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五年来高校德育社会化研究综述

来源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tian20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德育社会化研究是高校德育领域的一个前沿性课题,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高校德育社会化问题开始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并逐渐走进学术研究的视野。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高校德育社会化的内涵、必然性、存在的问题和实现途径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需进一步深化高校德育社会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关键词:德育社会化; 德育理论; 德育实践; 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6-0017-04
  
  高校德育社会化是高校德育理论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之一。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高校德育社会化问题开始走进学术研究的视野。到目前为止,专题或系统探讨高校学者们德育社会化的文献并不多,至今没有见到专门研究此问题的专著。从期刊来看,通过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从1995到2009年,以高校德育社会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为主题的论文共有27篇。本文就这一问题的理论研究成果作以综述,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高校德育社会化研究的主要问题
  
  1.关于高校德育社会化的内涵
  高校德育社会化,也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或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目前国内学术界对这一问题争论较多,尚无统一定论。归纳起来,对于高校德育社会化内涵的界定,大致有以下几种表述:
  (1)侧重高校德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米祖旭认为“所谓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社会化,即重视高校学生教育与社会关系中的社会方面,立足社会本体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变得具有社会性’。”[1]吴恒亮也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即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将原来局限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整个社会范围来进行,并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的融入整个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充分利用和发挥全社会的教育资源及其效能,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格局,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与社会发展趋势相一致,并使之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2]
  (2)侧重高校德育与社会的双向互动代表性观点有高校德育社会化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适应外在社会要求的过程中,在大学生主体的共同参与下改造与发展社会的过程,它体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变化发展保持一致的必然要求。”[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以学校为主导,借助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过程。”[4]“就高校德育而言,其社会化的具体内容主要就是:通过有效的调控高校与社会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德育过程,一方面将高校的德育小环境与社会的育人大环境连通起来,另一方面对高校的德育目标与社会的主导价值目标进行重新整合,进而促进高校与社会、家庭、大众媒体诸领域间的互动过程朝着有利于培育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与健康完善的人格的方向发展,在不断丰富德育内涵,拓宽德育途径的基础上,建构一种比较理想的综合育人的高校德育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德育的整体功能,避免各种教育影响间的冲突与对抗”。[5]
  (3)侧重高校德育的价值取向诸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以促进大学生成长和进步为目的,以传导与大学生相适应的社会先进思想和政治觉悟为内容,以主动利用有关社会力量为途径,由社会引发而相关教育者主动适应和运用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和趋势。”[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是指大学生个体在政治思想上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也就是要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实现校园与社会的和谐统一。”[7]
  由此可以看出,尽管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对高校德育社会化进行了定义,但是讨论的重点主要还是围绕着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社会化发展的影响,以及高校德育如何参与社会、服务社会,最终实现育人的目的。但是,仅囿于以上问题来界定高校德育社会化,笔者认为既不够全面,也不够深刻,应该注重从德育自身的内涵和规律出发来界定高校德育社会化的内涵。首先,社会化应该是高校德育的题中应有之意。高校德育从根本上是服务于一定的社会发展的,脱离一定社会发展的历史背景,高校德育也就丧失其合理性。其次,高校德育社会化应该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高校德育社会化既是一个适应社会,也是一个改造和发展社会的过程。一方面高校德育必须以社会的变化为根本导向,不断在自身活动内部做出相应调试,与社会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融合;另一方面高校德育社会化的最终目的是培育全面发展的、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合格人才。最后,高校德育社会化应该是一项系统工程。从高校德育本体出发,高校德育社会化包括德育内容的社会化、德育方法的社会化、德育手段的社会化和服务功能的社会化等。从高校德育的外部环境出发,它要求社会和家庭都参与进来,同心同德才能优化高校德育社会化的效果。
  笔者认为,高校德育社会化是指高校德育在主体的共同参与下,以学校为主导,借助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为目标,不断完善自身和适应、改造与发展社会的实践活动。
  2.关于高校德育社会化的必然性
  关于高校德育社会化的必然性,研究者在总体框架上认识比较一致,主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两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只是在具体表述、理解与阐述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1)理论依据代表性的文章有陈清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必然性》和吴恒亮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趋势探讨》。主要阐述了以下观点: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思想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都会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大学生一旦形成先进的社会意识又会影响社会存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8]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紧密联系大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向社会化方向改进和发展。[9]二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属性的观点。即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在一定社会交往关系中实践着的具体人。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去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10]三是马克思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个孤立的事物,它与外界发生着普遍联系,它的效果如何,同国内外形势、世风、党风、民风、校风、家风等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11]高校德育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完成这项工程,不单纯是学校内部的事,学校应该主动沟通社会各方面,加强德育的社会化,让德育工作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进家庭。[12]四是中国共产党关于“生命线”的理论。“生命线”从最初的提出,经过党的几代领导集体的发展,最终形成了“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13]的科学论断。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政治工作对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起保证作用,包含教育引导、服务保证、精神动力和思想政治支持。高校德育作为“生命线”,其根本任务就是发挥先进意识形态促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作用,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对此,吴恒亮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属于社会意识形态领域,要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道德要求,必须为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服务。[14]五是邓小平关于“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三个面向”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是实践性、开放性、超前性,它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大大突破了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时间,只有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置于开放的环境中来组织开展,立足现实,瞄准未来,拓宽领域,才能增强教育的生机和活力。[15]
  (2)现实依据一是环境说。代表性观点有:“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对大学生的情感、人品、个性和追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风云变幻的国际大背景、改革开放的国内大环境、多元化社会文化的冲击、特别是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与发展构成大学生社会化的外部环境”。[16]因此,高校德育社会化是信息时代的客观要求,是社会领域深刻变革的必然要求,是借鉴国外高校德育经验的正确结论等。[17]二是矛盾说。白海若认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矛盾是理论与实际脱节。解决这一矛盾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是设法使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18]三是需求说。“随着高校内部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都将使高校本身更加开放,高校的教育、科研和社会联系更加密切,立足于社会求生存求发展,是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19]“大学生能否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其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显得非常重要,只有引导大学生了解社会、融入社会,才能使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多方面提升大学生的全面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20]
  3.关于高校德育社会化存在的问题
  彭晓宽从大学生自身认知能力欠缺、承受能力较差、价值选择错位、信息选择困惑、以及高等教育片面化等多方面分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1]田之华则侧重社会外部环境的负面影响,指出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社会的政治和法律制度还不健全,传统道德规范受到冲击,新的道德规范尚未建立,导致社会道德意识混乱和行为无序,大学生耳闻目睹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抵消了学校、家庭等方面的正面教育。[22]戴春平等认为党政机关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创设的舆论条件相对有限,不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具体表现为:可供阅读的报纸不多,而且与大学生的生活联系不紧密,无法引起大学生的重视;官方新闻比较枯燥、可信度不高,没有什么作用等。[23]
  4.关于高校德育社会化的实现途径
  高校德育社会化实现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相关研究较多,观点不尽一致,归纳起来主要从四个方面阐述了高校德育社会化的实现途径。
  (1)从宏观政策方面阐述戴春平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应是高校的主要责任,但是对于地方性大学而言,应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这种趋势的责任却主要在地方党政。”地方党政应该加强领导与保证责任,应重视示范责任,应履行引导责任,应提供实践机会的责任。[24]姚忠勇也指出党和政府要切实关心高校德育工作,尽快采取措施从政策引导和法制规约等方面保障德育工作的改革与发展,推动德育社会化进程,从根本上解决德育的效果问题。[25]
  (2)从系统工程角度阐述杜学锋认为,高校要树立德育是全社会系统工程的思想,引导社会、家庭、大众传媒等参与到学校的德育工作中来,逐步营造一种社会关注德育、学校关注社会,同心协力,共同育人的良好工作氛围,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网络体系。[26]陈群辉指出,高校德育社会化应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的主导作用,强化家庭德育的作用,充分利用社会及各种传媒引导和营造氛围的作用。[27]
  (3)从具体对策层面阐述彭晓宽认为,高校德育社会化首先应突出高校德育的社会政治教育功能,然后再从关注社会信息引导,强化社会实践活动,寻求社会力量支持,继承传统教育方法,提高德育工作者素质等几个具体方面进行。[28]
  (4)从实现维度层面阐述关于高校德育社会化的实现维度,主要有两点论、三点论、四点论和六点论四种观点。两点论认为高校德育社会化主要通过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社会化来实现并展开。[29]三点论则存在三种情况: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展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主体和内容的社会化。[30]二是大学生德育主体、媒介和体系的社会化。[31]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内容和力量的社会化。[32]而四点论认为,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有四个维度,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主体、力量的社会化。[33]六点论认为,高校德育社会化应包括高校德育的目标、主体、媒介、内容、方法、队伍等。[34]
  总之,高校德育社会化实现途径问题的研究备受学术界的重视。然而对于高校德育社会化实现途径规律性的探讨还略显薄弱,既缺乏宏观上的统领与建构,又没有针对性与可操作性较强的具体措施,不利于直接指导和推进高校德育社会化发展的进程。
  
  二、当前高校德育社会化研究的不足
  
  学术界对高校德育社会化的探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仍处在起步阶段,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理论深度不够
  当前高校德育社会化仍缺乏全面、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多数成果尚处在经验总结层面,具有深刻理性的著述较少。对高校德育社会化内涵的科学界定还没有取得共识,对高校德育社会化的矛盾、特点、作用和规律的探究还刚刚起步,对高校德育社会化的维度与发展趋势,高校德育社会化的实现条件与科学的实践模式构建等问题的研究尚显不足。因此,笔者认为进一步全面深入展开对高校德育社会化的研究,依然是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课题。
  2.研究视野较窄
  高校德育社会化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多数研究仍局限于高校德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方法较为单一。主要表现为:一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挖掘不够。历史上,虽然没有对德育社会化思想的直接阐述。但是,这并不表示中国历史文化中没有蕴藏德育社会化的思想,因为任何时代的德育都是为一定的社会与政治服务的,二是对国外先进经验的研究不足。相比之下,国外一些国家高校德育社会化起步比我国早,在体制建设上也相对健全,其高校德育社会化比较规范的体制和方法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的。三是对各学科知识的借鉴不多。深入研究高校德育社会化,还要借鉴吸收教育学、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方法。
  3.分析问题欠全面、深刻
  对高校德育社会化实现路径的研究仅限于社会、家庭、学校的视野,或只考虑到高校德育系统内部的诸要素,而忽略了大学生在德育社会化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另外,对高校网络德育社会化的研究,也只是分析了网络的作用和特点,却未具体阐述如何利用网络实现高校德育的社会化,难以实现理论上的指导和实践上的可操作。
  
  三、高校德育社会化研究的重点与走向
  
  纵观近15年学术研究的现状,成就和问题,笔者认为今后的研究重点与走向预期主要集中在下列问题上:
  1.高校德育社会化的基本规律研究
  高校德育社会化的基本规律主要是指由外及内的高校德育社会化规律和由内及外的高校德育社会化规律。只有弄清楚高校德育社会化的基本规律,才能找到高校德育社会化工程中诸因素、诸成分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从而推进高校德育社会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
  2.古今中外高校德育社会化思想和实践的借鉴研究
  一方面采用历史研究与现实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对每一时期的德育社会化思想进行梳理,寻求与其历史时代相适应的德育社会化方法和模式。另一方面,加强中外高校德育社会化对比研究,既立足本国国情,又积极吸收国外现实经验,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高校德育社会化的发展之路。
  3.高校德育社会化主体性研究
  高校德育社会化只有在大学生的共同参与下才能最终完成,因为高校德育社会化的终极目标和主要任务是实现每个大学生个体的社会化,所以,如何发挥大学生在高校德育社会化中的主体性作用必然成为高校德育工作者今后研究的重要课题。
  4.高校德育社会化的法制研究
  在研究中,大多数学者都意识到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对于高校德育社会化的重要影响。然而如何避免“5 2=0”的教育现象则是令广大高校德育工作者较为头痛的。那么如何约束社会群体的不良行为、控制网络的负面影响呢?笔者认为,重视法制建设,推进高校德育社会化的立法研究和实践,依法保障高校德育社会化的实施不仅重要和必要,而且势在必行。
  5.高校德育社会化工作模式整体构建问题的研究
  高校德育社会化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课题。今后,德育工作者应当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深化理论研究的同时,不断探索高校德育社会化的实现条件、运行机制,努力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高校德育社会化整体运行模式。
  
  参考文献
  [1]米祖旭.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社会化刍议[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11.
  [2][8][11][14]吴恒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趋势探讨[J].教育导刊,2009(7):11-12.
  [3]涂小丽.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环境及引导对策[J].青年文学家,2009(2):154.
  [4]陈清华,雷随斌.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内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2):30-31.
  [5][17][26]杜学锋.高校德育社会化问题初探[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0(5):22-23.
  [6][24]戴春平,罗士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概念新探[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8(1):83-84.
  [7]王丽梅.21世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走向[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5(1):114-115.
  [9][10][15]陈清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必然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1):40-41.
  [12]王继华.论高校德育工作社会化[J].煤炭高等教育,1995(1):48.
  [13]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N].人民日报,1981-06-27(01).
  [14]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7-130.
  [16]谭先锋,廖良辉.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机制的构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2):102.
  [18][20][33]白海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实现维度探析[J].教育探索.2009(7):117-118.
  [19]马国建.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趋势[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2):38-39.
  [21][28]彭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特点、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史志,2009(14):151-152.
  [22]田之华,杨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探讨[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116.
  [23]戴春平,罗士俐,刘宇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调查分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7):63-66.
  [25]姚忠勇.试探高校德育社会化问题[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6(5):69.
  [27][31]陈群辉.当代大学生德育社会化问题探讨[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25-27.
  [29]亓立慧,闫同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社会化探讨[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1997(3):25-26.
  [30]骆郁廷.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趋势[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3):2-3.
  [32]陈清华,雷随斌.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要求[J].理论导刊,2008(11):98-99.
  [34]庄紫园.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几个问题[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6):43-45.
   [责任编辑:张俊华]
其他文献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资源是农业与农村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根本保证。农业资源分布在广阔的地域内,其农业资源数据具有空间分布范围广、时效性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于2009-2011年在河南省温县高产区,以冬小麦平安8号为供试材料,设置了当前农民习惯栽培管理模式(FM),在农民习惯管理模式基础上的优化模式1(AM1),当前超高
HSPF模型在国外应用非常广泛,在不同地区的水文水质过程模拟中均有很好的表现,但该模型在我国的应用研究相对较少。为进一步探讨该模型在我国不同地区的适用性,需要在不同区域和
自1978年,覆膜栽培技术被引进中国之后,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已成为我国提高农作物产量的主要措施之一。但是,由于长期覆膜引起的地力下降,土壤板结,养分过度耗竭等问题也引起了
通过田间试验和盆栽试验研究了富啡酸和锌硒配施对土壤养分及紫花苜蓿生理特性、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单施富啡酸和锌硒都能提高苜蓿的产量,富啡酸增产的效果优于锌硒微肥,富啡酸和锌硒微肥配施对紫花苜蓿增产效果最好,产量达到12.57t hm-2,比对照CK增产57.13%,且该处理紫花苜蓿叶茎比最低,有利于提高苜蓿的粗蛋白含量。富啡酸对提高紫花苜蓿粗灰分和无氮浸出物含量、降低粗纤维含量的作
农田杂草是农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揭示杂草种群对施肥模式的响应及其机制是进一步通过科学的养分管理来实现防控农田杂草和保持农田杂草生物多样性的关键。然而,有关施肥
长江入海口的江苏启东地区农业生产发展常受海水倒灌、海潮入侵影响,三峡工程运行后使得生态环境更为脆弱。本文对该地区土壤进行了水盐运移模型参数的研究,用水银张力计法获得
音乐欣赏具有题材广、题材多、容量大、方法灵活的特点。它寓审美知识与技能于音乐中,通过引导幼儿聆听多元的音乐题材、体裁、风格、形式等,发展幼儿审美眼光,潜移默化地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一大批家庭农产品加工业在国家和地方政策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日益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创收的重要力量。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