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妃与贫儿”的现代故事
关于“人民王妃”“爱心皇后”的话题还有很多很多,一件件小事日积月累体现了戴安娜亲民、平等、博爱的善良心地。
新西兰有一对普通夫妇的儿子因车祸死去,他们在悲痛中接到了一封遥远的陌生来信,这是戴安娜亲笔写信表示慰问和哀悼,使他们受到很大的安慰。
她到许多地方访问时都去老年人救助中心,和老人们促膝谈心,来香港她也不忘去看望孤寡老人。有一次她去一家医院和病人交谈,当她准备离开医院时,一位老人因心绞痛发作昏倒在地。当别人还没来得及做出反应时,她已经奔跑过去抱住老人。她还常常隐藏真实身份在夜里去关心街头露宿者,有一个冬天,她七次造访流浪汉收容所,这里收容了吸毒者、酒鬼和自暴自弃的人。她和他们进行亲切平等的谈话,鼓励他们重新振作起来。
英国民间还流传着许多“王妃与贫儿”的现代故事:
戴安娜担任英国聋哑协会的赞助人,为了能和聋哑儿童多做交流,她花了几个星期的时间学习用手势打哑语。聋哑儿童非常喜欢她,双方比比划划“谈”个热闹。
访问津巴布韦时,她亲自为饥饿的儿童盛饭,把慈善机构送去的饭菜端给每一个孩子,经过传媒报道,加强了世界人民对非洲儿童的关注。
为了引起世人对医疗救助慈善事业的帮助,她走进手术室。
一家慈善医院为一个儿童做心脏手术,她站在手术台前陪着这个孩子,安慰他、鼓励他。她以自己的身体力行吸引人们对医疗救助慈善事业的关注和资助,借以让更多的病童得到及时医治。
随着她走遍世界各国的足迹,记者拍下她在许多场合怀抱各种肤色儿童的照片,其中有一张最叫我感动。她一手抱着在战火中失去父母的黑孩子,一手紧握孩子的小手放在自己胸口。她心疼得闭上眼睛,就像抱住自己久别的儿子。这闭着眼睛从内心里流淌的母爱,绝不是摆姿势供人拍照能够“做”出来的。
这些事情都很小,对改善世界上贫病饥饿现象或许只是杯水车薪,但她不仅自己一点一滴播撒爱心,还利用自己的影响在各种场合大声疾呼:“我认为现时世上最大的疾症,是人们缺乏爱!”
她以对公益事业的不懈努力赢得民心,在英国民意测验中跃升“王室最受欢迎人物”的榜首,把女王和王储查尔斯甩在了后面。
在爱民亲民方面,这位贵族女士做得比我们的一些“公仆”要强得多。一段时间里,出现了一种很叫人反感的风气,一些干部因为热衷于“跑官”“买官”,养成了“唯上”“眼皮子朝上”的恶习,他们虽然还号称是“党的干部”,但心中越来越没有人民群众了。他们对“下面”冷酷无情,动辄就耍官老爷脾气,见了“上面”则满脸堆笑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这些“公仆”如果有胆量,真该在自己管辖的部门发一些不记名的“民意测验”表格,好知道一下自己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现代母亲戴安娜
英国民众尊敬戴安娜,不仅因为她是未来国君威廉王子的母亲,还因为她为两个儿子所付出的无私的母爱。
当初英国王室为年过三旬的王储择媳,以“贵族出身的美貌处女”为条件物色到她,只是把她当作传宗接代使王位后继有人的工具。她果然不负众望,婚后一年就生下金发小王子威廉,两年之后又生下次子哈里。按照传统,英国王室的孩子生下来都由乳娘喂奶,然后由专人对孩子进行刻板保守的“城堡式教育”,困在宫中被塑造成“标准王族”。世世代代的王室女人们为了保持体型苗条也不愿意自己哺乳,生下孩子就扔给专门人员去照顾了。因此,王室成员之间缺少亲情与沟通,一代一代按照古老的模式被“塑造”下来了。自幼缺少母爱,做过幼儿园教师的戴安娜却不愿意这么做,她不顾王室反对,坚持自己给孩子哺乳,自己带孩子,教育孩子,使孩子充分享受到母爱和天伦之乐。
两个小王子稍大一些,她关心孩子们的学习,出席学校的各种活动。难能可贵的是,她并不只是一味地溺爱孩子,而是表现出一位现代母亲的理智思考和政治远见。冲破王室的清规戒律,坚持让两名小王子拥有和普通儿童一样的欢乐童年,不请教师到宫中任教,而是把孩子送到伦敦的幼儿园。她还带他俩外出逛街,吃快餐,去游乐场,鼓励他俩与民众握手。她有意识地让他们接触真实的世界,了解社会,亲近平民,关心不幸人群。为了培养孩子的爱心,她带他俩去探视垂死的艾滋病患者,到“收容中心”去看望无家可归的贫困者,给他们煮饭。
当记者问她这样做对小王子的将来会有怎样的影响时,她说:“我带他们去过许多地方,皇室同年龄的孩子没有他们这种经验。已经播下这种子,我希望它会成长。我希望他们明白人们的感情,人们的不安和困苦。我希望皇室多和人民接触,对人民有更深入的了解。”
她的心血没有白费,两个小王子都成长为快乐健康,善解人意,会体贴关心别人的少年。在一次查尔斯与她激烈争吵之后,她哭着跑进浴室。威廉往浴室门下塞进几张面巾纸,然后默默走开。这个细节让我感动了好久,威廉小小年纪以送上拭泪纸表示他理解妈妈内心的痛苦,远远强于在门外大声劝妈妈别哭了,既有贵族式的含蓄,又有平民式的体贴。
1997年6月,刚刚15岁的威廉竟向妈妈提了一项建议,让妈妈开一个“个人服装拍卖会”,将其所得捐给慈善机构。妈妈夸奖威廉“这是个极富想象力的建议”,她一口气捐出79套晚装,拍卖成交额高达570万美元,全部捐赠给她所赞助的抗癌症基金会和抗艾滋病基金会。
在戴安娜的灵柩上摆着两个儿子敬献的鲜花,洁白的百合花丛中端放一页素笺,威廉在上面只写了“妈妈”两个字。妈妈,世上最深情的呼唤!戴安娜在两个儿子的一路跟随一路默默呼唤下,割舍不下地走完她的最后一段路程。
日后威廉王子登基,如果成为一位开明亲民的国君,英国人将不会忘记他在成长时期有一位伟大的母亲。
说也奇怪,戴安娜是贵族,却以平民化的教育方式引导孩子,而我们许多年轻父母是普通人,却娇宠出一个个“小皇帝”“小公主”,个中的反差真是耐人寻味。年轻父母们是不是應从“戴安娜教子”中得到某些启示呢?
关于“人民王妃”“爱心皇后”的话题还有很多很多,一件件小事日积月累体现了戴安娜亲民、平等、博爱的善良心地。
新西兰有一对普通夫妇的儿子因车祸死去,他们在悲痛中接到了一封遥远的陌生来信,这是戴安娜亲笔写信表示慰问和哀悼,使他们受到很大的安慰。
她到许多地方访问时都去老年人救助中心,和老人们促膝谈心,来香港她也不忘去看望孤寡老人。有一次她去一家医院和病人交谈,当她准备离开医院时,一位老人因心绞痛发作昏倒在地。当别人还没来得及做出反应时,她已经奔跑过去抱住老人。她还常常隐藏真实身份在夜里去关心街头露宿者,有一个冬天,她七次造访流浪汉收容所,这里收容了吸毒者、酒鬼和自暴自弃的人。她和他们进行亲切平等的谈话,鼓励他们重新振作起来。
英国民间还流传着许多“王妃与贫儿”的现代故事:
戴安娜担任英国聋哑协会的赞助人,为了能和聋哑儿童多做交流,她花了几个星期的时间学习用手势打哑语。聋哑儿童非常喜欢她,双方比比划划“谈”个热闹。
访问津巴布韦时,她亲自为饥饿的儿童盛饭,把慈善机构送去的饭菜端给每一个孩子,经过传媒报道,加强了世界人民对非洲儿童的关注。
为了引起世人对医疗救助慈善事业的帮助,她走进手术室。
一家慈善医院为一个儿童做心脏手术,她站在手术台前陪着这个孩子,安慰他、鼓励他。她以自己的身体力行吸引人们对医疗救助慈善事业的关注和资助,借以让更多的病童得到及时医治。
随着她走遍世界各国的足迹,记者拍下她在许多场合怀抱各种肤色儿童的照片,其中有一张最叫我感动。她一手抱着在战火中失去父母的黑孩子,一手紧握孩子的小手放在自己胸口。她心疼得闭上眼睛,就像抱住自己久别的儿子。这闭着眼睛从内心里流淌的母爱,绝不是摆姿势供人拍照能够“做”出来的。
这些事情都很小,对改善世界上贫病饥饿现象或许只是杯水车薪,但她不仅自己一点一滴播撒爱心,还利用自己的影响在各种场合大声疾呼:“我认为现时世上最大的疾症,是人们缺乏爱!”
她以对公益事业的不懈努力赢得民心,在英国民意测验中跃升“王室最受欢迎人物”的榜首,把女王和王储查尔斯甩在了后面。
在爱民亲民方面,这位贵族女士做得比我们的一些“公仆”要强得多。一段时间里,出现了一种很叫人反感的风气,一些干部因为热衷于“跑官”“买官”,养成了“唯上”“眼皮子朝上”的恶习,他们虽然还号称是“党的干部”,但心中越来越没有人民群众了。他们对“下面”冷酷无情,动辄就耍官老爷脾气,见了“上面”则满脸堆笑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这些“公仆”如果有胆量,真该在自己管辖的部门发一些不记名的“民意测验”表格,好知道一下自己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现代母亲戴安娜
英国民众尊敬戴安娜,不仅因为她是未来国君威廉王子的母亲,还因为她为两个儿子所付出的无私的母爱。
当初英国王室为年过三旬的王储择媳,以“贵族出身的美貌处女”为条件物色到她,只是把她当作传宗接代使王位后继有人的工具。她果然不负众望,婚后一年就生下金发小王子威廉,两年之后又生下次子哈里。按照传统,英国王室的孩子生下来都由乳娘喂奶,然后由专人对孩子进行刻板保守的“城堡式教育”,困在宫中被塑造成“标准王族”。世世代代的王室女人们为了保持体型苗条也不愿意自己哺乳,生下孩子就扔给专门人员去照顾了。因此,王室成员之间缺少亲情与沟通,一代一代按照古老的模式被“塑造”下来了。自幼缺少母爱,做过幼儿园教师的戴安娜却不愿意这么做,她不顾王室反对,坚持自己给孩子哺乳,自己带孩子,教育孩子,使孩子充分享受到母爱和天伦之乐。
两个小王子稍大一些,她关心孩子们的学习,出席学校的各种活动。难能可贵的是,她并不只是一味地溺爱孩子,而是表现出一位现代母亲的理智思考和政治远见。冲破王室的清规戒律,坚持让两名小王子拥有和普通儿童一样的欢乐童年,不请教师到宫中任教,而是把孩子送到伦敦的幼儿园。她还带他俩外出逛街,吃快餐,去游乐场,鼓励他俩与民众握手。她有意识地让他们接触真实的世界,了解社会,亲近平民,关心不幸人群。为了培养孩子的爱心,她带他俩去探视垂死的艾滋病患者,到“收容中心”去看望无家可归的贫困者,给他们煮饭。
当记者问她这样做对小王子的将来会有怎样的影响时,她说:“我带他们去过许多地方,皇室同年龄的孩子没有他们这种经验。已经播下这种子,我希望它会成长。我希望他们明白人们的感情,人们的不安和困苦。我希望皇室多和人民接触,对人民有更深入的了解。”
她的心血没有白费,两个小王子都成长为快乐健康,善解人意,会体贴关心别人的少年。在一次查尔斯与她激烈争吵之后,她哭着跑进浴室。威廉往浴室门下塞进几张面巾纸,然后默默走开。这个细节让我感动了好久,威廉小小年纪以送上拭泪纸表示他理解妈妈内心的痛苦,远远强于在门外大声劝妈妈别哭了,既有贵族式的含蓄,又有平民式的体贴。
1997年6月,刚刚15岁的威廉竟向妈妈提了一项建议,让妈妈开一个“个人服装拍卖会”,将其所得捐给慈善机构。妈妈夸奖威廉“这是个极富想象力的建议”,她一口气捐出79套晚装,拍卖成交额高达570万美元,全部捐赠给她所赞助的抗癌症基金会和抗艾滋病基金会。
在戴安娜的灵柩上摆着两个儿子敬献的鲜花,洁白的百合花丛中端放一页素笺,威廉在上面只写了“妈妈”两个字。妈妈,世上最深情的呼唤!戴安娜在两个儿子的一路跟随一路默默呼唤下,割舍不下地走完她的最后一段路程。
日后威廉王子登基,如果成为一位开明亲民的国君,英国人将不会忘记他在成长时期有一位伟大的母亲。
说也奇怪,戴安娜是贵族,却以平民化的教育方式引导孩子,而我们许多年轻父母是普通人,却娇宠出一个个“小皇帝”“小公主”,个中的反差真是耐人寻味。年轻父母们是不是應从“戴安娜教子”中得到某些启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