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fei2237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科学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科学探究。这里所说的“科学探究”即是指科学研究人员在探索科学问题时,为了获取证据和解释而采用的研究途径和方法。现在的学生是未来科学问题的探索者和生力军,我们化学教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人员研究化学问题的基本途径:(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订计划,进行实验;(4)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5)反思与评价;(6)表达与交流。通过科学探究的实践,可以使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和发展探究的能力,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这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也是时代赋予我们化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大家都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的许多概念、原理都是从大量的实验中归纳、总结出来的,化学的未来同样需要我们通过实验作为基础去开拓、去创新、去发展。通过实验的直观性、形象性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通过实验的操作性、实践性也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为此,我们教师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多做努力:
  一、穿插趣味实验,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趣味实验可以作为化学教学过程中的调味剂,通过一些奇特的、有趣的现象,表现出化学变化的神奇性,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我们在初三化学第一节课表演几个趣味实验:魔棒点灯、水上火舞、烧不坏的手帕、火山爆发等,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告之学生,学习了化学以后我们就能弄清以上“魔术”的原理,并能自己变魔术,从而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再如我们在探究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时,可以增做一个喷泉实验,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使学生在有趣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中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和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兴趣。
  二、加强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很好地完成(一定要做,不是可做可不做)演示实验。通过演示实验中清晰、生动和神奇的现象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得到有效的集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消化,也可以通过演示实验中出现的一些特殊现象,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例如:我们在讨论铁丝能否在氧气中燃烧时,通过演示对比实验,同学们可以看到铁丝在氧气里剧烈地燃烧,火星四射,集气瓶中事先放些水或细沙就是防止生成物熔化溅落炸裂瓶底,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效果,而铁丝在空气里是不能燃烧的,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因此我们教师对于《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列出的演示实验必须不折不扣很好地完成,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完成,能补充的实验尽量补充。再如我们在探讨“氯化铜溶液的颜色”时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以下现象:向氯化铜晶体中先加入少量的水,观察溶液的颜色,然后继续加水直至溶液很稀,注意溶液颜色的变化,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溶液颜色由黄变绿,再变蓝绿,最后变成蓝色。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探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颜色变化,指导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交流讨论,得出颜色变化的原因。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的知识更深刻、更牢靠、更全面,也使学生逐步形成了科学探究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三、注重学生实验,锻炼学生科学探究的实践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也列出学生必做或选做分组实验,要求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完成,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做实验的机会”。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到实验室自己动手操作,亲身感受化学变化所带来的各种奇观的景象,不仅能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学生已获得的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互助合作的能力,使其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探究品质。在分小组进行实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团结合作的能力。如我们在进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1)为什么实验中必须使用稀盐酸,而不能使用浓盐酸、稀硫酸?(2)没有石灰石、大理石可否用其他什么药品代替?(3)如何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杂质?等。同时,我们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再如我们讲解水的净化时,可以让学生自制自来水,让学生自己做过滤器,自己准备药品,自己操作实验过程。当然,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我们要“要求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安全操作”,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实践能力。
  四、增设创新实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综合能力
  创新实验可以是对课本实验的改进和优化,也可以是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提供的一定信息,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实验方法,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从而能够解决一些化学问题。当实验成功后,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将会产生无比巨大的推动力。在这其中我们要求同学们的实验方案要具有合理性、周密性、技巧性以及可操作性等,这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大胆创新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也逐步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创新意识和精神品质,为学生将来进行可持续性的学习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我们在进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亚铁溶液反应时,应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才能制得到氢氧化亚铁并观察到氢氧化亚铁的颜色,这就需要我们解决如下问题:如何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亚铁溶液中的空气?如何除去试管中溶液上方的空气?等等,这就要求我们需设计出最佳的方案来进行实验操作,增设创新实验,不断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综合能力。同学们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和求证,既培养了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极大地发挥了自身的创造力,同时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师生之间的信息反馈、整理归纳,也融洽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让教师和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探究的魅力和乐趣,真正实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的理想境界。
  对于条件较好的学校还可以在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自主开展各种形式的实验,使其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正如戴安帮教授曾说过:“实验室应该成为学生学习化学收效最丰富的场所。”
  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改变以往只重讲授,轻视实验的倾向,纠正为了应付中考用讲实验、背实验代替做实验的错误做法,纠正比较普遍存在的只满足于完成规定的实验教学任务,而忽视通过实验教学养成学生良好实验习惯,训练其观察思维能力和培养其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问题。相反,如果我们能重视实验探究,我想不管哪一类型的实验都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同时,在实验中我们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学会通过收集资料、提出假设、实验探究、交流讨论、验证假设等探究步骤,从而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
  (作者单位 江苏省江都市小纪中学)
其他文献
教学模式即反映特定教学理论轮廓,为保持某种教学任务,相对稳定和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构。模式具有直观性、假设性、近似性和完整性。从理论上讲,适宜的教学模式应该是行之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之一。但传统的教育学教学模式,由于受前苏联教育思想、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影响,课堂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严重影响了教学的实效性。网络技术的深入发展向传统教学提出了挑
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是当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本案例来访者小支(化名)上大学后感到人际交往的困难,产生痛苦和低落等情绪问题,影响了其学习和生活,症状持续时间短,诊断为
服装缝制工艺课主要是以专业技能为主的实践性学习,而我们聋校的教学在初中时主要是以书本知识为主的知识性学习,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的服装缝制工艺课更有成效呢?我认为可以从围绕强化训练来引导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  一、基本技能培养  基本技能培养阶段主要包括学生对实践基本知识的了解和对基本技能的掌握。  1.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对刚刚接触工艺课的学生采取由简入繁、
在国画中我最喜欢潘天寿的,我认为潘天寿是在中西比较中,以拉开距离,保持中国画独立的民族性来确立自己艺术位置的。许多方面的观点也是站在传统绘画上来说的。但传统的观点,绘画方式与现代人们的审美、观念、精神有很大的冲突。就单以传统中国画的特征来讲,从潘天寿的画论中,传统中国画的特征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绘画的表现技法,向来是用线来表现对象的一切形象的。辗转延续到现在,造成了中国传统绘画高度
摘 要:病理学是医学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由于职业技术学院生源的特殊性,在病理学的教学实践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此,在病理学教学实践中对教学方法进行了几点改革。  关键词:病理学;教学改革;尝试    一、病理学的重要性  病理学是现代医学基础理论学科之一,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阐明疾病本质的一门医学基础理论学科,在医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不仅表现为较强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下面笔者就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及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有效教学的功夫在课前——吃透文本  课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尤其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背景下,人们已经越来越重视学校的艺术教育。而艺术教育也成为衡量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如何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开拓学生学习的新方法与策略是当前每个音乐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音乐教育;学习方法;相关策略    一、科学合理地进行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不仅是一种以师生以及生生互动为主要形式的双向信息交流的教学方法,
当今时代,改革是主潮流,发展是主旋律,课堂教学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一个被动吸收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参与,调动已有知识和经验来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如何运用科学化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有效的课堂学习,帮助学生获得成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也是教育改革的方向。本文谈谈我对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起来
新课改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对语文教学显得非常重要,阅读兴趣的浓厚,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还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知启智。可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帮学生全面发展听、说、读、写能力。作为语文教师,帮助学生树立起阅读的兴趣是责任,也是机遇。具体怎么做呢?我有以下看法:  一、选择合适的书籍,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不是每一本书都适合学生,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推荐课外读物,通过课外读物
摘 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许多中学生缺乏知恩、感恩、报恩的意识,甚至完全丧失感恩之心,由此引发的不良后果令人担忧。对关爱受之坦然不思回报,一旦愿望得不到满足,就以自己的非常举动威胁父母;对待师长、同学、周围人的帮助不思感恩,唯我独尊。这些都是严重的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鉴于以上情况,现就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掘教科书中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对初中生进行感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