点与辅导,提出相同的学业要求天经地义。简单朴素的思维定势,掩盖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的客观事实和基本前提。教学要求高度统一,教学内容整齐划一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折射出教师不愿轻易启齿的惰教惯性。因为,如果采用更加开放灵活的个性化教学,无论是备课授课还是作业批改都要费时和复杂得多。
“导”的艺术,核心是因人而异、因势引领。为不同的学生量身定制不同的培养目标,采用不同的要求,这与学校教学的规范性并不矛盾。只有承认学生层次的差异性,教师才能真正从思想及教学行为上,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选择切合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采用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3 课堂教学是“温”的艺术
出于无私的职业道德,为了把自己的所有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孩子,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学科知识的滋养,有的教师片面地夸大学生的学习潜能,一厢情愿地希望以超大容量的知识传授和作业操练来刺激和强化学生的学习活动。于是,随意提高教学要求、任意扩充教学内容、恣意增强教学密度、故意增加训练强度便成为“家常便饭”,填鸭式、满堂灌、题海战术等违背教学规律的做法依然被一部分教师视作法宝,不光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造成了对学生的身心摧残。
德国医生内特尔认为,在智力培养过程中,过多地给予被动刺激造成的集中、饱和的状态,也会使孩子出现求知活动中的“厌食症”,即对求知缺乏兴趣、求知欲减弱,从而妨碍智力活动的发展。从这个角度看来,多讲多练,不一定能多解决问题。因为知识接受的效能,主要取决于学生的接受意愿与可接受能力。要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积极状态,必须真正落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彻底抛弃把学生当做接受知识的容器的陈腐观念。
“温”的艺术讲究不冷不热、不强不弱。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就要善于把握教学的“度”,合理调控教学的节奏,巧妙地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适度的“饥饿”状态。以课堂留白的方式,调动学生求知的“胃口”;以还给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的手段,提高学生“消化”的能力;以及时检测反馈的形式,主动贴近学生的能力水平,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4 课堂教学是“柔”的艺术
课堂上,教师最感欣慰的莫过于学生学业的进步、成绩的提高。出于对孩子前途的高度期待,几乎所有的教师总是希望自己的学生保持稳定的学习成绩并始终处于上升的态势。然而,令教师感到不解的是:同一个班级、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时段内,学习的效率却大不相同,由此而导致的成绩波动也常常出乎教师的意料。无奈之下,不少教师常常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归结为学生对学习的自我松懈或身心可能出现的异常。
事实上,学习效率的高低除了学习内容的吸引力、学习环境的舒适度等外在因素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的专注程度。科学研究证明,对于相同或相近内容的长时间关注,容易造成因麻木倦怠而引起的大脑反映迟钝与感觉疲劳。青少年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持续时间一般在25分钟左右。有趣新奇的内容与形式能够延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提高学习的效率;枯燥乏味的知识、老套单一的方法很难真正引起学生的有效注意,学习效率自然低下。此外,学习者不同的生理机能与学习习惯,通常使他们在不同的时段呈现出不同的学习状态,其学习效率存在着明显的时段性特征。
既然大脑皮层很难在单位课时区间内始终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教师就不能苛求学生在课堂的所有时候都专注于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更不能奢求学生的思维活动像机器一样永不停息地高速运转。过刚则易折,课堂的高效应该与所耗费的时间成反比。在学习内容基本确定的情况下,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课堂跌宕起伏、张弛相间,使学生在教师巧妙安排的精彩与高潮中掌握学习的主要内容,这种柔和的教学艺术,或许就是有智慧的教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明智选择与有效手段。
5 课堂教学是“慢”的艺术
不少教师总是见缝插针地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拼命地加快教学进度,心急火燎地提前结束新课,以便留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综合性的练习测验和复习巩固。因为他们坚信,只要讲解面面俱到,训练不留死角,学生就应该能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一旦牢固掌握了,就可以一劳永逸。然而,现实的情况并非如此。快节奏的讲解,超负荷的操练,无休止的纠错,可学生对却依然不断地出现差错,甚至留有明显的知识空白。这同样令一些教师茫然无解。
对于学生来说,课堂教学过程是借助已有的经验,不断学习新知识、拓展知识面并逐步完成知识建构的认知过程;是通过自主式探究、交互式对话、反复性练习而使知识趋于巩固并形成相应的应用能力的实践过程;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情感、丰富人生阅历进而形成自己的伦理道德与价值观念的内化过程;更是在逐渐自觉的基础上提高修养、完善自我从而走向成熟的成长过程。可见,学习的过程并非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学习目标的达成也难以找到省力省时的捷径。
知识的建构和积累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新鲜知识的接受必须以原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作为基础。一旦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出现缝隙或者断裂,知识体系便不可能真正建立。同样,知识的消化和巩固也需要经历反复的过程,对于智力水平处于一般状态的学生来说,一蹴而就,随心所欲只能是一种空想。
欲速则不达。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教育原则同样适用于课堂教学。慢的艺术追求的就是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只有抛弃了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课堂教学才能呈现其固有的本质属性,学生才能远离疾风暴雨式的“轰炸”,在游刃有余的氛围中享受学习所带来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