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上的“明珠”——伊斯法罕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nobu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首都德黑兰是伊朗的“心脏”,那么丝绸之路上的古都伊斯法罕则是伊朗的“灵魂”。伊朗有句谚语:“伊斯法罕半天下”,由此可见这座文化名城在历史上是何等的繁华兴盛和影响深远。
  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依山傍水的伊斯法罕位于伊朗中部,坐落在扎格罗斯山脉脚下的一个高坡上,扎因代河缓缓地穿城而过。“伊斯法罕”一名源自波斯语的“斯帕罕”一词,意思是“军队”。古时,此地确曾作为军队集结地,城市以“军队”为名也就不足为奇,同时也证明了伊斯法罕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伊斯法罕的建城历史长达2500多年,可追溯到公元前四五世纪的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公元四五世纪时曾为波斯帝王的夏都;642年被阿拉伯人攻占,成为一个广阔省份的首府;十一二世纪的塞尔柱王朝曾定都于此。1598年,萨法维王朝(1502~1736年)的阿拔斯大帝在这里建都,并下令修建了众多的宫殿、园林、桥梁、道路和清真寺,伊斯法罕从此进入了商贾云集、宾客汇聚的全盛时期,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美的城市之一。据1664~1667年居住于此的法国商人记载:当时市内有162座清真寺,48所经学堂,173个公共浴池,182家商队客店。1722年,阿富汗人攻入伊斯法罕,当地人口锐减,城市从此一蹶不振。直到礼萨·巴列维(1919~1980年)在位时,许多历史建筑才得以修复,并建起工业区。
  伊斯法罕古代即为东西方贸易集散地,是丝绸之路南线的途经要站。我国《元史》提到的“亦思法杭”指的便是该城,《明史》作“亦思弗罕”。伊斯法罕自古就是重要的羊毛和丝绸集散地,以棉、毛、丝纺织为主,是全国最大的纺织工业中心。伊斯法罕城的手工业发达,以精致镶嵌、雕刻银器、铜器、陶瓷器等手工艺品和织造绸缎、地毯而著称,其生产的瓷器远近闻名,瓷器制造和瓷绘工艺接近中国瓷品的工艺。据史料记载,在元朝时,统治波斯的伊尔汗国与元朝本部关系密切。当时的汗王曾请求元朝派遣千余名制瓷技工落户伊斯法罕,这也成为中伊(朗)两国人民友好史上的一段佳话。
  伊斯法罕城风景秀丽,老城区分布在扎因代河北岸,人口密集,沿着主要街道发展成重要的商业区,其中最主要的贯穿全城的南北大道——查哈巴林荫大道,将城市分割成东西两部分。5000米长、47米宽的林荫大道经过好几个环形广场,道旁的店铺民居鳞次栉比,宫殿和公园穿插其间。查哈巴林荫大道建于16世纪末,曾经是世界上最美的林荫大道。
  精美绝伦大广场
  1598年,萨法维王朝的阿拔斯大帝(1571~1629年)战胜乌兹别克人以后,将首都从加兹温迁到此地。他大兴土木,要将伊斯法罕建成一座富丽堂皇、精美雅致的名城。阿拔斯设计的建筑群以宽阔的广场为中心,建构一个集政治、经济与宗教信仰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建筑区。既有皇家专用的清真寺,又有供民众使用的大清真寺及大型巴扎,这些建筑物共享一个宽大的中庭广场以举办各种活动。这个大广场即皇家广场,现称伊玛目广场。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定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伊斯法罕大广场即荣列其中。
  伊玛目广场坐落在伊斯法罕市中心,广场建于1616年,面积约8万平方米,是当年阿拔斯大帝检阅军队、观看马球比赛和隆重演出以及举行其他仪式的地方。广场周围环绕着雄伟精美的古代建筑群,宫殿、清真寺、巴扎与广场结合在一起,堪称波斯建筑艺术的代表作。伊玛目广场在伊斯兰城市规划方面独树一帜,以其设计独特、用途广泛和装饰华丽而著称。
  广场北部保留着三四百年前风貌的传统市场——大巴扎,这是一个盖有拱形房顶的街区。从大门进入,市场内有一条弯弯曲曲的主街和多条巷道,清真寺、商队客栈、浴室、茶馆、库房点缀其间,令人想起丝绸之路的兴盛年代。如今每条巷道以销售某一个行业的商品为主,如布料、棉线、头纱、服装、冰糖、香料、五金等,这个大巴扎已成为伊斯法罕及其周围地区居民的购物中心。
  巍峨宏伟的伊玛目清真寺雄踞广场南侧,浑圆瑰丽的大穹顶凸显出波斯建筑的特色。伊玛目清真寺原名皇家清真寺,一般也被称为蓝色清真寺。从1612年起,耗费30多年时间才得以建成。清真寺的造型保持了传统的波斯建筑风格,被视为波斯式清真寺的登峰造极之作。寺院大穹顶、宣礼塔、方形围墙、高大拱门乃至殿堂,都用深浅蓝色的小块光彩瓷砖拼嵌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几何花纹图案,繁复中不失典雅。
  伊玛目清真寺有4座高耸的宣礼塔,穹形正门和两个宣礼塔北朝广场,正殿和另外两个宣礼塔则朝着西南方向的麦加圣地。清真寺正门与正殿恰好成45度锐角,既配合了广场的整体布局,又满足了宗教要求,构思真是奇巧。殿中有个奇趣的地方,站在正殿中心的一块方砖上,对准穹形屋顶拍手或跺脚,立即传来7下回音,因而此殿也被称为“七音殿”。
  谢赫·鲁特福拉清真寺坐落在广场东侧,是阿拔斯大帝专为皇后建造的,以岳父谢赫·鲁特福拉的名字命名。其规模逊于伊玛目清真寺,没有宣礼塔和庭院,但造型却非常秀美,特别是大穹顶宏丽醒目。寺院由天蓝色、草绿色和浅柠檬黄瓷瓦装饰的华丽外表,同布局合理的几何设计相配合,给人一种协调的美感。清真寺内的地板全部用上等的白色大理石镶嵌而成,行人通道则用浅黄色的大理石材料铺就而成。据说,有一条地道从清真寺通向皇宫,皇后做礼拜时就无需抛头露面地从广场上通过了。
  皇宫阿里·卡普宫在广场西侧,是阿拔斯大帝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宫殿正门是两层的门楼,之上建有敞廊,由18根木柱托起,是皇帝阅兵、观看马球的观礼台。这座大门也被称为“壮丽之门”,它作为皇室区域的象征性入口,是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地方,即使国王到此也要步行入宫。宫殿主体为6层楼,高68米,登上顶楼便可俯瞰全城。6楼别名“音乐厅”,因其四面墙壁拢音而得名。
  长方形广场的中央原为马球场,现辟为水池,布置着草坪花圃和成排绿树,四边都围以整齐的两层楼高的连环拱廊骑楼,如今大都辟为精品店、礼品店,陈列波斯传统工艺品,如地毯、铜器、细密画、首饰、瓷器等。
  广场西侧还坐落有四十柱宫,为萨法维王朝举行国家盛典和接见外交使节的地方。宫殿周围绿树成荫,正面高大宽敞的敞廊上擎立着4排20根独木柱,宫殿倒影映照在门前的清澈池水中,地面、水面连成一体,看上去仿佛是一座有40根柱子的宫殿,故称“四十柱宫”。宫内四壁和天花板上有描绘当年波斯同奥斯曼帝国以及印度作战的大型壁画,人物众多,场面宏伟,画面生动反映了历史上的战场景观。
  长虹卧波石拱桥
  美丽的扎因代河缓缓穿城而过,它是伊斯法罕古都的生命活水,给城市带来了清新和生气。河上架有11座大桥维系着河川两岸的交流。其中有两座石拱桥最有特色,它们与伊玛目大广场一样,堪称伊斯法罕的名片。
  三十三孔拱桥,有人将其简称为SOS桥,是扎因代河上最长的大桥,恰似长虹卧波,从南到北不下300米。三十三孔桥建于1602年,桥身造型优美,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远看此拱桥,觉得它就像一座两层高的水上皇宫,淡黄色的上下桥身映照在大河里形成倒影。上面一层有60余个拱门,拱形细高;下边一层有33拱,此桥因此得名。此桥北接城市主干道查哈巴林荫大道,如今已保护起来,所有汽车必须绕道新桥而行,老桥成为路人悠闲的步道。身穿黑色罩袍的伊朗女子的身影,在有着整排拱门的桥身长廊之上,时而现身,时而消失,显得神秘且充满诗情画意。河畔就像公园,绿意盎然。绿地成为市民闲坐聊天或亲子野餐的场所,桥头辟有茶屋,看着人们聊天、喝茶或抽水烟,耳闻潺潺水声,惬意至极。
  东面河上的哈珠桥长132米,修建于1650年,既是石桥又是水坝。桥上行人,桥洞下的流水灌溉良田,是一处古老而又奇特的景观。这座桥也是米黄色石砌两层楼结构。长桥中间部位专门修起了楼阁,古时专供皇家使用。建造哈珠桥的阿拔斯二世,夏日时节就常常在桥上的观景阳台纳凉。哈珠桥的上层拱门一个接一个,深具立体感。桥面笔直又通风,走在桥上观望两边就像在看橱窗,透过一个个落地窗似的拱门,远山与河川之美尽揽入画。下层桥身也有步道,从下层看桥墩之间的23个拱门也很有趣,每个拱门上方均贴着蓝色瓷砖图案。夕阳西下,行走在古桥之上,周边气氛格外惬意迷人。
  【责任编辑】王 凯
其他文献
关于高压氧治疗疾病,经常有一些传奇故事。例如国内早就有人把高压氧作为提高高考成绩的手段,也有人认为高压氧有美容效果,甚至有人把高压氧作为治疗百病的万能药,但许多所谓的治疗效果并没有明确的客观证据。  高压氧如何治疗疾病  高压氧为什么能治疗疾病?我们知道,氧气是人体必需的物质,而由于氧气难以溶解,人体需要依赖血红蛋白才能满足组织对氧气运输数量的需要。普通的吸氧由于氧分压和氧气溶解度限制,很难大幅度
俗话说:“吃咸吃淡,各人所爱。”然而,随着人们对高盐饮食危害性认识的不断深化, “限盐”正在成为一个席卷全球的饮食风暴。在这样的背景下,“盐罐子”的内涵发生了巨大变化。科学把握“盐罐子”的内涵,对于防止走入“盐陷阱”,提高健康饮食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盐——饮食文明的“基因”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饮食文明的国度,其中盐在饮食文明演化过程中扮演了主要的角色。盐不仅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
每年,癌症在全球致死700万人,我国也有100万人因此失去生命。为了降伏这一绝症,科学家们付出了极大努力。但直到现在,我们还是没找到攻克癌症的办法。难道没有什么方法可以降低癌症的死亡率,减少它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吗?现在,医生们取得最大的共识是早期发现癌症并识别出来,通过干预将其消灭在萌芽之中。  如何进行肿瘤的早期发现、识别和干预呢?通过血液检查发现一个人发生癌症的可能性很大后,进一步就要确定他身体
疼痛是人人都有过的感觉和体验。电、机械、极冷、极热及许多化学物质等,只要能够使机体组织发生损伤的能量形式都可以致痛。然而,由于疼痛的机制比较复杂,所以给疼痛下一个全面的科学定义并不容易。  神经生理学家认为,疼痛是由痛觉末梢传入的神经冲动,经脊髓丘脑束投射于皮层的感觉分析区,因而产生的感觉;神经生化学家认为疼痛是神经细胞膜的代谢改变,以及神经递质变化的结果;实验心理学家倾向于疼痛是由于刺激超过了痛
早在远古时期,战斗的双方为了向对方表示谈判的诚意,通常借白色为象征,因此逐渐形成了一个习惯:白色旗帜表示要求休战谈判。在交战的一方拿出白旗时,对方就知来意,下令停止任何进攻行动。握白旗的一方要派遣出军使、号手、旗手与翻译到对方指挥部说明条件与意图。在军使展示白旗起直到回到本方所必需的时间终止,他获得不被侵犯的权利。这种习惯几千年来一直沿用下来,至今没变。  【文稿】李 莉
从制度层面来说,现代“两会”制度为共和国首创,中国古代是没有的。但从议事形式来讲,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形式。“朝参”和“集议”——这便是中国古代的“两会”制度。那么,古代的“人大代表”都是些什么人?从史料上来看,主要有四类:一是相当于今天省部级高官的“二千石”以上大臣才有资格,实为官僚和利益集团的代表。二是“地方代表”,以分封在外、待遇达到一定级别的列侯为主。列侯都是功臣名胄或其后裔,实为贵族和特殊
2025年半数工种将被计算机取代  顾问公司世邦魏理仕及中国启皓公司最近发表报告预言,现有劳工市场的工种中,有半数在2025年将因为被计算机取代而不复存在,部分人的生计或受威胁。客户服务、加工及中层管理等工种将“消失”。报告指出,行政、销售、服务、公共交通、建筑、中介及生产行业的职位是最有可能会被机器人取代的。报告中所列的高危工种包括电话推销员、污水渠工、钟表维修员、初级会计文员等; 安全工种则包
“谁的江山马蹄声慌乱,我一身的戎装呼啸沧桑。天微微亮,你轻声地叹,一夜惆怅如此委婉”。  这是《菊花台》的歌词,有些人批评不知所云,但笔者近年来多次到台湾采访,踏访了几乎所有蒋介石、蒋经国父子在台主要遗迹后,倒是觉得这几句歌词最能表达出心中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慨。  府邸深深 “蒋家王朝”演绎最后威权  从1949年蒋介石去台到1988年1月蒋经国去世,“蒋家王朝”在台湾地区延续了39年,留下了
相传,北魏时,法定和尚重開灵岩山,青蛇引路、二虎驮经到此,法定仰观山如连城,陡不可攀,便面壁七七四十九天,终于感动菩萨,一道阳光射穿岩石,光照数里,法定循光前行,最后找到灵岩寺的建址。  游泰山不游灵岩,  不成游也  灵岩寺,始建于东晋,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历史。该寺历史悠久,佛教底蕴丰厚,自唐代起就与浙江国清寺、南京栖霞寺、湖北玉泉寺并称“海内四大名刹”,并名列其首。  灵岩寺,位于济南市长
人类踏上南极大陆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我们已经知道,南极是一块被冰雪严严实实覆盖着的广阔大陆。而如今,人们想知道的是在厚厚的冰层下究竟隐藏着多少秘密?南极冰层下的微生物5年前,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生物科学副教授布伦物·克里斯汀纳花了大量时间对南极洲进行研究,他在远古冰核中和冰川下发现了一些可存活的微生物,证明南极冰盖下存在着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