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不妨无为而治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dcui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之后一直在读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原是出于学做好妈妈的目的来读的,读着读着就发现,这本书对语文教学大有裨益。尹建莉指导孩子阅读的一些做法,对于我们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很有启示。摘录几点,与同仁共勉。
   一.不读“有用”的书
   “不看‘有用’的书,不是说不给孩子选好书,而是在选择中以孩子的兴趣为核心要素,不以‘有用’为选择标准。”(尹建莉)
   暑假伊始,走进书店、超市,满眼都是《作文素材大全》《优秀作文300篇》《满分作文》,一本本厚厚的大书,鲜有不受诱惑的家长。但仔细想想,除了老师或编辑,没事儿时有几个人爱看作文选?我就给孩子买过几本作文选,很遗憾,不到老师布置作文的时候她一般是不会看的,一本作文选两年她都没读完,一套14册的《笑猫日记》只7天就看完了,《笑猫日记》实在比作文选更能吸引她的注意力。
   再看阅读课。每一位语文教师都知道阅读很重要,所以每周通常都会拿出一两节课来阅读。我们一般这样操作:老师精选资料,如妙语警句、典型论据、满分作文等,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边读边做笔记——不动笔墨不读书嘛!阅读课结束后笔记收齐交由老师批出等级。学生都爱阅读,但每次阅读都有附加条件,读不到自己爱读的,还要完成老师的任务,戴着镣铐跳舞,不能随心所欲,不能尽兴,挺好的一件事,以别扭收场了。
   “写作从来不仅仅是文字的事情,它更是思想认识上的事。阅读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让孩子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能力,还在于它能丰富孩子的心灵世界,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
   我们经常批评学生作文不深刻,文章中的“深刻”是一个人思想认识水平的刻度,如果学生只是依样画瓢地积累了好词好句、典型事例,而未能从书籍中分享前人的社会生活经验、他人的思想成果,以他的年龄水平又怎么可能做到深刻呢?那些心灵苍白、思想空洞、没有成熟价值观的人,纵使有一肚子精彩词句,他也没能力摆弄出有灵魂的作品来。
   从这个意义上说,尹老师倡导不读“有用”的书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
   二.“好”阅读与“坏”阅读
   尹老师以孩子的口吻把阅读分作“好阅读”与“坏阅读”。她对阅读好坏的界定有两点很吸引我。
   1.好阅读要求快快度,坏阅读要求慢慢读。
   尹老师认为,一些家长和老师最常犯的错误是要求孩子慢慢读,一字一句地读。她认为这是对阅读材料的肢解,她建议孩子读长篇小说,让孩子带着对故事情节的渴望,快快读,而且不要一遇到生字就要求孩子查字典,这是对阅读的不断打扰。所以她的观点是:一字一句读的人阅读能力最低,一行一行的较好,“一目十行”的最好,它表明人的阅读已达到一种熟练自如的程度,阅读的视角宽,注意范围大。速度取决于量的积累,在提高阅读速度上,不需要人为地去做什么,只要保证孩子足够的阅读量就可以。
   这个观点挑战着传统阅读方式,我们常做的与她提倡的恰好相反。我个人认为,倒不必把这种阅读方式定性为“坏阅读”,在高中生在校的现有条件下,慢读细品的方式也是途径之一,但同时我们也该意识到,长期的零碎的局部阅读,确实不利于学生整体思维与语感的培养,不利于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2.好阅读在乎读了多少,坏阅读计较记住多少。
   尹老师谈到一件事。她说许多家长在孩子读完一本书后,总喜欢考察他“记住了多少”。
   有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有位家长听了别人的建议让孩子读课外书,孩子刚读了第一本小说,家长就迫不及待地要孩子复述这个故事,背会其中的“优美段落”,要孩子在写作中用上小说中的一些词语和素材,甚至还要求孩子写读后感。到孩子读第二本小说时,她就责怪孩子把第一本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忘得差不多了,认为前一本书白读了。
   这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不理解阅读,二是功利心太切。没人愿意戴着镣铐跳舞,面对一本书,当孩子意识到读完后会有一串任务在等着他时,他就不会再想去读书。破坏兴趣等于扼杀阅读。
   很欣赏尹老师的话:阅读的功能在于“熏陶”而不是“搬运”。眼前可能看不出什么,但只要他读得足够多,丰厚底蕴迟早会在孩子身上显现出来。事实是,家长或老师越少对孩子提出不适当的记忆与背诵要求,孩子通过阅读掌握的知识就越多。
   “在教育中,想让学生接受什么,就去诱惑他,想让学生排斥什么,就去强迫他。”当我们事与愿违时,一定是用错了方法。所以,如果不想让学生排斥阅读,我想不妨“无为而治”。
  
   刘英花,教师,现居山东荣成。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显然,阅读教学是以“阅读”为基本手段,以培养基本的阅读能力(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探究性阅读能力和创造性阅读能力为根本目的的教学活动。   然而,在语文教学实际中我
为性爱“摆功”  健脑 英国研究人员发现,性爱能促进大脑的血液循环和增加血流速度,增加大脑海马区神经细胞数量,改善精神状况和长期记忆;通过释放化学物质多巴胺,提升人的幸福感;通过配合与感受对方,增强大脑中的情商机制,协助完成情商的构建。所以,将性爱喻为健脑灵丹,一点也不过分。  防感冒 加拿大研究发现,性爱中男女双方唾液中的免疫球蛋白A以及体内的吞噬细胞增多,而唾液免疫球蛋白A是人体抵御感冒的第一
精彩回顾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葛道凯司长出席会议并讲话。他指出,教育质量的高低,教育发展的好坏,最关键的利益相关者是办学者,就是校长。未来十年,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如何,发展成就如何,取决于社会各个方面的努力,最重要的还是校长。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校长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又拥有最大的可能和机遇。葛道凯司长重点就关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当今应试教育散文的阅读质量关系到我们学生的成绩和生存的质量,因此,提高学生散文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但是阅读任何一篇文章,其关键是要正确把握文章主旨。那么怎样才能正确把握文章主旨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自己如下几个方面的认识。   一.从整体入手,了解内容方向   对所读散文进行大致浏览,主要阅读散文的题目、开头、结尾,心中有一个文章的概貌。确定所给材料是写社会人生哪个方面的
在语文课中,阅读教学占有较为重要的位置,在现在的高考中,语文阅读题占有较大的分值,学生和老师都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要解决这一难题,就要先使学生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学习中,学生就是自己的掌舵者。接下来老师再配合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把阅读在方法、过程、技能、知识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轻松掌握,使学生经历一堂真正的阅读课,并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课堂气氛的活跃不意味着老师不占据
人的黄金阅读期应该是中学阶段,中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正确的阅读观对于一个人的整个人生方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况且当前的语文教育是一个大语文教育。但目前中学生的阅读现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影视市场的欣欣向荣、中学生学业的日渐加重,当前中学生的阅读范围非常狭窄,只把语文或者语文读本当作阅读的对象。可能有的学生也把阅读的视野放开,他们或者在一部电影里了解享誉全球的世界名著,
“细节”是一种貌似漫不经心其实是精心设计的教学技巧,是一种看似平淡无奇实则炉火纯青的授课艺术。在课堂上,巧妙地运用细节教学,深入钻研,就可以对文本教学内容进行大胆取舍和选择,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有人说观察不到细节的教育是目中无人的教育;不善于捕捉细节的教育是缺乏技巧的教育;记忆中不存储细节的教育是缺少真爱的教育。   今天我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潜藏在文本中的教学
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常有一个空白点: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分离。   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任务驱使,教材的每篇课文都是要授受完的,课文教学任务不完成,就等于没完成教学,而作文一般只要求完成一定数量,很多老师都不能很满意地完成学期任务,但这样也没人深究;二是读写剥离,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不容易结合的,单干阅读教学或专干写作教学,丁是丁,卯是卯,线条清晰,易于操作,不少老师也是这样处理的;三是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