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新课程实施后,学生的负担呈进一步加重的趋势。对此,我校于2008年9月毅然开始了减负提质的探索。2011年我校以温州市18所“小班化”教学试点学校之一为契机,开始以导学案为突破口,构建“12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极力打造精致魅力小班化课堂。通过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使减负提质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选准导学案为突破口
减负提质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想取得立竿见影之效必须找寻突破口。而以导学案为突破口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让学生想学、会学、乐学,这样才能学得好、学得持久,学业压力才会真正减轻。通过导学案,能促进青年教师或相对落后的教师快速成长,保证教学质量高位均衡。总之,导学案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以导学案为突破口,可以带动各方面工作上水平。
我校导学案的实施始于2012年暑期,其主要程序是:
1.提出导学案的要求。我校出台了《丽岙华侨中学导学案编制方案》,对导学案的编制、使用、评价、修订等提出了全校统一的要求。
2.组织编写。从当时正在教学的内容开始,七年级全面展开。
3.组织评价。我们除了平时不定期的问卷调查外,在学期结束前组织由学生、专家和教研组同行等参加的调查问卷,对一学期的导学案进行整体评价。
4.提出整改意见,集中修订。针对学生、同行、专家等提出来的问题和我们平时掌握的情况,对导学案的修订提出了既统一又个别化的意见和建议,然后在寒假和暑假中组织相关人员进行集中修订。
5.编印成册。经修订已基本成熟的学案首先印刷成册,发给学生使用。到目前为止,七八年级5门中考学科的学案全部进行了修订,并以电子稿的形式保存。
导学案对保证我校各学科高位均衡发展功不可没。近两年的期末检测中,我校同学科各班级之间的差距都明显缩小,同时导学案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构建“12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作为一所以侨乡留守儿童和外来务工子女为学习主体的农村薄弱初中,侨乡留守儿童与外来务工子女占了约85%,学生流动性大、基础普遍薄弱,自我管理能力低下,学习动机不明确,家庭管理方法滞后,学生在日益下降的成绩中,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与动力。我校于2008年开始,组织教师学习借鉴“杜朗口中学三三六模式”的实践经验,初步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参与学习为主线、以预习、展示、反馈三环节为主要特色的“121”课堂模式。其内涵表现为:
第一个“1”指的是自主学习10分钟。这是学生相互学习、共同促进的关键环节,在这个环节中不仅仅是优秀学生帮助后进生,更是让全体学生把思路打开,每个学生都可以提出不同的观点。
“2”指的是展示释疑20分钟。小组通过讨论交流,把自己构建的知识网络或提炼的典型解题思路,展示到黑板上,由一名学生讲解点评。教师点拨四方面:一是针对学生的展示点评,肯定好的,指出出现的问题;二是对学生模糊不清的疑难,做出准确的答复;三是对重难点问题进行点拨讲解,归纳方法、规律,教师的讲解要语言精练,直奔问题,点深点透;四是针对展示点评情况科学评价各小组,激励到位。
第二个“1”指的是反馈检测10分钟。检测方式可以是口头检查,也可以是学生之间一对一的检查,可以用小纸条,还可以设计题目进行书面检测。
三、实践成效
1.学生的发展。(1)自主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课堂上学生学习兴趣浓,学生主动探索知识、主动学习知识的欲望强烈,课堂气氛活跃。(2)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学生不仅爱学习,而且会学习,他们课堂上善于向教师提问,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且有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能力。(3)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由于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学生学习和交往的主动性、自信心得到增强。他们喜欢追求与众不同的答案。同时,他们小组合作学习时配合默契,有分有合,人人参与。
2.教师的成长。经过小班化教育改革,学校营造了浓厚的教科研氛围,使科研兴教、科研兴校不仅成为口号、策略,更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一批教师得到迅速成长,使一大批教师脱颖而出,成为教改研究的骨干。
总之,在我校,各项工作都以减负提质为最高追求,学校的目标是创建减负提质的优秀学校,教研组、备课组要成为减负提质模范团队,班级要成为自主学习模范班级,教师要成为减负提质优秀教师,学生要成为自主学习标兵。减负提质已经成为一切工作的准绳。教学改革是一项提升我校办学效益的大好事,作为农村教育工作者,更要倍加珍惜机会,尽最大努力做好这项工作,创办示范性初中小班化教育实验学校,发挥示范作用,打造初中小班化教育品牌,促进初中小班化教育内涵发展。
一、选准导学案为突破口
减负提质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想取得立竿见影之效必须找寻突破口。而以导学案为突破口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让学生想学、会学、乐学,这样才能学得好、学得持久,学业压力才会真正减轻。通过导学案,能促进青年教师或相对落后的教师快速成长,保证教学质量高位均衡。总之,导学案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以导学案为突破口,可以带动各方面工作上水平。
我校导学案的实施始于2012年暑期,其主要程序是:
1.提出导学案的要求。我校出台了《丽岙华侨中学导学案编制方案》,对导学案的编制、使用、评价、修订等提出了全校统一的要求。
2.组织编写。从当时正在教学的内容开始,七年级全面展开。
3.组织评价。我们除了平时不定期的问卷调查外,在学期结束前组织由学生、专家和教研组同行等参加的调查问卷,对一学期的导学案进行整体评价。
4.提出整改意见,集中修订。针对学生、同行、专家等提出来的问题和我们平时掌握的情况,对导学案的修订提出了既统一又个别化的意见和建议,然后在寒假和暑假中组织相关人员进行集中修订。
5.编印成册。经修订已基本成熟的学案首先印刷成册,发给学生使用。到目前为止,七八年级5门中考学科的学案全部进行了修订,并以电子稿的形式保存。
导学案对保证我校各学科高位均衡发展功不可没。近两年的期末检测中,我校同学科各班级之间的差距都明显缩小,同时导学案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构建“12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作为一所以侨乡留守儿童和外来务工子女为学习主体的农村薄弱初中,侨乡留守儿童与外来务工子女占了约85%,学生流动性大、基础普遍薄弱,自我管理能力低下,学习动机不明确,家庭管理方法滞后,学生在日益下降的成绩中,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与动力。我校于2008年开始,组织教师学习借鉴“杜朗口中学三三六模式”的实践经验,初步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参与学习为主线、以预习、展示、反馈三环节为主要特色的“121”课堂模式。其内涵表现为:
第一个“1”指的是自主学习10分钟。这是学生相互学习、共同促进的关键环节,在这个环节中不仅仅是优秀学生帮助后进生,更是让全体学生把思路打开,每个学生都可以提出不同的观点。
“2”指的是展示释疑20分钟。小组通过讨论交流,把自己构建的知识网络或提炼的典型解题思路,展示到黑板上,由一名学生讲解点评。教师点拨四方面:一是针对学生的展示点评,肯定好的,指出出现的问题;二是对学生模糊不清的疑难,做出准确的答复;三是对重难点问题进行点拨讲解,归纳方法、规律,教师的讲解要语言精练,直奔问题,点深点透;四是针对展示点评情况科学评价各小组,激励到位。
第二个“1”指的是反馈检测10分钟。检测方式可以是口头检查,也可以是学生之间一对一的检查,可以用小纸条,还可以设计题目进行书面检测。
三、实践成效
1.学生的发展。(1)自主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课堂上学生学习兴趣浓,学生主动探索知识、主动学习知识的欲望强烈,课堂气氛活跃。(2)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学生不仅爱学习,而且会学习,他们课堂上善于向教师提问,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且有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能力。(3)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由于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学生学习和交往的主动性、自信心得到增强。他们喜欢追求与众不同的答案。同时,他们小组合作学习时配合默契,有分有合,人人参与。
2.教师的成长。经过小班化教育改革,学校营造了浓厚的教科研氛围,使科研兴教、科研兴校不仅成为口号、策略,更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一批教师得到迅速成长,使一大批教师脱颖而出,成为教改研究的骨干。
总之,在我校,各项工作都以减负提质为最高追求,学校的目标是创建减负提质的优秀学校,教研组、备课组要成为减负提质模范团队,班级要成为自主学习模范班级,教师要成为减负提质优秀教师,学生要成为自主学习标兵。减负提质已经成为一切工作的准绳。教学改革是一项提升我校办学效益的大好事,作为农村教育工作者,更要倍加珍惜机会,尽最大努力做好这项工作,创办示范性初中小班化教育实验学校,发挥示范作用,打造初中小班化教育品牌,促进初中小班化教育内涵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