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阅读大量的书籍文献资料和对托盘有关的理论知识的研究,本文对托盘共用系统相关知识及研究现状做了一定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书籍;文献资料
一、理论研究现状
对于托盘共用系统的研究,专家学者们主要是从目前托盘共用系统的现状、发展它的必要性以及如何以更好的方式建立托盘共用系统等相关的理论角度和数学模型角度来进行研究的,具体研究方案如下:
李太平(2005)认为建立物流托盘共用系统对于合理循环利用托盘、自然经济资源的节约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他指出了如今制约建立中国托盘共用系统的关键性因素和问题,分别对这五个关键性的问题:托盘的标准化和质量、政府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托盘共用系统投资的主体、服务中心或站点的优化布局和如何与国际合作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说明。
罗建锋等(2006)分析了托盘使用的基本方案,阐明了建立托盘共用系统的应用价值,同时对我国托盘共用系统的基本影响因素和组织形式进行了分析,发表了发展我国托盘联营公司的四个观点,并通过相应的案例来验证他的观点。
李太平(2006)在文中指出托盘共享系统可以有效地支撑和促进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它对于降低物流成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对外贸易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分析了目前我国物流托盘共用系统建设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可以通过立项研究、试点工作等措施来促进托盘共用系统的健康发展。
王晓雷(2007)在文中分析了各种不同材质的托盘的特点及变化趋势,表现为:木质托盘总体产量下降、塑料托盘处于高速增长期、钢质托盘成为市场增长亮点和塑木托盘技术急需升级,同时预测出我国木质托盘未来的发展状况。
张义龙(2008)认为我国制造业出现了很多问题,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文中,他阐述了全程托盘化运输模式以及区域托盘共用系统网络交换模式,还指出实现企业之间的托盘交换、结算和租赁功能的重要举措。
张婷等(2009)认为在物流领域中,托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集装单元,并且它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商品流通过程中;在铁路运输中,带板运输可以很好地改善货物装卸与搬运的效率,减少或者避免了托盘中货物的损坏,大大提高了铁路运输服务的质量,有利地保证了货物的安全性。
章雪岩等(2009)认为如今托盘共用系统非常复杂,目前对于它的相关研究,理论研究水平远远落后于托盘在实践中的应用。在其文中,作者首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比较研究,然后进一步指出了系统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并且对概念模型中的相关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文中还指出,模型中的每一个因素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分析。
易宾(2011)指出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托盘共用系统的建设,但是它的建设仍处于初始阶段,目前,托盘共用系统发展面临的环境是人工成本的不断提高和市场快速响应的要求,要想促进现代物流的发展,建立托盘共用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他通过对中国、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的托盘共用系统的建设经验进行相应的分析之后,对我国的托盘共用系统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最后创造性地提出了几项发展我国托盘共用系统的意见和措施。
张燕等(2011)分析了目前托盘在铁路运用中的状况,同时指出了在铁路运用中所出现的问题,指出了一些具体可行的措施来解决托盘给铁路运输所带来的难题,从而促进铁路托盘共用系统在中国的良好发展。
王玲(2012)分析了我国托盘具有数量少、种类繁杂、标准化程度较低的现状特点,认为这些特点不利于实现托盘的一贯化作业,从而使得贸易和物流的成本不断增加,同时对技术进步造成了极大阻碍;因此,采取合适的合理的措施来解决托盘的标准化问题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
二、托盘共用系统模型研究综述
李晓(2010)在分析了托盘联营系统概述和动态联盟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动态联盟是托盘联营系统的主要发展模式;然后,借鉴动态联盟理论研究它的运营模式及与之相关的两个关键技术:联盟选择机制和收益分配机制;最后,他以ZB托盘共用企业为对象分析了动态联盟式托盘联营系统的应用过程,证明了它的稳定性以及在运用中所具有的优势,对企业的实践起到了较大的指导意义。
任建伟等(2010)提出改进的托盘共用系统,在其提到的系统里,考虑了托盘的再分派问题,也就是托盘需求者在下期以托盘返还者的角色将其所拥有的托盘再分派给其他的托盘需求者,这样很好的避免了托盘的重复运输,降低了系统的调度成本;接着,作者考虑了库存、运输、装卸能力等随机约束条件对系统调度的影响,建立了托盘调度的整数规划模型;最后通过LINGO求解相应的数值算例来验证了本模型的有效性,为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向紫燕等(2010)在其文中首先介绍了托盘共用系统回收的网络结构图,并详细的介绍了托盘共用系统中的物流与信息流之间的关系;然后,采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在模型求解过程中,假设托盘需求量满足正态分布的条件,建立了0-1整数规划模型;最后通过遗传算法来解出了模型的近似最优值。
吴小宁(2010)在对大量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的方法了解了托盘共用系统的运营模式,归纳出了物流企业加入托盘联盟中的运营模式;采用数学建模思想建立了数学模型,运用财务成本里面的相关知识对物流企业相关性成本进行了精确计算;同时还对会计中所涉及的财务数据指标进行了分析,从定量的角度对物流企业的相关性成本进行了核算;最后,站在不同的角度对物流企业的经济决策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阐述。
任建伟等(2010)分析了托盘共用系统目前的状况之后,他创造性地发明了一个新的概念:改进的托盘共用系统。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改进托盘共用系统的回收随机规划模型;在该模型中,他考虑了运输能力和需求的不确定性因素,建立了相应的整数数学规划模型,还通过算例进行数值分析和求解,对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进行了验证。 徐琪(2011)在其文中详细的阐述了托盘需求中的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在模型中,他考虑了托盘需求的不确定、托盘返还的不确定、租赁价格、租赁期限的长短等不确定因素对系统成本的影响,并建立了需求模型、动态库存模型和运营商的利润模型,得出了返还率固定与不固定两种不同情形下的最优定价策略;最后还通过算例来论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杨广太(2011)通过对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对托盘及托盘共用系统的相关理论做了理论知识的回顾,总结该领域研究的理论基础,为后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同时,采取案例分析的方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国内外托盘共用系统,并从其现状、发展过程、相关方案和其采用的托盘共用模式这四个方面来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还以韩国的托盘共用系统建设为例来进行了案例分析;最终得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期望为其在我国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任建伟等(2011)建立了最优化系统调度成本的优化模型,在优化过程中考虑了各种随机因素对系统和模型的影响,建立了两阶段规划模型;最后还通过算例进行数值分析和求解,对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进行了验证。
三、 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表明,对于托盘共用系统的调度优化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对于实际的运用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从理论上来讲,本文解决了托盘共用系统的调度优化问题,丰富了研究内容的理论知识,可以给其他学者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借鉴。在实践中,它解决了运用中所遇到的难题,为托盘共用系统的运营提供理论支撑,并且可以很好地将其运用于具体的实际运作运营中,具有较高的实践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坂井健二.环境问题与托盘共用系统[J].权威论坛,2003,8 (6):46-49.
[2]李太平.建立托盘共用系统面临的五大问题[J].权威论坛,2005,10(8):106-109.
[3]罗建锋,梁坤.中国托盘共用系统构建研究[J].经济论坛,2006(20):51-53.
[4]李太平.论我国物流托盘标准的选择—基于货运汽车载盘效率角度[J].企业标准化,2007(12).
[5]章雪岩,任建伟.托盘共用系统概念模型研究[J].物流与采购研究,2009(45):24-26.
[6]杨广太.中外物流托盘共用系统运作模式比较研究[D].浙江: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7]任建伟、章雪岩.托盘共用系统托盘回收随机规划模型研究[J].控制与决策,2011,9(26):168-172.
关键词:书籍;文献资料
一、理论研究现状
对于托盘共用系统的研究,专家学者们主要是从目前托盘共用系统的现状、发展它的必要性以及如何以更好的方式建立托盘共用系统等相关的理论角度和数学模型角度来进行研究的,具体研究方案如下:
李太平(2005)认为建立物流托盘共用系统对于合理循环利用托盘、自然经济资源的节约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他指出了如今制约建立中国托盘共用系统的关键性因素和问题,分别对这五个关键性的问题:托盘的标准化和质量、政府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托盘共用系统投资的主体、服务中心或站点的优化布局和如何与国际合作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说明。
罗建锋等(2006)分析了托盘使用的基本方案,阐明了建立托盘共用系统的应用价值,同时对我国托盘共用系统的基本影响因素和组织形式进行了分析,发表了发展我国托盘联营公司的四个观点,并通过相应的案例来验证他的观点。
李太平(2006)在文中指出托盘共享系统可以有效地支撑和促进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它对于降低物流成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对外贸易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分析了目前我国物流托盘共用系统建设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可以通过立项研究、试点工作等措施来促进托盘共用系统的健康发展。
王晓雷(2007)在文中分析了各种不同材质的托盘的特点及变化趋势,表现为:木质托盘总体产量下降、塑料托盘处于高速增长期、钢质托盘成为市场增长亮点和塑木托盘技术急需升级,同时预测出我国木质托盘未来的发展状况。
张义龙(2008)认为我国制造业出现了很多问题,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文中,他阐述了全程托盘化运输模式以及区域托盘共用系统网络交换模式,还指出实现企业之间的托盘交换、结算和租赁功能的重要举措。
张婷等(2009)认为在物流领域中,托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集装单元,并且它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商品流通过程中;在铁路运输中,带板运输可以很好地改善货物装卸与搬运的效率,减少或者避免了托盘中货物的损坏,大大提高了铁路运输服务的质量,有利地保证了货物的安全性。
章雪岩等(2009)认为如今托盘共用系统非常复杂,目前对于它的相关研究,理论研究水平远远落后于托盘在实践中的应用。在其文中,作者首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比较研究,然后进一步指出了系统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并且对概念模型中的相关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文中还指出,模型中的每一个因素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分析。
易宾(2011)指出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托盘共用系统的建设,但是它的建设仍处于初始阶段,目前,托盘共用系统发展面临的环境是人工成本的不断提高和市场快速响应的要求,要想促进现代物流的发展,建立托盘共用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他通过对中国、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的托盘共用系统的建设经验进行相应的分析之后,对我国的托盘共用系统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最后创造性地提出了几项发展我国托盘共用系统的意见和措施。
张燕等(2011)分析了目前托盘在铁路运用中的状况,同时指出了在铁路运用中所出现的问题,指出了一些具体可行的措施来解决托盘给铁路运输所带来的难题,从而促进铁路托盘共用系统在中国的良好发展。
王玲(2012)分析了我国托盘具有数量少、种类繁杂、标准化程度较低的现状特点,认为这些特点不利于实现托盘的一贯化作业,从而使得贸易和物流的成本不断增加,同时对技术进步造成了极大阻碍;因此,采取合适的合理的措施来解决托盘的标准化问题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
二、托盘共用系统模型研究综述
李晓(2010)在分析了托盘联营系统概述和动态联盟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动态联盟是托盘联营系统的主要发展模式;然后,借鉴动态联盟理论研究它的运营模式及与之相关的两个关键技术:联盟选择机制和收益分配机制;最后,他以ZB托盘共用企业为对象分析了动态联盟式托盘联营系统的应用过程,证明了它的稳定性以及在运用中所具有的优势,对企业的实践起到了较大的指导意义。
任建伟等(2010)提出改进的托盘共用系统,在其提到的系统里,考虑了托盘的再分派问题,也就是托盘需求者在下期以托盘返还者的角色将其所拥有的托盘再分派给其他的托盘需求者,这样很好的避免了托盘的重复运输,降低了系统的调度成本;接着,作者考虑了库存、运输、装卸能力等随机约束条件对系统调度的影响,建立了托盘调度的整数规划模型;最后通过LINGO求解相应的数值算例来验证了本模型的有效性,为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向紫燕等(2010)在其文中首先介绍了托盘共用系统回收的网络结构图,并详细的介绍了托盘共用系统中的物流与信息流之间的关系;然后,采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在模型求解过程中,假设托盘需求量满足正态分布的条件,建立了0-1整数规划模型;最后通过遗传算法来解出了模型的近似最优值。
吴小宁(2010)在对大量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的方法了解了托盘共用系统的运营模式,归纳出了物流企业加入托盘联盟中的运营模式;采用数学建模思想建立了数学模型,运用财务成本里面的相关知识对物流企业相关性成本进行了精确计算;同时还对会计中所涉及的财务数据指标进行了分析,从定量的角度对物流企业的相关性成本进行了核算;最后,站在不同的角度对物流企业的经济决策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阐述。
任建伟等(2010)分析了托盘共用系统目前的状况之后,他创造性地发明了一个新的概念:改进的托盘共用系统。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改进托盘共用系统的回收随机规划模型;在该模型中,他考虑了运输能力和需求的不确定性因素,建立了相应的整数数学规划模型,还通过算例进行数值分析和求解,对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进行了验证。 徐琪(2011)在其文中详细的阐述了托盘需求中的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在模型中,他考虑了托盘需求的不确定、托盘返还的不确定、租赁价格、租赁期限的长短等不确定因素对系统成本的影响,并建立了需求模型、动态库存模型和运营商的利润模型,得出了返还率固定与不固定两种不同情形下的最优定价策略;最后还通过算例来论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杨广太(2011)通过对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对托盘及托盘共用系统的相关理论做了理论知识的回顾,总结该领域研究的理论基础,为后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同时,采取案例分析的方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国内外托盘共用系统,并从其现状、发展过程、相关方案和其采用的托盘共用模式这四个方面来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还以韩国的托盘共用系统建设为例来进行了案例分析;最终得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期望为其在我国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任建伟等(2011)建立了最优化系统调度成本的优化模型,在优化过程中考虑了各种随机因素对系统和模型的影响,建立了两阶段规划模型;最后还通过算例进行数值分析和求解,对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进行了验证。
三、 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表明,对于托盘共用系统的调度优化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对于实际的运用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从理论上来讲,本文解决了托盘共用系统的调度优化问题,丰富了研究内容的理论知识,可以给其他学者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借鉴。在实践中,它解决了运用中所遇到的难题,为托盘共用系统的运营提供理论支撑,并且可以很好地将其运用于具体的实际运作运营中,具有较高的实践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坂井健二.环境问题与托盘共用系统[J].权威论坛,2003,8 (6):46-49.
[2]李太平.建立托盘共用系统面临的五大问题[J].权威论坛,2005,10(8):106-109.
[3]罗建锋,梁坤.中国托盘共用系统构建研究[J].经济论坛,2006(20):51-53.
[4]李太平.论我国物流托盘标准的选择—基于货运汽车载盘效率角度[J].企业标准化,2007(12).
[5]章雪岩,任建伟.托盘共用系统概念模型研究[J].物流与采购研究,2009(45):24-26.
[6]杨广太.中外物流托盘共用系统运作模式比较研究[D].浙江: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7]任建伟、章雪岩.托盘共用系统托盘回收随机规划模型研究[J].控制与决策,2011,9(26):168-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