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办学经费投入水平偏低,经费来源渠道单一,院校之间办学经费差异较大等原因,职业教育经费短缺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建立职业教育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有助于稳定职业教育资金来源,促进全社会对职业教育投入的认识与参与,也是解决我国职业教育经费严重短缺这个难题的一条捷径。
关键词:职业教育 办学经费 经费保障机制
建立职业教育经费保障长效机制,形成稳定的职业教育资金来源渠道,促进全社会职业教育投入的逐步增长,是破解我国职业教育经费严重短缺难题的关键所在。本文通过分析职业教育办学经费的现状与成因,着重研究建立职业教育经费保障长效机制的基本思路和政策框架。
一、职业教育办学经费的基本现状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办学经费的基本现状:投入水平总体偏低,经费来源渠道单一,职业院校之间办学经费差异较大,事业发展多靠自筹资金支撑。
1.公办职业院校办学经费现状。我国的财政性职业教育投入主要包括编制内教职工的人头经费、日常经费、项目经费和助学经费等四大类。公办职业院校也得靠学费和自筹资金解决如下问题:一是在编教职工的绩效工资(中职学校和技工学校);二是编外教职工的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社保费用;三是未列入政府计划的扩建和改建工程以及实训场所建设项目;四是教师培训、开展教学活动和更新实训设备;五是用水用电、图书报刊、校园绿化、安全保卫、工作往来、网络信息、办公用品等日常开支;六是应对各种突发性事件的开支;七是减免困难学生的学费和住宿费。
2.民办职业院校办学经费现状。民办职业院校的办学经费完全靠自筹资金解决。举办者的投入主要用于基本建设,有的以自有资金为主,有的以办学积累为主,有的银行贷款占很大份额。学费则主要用于教职工工资福利、购置实训设备、教学活动支出、教师培训、日常开支、减免困难学生学费和住宿费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开支。当然,其办学经费也有一些补充渠道:一是中职学生可获得由财政划拨的生活补助金,部分高职学生可获得由财政划拨的助学金或奖学金;二是承担政府有关部门技能培训任务的院校可获得由财政划拨的专项培训经费;三是院校在征地、基本建设和税收等方面可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四是合作或联合办学的院校可从合作方获得一定的资助或实训设备捐赠;五是少数院校可获得政府实施的一些职业教育工程项目。
3.企办职业院校办学经费现状。企办职业院校建校初期的用地和资金主要由企业提供,在编教职工工资福利、日常经费和实训设备购置经费也由企业承担。但近些年此类院校的办学经费结构已发生明显变化,特别是扩大招生后,企办职业院校的扩建和改建、编外教职工工资福利、教学活动、教师培训、更新实训设备、日常管理、减免困难学生学费和住宿费、应对突发事件等方面的开支,多数已变为靠学费维持或由院校自筹资金解决。当然,企办职业院校的办学经费也有类似于民办职业院校同样的来源渠道。
二、职业教育办学经费短缺的成因
我国职业教育办学经费短缺现状形成的原因十分复杂,从宏观上看主要有以下影响因素:
1.与政府的认识程度有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在政策层面虽已凸显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重要作用。但在很大程度上,市、县两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关注程度远不如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更远不如升学教育和学历教育,依靠市场调节和民间投资发展职业教育的认识仍占主导地位,统筹管理职能尚未完全落实到位。
2.与现阶段财政支撑能力有关。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各项事业发展都需要财政支持。在国家财力支撑条件还十分有限的历史阶段,完全靠财政资金去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所有问题是不现实的,但这不应成为不重视职业教育投入的理由。忽视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没有积极去疏通多元化的职业教育投资渠道,就不可能做到主动去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
3.与现行行政管理体制有关。职业教育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体制性矛盾是制约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主要障碍,使有限的财政性职业教育投入无法发挥聚集效应。财政性职业教育资金由不同部门管理和分配使用,不仅导致财政投入难以统筹安排,职业教育资源难以有效整合,也带来职业教育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专业重复设置等一系列资金浪费问题。
4.与职业教育相关政策有关。
各级政府制定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的思路往往只局限于教育领域,倾向于用远离市场经济的教育结构调整手段来解决职业教育的发展资金问题,未注意发挥企业在资金投入、课程设置、教学实践、实训设备、实习场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缺乏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有效措施。
5.与关门办学传统模式有关。我国的职业院校具有“关门办学”的特点,偏重录用没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偏重进行脱离实际的理论教学,偏重在校内进行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偏重自己不断更新实训设备,无形中加大了办学成本和学生经济负担,使办学经费总无法满足市场变化和办学的实际需求。
三、解决职业教育经费短缺问题的途径
要使我国的职业教育走出困境,逐步缓解办学经费短缺的矛盾,最有效的途径是在国家层面上建立职业教育经费保障长效机制。
1.资金来源渠道多元化。职业教育投入应变单元性为多元性,需要合理确定政府拨款、举办者投入、企业资助、学生学费、银行贷款、学校创收、联合办学、社会捐赠等多种资金来源渠道。
2.政府投入行为法律化。政府的职业教育投入应由“随意性”变为“法定性”,需要依法明确规定逐步增加财政性职业教育投入,实行职业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并设立职业教育发展专项资金。
3.专项资金分配社会化。财政性职业教育专项资金的分配应将“局部性”变为“全局性”。各类财政性职业教育专项资金不仅要面向政府各部门举办的公办职业院校,也要面向社会力量和企业举办的民办、企办职业院校。
4.工程项目拨款多极化。以财政资金支撑的各类职业教育工程项目应变“包揽性”为“主导性”。政府实施的职业教育工程不仅要突出重点,也要实行各级财政专项投入以及职业院校自筹部分资金并举的机制。
5.鼓励投入政策多样化。政府应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和措施,支持整合县域职业教育资源,支持组建行业性职业教育集团,鼓励社会力量投资举办职业院校,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
总之,只要有政府的优惠政策支持,在社会、企业、民间的大力帮助下,我国的职业教育保障机制一定能够建立并会更加完善。
作者简介:
张晓芳,女,北京市人,西安外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经济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关键词:职业教育 办学经费 经费保障机制
建立职业教育经费保障长效机制,形成稳定的职业教育资金来源渠道,促进全社会职业教育投入的逐步增长,是破解我国职业教育经费严重短缺难题的关键所在。本文通过分析职业教育办学经费的现状与成因,着重研究建立职业教育经费保障长效机制的基本思路和政策框架。
一、职业教育办学经费的基本现状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办学经费的基本现状:投入水平总体偏低,经费来源渠道单一,职业院校之间办学经费差异较大,事业发展多靠自筹资金支撑。
1.公办职业院校办学经费现状。我国的财政性职业教育投入主要包括编制内教职工的人头经费、日常经费、项目经费和助学经费等四大类。公办职业院校也得靠学费和自筹资金解决如下问题:一是在编教职工的绩效工资(中职学校和技工学校);二是编外教职工的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社保费用;三是未列入政府计划的扩建和改建工程以及实训场所建设项目;四是教师培训、开展教学活动和更新实训设备;五是用水用电、图书报刊、校园绿化、安全保卫、工作往来、网络信息、办公用品等日常开支;六是应对各种突发性事件的开支;七是减免困难学生的学费和住宿费。
2.民办职业院校办学经费现状。民办职业院校的办学经费完全靠自筹资金解决。举办者的投入主要用于基本建设,有的以自有资金为主,有的以办学积累为主,有的银行贷款占很大份额。学费则主要用于教职工工资福利、购置实训设备、教学活动支出、教师培训、日常开支、减免困难学生学费和住宿费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开支。当然,其办学经费也有一些补充渠道:一是中职学生可获得由财政划拨的生活补助金,部分高职学生可获得由财政划拨的助学金或奖学金;二是承担政府有关部门技能培训任务的院校可获得由财政划拨的专项培训经费;三是院校在征地、基本建设和税收等方面可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四是合作或联合办学的院校可从合作方获得一定的资助或实训设备捐赠;五是少数院校可获得政府实施的一些职业教育工程项目。
3.企办职业院校办学经费现状。企办职业院校建校初期的用地和资金主要由企业提供,在编教职工工资福利、日常经费和实训设备购置经费也由企业承担。但近些年此类院校的办学经费结构已发生明显变化,特别是扩大招生后,企办职业院校的扩建和改建、编外教职工工资福利、教学活动、教师培训、更新实训设备、日常管理、减免困难学生学费和住宿费、应对突发事件等方面的开支,多数已变为靠学费维持或由院校自筹资金解决。当然,企办职业院校的办学经费也有类似于民办职业院校同样的来源渠道。
二、职业教育办学经费短缺的成因
我国职业教育办学经费短缺现状形成的原因十分复杂,从宏观上看主要有以下影响因素:
1.与政府的认识程度有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在政策层面虽已凸显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重要作用。但在很大程度上,市、县两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关注程度远不如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更远不如升学教育和学历教育,依靠市场调节和民间投资发展职业教育的认识仍占主导地位,统筹管理职能尚未完全落实到位。
2.与现阶段财政支撑能力有关。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各项事业发展都需要财政支持。在国家财力支撑条件还十分有限的历史阶段,完全靠财政资金去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所有问题是不现实的,但这不应成为不重视职业教育投入的理由。忽视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没有积极去疏通多元化的职业教育投资渠道,就不可能做到主动去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
3.与现行行政管理体制有关。职业教育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体制性矛盾是制约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主要障碍,使有限的财政性职业教育投入无法发挥聚集效应。财政性职业教育资金由不同部门管理和分配使用,不仅导致财政投入难以统筹安排,职业教育资源难以有效整合,也带来职业教育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专业重复设置等一系列资金浪费问题。
4.与职业教育相关政策有关。
各级政府制定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的思路往往只局限于教育领域,倾向于用远离市场经济的教育结构调整手段来解决职业教育的发展资金问题,未注意发挥企业在资金投入、课程设置、教学实践、实训设备、实习场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缺乏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有效措施。
5.与关门办学传统模式有关。我国的职业院校具有“关门办学”的特点,偏重录用没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偏重进行脱离实际的理论教学,偏重在校内进行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偏重自己不断更新实训设备,无形中加大了办学成本和学生经济负担,使办学经费总无法满足市场变化和办学的实际需求。
三、解决职业教育经费短缺问题的途径
要使我国的职业教育走出困境,逐步缓解办学经费短缺的矛盾,最有效的途径是在国家层面上建立职业教育经费保障长效机制。
1.资金来源渠道多元化。职业教育投入应变单元性为多元性,需要合理确定政府拨款、举办者投入、企业资助、学生学费、银行贷款、学校创收、联合办学、社会捐赠等多种资金来源渠道。
2.政府投入行为法律化。政府的职业教育投入应由“随意性”变为“法定性”,需要依法明确规定逐步增加财政性职业教育投入,实行职业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并设立职业教育发展专项资金。
3.专项资金分配社会化。财政性职业教育专项资金的分配应将“局部性”变为“全局性”。各类财政性职业教育专项资金不仅要面向政府各部门举办的公办职业院校,也要面向社会力量和企业举办的民办、企办职业院校。
4.工程项目拨款多极化。以财政资金支撑的各类职业教育工程项目应变“包揽性”为“主导性”。政府实施的职业教育工程不仅要突出重点,也要实行各级财政专项投入以及职业院校自筹部分资金并举的机制。
5.鼓励投入政策多样化。政府应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和措施,支持整合县域职业教育资源,支持组建行业性职业教育集团,鼓励社会力量投资举办职业院校,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
总之,只要有政府的优惠政策支持,在社会、企业、民间的大力帮助下,我国的职业教育保障机制一定能够建立并会更加完善。
作者简介:
张晓芳,女,北京市人,西安外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经济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