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在社区里自主玩耍

来源 :中小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deand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寒假中,我无意间看到了这样一条微信推送:“书读好了,钱也挣到了,他们组建孟母群,自办奥赛班, 推动小区房价上涨了10倍……”,等等。
  我原以為这无非又是一般人成家生子以后,为所谓人生最值得的两件事“炒房”“鸡娃”而奋斗的故事,这也算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引起了我的警觉:“目前该社区小户型单价已突破10万大关,中介给看房的客户递上了这样的名片:‘这里的家长们都很重视教育,孩子下课就被送到培训班,小区里都很少看见孩子,没有孩子在玩。’”
  这段话立刻引发了我的心痛!更引起了我的深思。我们的家长怎么了?我们的孩子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怎么了?一个偌大的小区,从下午放学直到整个晚上,基本上看不见玩耍的孩子,只看见穿梭在各种辅导班上孩子疲惫的身影。
  这也许只是一个个案,但必须引发我们的警觉与深思。
  其一,儿童教育究竟应该有什么样的样态和旨趣?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历史回应,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做法,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唯有守护孩子的天性,才能守护孩子成长的本真。孩子的天性离不开游戏玩耍。席勒讲,游戏是儿童人之为人的表征。他认为,人只有在游戏时才能摆脱自然的强迫和理性的强迫,获得真正的自由。如果我们在意孩子的教育和可持续发展,但不以此为初衷和信条,那么就是对教育的亵渎,我们不能犯这样的糊涂了。但令人痛心的是,目前我们常常见怪不怪,糊涂得一塌糊涂。
  其二,我们需要时刻对孩子的成长生态保持高度警醒。鲁迅先生1918年在《狂人日记》中就呐喊道:“救救孩子!”陶行知先生于1945年就提出孩子的“六个解放”:解放孩子的头脑,解放孩子的双手,解放孩子的眼睛,解放孩子的嘴巴,解放孩子的时间,解放孩子的空间。李镇西校长讲,“凡是剥夺孩子游耍天性的教育,都是耍无赖。”回味这些名家大师的诤言,总有一股人性与真理的光芒直逼人心!遗憾的是,我们在教育的人本化过程当中,往往忘掉了自己头顶上这样真实炽热的灯塔。
  其三,自洽于孩子真性情成长的教育,从来都是淡定的、自信的!以功利为导向,将孩子绑架在分数的流水线上,不让孩子去玩耍,不让孩子成群结队地去游戏,这不是我们这代人做教育的高明之处。假以历史之眼,透视出的一定是我们的狭隘、浅薄与无知。一个时期以来,教育的内卷化表现出各种变态怪象,但尤其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是,让孩子在小区里也只能泡在各种培训辅导班上,是教育的“新冠”,我们决不能等闲视之。
  其四,面对这样的教育“新冠”,我们必须标本兼治。治标,要明确儿童游戏的必须时间,明确家长基本的家教规范,营造小区开明、阳光的教育生态。治本,要建立全面的儿童绿色成长体系,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打通;建立严格的教育辅导考核体系,把资质考核、业务考核和成效考核统一起来;建立完备的社区学习督查评估机制,通过大数据技术等为每个家庭提供教育的科学画像等。
  百年前鲁迅先生的呐喊依然刺耳刺心。百余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要大声疾呼:救救孩子,救救家长,救救孩子的天性,救救教育的本真!
  (编辑 孙金鑫)
其他文献
摘要重庆市合川中学基于自身办学理念和教育改革要求,开启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探索。一是构建起以“新二十三常能”为框架、指向学生“三力”(生活力、自动力、创造力)培养的“诚爱·行知”生涯教育目标体系;二是通过在学科教学、校本课程、社团活动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中进行全方位渗透,促进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落实;三是通过打造专业化教师团队、借力社会企事业资源、有效利用家长资源等,为生涯规划教育提供坚实保障。
“教育治理”是一个很热的词,也是一个很时髦的词,大家都很喜欢用,但是使用的随意性很大,有时甚至张冠李戴、南辕北辙。推进教育治理,必须抓住教育治理的本质,不能“挂着羊头卖狗肉”,更不能“打着红旗反红旗”。  当前,教育实践领域甚至教育理论界,对于教育治理有诸多误解。其一,认为治理就是“严管”。“治理”这个词过去早就在教育领域使用,如“学校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含有对于不法行为严加管治的意思。也有人把治
期刊
今天办学难不难?难。我接触过的校长没有说容易的。难在哪儿?几乎所有的校長都不再说难在缺钱、难在硬件差。大家所说的难,都指向“软”的方面。其中,有一个重要难点就是家校关系。  有的校长反映,现在家长太“刁”,有事不好好沟通,有话不好好讲,不信任学校,不直接跟学校反映问题,却动不动就拨打“12345”,这种做法太让人伤心。有的校长提到,现在家长太“虚”,学校一再宣传请家长不要给孩子报校外培训班,可是家
期刊
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是游离于教学活动中心之外的个体或群体,关注和转变课堂教学中的边缘学生既是“立德树人”教育的基本要求,更是实现教育中公平正义原则的重要举措。边缘学生在集体学习生活中极易陷入主体地位缺失、行为习惯失衡、自我效能感式微、心理及人格发展遭受贬抑等多重困境,为此,课堂教学应通过建构积极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建立关怀伦理的师生关系、创新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实施多元差异的评价标准等方面探索促进“边缘人”转化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