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对学生回答作出的即时评价,以引起学生的思考与探索,进而推进教学过程的教学“对话”方式,其实质是教学信息的传输与反馈。课堂理答不能拘泥于预设的程序和僵化的模式,要形式多样,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情境中随机应变,动态生成。只有教师“理”得巧,学生才能“答”得妙;只有智慧的理答,才能演绎别样的精彩。
一、寓庄于谐,趣出精彩
法国著名演讲专家海因兹?雷曼麦曾说过:“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的提出更易让人接受。”语文教学应当充满快乐和情趣,只有情趣盎然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进入语文的诗意殿堂。课堂理答要顺应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情感需求,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和学生对话,那些僵硬、呆板、严肃的理答只能让学生心灵压抑、情感枯竭、思维闭塞。教学实践表明,如果教师能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和学生对话,寓庄于谐,融学于乐,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打破课堂枯燥沉闷的压抑局面,使人精神放松,增强师生间的亲密感,还能使知识变得浅显易懂,为学生喜闻乐见,突出理答的趣味性。
特级教师于永执教《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时,文中写到杂草被大夫用除草剂喷洒过后:“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有一个学生朗读这句话时,声音非常响亮。于老师笑了笑,朝学生做出喷洒的动作:“要么你的抗药性强,要么这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来,我再给你喷洒一点。”同学们都笑了,该同学很快会心地耷拉脑袋有气无力地又读了一遍,这次读出了课文的情境。
人人都喜欢幽默,幽默的理答是激励学生学习的润滑剂。高尔基一贯强调“向孩子说话必须惹人发笑”。他认为“用枯燥无味的语言向儿童讲话,就会在他们心中引起烦闷和对于说教的主题本身产生内心的厌恶”,“我们需要发展那种充满儿童幽默感的愉快和谐的”、“轻松的”、“惹人发笑的”语文课堂。
二、因势利导,导出精彩
课堂理答不是对学生回答的简单肯定或否定,也不是教师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师生精神融合、思维对接的过程。简单直接的理答不仅会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因势利导,巧妙迂回,循循善诱,层层递进,曲径通幽,让学生经历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思考和体验过程,从而走进文本,理解课文。如一位教师的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公仪休拒收礼物》的教学片段:
师:读了课文,公仪休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生:他很喜欢吃鱼。
生:他为官清廉。
生:他遵守国家法纪。
生:他很聪明、有智慧。
生:老师,我认为他心胸狭窄。
师:(很惊讶、沉吟片刻、微笑着)你能说说理由吗?
生:人家好心好意地送两条鱼给他补补身子,他却疑神疑鬼的,不就是两条鱼吗?有什么大不了的?收了也不算受贿吧?
师:说的似乎有道理,其他同学有不同看法吗?你们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再讨论讨论。(学生思考、讨论)
生:从上文可以看出公仪休特别爱吃鱼,可以说是嗜鱼如命,那位大夫投其所好,一定别有用心。
生:按照现在社会来看,收两条鱼可能不算受贿,但是如果公仪休收了那两条鱼,那位大夫会接着送其他贵重的东西,收了第一次,第二次能不收吗?这样下去,公仪休不就违法了吗?那两条鱼可能是诱饵。
生:公仪休和两位大夫同朝为官,一定很了解他的为人,给他一定不怀好意。
生:从管家“满脸堆笑”的表情,也能看出是虚情假意,不是真的关心公仪休。
生:两条鱼在别人看来可能不值一提,但在公仪休心里和金银财宝是一样的,收了它就是受贿。
师:如此看来,公仪休是“疑神疑鬼”吗?
生:不是。
师:你还认为他“心胸狭窄”吗?
生:不那样认为了。
当学生说出“公仪休心胸狭窄”时,教师没有轻易去否定学生,而是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地比较、揣摩和品味,走进文本的深处,感悟词语的内涵。这样的理答没有了生硬评价的痕迹,而是成为思想的碰撞、精神的交流、视界的融合,成为学生自我反思和相互唤醒的过程。
三、联系生活,创出精彩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教学理答只有融入生活的源头活水,才能开拓学生视野,既丰富知识背景,加深情感体验,又激活学生思维,创造出更多的精彩。如《一株紫丁香》一课的教学片段:
生:“帮你消除一天的疲倦”中的“疲倦”是什么意思?
师:准知道“疲倦”的意思?
生:“疲倦”就是累了。
师:你知道老师为什么疲倦吗?你平时见过老师疲倦的样子吗?
生:老师每天都要上很多课,讲很多话,嗓子都哑了。
生:老师每天都要批改很多作业,手都累麻了。
生:夜晚别人都休息了,老师还要在灯光下备课,直到很晚才能休息。
生:有一次,我们的数学老师生病了,还来给我们上课,下课后,他累得差点摔倒了。
师:现在,你知道老师为什么辛苦了吗?
生:老师的辛苦是为了我们好好学习。
生:老师的疲倦是为了我们健康成长。
师:为了孩子们能好好地学习、健康地成长,老师们每天都在辛勤地工作着,再苦再累也值得。
教学中,教师没有机械地讲解词语,而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词语的内涵,巧妙打通学习与生活的绿色通道,让学生在真实可感的生活情境中感悟和创造。在这里,理答因与生活相契而更加丰富,冈与学生精神相通而更加灵动和精彩。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认为,语文教师的功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上课之前的钻研教材,就是文本的细读把握能力;另一个就是课堂上师生对话的把握,就是理答能力的机智。理答是一种艺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持久地沉潜和修炼。理答的策略和技巧很多,教师只有敏于思考和选择,善于突破和创新,才能拥有别样的理答智慧,演绎出别样的课堂精彩。
◇责任编辑:王天杰◇
一、寓庄于谐,趣出精彩
法国著名演讲专家海因兹?雷曼麦曾说过:“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的提出更易让人接受。”语文教学应当充满快乐和情趣,只有情趣盎然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进入语文的诗意殿堂。课堂理答要顺应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情感需求,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和学生对话,那些僵硬、呆板、严肃的理答只能让学生心灵压抑、情感枯竭、思维闭塞。教学实践表明,如果教师能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和学生对话,寓庄于谐,融学于乐,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打破课堂枯燥沉闷的压抑局面,使人精神放松,增强师生间的亲密感,还能使知识变得浅显易懂,为学生喜闻乐见,突出理答的趣味性。
特级教师于永执教《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时,文中写到杂草被大夫用除草剂喷洒过后:“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有一个学生朗读这句话时,声音非常响亮。于老师笑了笑,朝学生做出喷洒的动作:“要么你的抗药性强,要么这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来,我再给你喷洒一点。”同学们都笑了,该同学很快会心地耷拉脑袋有气无力地又读了一遍,这次读出了课文的情境。
人人都喜欢幽默,幽默的理答是激励学生学习的润滑剂。高尔基一贯强调“向孩子说话必须惹人发笑”。他认为“用枯燥无味的语言向儿童讲话,就会在他们心中引起烦闷和对于说教的主题本身产生内心的厌恶”,“我们需要发展那种充满儿童幽默感的愉快和谐的”、“轻松的”、“惹人发笑的”语文课堂。
二、因势利导,导出精彩
课堂理答不是对学生回答的简单肯定或否定,也不是教师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师生精神融合、思维对接的过程。简单直接的理答不仅会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因势利导,巧妙迂回,循循善诱,层层递进,曲径通幽,让学生经历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思考和体验过程,从而走进文本,理解课文。如一位教师的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公仪休拒收礼物》的教学片段:
师:读了课文,公仪休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生:他很喜欢吃鱼。
生:他为官清廉。
生:他遵守国家法纪。
生:他很聪明、有智慧。
生:老师,我认为他心胸狭窄。
师:(很惊讶、沉吟片刻、微笑着)你能说说理由吗?
生:人家好心好意地送两条鱼给他补补身子,他却疑神疑鬼的,不就是两条鱼吗?有什么大不了的?收了也不算受贿吧?
师:说的似乎有道理,其他同学有不同看法吗?你们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再讨论讨论。(学生思考、讨论)
生:从上文可以看出公仪休特别爱吃鱼,可以说是嗜鱼如命,那位大夫投其所好,一定别有用心。
生:按照现在社会来看,收两条鱼可能不算受贿,但是如果公仪休收了那两条鱼,那位大夫会接着送其他贵重的东西,收了第一次,第二次能不收吗?这样下去,公仪休不就违法了吗?那两条鱼可能是诱饵。
生:公仪休和两位大夫同朝为官,一定很了解他的为人,给他一定不怀好意。
生:从管家“满脸堆笑”的表情,也能看出是虚情假意,不是真的关心公仪休。
生:两条鱼在别人看来可能不值一提,但在公仪休心里和金银财宝是一样的,收了它就是受贿。
师:如此看来,公仪休是“疑神疑鬼”吗?
生:不是。
师:你还认为他“心胸狭窄”吗?
生:不那样认为了。
当学生说出“公仪休心胸狭窄”时,教师没有轻易去否定学生,而是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地比较、揣摩和品味,走进文本的深处,感悟词语的内涵。这样的理答没有了生硬评价的痕迹,而是成为思想的碰撞、精神的交流、视界的融合,成为学生自我反思和相互唤醒的过程。
三、联系生活,创出精彩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教学理答只有融入生活的源头活水,才能开拓学生视野,既丰富知识背景,加深情感体验,又激活学生思维,创造出更多的精彩。如《一株紫丁香》一课的教学片段:
生:“帮你消除一天的疲倦”中的“疲倦”是什么意思?
师:准知道“疲倦”的意思?
生:“疲倦”就是累了。
师:你知道老师为什么疲倦吗?你平时见过老师疲倦的样子吗?
生:老师每天都要上很多课,讲很多话,嗓子都哑了。
生:老师每天都要批改很多作业,手都累麻了。
生:夜晚别人都休息了,老师还要在灯光下备课,直到很晚才能休息。
生:有一次,我们的数学老师生病了,还来给我们上课,下课后,他累得差点摔倒了。
师:现在,你知道老师为什么辛苦了吗?
生:老师的辛苦是为了我们好好学习。
生:老师的疲倦是为了我们健康成长。
师:为了孩子们能好好地学习、健康地成长,老师们每天都在辛勤地工作着,再苦再累也值得。
教学中,教师没有机械地讲解词语,而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词语的内涵,巧妙打通学习与生活的绿色通道,让学生在真实可感的生活情境中感悟和创造。在这里,理答因与生活相契而更加丰富,冈与学生精神相通而更加灵动和精彩。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认为,语文教师的功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上课之前的钻研教材,就是文本的细读把握能力;另一个就是课堂上师生对话的把握,就是理答能力的机智。理答是一种艺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持久地沉潜和修炼。理答的策略和技巧很多,教师只有敏于思考和选择,善于突破和创新,才能拥有别样的理答智慧,演绎出别样的课堂精彩。
◇责任编辑:王天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