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精准肝切除治疗肝血管瘤的价值分析

来源 :中国综合临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x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精准肝切除术治疗肝血管瘤的临床价值。

方法

收集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46例肝血管瘤切除术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分为腹腔镜肝切除术组(26例)和开腹肝切除术组(20例)。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切除肝血管瘤的手术时间、切肝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肝功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残余肿瘤组织例数、随访复发率。

结果

腹腔镜肝切除术组的手术切口长度(5.41±0.53) cm显著小于开腹肝切除术组(19.72±1.26) 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335,P=0.000),腹腔镜肝切除术组患者术中出血量(572.23±16.92)ml、手术时间(149.52±18.14) min、排气时间(2.84±0.63) d、留置引流时间(5.74±3.380) d、术后首次进食时间(2.08±0.52) d、术后住院时间(8.91±2.16) d均显著少于开腹肝切除术组(911.75±19.41) ml、(171.47±21.35) min、(3.46±0.57) d、(10.62±3.59) d、(3.10±0.61) d、(14.84±2.09)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3.287、3.767、3.447、4.725、6.117、9.360,P均<0.05);腹腔镜肝切除术组患者肝功能恢复指标ALT(45.73±2.16) U/L和AST(47.32±1.89) U/L水平均显著低于开腹肝切除术组(149.29±3.44) U/L、(50.60±3.53) U/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4.985、4.051,P均<0.05)。

结论

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血管瘤患者,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性高。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年轻(年龄≤40岁)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1月1日收治的110例年龄≤40岁的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同期在我院治疗的110例年龄>40岁的中老年子宫内膜颈癌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病理特点,并进一步对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异常阴道出血74.5%(82
目的探讨无肝素透析冲洗时短暂关闭静脉测压管夹对滤器凝血的影响。方法将140例次无肝素血液透析患者按单数次透析治疗和双数次透析治疗分为对照组(单数次无肝素透析74例次)和观察组(双数次无肝素透析66例次)。对照组冲洗操作与普通透析治疗结束下机回血的流程一致。观察组在冲洗开始前关闭静脉测压管夹,冲洗完全结束后再打开静脉测压管夹,其余操作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血透机报警次数和血泵暂停的时间,凝血的发生率
目的观察注射用曲妥珠单抗对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76例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同期入组5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空白组。对照组采用吉西他滨联合卡培他滨化疗方案治疗,吉西他滨1000 mg/m2,第1、8天静脉滴注,卡培他滨2500 mg/m2,第1~14天静脉滴注
目的评价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与单独应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急性脊髓损伤(SCI)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入选受伤8 h内就诊的SCI患者21例,随机分成对照组10例,干预组11例。对照组应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安慰剂组治疗;干预组应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两组患者最开始1 h内均接受30 mg/kg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如果受伤4 h内就诊,在随后的23 h
目的观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血脂水平的变化,探讨载脂蛋白B(ApoB)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我院住院符合研究条件的2型糖尿病患者182例。所有患者接受肌电图检测,测定他们的双侧肢体正中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MCV)和正中神经、尺神经和腓肠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SCV),根据检测结果和症状体征将研究对象分为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钙对2型糖尿病(T2DM)伴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以及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82例T2DM伴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41例,对照组41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治疗方法,胰岛素、钙尔奇D治疗;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钙10 mg,1次/d口服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12周。治疗后比较其血糖水平、骨密度值、颈动脉硬化斑块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FBG水平(7.2±0.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 )和超敏肌钙蛋白I( hs-TnI )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入选96例AMI患者为研究组,60例非AMI的冠心病患者为对照组。采集研究对象血液检测血清Hcy、hs-CRP和hs-TnI的含量,绘制ROC曲线并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指标单独和联合检测在AMI诊断中的作用。结果研究组Hcy[(2
目的探讨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对心肌缺血早期损伤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确诊为心肌缺血的患者180例设为实验组,又根据发病时间不同分为早期组(≤3 h)、中期组(3~6 h)和晚期组(≥6 h),每组各60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且结果正常的志愿者180名设为对照组。检测入组对象的血清H-FABP、缺血修饰白蛋白( IMA)的浓度,综合分析其临床意义。结
目的探讨入院高血糖水平与高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基于病历记录系统(EMR)回顾性采集肺炎患者信息,完成必要的数据准备和整理。根据临床结局进行分组,比较组间人口学特征和临床指标,筛选潜在影响临床结局的变量;然后以随机血糖水平值8.6 mmol/L为切断点对患者进行分组,以临床结局为结局变量,随机血糖水平为分组变量,采用倾向值评分分析方法以比例为1:1最邻近匹配法生成配对样本评估血
目的探讨凋亡蛋白酶活化因子1(Apaf-1)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9(Caspase-9)在卵巢浆液性癌(OS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5例OSC,60例卵巢浆液性囊腺瘤和32例卵巢交界性浆液性囊腺瘤中Apaf-1和Caspase-9蛋白的表达,分析两者的表达与OS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Apaf-1和Caspase-9在OSC中表达的相关性。结果Apaf-1在OS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