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新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强化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以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和全体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
关键词:实验教学 探究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c)-0098-01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教学中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功能和作用,是学生学好物理的关键。《物理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给学生已有知识的同时,必须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依据新课标对实验的考查方向,要求重视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和学习素质的形成。因此,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科学探究,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1 改变实验教学模式,学生自主设计完成实验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大多以演示实验教学为主,先是教师演示,学生观看,然后教师对实验的原理,步骤进行讲解,最后给出实验的结论。整个过程中学生一直处在被动地位,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课后背什么,这种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索知识的欲望。因此,在新课标要求的教学中,我们要改变实验教学的模式,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设计完成实验。
如:在学习探究《摩擦力大小与什么有关》一课时,不是直接进行演示实验,而是先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预习,并提出自己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认识,然后在上课过程中按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1)科学合理的猜想。
在探究实验中首先要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猜想,猜想要有依据,不能无目的的乱猜。因此,我先让全班同学六人一组,一名同学蹲在地上,另一名同学在前面拉这位同学,让他感受拉这位同学时摩擦力的大小,然后让蹲着的同学背一个小同学,再拉一次,结果学生很容易地猜出,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有关,同样的办法,其他组的同学也猜出了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整个过程学生在愉悦中获得了知识,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和研究物理知识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2)自主设计实验。
在完成猜想后,学生对如何设计实验有了一定的困难,我适时的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为例,要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我们的方法是在相同路程内比较时间,或在相同时间内比较路程。经过启发,学生设计出了在探究压力与摩擦力的关系时,要保持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在探究接触粗糙程度与摩擦力的关系时,要保持压力不变实验方案。同时,我指出这种探究问题的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以后要经常用到。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学生学习的积极得以激发。
2 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
初中学生对分组实验是最感兴趣的,但绝大多数学生凑“热闹”成分很多,实验也是按照教师布置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这样一来,实际动手操作的学生就少了,凑“热闹”的或冷眼旁观者居多,学生参与实际操作的面不广,不能自主设计实验流程,也无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质。所以在实验前分组时,就把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和能力较弱的同学相互搭配,同组内分工合作,并在实验中互换角色,这样,他们在探索研究、实验过程中,互相交流切磋、沟通、共同研究。在交流中学会团结协作,在互帮互学中,共同提高。
如:在《测定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如果我们只让学生按实验要求,观察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在低于、等于和高于额定电压的三种情况下的发光情况,并将每次测得的数据填入实验表格,求出电功率,这样就相当于一个验证实验,无法达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目的,在实际教学我们是这样做的:
第一,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原理。实验中不是直接给出实验的原理,而是让学生分组讨论,有的组认为要用P=UI进行实验,还有的组认为用P=U2/R和P=I2R进行实验,对三种实验原理我让学生展开讨论,进行深入分析,最后确定P=UI为实验原理。学生在动手前先从理论入手,自主探究实验原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高了思维品质的深刻性与批判性。第二,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步骤。实验中没有直接给出实验的步骤,也是让学生自己设计,结果有的组设计了三个步骤,有的设计了四个步骤,还有的组在没有确定电路图的情况下,先连接了电路,最后造成短路,经过分析后,他们设计出了正确的实验步骤,并开放性的设计了记录表格,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实践和发现问题能力。第三,学生自主得出实验结论。实验后各组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我让学生多方向、多角度、深入细致的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让学生自主得出如下结论:(1)伏安法测电功率的办法还可以测电阻;(2)测量过程中灯丝电阻与温度有关;(3)灯泡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等于额定功率;(4)灯泡两端的电压大于额定电压时,实际功率大于额定功率,还会烧坏灯泡;(5)燈泡两端的电压低于额定电压时,灯泡的实际功率小于额定功率,且发光较暗;(6)由于灯泡灯丝的电阻与温度有关,所以不宜用P=U2/R和P=I2R测灯泡的电功率。通过以上结论,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概括实验的能力。
3 利用课后小制作活动中体现科学探究
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探究兴趣,真正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这一教学宗旨,在教学中,我有目的的布置了课外作业,让他们在课后进行一些小发明,小制作,在制作过程中,学生除了对课本知识的应用,还自主探究了课本上没有知识,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探究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如,在学习了生活中的透镜一节后,我布置学生自制照相机,有的学生用买来的凸透镜制作了照相机,有的学生用透明玻璃瓶的瓶底作了照相机,为此我对用瓶底制作照相的同学提出了表扬,肯定了这位同学的探究精神,要求同学们向他学习,对知识的探究不能局限在课本上。在学习“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一节时,我要求学生课后利用身边的器材,自制简易的直流电动机。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利用常见的器材,亲手实践,制作出了电动机。在探究过程中他们增长了知识,发展了能力。
4 改变实验的考查方式,注重探究能力的考查
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教堂的实验探究活动是学生所喜爱的,但课后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究意识还远远不够,要让学生将无意识探究引导到有意识探究上来,我们就必须改变对物理实验的考查方式。第一,可引导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第二,探究题的考查也可时时提醒学生改变学习物理的方法,注重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求教师在平时不仅仅注意收集与科学探究有关的练习,建立探究题题库;还在平时看书、阅览中随时留心,有好的探究思路立即记下来,编辑成题。既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也可以为学生多打开几个思考的窗口。
总之,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探究方式多种多样,在教学中我们要从多角度不断尝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以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和全体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明读本[Z].
[2] 物理新课标[Z].
[3] 物理新课程解读[Z].
关键词:实验教学 探究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c)-0098-01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教学中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功能和作用,是学生学好物理的关键。《物理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给学生已有知识的同时,必须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依据新课标对实验的考查方向,要求重视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和学习素质的形成。因此,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科学探究,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1 改变实验教学模式,学生自主设计完成实验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大多以演示实验教学为主,先是教师演示,学生观看,然后教师对实验的原理,步骤进行讲解,最后给出实验的结论。整个过程中学生一直处在被动地位,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课后背什么,这种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索知识的欲望。因此,在新课标要求的教学中,我们要改变实验教学的模式,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设计完成实验。
如:在学习探究《摩擦力大小与什么有关》一课时,不是直接进行演示实验,而是先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预习,并提出自己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认识,然后在上课过程中按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1)科学合理的猜想。
在探究实验中首先要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猜想,猜想要有依据,不能无目的的乱猜。因此,我先让全班同学六人一组,一名同学蹲在地上,另一名同学在前面拉这位同学,让他感受拉这位同学时摩擦力的大小,然后让蹲着的同学背一个小同学,再拉一次,结果学生很容易地猜出,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有关,同样的办法,其他组的同学也猜出了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整个过程学生在愉悦中获得了知识,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和研究物理知识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2)自主设计实验。
在完成猜想后,学生对如何设计实验有了一定的困难,我适时的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为例,要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我们的方法是在相同路程内比较时间,或在相同时间内比较路程。经过启发,学生设计出了在探究压力与摩擦力的关系时,要保持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在探究接触粗糙程度与摩擦力的关系时,要保持压力不变实验方案。同时,我指出这种探究问题的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以后要经常用到。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学生学习的积极得以激发。
2 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
初中学生对分组实验是最感兴趣的,但绝大多数学生凑“热闹”成分很多,实验也是按照教师布置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这样一来,实际动手操作的学生就少了,凑“热闹”的或冷眼旁观者居多,学生参与实际操作的面不广,不能自主设计实验流程,也无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质。所以在实验前分组时,就把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和能力较弱的同学相互搭配,同组内分工合作,并在实验中互换角色,这样,他们在探索研究、实验过程中,互相交流切磋、沟通、共同研究。在交流中学会团结协作,在互帮互学中,共同提高。
如:在《测定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如果我们只让学生按实验要求,观察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在低于、等于和高于额定电压的三种情况下的发光情况,并将每次测得的数据填入实验表格,求出电功率,这样就相当于一个验证实验,无法达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目的,在实际教学我们是这样做的:
第一,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原理。实验中不是直接给出实验的原理,而是让学生分组讨论,有的组认为要用P=UI进行实验,还有的组认为用P=U2/R和P=I2R进行实验,对三种实验原理我让学生展开讨论,进行深入分析,最后确定P=UI为实验原理。学生在动手前先从理论入手,自主探究实验原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高了思维品质的深刻性与批判性。第二,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步骤。实验中没有直接给出实验的步骤,也是让学生自己设计,结果有的组设计了三个步骤,有的设计了四个步骤,还有的组在没有确定电路图的情况下,先连接了电路,最后造成短路,经过分析后,他们设计出了正确的实验步骤,并开放性的设计了记录表格,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实践和发现问题能力。第三,学生自主得出实验结论。实验后各组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我让学生多方向、多角度、深入细致的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让学生自主得出如下结论:(1)伏安法测电功率的办法还可以测电阻;(2)测量过程中灯丝电阻与温度有关;(3)灯泡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等于额定功率;(4)灯泡两端的电压大于额定电压时,实际功率大于额定功率,还会烧坏灯泡;(5)燈泡两端的电压低于额定电压时,灯泡的实际功率小于额定功率,且发光较暗;(6)由于灯泡灯丝的电阻与温度有关,所以不宜用P=U2/R和P=I2R测灯泡的电功率。通过以上结论,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概括实验的能力。
3 利用课后小制作活动中体现科学探究
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探究兴趣,真正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这一教学宗旨,在教学中,我有目的的布置了课外作业,让他们在课后进行一些小发明,小制作,在制作过程中,学生除了对课本知识的应用,还自主探究了课本上没有知识,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探究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如,在学习了生活中的透镜一节后,我布置学生自制照相机,有的学生用买来的凸透镜制作了照相机,有的学生用透明玻璃瓶的瓶底作了照相机,为此我对用瓶底制作照相的同学提出了表扬,肯定了这位同学的探究精神,要求同学们向他学习,对知识的探究不能局限在课本上。在学习“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一节时,我要求学生课后利用身边的器材,自制简易的直流电动机。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利用常见的器材,亲手实践,制作出了电动机。在探究过程中他们增长了知识,发展了能力。
4 改变实验的考查方式,注重探究能力的考查
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教堂的实验探究活动是学生所喜爱的,但课后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究意识还远远不够,要让学生将无意识探究引导到有意识探究上来,我们就必须改变对物理实验的考查方式。第一,可引导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第二,探究题的考查也可时时提醒学生改变学习物理的方法,注重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求教师在平时不仅仅注意收集与科学探究有关的练习,建立探究题题库;还在平时看书、阅览中随时留心,有好的探究思路立即记下来,编辑成题。既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也可以为学生多打开几个思考的窗口。
总之,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探究方式多种多样,在教学中我们要从多角度不断尝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以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和全体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明读本[Z].
[2] 物理新课标[Z].
[3] 物理新课程解读[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