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河池日报》和《右江日报》少数民族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进行量化分析,发现两报中涉及桂西北少数民族的新闻报道存在相似之处,均通过“正面”为主的报道立场,重点关注少数民族风俗方面内容,着重图片报道形式,从新闻报道中再现了民俗文化丰富的少数民族角色,同时也再现出被动的接受帮助的少数民族角色。
【关键词】《河池日报》《右江日报》少数民族角色再现
一、研究目的
桂西北地区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资源,并呈现突出的少数民族特色,聚居着包括壮、瑶、苗、仫佬、仡佬、侗、水、彝族等少数民族。而河池、百色是桂西北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地区。随着西部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西部地区的新闻媒体也肩负起西部地区新闻转播的使命。位于少数民族众多的桂西北的地方党报,自然关注本区域少数民族的生活动态,传播少数民族形象,将少数民族与社会连接起来。地方党报是大众社会认识少数民族,了解少数民族真实状态的重要途径,亦是少数民族自我认同的重要依据。因此,通过分析桂西北地区两份党报对少数民族的新闻报道,有利于明确其少数民族新闻报道的特征及规律,同时有利于对桂西北少数民族角色的正确认识。
二、研究的理论、方法及对象
1、研究的理论基础
西方大众传播学将社会现实分为三个部分:客观真实、符号真实或媒介真实、主观真实。符号真实或媒介真实是通过符号来描述的真实,是对客观真实的符号化再现,即通过媒介传达的内容。媒介真实是媒介通过符号反映客观真实和媒介工作者主观真实的存在。早期研究认为,新闻媒介被动反映社会的客观真实,即不管发生什么就通过媒介反映出来,是“镜子”式的反映。但实际上,受众不需要了解到整个社会现实,并且由于自身的限制也只能接受局部的社会事实。因此,媒介有了内容选择的取向,通过选择性满足受众对媒介的需要。由于镜子反映论没有体现出新闻从业者和新闻组织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提出了媒介模拟社会真实的再现论。①
大众媒介传播的大量信息形成了信息环境,这样的信息环境并不是对社会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信息进行选择、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同样,桂西北地方新闻媒体通过传播大量的信息形成了信息环境,这一信息环境反映着社会现实,但是传播者或传播组织出于不同原因,在报纸有限的篇幅中对社会现实的反映是局部和不完整的。大众在接受这些信息时,接受的是经过选择、重新结构化的媒介现实,人们的认识和行为也就受到潜移默化地影响。桂西北新闻报刊的桂西北少数民族角色再现是有偏向和着重的。
2、研究方法及研究对象
本项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方法,将2013年全年《河池日报》和《右江日报》的新闻内容作为总样本,其中涉及少数民族的新闻报道分别是301篇和323篇。对这些报道的数量、报道的基本特征和报道的内容特征等分别进行量化统计,以此作为之后分析研究的依据。
《河池日报》创刊于1984年10月1日,是中共河池市委机关报。《右江日报》创办于1929年百色起义前夕,历史悠久,是中共百色市委的机关报。由于河池地区、百色地区同属桂西北地区,这里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特色凸显,有较浓厚的少数民族文化氛围,为区域少数民族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但相对于发达地区,桂西北媒介市场相对欠发达,报纸的数量也相对较少,因此,两份机关报在桂西北地区显得尤为重要,是相当有影响力的媒体,可称为桂西北的主流媒体。作为桂西北地区最有分量的平面媒介,《河池日报》和《右江日报》肩负着少数民族新闻报道的重要任务。因此,选择这两份报纸作为研究对象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三、研究结果分析
1、两报少数民族新闻报道数量分析
查阅2013年全年的《河池日报》和《右江日报》(下文《河池日报》简称《河》、《右江日报》简称《右》),对于新闻标题或正文中涉及到少数民族,如出现“某族”、“少数民族”、“瑶乡/瑶胞”等关键词的新闻报道;或新闻图片出现明显少数民族元素的新闻报道进行统计分析,其中《河》涉及少数民族的报道共301篇,《右》涉及少数民族的报道共323篇。
两报在涉及少数民族的新闻报道的数量方面《右》数量稍多,但考虑到全年新闻报道的总体数量,两报在报道数量上差别不大。
2、两报少数民族新闻报道基本特征分析
(1)报道所处版面分布的分析(见表1)。从报道所处版面来看,《河》少数民族报道在第5版刊发较为集中,这是因为从2012年3月起,《河》于第5版从周一至周五开设地方专版(包括罗城、大化、都安、巴马、东兰五县),即集中性的报道某一地区的新闻。而河池市辖区的县就包括5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因此第5版的区域新闻专版出现较多的少数民族新闻报道。而《右》的少数民族新闻报道在各版面上的分布相对《河》而言较为分散,所处版面最多的是第3版,次多的是第6版,这两个版面常为民生专版和家庭专版。
从数据可看出两报在报道少数民族新闻时存在稍许差别,《河》在报道少数民族新闻时多在时政新闻版块,而《右》的报道多在民生新闻版块,这与各报的编辑方针有着密切的关系。
(2)报道形式的分析(见表2)。在《河》301篇涉及少数民族的报道中,含图片的新闻报道共158篇,占52.5%;而《右》323篇报道中,含图片的新闻报道共214篇,占66.3%,比例均超过一半。
一般意义上说,一份报纸的文字新闻形式比例要高于图片新闻形式的比例,但在两报的少数民族新闻报道中,含有图片的新闻报道形式却远高于文字新闻形式。这说明两报都非常重视桂西北少数民族视觉形象的传播。
(3)报道的体裁分析(见表3)。在报道体裁方面,《河》消息和图片新闻(图片新闻均配以简短文字说明)两种体裁所占比例高达80.4%。而《右》消息和图片新闻所占比例高达81.5%。
【关键词】《河池日报》《右江日报》少数民族角色再现
一、研究目的
桂西北地区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资源,并呈现突出的少数民族特色,聚居着包括壮、瑶、苗、仫佬、仡佬、侗、水、彝族等少数民族。而河池、百色是桂西北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地区。随着西部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西部地区的新闻媒体也肩负起西部地区新闻转播的使命。位于少数民族众多的桂西北的地方党报,自然关注本区域少数民族的生活动态,传播少数民族形象,将少数民族与社会连接起来。地方党报是大众社会认识少数民族,了解少数民族真实状态的重要途径,亦是少数民族自我认同的重要依据。因此,通过分析桂西北地区两份党报对少数民族的新闻报道,有利于明确其少数民族新闻报道的特征及规律,同时有利于对桂西北少数民族角色的正确认识。
二、研究的理论、方法及对象
1、研究的理论基础
西方大众传播学将社会现实分为三个部分:客观真实、符号真实或媒介真实、主观真实。符号真实或媒介真实是通过符号来描述的真实,是对客观真实的符号化再现,即通过媒介传达的内容。媒介真实是媒介通过符号反映客观真实和媒介工作者主观真实的存在。早期研究认为,新闻媒介被动反映社会的客观真实,即不管发生什么就通过媒介反映出来,是“镜子”式的反映。但实际上,受众不需要了解到整个社会现实,并且由于自身的限制也只能接受局部的社会事实。因此,媒介有了内容选择的取向,通过选择性满足受众对媒介的需要。由于镜子反映论没有体现出新闻从业者和新闻组织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提出了媒介模拟社会真实的再现论。①

大众媒介传播的大量信息形成了信息环境,这样的信息环境并不是对社会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信息进行选择、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同样,桂西北地方新闻媒体通过传播大量的信息形成了信息环境,这一信息环境反映着社会现实,但是传播者或传播组织出于不同原因,在报纸有限的篇幅中对社会现实的反映是局部和不完整的。大众在接受这些信息时,接受的是经过选择、重新结构化的媒介现实,人们的认识和行为也就受到潜移默化地影响。桂西北新闻报刊的桂西北少数民族角色再现是有偏向和着重的。
2、研究方法及研究对象
本项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方法,将2013年全年《河池日报》和《右江日报》的新闻内容作为总样本,其中涉及少数民族的新闻报道分别是301篇和323篇。对这些报道的数量、报道的基本特征和报道的内容特征等分别进行量化统计,以此作为之后分析研究的依据。
《河池日报》创刊于1984年10月1日,是中共河池市委机关报。《右江日报》创办于1929年百色起义前夕,历史悠久,是中共百色市委的机关报。由于河池地区、百色地区同属桂西北地区,这里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特色凸显,有较浓厚的少数民族文化氛围,为区域少数民族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但相对于发达地区,桂西北媒介市场相对欠发达,报纸的数量也相对较少,因此,两份机关报在桂西北地区显得尤为重要,是相当有影响力的媒体,可称为桂西北的主流媒体。作为桂西北地区最有分量的平面媒介,《河池日报》和《右江日报》肩负着少数民族新闻报道的重要任务。因此,选择这两份报纸作为研究对象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三、研究结果分析
1、两报少数民族新闻报道数量分析
查阅2013年全年的《河池日报》和《右江日报》(下文《河池日报》简称《河》、《右江日报》简称《右》),对于新闻标题或正文中涉及到少数民族,如出现“某族”、“少数民族”、“瑶乡/瑶胞”等关键词的新闻报道;或新闻图片出现明显少数民族元素的新闻报道进行统计分析,其中《河》涉及少数民族的报道共301篇,《右》涉及少数民族的报道共323篇。
两报在涉及少数民族的新闻报道的数量方面《右》数量稍多,但考虑到全年新闻报道的总体数量,两报在报道数量上差别不大。
2、两报少数民族新闻报道基本特征分析
(1)报道所处版面分布的分析(见表1)。从报道所处版面来看,《河》少数民族报道在第5版刊发较为集中,这是因为从2012年3月起,《河》于第5版从周一至周五开设地方专版(包括罗城、大化、都安、巴马、东兰五县),即集中性的报道某一地区的新闻。而河池市辖区的县就包括5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因此第5版的区域新闻专版出现较多的少数民族新闻报道。而《右》的少数民族新闻报道在各版面上的分布相对《河》而言较为分散,所处版面最多的是第3版,次多的是第6版,这两个版面常为民生专版和家庭专版。
从数据可看出两报在报道少数民族新闻时存在稍许差别,《河》在报道少数民族新闻时多在时政新闻版块,而《右》的报道多在民生新闻版块,这与各报的编辑方针有着密切的关系。
(2)报道形式的分析(见表2)。在《河》301篇涉及少数民族的报道中,含图片的新闻报道共158篇,占52.5%;而《右》323篇报道中,含图片的新闻报道共214篇,占66.3%,比例均超过一半。
一般意义上说,一份报纸的文字新闻形式比例要高于图片新闻形式的比例,但在两报的少数民族新闻报道中,含有图片的新闻报道形式却远高于文字新闻形式。这说明两报都非常重视桂西北少数民族视觉形象的传播。
(3)报道的体裁分析(见表3)。在报道体裁方面,《河》消息和图片新闻(图片新闻均配以简短文字说明)两种体裁所占比例高达80.4%。而《右》消息和图片新闻所占比例高达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