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露地蔬菜推广种植方略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ra2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以四川省阿坝州红原县发展露地蔬菜种植为范例,通过调研走访该县邛溪镇、刷经寺镇2个具有代表性的农业乡镇的蔬菜种植情况,认为发展高原蔬菜种植既能解决本地蔬菜食用需求,也对满足内地反季节蔬菜需求、增加牧区农民收入、调整牧区产业结构、促进牧民定居意义重大,提出了推广种植高原露地蔬菜的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 露地蔬菜;推广种植;高原牧区;红原县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24-348-02
  1 红原县露地蔬菜种植简况
  红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位于四川西北部、阿坝州中部,是长江、黄河上游主要干流的源头和重要水源涵养区。全县幅员面积8 400 km2,其中天然草地77.20万hm2,可利用草地74.67万hm2,耕地133.34万hm2;海拔3 500 m,年均气温1.4 ℃,年降水量800~1 000 mm,年均日照2 158 h,无霜期超过40 d,年相对湿度70%,无四季之分,水热同期,构成了各种生物生长发育的特殊环境。2011年全县总人口4.45万,其中农牧民3.45万,占总人口的76.7%;农牧民年人均纯收入5 498元。
  红原县的特色农业以高原无公害露地蔬菜两季种植和中低温食用菌种植为主,露地蔬菜品种主要是大白菜、莲花白、花菜等叶菜,以及莴笋、土豆、萝卜等根茎菜。相关资料显示[1],2009年全县露地蔬菜种植100 hm2; 2010年全县露地蔬菜种植133.2 hm2,其中露地种植莴笋104 hm2,大白菜3.7 hm2,莲花白1.3 hm2,萝卜1.0 hm2,油菜10.1 hm2,其他蔬菜10.3 hm2;2011年露地蔬菜种植137 hm2,其中莴笋110.5 hm2,大白菜4.5 hm2,莲花白2.1 hm2,萝卜1.1 hm2,油菜12.0 hm2,其他蔬菜6.9 hm2。由于自然条件限制,适应品种和适合栽培技术推广不够,红原县发展蔬菜种植地域有限,致使全县露地蔬菜的种植面较窄,品种少面分散加之运输远缺乏品牌和包装,附加值低,严重影响牧区群众增收致富的步伐。
  2 推广种植高原露地蔬菜的重要意义
  2.1是调整牧区产业结构的一个方向
  高原独特的自然生态,造就了其区别于丘陵、平原、山地的生产结构与方式,牧区是主导,牧民是主体,牧业是主业。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转移减少牧民,发展非牧产业是一个新的方向。高原地广人稀,土地不是稀缺资源。在保持生态平衡、严防草地破坏和水土流失的前提下,逐步推广露地蔬菜,对于丰富高原草地物种,提高牧区群众生存条件和生产技能,推动生产方式向现代文明社会靠拢,意义重大而深远。高原气候干燥,降水少,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高海拔,高纬度,垂直气候明显,是得天独厚的天然凉棚。病虫害较少,蔬菜在露地生产中很少使用或不使用农药;白天气温高,光合速率快,夜间气温较低,呼吸消耗少,有利于同化产物积累,瓜果蔬菜含糖量高[2]。高原平滩地多,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草原和森林覆盖面积大,工矿企业少,大气、水源、耕地无污染,有机肥料充足,太阳辐射紫外线强,生产的露地蔬菜无公害、品质好、营养价值高。随着交通基础设施改善,人流、物流、信息流畅通便捷,高原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产品种类丰富,有利于错季蔬菜分期播种和分批上市。如能大批量生产外运,正好从时间上弥补内地每年6~9月蔬菜市场的供应不足。当前,高原露地蔬菜在甘孜、阿坝、凉山、攀枝花等地已普遍种植,在一些地方成了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2.2 是改变牧民群众营养结构的一个方法
  由于自然条件和物产所限,牧区群众传统的饮食结构非常单一,饮食习惯也极其落后。以酥油、糌粑、奶茶、青稞、牛羊肉为主的食物构成,取之于草原,来源于自产,基本自给自足。这样的饮食经年累月,影响牧民的营养结构,对群众身体素质的提高相当不利。一些高原草地上的地方病,或许与这种单一的饮食结构造成的营养不良和不均衡有关。近年来,随着牧民定居和收入增加,物资交流扩大和市场繁荣,大量内地蔬菜销往牧区,大棚蔬菜种植也逐渐兴起,牧民群众不爱吃蔬菜的饮食习惯开始逐步改变。但内地输入的蔬菜品种不多,不一定切合牧民的喜好;采摘、运输、储存时间长,新鲜度有问题,容易腐败变质,影响食用和营养;且长途运输后,售价很高,一般牧民购买力有限,不能保证经常享用。而发展大棚蔬菜,一次性投入大,品种少,规模小,技术含量高,不是一般牧民家庭可以接受和承受的。在牧民定居点周边适度发展露地蔬菜,品种可自由选择,生产成本低,技术难度小,适合牧区群众单家独户组织,生产覆盖面和菜品供应量更切合当前牧区实际。
  2.3 是使定居点真正成为牧民群众的家的一个方略
  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是让牧民群众改变“逐水草而居”、游牧生活、居无定所的德政民心工程。但当前的实际情况是,定居房建了,设施很好,牧民却没有很好地享受。因为房在一处,生产在另一处,牧民群众仍以游牧为生,实际是以草原和帐篷为家。很多牧民家庭里,小孩上学寄宿学校,青壮年牧民常年在牧场管护牛羊,只在牲畜转场、节庆、重要纪念日和生病时才返家,定居房只是个储藏、中转、轮息的场所,留在定居房里的多是老人。还有一个不得不引起注意的现象是,定居点中,留守的老人多数不喜欢运动,除了看看电视,整天无所事事,赌博之风有所抬头,寻衅滋事增多,影响社会治安管理。如果每户牧民都有一小块蔬菜地,那么管护蔬菜将是留守群众的一种新生产和新生活方式。牧民定居点周边规范、整齐的蔬菜菜垅,或许还会成为牧区“微田园”的有益探索和崭新模式。
  3 探索高原露地蔬菜种植的方法
  推广种植高原露地蔬菜,涉及牧区群众思想观念转变,能力素质提升,涉及高原生态研究、品种选育、实验推广,涉及生产组织、技术跟进、服务保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科学组织,多部门参与配合,发动群众自觉接受并积极投入实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研部门要打头阵,把高原露地蔬菜的科研、良种选育和试种实验作为牧区“科技兴农”的重大项目,摆在科兴工作的突出位置,集中优势资源全力突破。   3.1 高原土壤、气候、温差、病虫害的实情调查和科学应对研究
  在高原牧区,海拔每提升100 m,立地条件、土壤墒情、无霜期、昼夜温差、病虫害种类都有很大差别。开展露地蔬菜种植研究,要细分海拔高度,实行生态分区。建议以500 m为档,确定并开展低、中低、中、中高、高、特高区域的分区研究,分别提出适宜种植类型品种、生产组织和技术方案、管护要领和病虫害防治办法,搞好高海拔试种实验的技术攻坚,努力扩大露地蔬菜推广面。根据高原“长冬无春”的气候特点,研究生长期适宜、与内地错季成熟的适应性品种,把握瓜果类、根茎类、叶片类、豆角类作物的生长习性,科学应对无霜期短的恶劣生态环境给生产组织带来的严峻挑战。
  3.2 种子选育
  高原气候复杂多变,常有冰雹、干旱、霜冻和春季风雪等自然灾害发生。种植蔬菜,自然条件上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在高寒牧区,什么蔬菜能种活、有产量、口感好、营养价值高,需要广泛调研,逐步试种,科学鉴定。要真心诚意向群众学习,广泛收集当前牧区群众已经长期种植、有收成、喜爱食用的蔬菜品种,研究扩大规模、提高品质、掌握种植技能和降低生产成本的办法、措施;深入开展野外调查,掌握高原草地可食用野菜的品种、群众食用习性和营养构成,研究对其筛选、集成、繁衍种植的办法和品种改良措施;专题研究内地蔬菜品种的引进、改造、调适、嫁接,生产大众思想习惯能接受、品质独特有异样、错时错季错峰有销路的高原特色品种。种子工程是保品质、扩规模的基础,是品种能适种、适宜推广、让群众接受的根本,必须实事求是,相信科学,依靠群众,因地制宜,不厌其烦地摸索,集中优势力量攻坚,还要反复试验、总结提高[3]。
  3.3多层次试验
  农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部门要确定推广试验专项,专业人员深入基层进行科学试验。既要开展海拔分区种植试验,又要开展地块小试、地域中试和区域推广大型试验。通过专业试验,摸清地力墒情,搞准适宜推广品种,集成栽培、管护、病虫害防治技术,为大田推广提供科学方案。
  4 推广种植高原露地蔬菜的举措
  4.1 转变牧民群众观念
  深化区情认识,推进干部群众思想解放,逐步改变高原牧区不能大面积种植蔬菜的传统陈旧观念。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循序渐进,使露地蔬菜种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成牧区经济支柱产业。进一步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通过思想大解放,推动经济大发展。推广高原露地蔬菜种植,牧区群众是实施主体和生产主角。转变观念,首先要让群众爱吃蔬菜,培养需要,增强内生动力;其次,要引导群众依托草地,“多条腿走路”,多业发展,更多地增加高原产出;第三,要培育科学精神,在牧区群众中树立依靠科技,相信技术,尊重科技人才的思想意识,破除防病杀虫是“杀生”的不良传统观念。
  4.2 搞好菜地调整分配
  要科学规划,合理集中和分配菜地。菜地选择,首先要考虑不能破坏草原生态和草地植被,不能造成地质灾害和水土流失;要选择靠近定居点的地块,临近水源,有防风隔离,土地成块,土壤肥沃,便于耕作。“大稳定、小调整”,适当抽调承包地块,或通过草地流转归并适种菜地。合理分配到户,力争每户定居点群众都能耕种一小块菜地。要鼓励群众合理利用定居房庭院及周边空地栽树种花种菜,美化院坝环境,增加种植面积。争取项目,对菜地地块进行高标准配套建设,完善路、水、农机具、机耕道、田间便道等基础设施。
  4.3 开展种植技术培训
  在努力挖掘高原区位、地理、水土、气候等自然资源优势的同时,要认真实施“科技强农”、“人才兴菜”战略,通过聘请专家教授当顾问,培养自己的“土专家”,大力实施绿色证书、科技、创业、远程教育、阳光“五大”培训工程,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引进、吸收、转化适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打造后发优势,以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加快高原露地蔬菜产业发展。利用职业农民培训项目,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开阔眼界,学习实用种植技术。农业部门要举办地头培训和技术推广示范,开展农膜覆盖、滴灌、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和病虫害统防统治试点。按照优质、生态、安全的生产技术规程,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逐步建立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鼓励注册商标,申报无公害蔬菜产地和绿色、无公害、有机食品品牌。农业、科技部门要积极作为,种好“自留地”,培育试验田,以示范引导农民推广,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农科、农技、蔬菜和植保专家要走进地块,搞好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面对面、手把手向群众传授技术,帮助解决生产难题。
  4.4 推进组织化生产跟踪落实服务
  改变牧区群众的生产方式绝非易事,需要党委、政府积极引导,大力扶持,跟踪服务,提供保障。要以经营工业的理念发展蔬菜,通过企业化运作,推动建基地、搞加工、创名牌、拓市场、增效益,推进生产组织由一家一户分散种植、品种布局零乱混杂、粗耕粗放管理的传统方式向跨区域统一规划、规模化连片种植、精细化科学管理的现代方式转变,提高组织化程度。帮助种植
  户自我组织起来集中发展,组建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实现种子菜苗统一供应、技术培训统一组织、农膜农药化肥统一购进、产品统一外销。拓宽蔬菜销售市场,培育蔬菜协会、农民经纪人和农产品运销专业户,瞄准大中城市,辐射周边县镇,加强同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大型超市的联系,开发稳定销售市场,以订单种植、网上销售、直销、配送、连锁等营销方式,搞活市场流通。延长产业链条,促进蔬菜包装、运输、餐饮业发展。引进技术、资金,发展特色蔬菜加工,实现部分初级产品向高附加值农产品转变。
  参考文献
  [1]
  红原政务网.红原年鉴[EB/OL].(2011).http://www.hongyuan.gov.cn/hongyuan/2011/list_index.shtml.
  [2] 王珊,郭斌.基于ArcGIS的川西高原阿坝州农业气候资源推算[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4):1627-1629.
  [3] 陈辞.云南高原特色蔬菜产业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12):3739-3741,3746.
其他文献
摘要以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县、天台县96份土地流转实地调研问卷资料为依据,运用描述性分析和对比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农户土地流转现状、土地流转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台州市务农人口老龄化,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土地利用仍存在细碎化,耕种规模效益差;耕地收入偏低,非农收入比重大;天台地区农户进行土地流转的情况比起温岭地区更为活跃;多数农户对土地流转相关政策不熟悉,农户之间的自主流转居多,土地流转率低;受
期刊
摘要  农业问题是当今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而挖掘机是当代农用机械中必不可少的农用机械之一。该文利用Maplesim软件建立一种农用挖掘机工作机构仿真模型,然后对该机构模型进行运动学仿真分析,从而得到该机构的运动规律,机构节点的位移,速度,加速度情况下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为以后结构尺寸的设计和优化设计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这也使得设计人员在制造物理样机之前,对挖掘机的性能、运动状况等情况有了直观的了解
期刊
摘要利用吉林西部草地不同退化演替阶段中,羊草不同器官(根茎叶)生物量和各器官中C、N、P元素的数据,采用简化主轴回归方法验证生长率假说,并对异速生长关系进行。结果表明,随着草地退化演替的进行,在N、P元素限制下,吉林西部退化草地上生长的羊草不符合生长率假说。羊草茎中N、P呈显著的异速生长关系;羊草叶片中C、P以及N、P呈显著的异速生长关系,其余器官中C、N、P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吉林西部退化草
期刊
摘要对莆田市休闲农业发展影响要素和现状进行分析,得出莆田发展休闲农业具备许多优势条件;根据莆田独特的农业产业体系提出以“区”为成长单元,以“圈”为集聚重点,构建“八区八圈”的布局构想。针对莆田独特的地域特色提出要培育三大特色品牌、优化地域元素、加强同城信息交流以及高校联盟等策略。  关键词莆田;休闲农业;空间布局;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S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24-
期刊
摘要  植物形态可视化技术是实现虚拟农业中关键技术之一。该文对生菜图像进行预处理后,研究图像的各个特征,并提取生菜叶片的R、G、B颜色特征和叶片长度、宽度等特征。基于提取的各个特征,在OpenGL平台上,对生菜进行三维可视化建模,并进行颜色、光照模拟等渲染处理,主要建立了生菜二维图像与三维可视化模型之间的联系,实现生菜的可视化,能够直观地表现生菜的成长状态。将虚拟植物技术应用到农业领域的教学中,能
期刊
摘要土地利用/植被覆盖是影响陆地上植被碳循环重要因子之一。该研究采用2000、2005、2010年3期的遥感影像,综合运用GIS和RS技术提取芜湖县2000~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再根据前人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研究成果,估算芜湖县土地利用变化对植被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00~2005年期间,约33.60 km2耕地与19.50 km2林地转化为草地、水域和建设用地,使得芜湖县植被碳储
期刊
摘要[目的]探索出适合湖南多雨寡日照气候下上部叶的最佳烘烤工艺。[方法]试验以湖南烟区的多雨寡日照条件下的上部叶为材料,设置3种烘烤工艺,主变黄期温湿度分别为(38.5±0.5)/(38.5±0.5)℃、(40.5±0.5)/(39.5±0.5)℃、(42.5±0.5)/(40.5±05)℃,其余均按照湖南省现行优质烟烘烤工艺进行,分析不同烘烤工艺对湖南多雨寡日照上部叶的烘烤效益影响。[结果]试验
期刊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PRA调查等方法对安西自然保护区社区居民对保护区开展自然保护宣传教育的效果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居民只具备浅薄的环保基础知识,对保护区功能和作用的认识相对清楚,对周边生态环境状况有正确评价,对环保及宣教工作支持,但对环境问题的看法和态度还不十分正确和清楚,对于生态破坏带来的危害缺乏长远的因果认识,对周边生态资源的依赖思想还较重。针对社区居民环保意识还有待提高的现状,提出了
期刊
摘要  该文以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蔡公堂乡扎西卓玛家为分析对象,以粮农种粮积极性、粮价社会影响意义为出发点,提出粮食的防撂荒粮价公式以及积极种粮粮价公式,为国家补贴粮农、促进农民增收、加大支农惠农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粮食;价格;合理性;探讨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24-346-02  粮食价格牵涉到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粮食又是基础产品,同样粮食
期刊
摘要以注意力与决策关系理论为研究基础,以中央“一号文件”农业政策为研究样本,发现注意力与决策关系理论及其核心要素对中央“一号文件”农业政策变迁具有较强的解释力。1982~2015年,我国总共发布17份关于农业政策的中央“一号文件”, 在宏观上呈现出“政策连续—政策中断—政策连续”的演进特征。这种政策演进的实质是中央决策层在“三农”问题上展示出“注意力固定——注意力转移——注意力固定”的注意力配置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