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由于中国学生用汉语思维方式去构建英语的句子和篇章,写出来的作文不符合英语的规约,这种汉语式作文常令西方人不知所云。本文从句子入手,分析中西思维在英语作文句子层面上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对英语写作的启示,以此来提高英文写作能力。
关键词:中西思维差异;时空观念;主观倾向;客观倾向
1 引言
写作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是制约大学生英语学习的一个瓶颈。学生在英语写作时常常语义不连贯,使用的句型少,缺少衔接或衔接不当,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源于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由于中国学生用汉语思维方式去构建英语的句子和篇章,写出来的作文不符合英语的规约,这种汉语式作文常令西方人不知所云。本文从句子入手,分析中西思维在英语作文句子层面上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对英语写作的启示,从而使大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中西方差异和英文句子的写作特点,以此来提高英文写作能力。
2 中西思维差异在句子层面的表现
2.1时空观念上的差异
汉语重意合,即使在形式上分散,但也能够清楚明确的表达意思,不太讲究形式上的一致。而英语重形合,英语句子的人称、数、时态、语态情态均受时空限制,形成语法形式上的一致。如他当了三年律师。这句话中“当律师”与“三年”不产生时空矛盾,因此有学生表达为He has become a lawyer for three years. 但根据英语的时空观,动词become 是瞬间动词,而三年是时间段,二者不相调和,不能出现在一句话。按英语习惯应为He has worked as a lawyer for three years. 再如那位年轻的女士大声喊道有人偷了她的钱包。汉语注重整体、意合,虽然主句和从句的主语不一致,即喊和偷的动作发出者不同,但整体表达意思完整,清楚。但按照汉语的思维该句写成The young lady shouted that someone had stolen her purse. 就不符合英语形式上一致的习惯,这句应改为The young lady shouted that her purse had been stolen.
2.2句式主、客观倾向的差异
西方的客体思维强调“物我二分”,在语言上同样追求客观、公正、严密。英语写作中常写事物及过程而非动作的执行者,因此非生命的词做主语相当普遍。正如G.Leech和J. Svartvik在<<英语交际语法>>中所指出“Formal written language often goes with an impersonal style; i. e. the one in which the speaker does not refer directly to himself or his readers, but avoids the pronouns I, you, we.”
中国的主体思维注重“天人合一”,形成了以人为中心来思索一切事物的方法。注重思维形态上的主体性,注重思维形态上的主体性,认为任何行为都是人这个行为主体完成的,学生习惯用一定概念的人做主语, “I, we”等指人代词出现频率高,爱用“We think ... ”,“I estimate…”等等,少用“It can be argued that”, “It is estimated that”等句型结构。试比较下面这组句子:The teaching setup filled me with fear /I felt fear by the teaching setup. 同样的意思,前一句的出发点是外界事物,客观幽默;而后一句的出发点是说话者自身,主观色彩强烈。汉式思维模式决定了中国学生很少能想到用前一种表达。出发点的差异实质上影响了整个句子的主客观倾向。下面这组句子可能更能说明问题:如“如果不按时将书归还图书馆或到期前不续借,就得按规定罚款。译成“If you don’t return books to the library on time or renew them before they are clue, the library will fine you ... ”,就极易激化读者与图书馆的矛盾; 而“If books are not returned…,a fine must be paid…”就易被读者接受。注意到这种倾向性的差异,学生作文时如能变换一下出发点,使自己的表达趋于客观、公正,这样其实反而更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另外,英语在叙述完一件事情之后,如果还需要评论,通常评论在前,叙述随后。汉语反之,先叙事,后评论。
3 中西思维差异对英语写作的启示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阅读和写作的内在联系。在课文讲解中引导学生了解中西思维上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在语言上的体现,即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句法规则和篇章结构上的不同。指导学生在写作时如何按照英语思维习惯选词造句、构思篇章,使其逐步克服汉语思维的负迁移作用,形成英语思维习惯。
思维模式的形成非一日之事,这需要学生在大量语言材料的刺激中形成对英语思维的敏感度,建立一种自然的语感。教师可以通过形成性评价督促并监督学生进行大量课上课下阅读,通过复述文章内容、练写文章摘要和仿写文章等方法將阅读和写作有机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罗明礼.从中西思维模式差异谈英语议论文写作构思[J].外国语文,2011(6)145-149
[2]王平,刘文捷.中西思维差异与大学英语写作[J].外语界,2001(5)
[3]刘宽平,周业芳.英汉思维差异对中国学生EFL写作的影响[J].外语学刊,2004(5)107-111
作者简介:
杨艳玲(1979~),女(汉),讲师,硕士,语言学。
基金项目: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普通高等院校学生英语口语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2014B216)
关键词:中西思维差异;时空观念;主观倾向;客观倾向
1 引言
写作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是制约大学生英语学习的一个瓶颈。学生在英语写作时常常语义不连贯,使用的句型少,缺少衔接或衔接不当,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源于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由于中国学生用汉语思维方式去构建英语的句子和篇章,写出来的作文不符合英语的规约,这种汉语式作文常令西方人不知所云。本文从句子入手,分析中西思维在英语作文句子层面上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对英语写作的启示,从而使大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中西方差异和英文句子的写作特点,以此来提高英文写作能力。
2 中西思维差异在句子层面的表现
2.1时空观念上的差异
汉语重意合,即使在形式上分散,但也能够清楚明确的表达意思,不太讲究形式上的一致。而英语重形合,英语句子的人称、数、时态、语态情态均受时空限制,形成语法形式上的一致。如他当了三年律师。这句话中“当律师”与“三年”不产生时空矛盾,因此有学生表达为He has become a lawyer for three years. 但根据英语的时空观,动词become 是瞬间动词,而三年是时间段,二者不相调和,不能出现在一句话。按英语习惯应为He has worked as a lawyer for three years. 再如那位年轻的女士大声喊道有人偷了她的钱包。汉语注重整体、意合,虽然主句和从句的主语不一致,即喊和偷的动作发出者不同,但整体表达意思完整,清楚。但按照汉语的思维该句写成The young lady shouted that someone had stolen her purse. 就不符合英语形式上一致的习惯,这句应改为The young lady shouted that her purse had been stolen.
2.2句式主、客观倾向的差异
西方的客体思维强调“物我二分”,在语言上同样追求客观、公正、严密。英语写作中常写事物及过程而非动作的执行者,因此非生命的词做主语相当普遍。正如G.Leech和J. Svartvik在<<英语交际语法>>中所指出“Formal written language often goes with an impersonal style; i. e. the one in which the speaker does not refer directly to himself or his readers, but avoids the pronouns I, you, we.”
中国的主体思维注重“天人合一”,形成了以人为中心来思索一切事物的方法。注重思维形态上的主体性,注重思维形态上的主体性,认为任何行为都是人这个行为主体完成的,学生习惯用一定概念的人做主语, “I, we”等指人代词出现频率高,爱用“We think ... ”,“I estimate…”等等,少用“It can be argued that”, “It is estimated that”等句型结构。试比较下面这组句子:The teaching setup filled me with fear /I felt fear by the teaching setup. 同样的意思,前一句的出发点是外界事物,客观幽默;而后一句的出发点是说话者自身,主观色彩强烈。汉式思维模式决定了中国学生很少能想到用前一种表达。出发点的差异实质上影响了整个句子的主客观倾向。下面这组句子可能更能说明问题:如“如果不按时将书归还图书馆或到期前不续借,就得按规定罚款。译成“If you don’t return books to the library on time or renew them before they are clue, the library will fine you ... ”,就极易激化读者与图书馆的矛盾; 而“If books are not returned…,a fine must be paid…”就易被读者接受。注意到这种倾向性的差异,学生作文时如能变换一下出发点,使自己的表达趋于客观、公正,这样其实反而更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另外,英语在叙述完一件事情之后,如果还需要评论,通常评论在前,叙述随后。汉语反之,先叙事,后评论。
3 中西思维差异对英语写作的启示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阅读和写作的内在联系。在课文讲解中引导学生了解中西思维上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在语言上的体现,即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句法规则和篇章结构上的不同。指导学生在写作时如何按照英语思维习惯选词造句、构思篇章,使其逐步克服汉语思维的负迁移作用,形成英语思维习惯。
思维模式的形成非一日之事,这需要学生在大量语言材料的刺激中形成对英语思维的敏感度,建立一种自然的语感。教师可以通过形成性评价督促并监督学生进行大量课上课下阅读,通过复述文章内容、练写文章摘要和仿写文章等方法將阅读和写作有机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罗明礼.从中西思维模式差异谈英语议论文写作构思[J].外国语文,2011(6)145-149
[2]王平,刘文捷.中西思维差异与大学英语写作[J].外语界,2001(5)
[3]刘宽平,周业芳.英汉思维差异对中国学生EFL写作的影响[J].外语学刊,2004(5)107-111
作者简介:
杨艳玲(1979~),女(汉),讲师,硕士,语言学。
基金项目: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普通高等院校学生英语口语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2014B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