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听障儿童的品德课,要以生活为起点,以课堂情景创设为桥梁,重视听障儿童的真实体验,让听障儿童在体验的基础上明白道理,进而指导日常生活行为。文章给出了真实生活、指导观察、情景创设的体验策略,阐述了问题引导、对比分析、多媒体辅助等多手段的课堂教学策略,并给出了品德教育要与家庭教育、其他学科的教育教学相融合的课后延伸策略。
【关键词】听障儿童;品德课;教学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9年度泉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课题“融合教育背景下聋校品德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QJYKT2019-060。
品德课是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听障儿童在认知方面对直观的、真实的体验依赖性更强。在体验中明理,在明理中导行,是听障小学生品德课教学的特点。
一、课前重视生活体验,丰富道德感知
1.重视听障儿童已有的生活体验
有效的课堂是从听障儿童熟悉的生活切入,把学习与真实的生活对接起来,课堂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展现生活。在处理教材内容时,当内容缺少生活经验支撑时,可以先放一放,往后面调整一下,等听障儿童获得了相关的生活经验时再学习。例如,在指导听障儿童“合理购物”这节课时,得先了解他们对人民币的认识,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使用人民币的一些真实经验。如果听障儿童对这些生活基础还不具备的话,要在一节课中指导听障儿童学会合理购物、合理消费几乎是不可能的。当教学内容与听障儿童的生活经验不能很好地对接时,除了将教学内容适当后延外,教师也要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比如鼓励听障儿童在双休日多和家长一起去购物,有意识地积累一些真实的购物经验等。
2.引导听障儿童对当前的真实生活进行细致观察思考
生活经验对品德课教学有着直接影响,但教学并不是被动地等待,教师平时要多引导听障儿童对当前的真实生活进行观察和思考。春天来了,提醒他们课后在校园里找一找春天的足迹,培养对大自然的观察能力、感受能力和欣赏能力;社会爱心人士来学校捐赠了,引导他们说一说过程和感受,在孩子们心中播一粒感恩的种子;班里的两个小调皮打架了,在批评教育的同时,可以根据两生的矛盾点和性格特点,寻找最佳的处理方案,让孩子们在处理问题时懂得优化选择;在“世界节水日”当天,鼓励学生在校园里做个实地小调查,看看食堂、宿舍、卫生区、饮水处有没有浪费水的现象,请孩子们帮忙想想办法……只要留心体验和观察,这些真实的生活内容都会成为品德课程中最鲜活的教育资源,让品德课减少说教的气息,平添体验的快乐。
3.为听障儿童精心设计预学案
小学段的听障儿童,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还比较弱,课堂上的依赖性较强。在阅读教材时,多半听障儿童只选择看插图,对内容的理解不全面不系统,在教师讲解时,被动接收的局面比较常见。如何更好地提升听障儿童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真正自觉、主动、有意识地把道德学习与真实生活结合起来呢?精心设计趣味性较强的预学案可以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例如在教授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我的生活需要谁”时,笔者设计的预学案如图1。
后来上课时,笔者发现听障儿童的“接龙”有一页多,几乎联系到了各行各业。有了这些充分的准备,课堂教学目标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顺利地达成。
预学案主要起到趣味导学的作用,设计一定要符合听障儿童追求视觉愉悦的心理需求,用彩色字体、美术字体或可爱的小图片都能起到很好的激趣作用。用趣味性的预学案,引导听障儿童把教材读一读,或把上课时要用到的相关知识提前准备一下,不仅能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而且有利于培养听障儿童课前主动预习教材的能力以及初步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课堂巧设活动模块,提高道德认知
1.创设情景吸引听障儿童参与体验
在品德课堂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一定的情景,能有效激发听障儿童的认知和思维。诸如课内游戏、角色扮演、绘画、体操、视频欣赏、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等等,都能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中,很自然地引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以前我校有两名来自新疆的学生,在上“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这节课前,笔者曾邀请她们穿上新疆服装,跳了一段新疆舞蹈。也就花了两三分钟的时间,同学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从新疆的服饰习俗聊起,争先恐后地谈论自己知道的一些少数民族的服饰特点、风俗习惯,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一些民族,则主动从教材中找信息,观察图片,阅读文字,举手发言,到下课时还意犹未尽。好的课堂不就应该是这样吗?让学生沉入其中,即使在课堂结束后还有兴趣探索下去……
2.巧设问题引导听障儿童进行讨论交流
好的问题链,不仅能使课堂环环相扣,流畅自然,而且能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促进道德认识的不断深化。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我生活的社区”时,在进入活动三“了解社区里的公用设施”时,笔者先出示健身器械、存车棚、24小时快递智能柜等各种设施图片,接着利用PPT课件提出如下问题。
(1)你知道这些公用设施有什么作用吗?(交流后板书:公用设施)(2)我们该怎样保护和使用这些公用设施呢?(讨论后板书:保护)(3)把你想到的好方法写到纸上,然后在全班交流。(交流后板书:金点子)(4)你生活在设备齐全、环境优美的社区中,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讨论后板书:方便、幸福)
这样通过一个问题链,让听障儿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感受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变,体验社会中公用设施给自己带来方便的同时,也懂得爱护公用设施,树立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
3.对比辨析提升听障儿童的思辨能力
与同龄健听学生相比,听障儿童的语言和思维能力相对弱一些,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也容易单一化、绝对化。因此,在品德课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多设计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案,让听障儿童通过对比加以优化选择,从而提升他們在实际生活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在生活中,听障儿童真实面对的未必就是非黑即白的二选一,很多时候选择是多向的,要懂得做最优的选择。 4.以多媒体拓展课堂活动的时空
通过多媒体可以把古今中外不同时空中的人和事进行纵向、横向的联系。教学实践证明,教学内容与网络资源的有机整合,是对传统教材的活用、拓展和延伸。精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故事、视频,可以营造一个信息量大又极富有感染力的课堂。例如,在教“认识自然灾害”这节课时,笔者在开课伊始,就使用大量图片和视频,把世界风光的图片和自然灾害的图片放在一起对比,给听障儿童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震撼,从而让听障儿童深刻地认识到自然灾害的危害。
三、课后联结延伸,指导道德行为
1.与学校活动相结合
学校每学期都会有社会实践活动,这也是让听障儿童加深道德认知、加强道德实践的好机会。“六一展能节的购物比赛活动”正好配合思品课的“学会合理购物”教学;“防震减灾演练活动”正好配合品德课的“当灾害来临时”教学,都会起到增效的作用。有一些活动和品德课没有直接联系,但是仍然可以抓住时机,当作品德课程的资源加以利用。例如“清明节祭扫烈士陵园活动”,可以对听障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参加活动时的礼仪教育;“春游活动”,可以适时融入安全教育、环保教育,不仅使听障儿童感受了大自然的美,而且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环保和安全的种子。
2.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道德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它既是摇篮教育又是终身教育。然而,听障儿童的家庭教育这块往往多有缺失。一部分家长因与孩子无法进行语言沟通,就把教育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平时对孩子的成长少有过问和了解;还有一部分家长因孩子有听力残疾,对孩子多了一份溺爱和顺从,让孩子形成了过分依赖和自我的个性。这些都不利于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就品德课而言,如何把家庭教育融合进来呢?笔者的做法是在孩子与父母之间架起一个沟通的桥梁。大部分家长手语有限,有时表达不清,和孩子之间的交流容易引发误解。在教“读懂爸爸妈妈的心”这一课时,笔者额外教了学生写留言条,在家时,有事情外出要给家人写留言条,让他们告知去了什么地方,何时回来。指导听障儿童写了几次后,家长也开始仿效,有事情就给孩子写个条,说明一下,叮嘱一下。这样一来一去,孩子与家长的互动多了,沟通顺畅了,理解也加深了。
3.与其他学科相机渗透
品德课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与各学科都有着联系,如果能相机联系听障儿童正在学习的其他学科知识,则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漫游世界——文化采风”这节课时,笔者就让学生拿出他们的英语书,从中找到中西方姓名称呼、餐饮礼仪的不同等等。学生因为在英语课堂中已经学习了这些,在品德课堂上上升到中西方文化习俗方面来理解,就水到渠成了,而且这些是他们自己从书中发现的,学得特别有趣味,有信心。品德课和美术课、计算机课也可以“常来常往”,因为品德课本身就是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各学科的学习从本质上讲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在听障儿童的品德课堂中,要多尊重听障儿童的认知和学习特点,重视情景的创设和情感的体验,在情景中明理,在活动中体验,这样才容易形成稳定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进而指导听障儿童的生活行为,达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教科書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关键词】听障儿童;品德课;教学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9年度泉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课题“融合教育背景下聋校品德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QJYKT2019-060。
品德课是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听障儿童在认知方面对直观的、真实的体验依赖性更强。在体验中明理,在明理中导行,是听障小学生品德课教学的特点。
一、课前重视生活体验,丰富道德感知
1.重视听障儿童已有的生活体验
有效的课堂是从听障儿童熟悉的生活切入,把学习与真实的生活对接起来,课堂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展现生活。在处理教材内容时,当内容缺少生活经验支撑时,可以先放一放,往后面调整一下,等听障儿童获得了相关的生活经验时再学习。例如,在指导听障儿童“合理购物”这节课时,得先了解他们对人民币的认识,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使用人民币的一些真实经验。如果听障儿童对这些生活基础还不具备的话,要在一节课中指导听障儿童学会合理购物、合理消费几乎是不可能的。当教学内容与听障儿童的生活经验不能很好地对接时,除了将教学内容适当后延外,教师也要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比如鼓励听障儿童在双休日多和家长一起去购物,有意识地积累一些真实的购物经验等。
2.引导听障儿童对当前的真实生活进行细致观察思考
生活经验对品德课教学有着直接影响,但教学并不是被动地等待,教师平时要多引导听障儿童对当前的真实生活进行观察和思考。春天来了,提醒他们课后在校园里找一找春天的足迹,培养对大自然的观察能力、感受能力和欣赏能力;社会爱心人士来学校捐赠了,引导他们说一说过程和感受,在孩子们心中播一粒感恩的种子;班里的两个小调皮打架了,在批评教育的同时,可以根据两生的矛盾点和性格特点,寻找最佳的处理方案,让孩子们在处理问题时懂得优化选择;在“世界节水日”当天,鼓励学生在校园里做个实地小调查,看看食堂、宿舍、卫生区、饮水处有没有浪费水的现象,请孩子们帮忙想想办法……只要留心体验和观察,这些真实的生活内容都会成为品德课程中最鲜活的教育资源,让品德课减少说教的气息,平添体验的快乐。
3.为听障儿童精心设计预学案
小学段的听障儿童,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还比较弱,课堂上的依赖性较强。在阅读教材时,多半听障儿童只选择看插图,对内容的理解不全面不系统,在教师讲解时,被动接收的局面比较常见。如何更好地提升听障儿童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真正自觉、主动、有意识地把道德学习与真实生活结合起来呢?精心设计趣味性较强的预学案可以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例如在教授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我的生活需要谁”时,笔者设计的预学案如图1。
后来上课时,笔者发现听障儿童的“接龙”有一页多,几乎联系到了各行各业。有了这些充分的准备,课堂教学目标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顺利地达成。
预学案主要起到趣味导学的作用,设计一定要符合听障儿童追求视觉愉悦的心理需求,用彩色字体、美术字体或可爱的小图片都能起到很好的激趣作用。用趣味性的预学案,引导听障儿童把教材读一读,或把上课时要用到的相关知识提前准备一下,不仅能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而且有利于培养听障儿童课前主动预习教材的能力以及初步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课堂巧设活动模块,提高道德认知
1.创设情景吸引听障儿童参与体验
在品德课堂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一定的情景,能有效激发听障儿童的认知和思维。诸如课内游戏、角色扮演、绘画、体操、视频欣赏、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等等,都能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中,很自然地引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以前我校有两名来自新疆的学生,在上“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这节课前,笔者曾邀请她们穿上新疆服装,跳了一段新疆舞蹈。也就花了两三分钟的时间,同学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从新疆的服饰习俗聊起,争先恐后地谈论自己知道的一些少数民族的服饰特点、风俗习惯,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一些民族,则主动从教材中找信息,观察图片,阅读文字,举手发言,到下课时还意犹未尽。好的课堂不就应该是这样吗?让学生沉入其中,即使在课堂结束后还有兴趣探索下去……
2.巧设问题引导听障儿童进行讨论交流
好的问题链,不仅能使课堂环环相扣,流畅自然,而且能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促进道德认识的不断深化。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我生活的社区”时,在进入活动三“了解社区里的公用设施”时,笔者先出示健身器械、存车棚、24小时快递智能柜等各种设施图片,接着利用PPT课件提出如下问题。
(1)你知道这些公用设施有什么作用吗?(交流后板书:公用设施)(2)我们该怎样保护和使用这些公用设施呢?(讨论后板书:保护)(3)把你想到的好方法写到纸上,然后在全班交流。(交流后板书:金点子)(4)你生活在设备齐全、环境优美的社区中,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讨论后板书:方便、幸福)
这样通过一个问题链,让听障儿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感受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变,体验社会中公用设施给自己带来方便的同时,也懂得爱护公用设施,树立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
3.对比辨析提升听障儿童的思辨能力
与同龄健听学生相比,听障儿童的语言和思维能力相对弱一些,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也容易单一化、绝对化。因此,在品德课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多设计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案,让听障儿童通过对比加以优化选择,从而提升他們在实际生活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在生活中,听障儿童真实面对的未必就是非黑即白的二选一,很多时候选择是多向的,要懂得做最优的选择。 4.以多媒体拓展课堂活动的时空
通过多媒体可以把古今中外不同时空中的人和事进行纵向、横向的联系。教学实践证明,教学内容与网络资源的有机整合,是对传统教材的活用、拓展和延伸。精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故事、视频,可以营造一个信息量大又极富有感染力的课堂。例如,在教“认识自然灾害”这节课时,笔者在开课伊始,就使用大量图片和视频,把世界风光的图片和自然灾害的图片放在一起对比,给听障儿童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震撼,从而让听障儿童深刻地认识到自然灾害的危害。
三、课后联结延伸,指导道德行为
1.与学校活动相结合
学校每学期都会有社会实践活动,这也是让听障儿童加深道德认知、加强道德实践的好机会。“六一展能节的购物比赛活动”正好配合思品课的“学会合理购物”教学;“防震减灾演练活动”正好配合品德课的“当灾害来临时”教学,都会起到增效的作用。有一些活动和品德课没有直接联系,但是仍然可以抓住时机,当作品德课程的资源加以利用。例如“清明节祭扫烈士陵园活动”,可以对听障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参加活动时的礼仪教育;“春游活动”,可以适时融入安全教育、环保教育,不仅使听障儿童感受了大自然的美,而且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环保和安全的种子。
2.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道德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它既是摇篮教育又是终身教育。然而,听障儿童的家庭教育这块往往多有缺失。一部分家长因与孩子无法进行语言沟通,就把教育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平时对孩子的成长少有过问和了解;还有一部分家长因孩子有听力残疾,对孩子多了一份溺爱和顺从,让孩子形成了过分依赖和自我的个性。这些都不利于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就品德课而言,如何把家庭教育融合进来呢?笔者的做法是在孩子与父母之间架起一个沟通的桥梁。大部分家长手语有限,有时表达不清,和孩子之间的交流容易引发误解。在教“读懂爸爸妈妈的心”这一课时,笔者额外教了学生写留言条,在家时,有事情外出要给家人写留言条,让他们告知去了什么地方,何时回来。指导听障儿童写了几次后,家长也开始仿效,有事情就给孩子写个条,说明一下,叮嘱一下。这样一来一去,孩子与家长的互动多了,沟通顺畅了,理解也加深了。
3.与其他学科相机渗透
品德课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与各学科都有着联系,如果能相机联系听障儿童正在学习的其他学科知识,则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漫游世界——文化采风”这节课时,笔者就让学生拿出他们的英语书,从中找到中西方姓名称呼、餐饮礼仪的不同等等。学生因为在英语课堂中已经学习了这些,在品德课堂上上升到中西方文化习俗方面来理解,就水到渠成了,而且这些是他们自己从书中发现的,学得特别有趣味,有信心。品德课和美术课、计算机课也可以“常来常往”,因为品德课本身就是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各学科的学习从本质上讲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在听障儿童的品德课堂中,要多尊重听障儿童的认知和学习特点,重视情景的创设和情感的体验,在情景中明理,在活动中体验,这样才容易形成稳定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进而指导听障儿童的生活行为,达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教科書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