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全社会推行教育改革之际,传统教学模式受到很大的冲击,如何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知识,以更好的以创造型人才的姿态进入社会,推动社会发展,是教育改革者长期思考的问题。高效课堂模式的提出和推广,给了教育在一线的教师一个明朗的方向,指出学生学习以合作学习为主,切实落实“兵练兵、兵带兵、兵强兵”的教育主旨。结合在课堂模式变化探索的做法,从改革意义和实施保障上给出物理课堂模式变化的思考。
关键词:课堂模式;高效课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中,对学习方式变革给予了高度重视,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作为一名物理教师,我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特点,经过不断摸索和思考探究,在物理课堂结构的布局和重组上,浅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课堂结构模式变革的意义
新课标的要求重点突出了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思想,在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基础上,教师的“教”,亦是为了学生的“学”。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一节课讲到底,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就少而又少了,更别说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了。在这样的课堂模式中,学生学习结果不能很好地反馈给教师,教师就很难把握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了。教师把该说的知识点说到,学生把该学的知识点未必能够学到,“以学生为主,体现学生学习自主性”就成了空话。从社会的需要角度看,能更适应企业发展和团队协作的,永远都是具有创造性的人才,而创造型人才的培养,要更大程度地重视学生的课堂教学。
二、课堂结构模式实施的保障
怎样在课堂上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尽可能地参与课堂,成为教学互动的主角,成为创新人才的后备军,很多教育专家从国内外的教育案例中反复比较与研究,认为最适合构建高效课堂的学习方式当属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的模式探究上,河南永威、山东杜郎口等学校经过探索已经形成了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高效课堂模式,并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空间。
(一)在实施合作学习之前,要有两方面的准备
1.教师思想理念的准备
要真正完成从“教师中心论”向“学生中心论”的转变,是个痛苦的抉择过程,需要时间的打磨和洗礼,要解决很多思想上的顾虑。只有真正解决了思想问题,才能彻底明白教改的最终目的。
2.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准备
毕竟新课标关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是近年来提出的新理念,对于在校就读的大多数学生(特别是中学生)是比较陌生的,他们的学习生涯中大多接受的教育模式还是传统的教育模式,所以,对于打破传统的课堂接受模式,是要和学生在引导其进行合作交流的同时,也要注重给学生渗透合作学习的积极意义,注重学生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只有学生能从思想上真正接受合作学习的模式,认识其积极意义,才能真正实现学习习惯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对教师的引导才能更好的适应。
(二)教师要认真设计导学案
要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进行,导学案的设计是相当重要的。
如果说整个课堂是一个精彩的剧场,那么教师就是这部情景剧的导演,学生都是主角,剧本就是导学案。
导学案的设计可根据不同的课型做出不同的设计,但整体均可围绕“学—展—点—练”的过程展开。而且,一份优质导学案的设计出炉,要求教师认真研读课标要求,考虑学生的接受背景。根据学生实际设计出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学案,使得学生在小组交流的学习过程中体现合作的要义,在合作中展示,在展示中提升,在提升中体味学习的快乐。
(三)合作小组形成不能随意
在合作小组形成的结队选择上,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成绩和学生自身对交流对象的选择,形成四到六人合作小组,每个组的搭配尽量做到有强有弱,做到以强带弱。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不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或模式,不
要机械地按部就班地套用模式,应该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变式”处理。只有“变”才会显示出灵活性,只有“变”才会有效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只有“变”才会充分展示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艺术风格。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才会更具有创造的活力。教师不应该非把自己框定在某一种模式里不可,可根据自己与学生的实际确立一种基本模式。基本情况如此,情况有变则变。如果自己眼界比去年开阔了,学生基础比去年坚实了,学习积极性比去年高了,那么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步骤必须随之改变。这应该是我们面对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面对任何一种教学模式所持的科学态度。
在课堂上面对学生时,任何纯粹的形式都是单薄无力的,只
有新课程理念的指导结合学生的实际接受,并在教师的经验摸索和知识积累的前提下,课堂才有高效的光芒,教师才会体现个人魅力。
参考文献:
潘建英.高效课堂:1333模式解读与案例.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1-05-01.
(作者单位 陕西省西安市中铁中学)
关键词:课堂模式;高效课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中,对学习方式变革给予了高度重视,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作为一名物理教师,我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特点,经过不断摸索和思考探究,在物理课堂结构的布局和重组上,浅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课堂结构模式变革的意义
新课标的要求重点突出了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思想,在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基础上,教师的“教”,亦是为了学生的“学”。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一节课讲到底,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就少而又少了,更别说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了。在这样的课堂模式中,学生学习结果不能很好地反馈给教师,教师就很难把握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了。教师把该说的知识点说到,学生把该学的知识点未必能够学到,“以学生为主,体现学生学习自主性”就成了空话。从社会的需要角度看,能更适应企业发展和团队协作的,永远都是具有创造性的人才,而创造型人才的培养,要更大程度地重视学生的课堂教学。
二、课堂结构模式实施的保障
怎样在课堂上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尽可能地参与课堂,成为教学互动的主角,成为创新人才的后备军,很多教育专家从国内外的教育案例中反复比较与研究,认为最适合构建高效课堂的学习方式当属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的模式探究上,河南永威、山东杜郎口等学校经过探索已经形成了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高效课堂模式,并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空间。
(一)在实施合作学习之前,要有两方面的准备
1.教师思想理念的准备
要真正完成从“教师中心论”向“学生中心论”的转变,是个痛苦的抉择过程,需要时间的打磨和洗礼,要解决很多思想上的顾虑。只有真正解决了思想问题,才能彻底明白教改的最终目的。
2.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准备
毕竟新课标关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是近年来提出的新理念,对于在校就读的大多数学生(特别是中学生)是比较陌生的,他们的学习生涯中大多接受的教育模式还是传统的教育模式,所以,对于打破传统的课堂接受模式,是要和学生在引导其进行合作交流的同时,也要注重给学生渗透合作学习的积极意义,注重学生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只有学生能从思想上真正接受合作学习的模式,认识其积极意义,才能真正实现学习习惯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对教师的引导才能更好的适应。
(二)教师要认真设计导学案
要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进行,导学案的设计是相当重要的。
如果说整个课堂是一个精彩的剧场,那么教师就是这部情景剧的导演,学生都是主角,剧本就是导学案。
导学案的设计可根据不同的课型做出不同的设计,但整体均可围绕“学—展—点—练”的过程展开。而且,一份优质导学案的设计出炉,要求教师认真研读课标要求,考虑学生的接受背景。根据学生实际设计出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学案,使得学生在小组交流的学习过程中体现合作的要义,在合作中展示,在展示中提升,在提升中体味学习的快乐。
(三)合作小组形成不能随意
在合作小组形成的结队选择上,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成绩和学生自身对交流对象的选择,形成四到六人合作小组,每个组的搭配尽量做到有强有弱,做到以强带弱。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不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或模式,不
要机械地按部就班地套用模式,应该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变式”处理。只有“变”才会显示出灵活性,只有“变”才会有效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只有“变”才会充分展示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艺术风格。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才会更具有创造的活力。教师不应该非把自己框定在某一种模式里不可,可根据自己与学生的实际确立一种基本模式。基本情况如此,情况有变则变。如果自己眼界比去年开阔了,学生基础比去年坚实了,学习积极性比去年高了,那么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步骤必须随之改变。这应该是我们面对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面对任何一种教学模式所持的科学态度。
在课堂上面对学生时,任何纯粹的形式都是单薄无力的,只
有新课程理念的指导结合学生的实际接受,并在教师的经验摸索和知识积累的前提下,课堂才有高效的光芒,教师才会体现个人魅力。
参考文献:
潘建英.高效课堂:1333模式解读与案例.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1-05-01.
(作者单位 陕西省西安市中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