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时期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不但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以受益终身。习惯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在人的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它可以养成,也可以改变。而数学学习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数学学习的成效和人的价值观,因而我认为从低段起一定要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课前准备的習惯
“磨刀不误砍柴工。”课前做好“硬件”方面的准备,即准备好要用的书、练习本以及所需文具,可以充分保证课堂时间。课桌上尽可能不要出现与课堂无关的书本,这是为了避免课堂上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而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课。同时,要做“软件”方面的准备,即做好心理方面的准备,告诉自己要上数学课了,要认真、不能马虎,而且要鼓励自己:“我很棒!我一定会学好数学。”另外,课前预习也是准备工作的一部分,要从小培养孩子“有备而战”的预习习惯。
二、学会倾听和善于表达的习惯
低年级的学生自律能力差、自我表现意识强,上课时往往不爱听别人讲,喜欢自己讲。他们不知道倾听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而数学思维能力却是在倾听、思考、表达中得到训练的。训练低年级孩子的“听”与“说”至关重要,但低段孩子在说的过程中,常常难以抓住问题的实质,语言组织能力差。说与听是相互支撑的,“学会倾听,善于表达”的能力,需要老师精心培养。在教学中,我首先从培养孩子认真听做起,逐渐提高孩子说的能力。教师的言行是学生最好的榜样。培养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应从教师自身做起,教师应静下心来聆听学生的表述,对语无伦次的表述要善于理解、小心诱导,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说出来,进而乐于表达。当然,老师对孩子的“说”与“听”要做出科学的要求和合理的评价。在培养孩子倾听意识的同时,要激发孩子“说”的兴趣。培养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思维过程和结果的习惯,既可以使知识得到内化,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
三、会问、好问、勤于思考的习惯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因而从低段起我们就要注意引导孩子去发现问题,进而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望。新教材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培养提问能力的素材。老师应将提问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学生提问不仅要符合实际,还要有一定的数学价值。教材中多次出现“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而低段的孩子没有思考的习惯,因而老师应设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孩子主动参与思考。
四、认真书写和检查、课后复习的习惯
认真完成作业,做到格式正确、书面整洁、正确率高。做完作业要认真检查,有错要及时改正。遗忘规律表明,课堂上学生学会的东西,课后有部分是会忘记的。只有及时复习,才能降低遗忘率、巩固所学知识。低年级孩子很难独立完成复习任务,这又要借助家校结合的力量。其实,这操作起来并不难,我每天都在每位孩子的作业后面写上适当的批语,以达到唤起孩子回忆、复习的目的;或是在家里做作业之前进行一些小游戏,如让孩子扮演小老师把今天新学的知识教给爸爸、妈妈等。由于受我的影响,很多家长也喜欢在孩子的作业后面写一些鼓励性的语言或孩子在家的表现。这样一来,我对孩子们就有了更充分的了解,教学的重、难点也可以适当调节。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所以,数学学科的学习必须从低段培养好学生的学习习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课前准备的習惯
“磨刀不误砍柴工。”课前做好“硬件”方面的准备,即准备好要用的书、练习本以及所需文具,可以充分保证课堂时间。课桌上尽可能不要出现与课堂无关的书本,这是为了避免课堂上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而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课。同时,要做“软件”方面的准备,即做好心理方面的准备,告诉自己要上数学课了,要认真、不能马虎,而且要鼓励自己:“我很棒!我一定会学好数学。”另外,课前预习也是准备工作的一部分,要从小培养孩子“有备而战”的预习习惯。
二、学会倾听和善于表达的习惯
低年级的学生自律能力差、自我表现意识强,上课时往往不爱听别人讲,喜欢自己讲。他们不知道倾听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而数学思维能力却是在倾听、思考、表达中得到训练的。训练低年级孩子的“听”与“说”至关重要,但低段孩子在说的过程中,常常难以抓住问题的实质,语言组织能力差。说与听是相互支撑的,“学会倾听,善于表达”的能力,需要老师精心培养。在教学中,我首先从培养孩子认真听做起,逐渐提高孩子说的能力。教师的言行是学生最好的榜样。培养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应从教师自身做起,教师应静下心来聆听学生的表述,对语无伦次的表述要善于理解、小心诱导,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说出来,进而乐于表达。当然,老师对孩子的“说”与“听”要做出科学的要求和合理的评价。在培养孩子倾听意识的同时,要激发孩子“说”的兴趣。培养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思维过程和结果的习惯,既可以使知识得到内化,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
三、会问、好问、勤于思考的习惯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因而从低段起我们就要注意引导孩子去发现问题,进而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望。新教材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培养提问能力的素材。老师应将提问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学生提问不仅要符合实际,还要有一定的数学价值。教材中多次出现“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而低段的孩子没有思考的习惯,因而老师应设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孩子主动参与思考。
四、认真书写和检查、课后复习的习惯
认真完成作业,做到格式正确、书面整洁、正确率高。做完作业要认真检查,有错要及时改正。遗忘规律表明,课堂上学生学会的东西,课后有部分是会忘记的。只有及时复习,才能降低遗忘率、巩固所学知识。低年级孩子很难独立完成复习任务,这又要借助家校结合的力量。其实,这操作起来并不难,我每天都在每位孩子的作业后面写上适当的批语,以达到唤起孩子回忆、复习的目的;或是在家里做作业之前进行一些小游戏,如让孩子扮演小老师把今天新学的知识教给爸爸、妈妈等。由于受我的影响,很多家长也喜欢在孩子的作业后面写一些鼓励性的语言或孩子在家的表现。这样一来,我对孩子们就有了更充分的了解,教学的重、难点也可以适当调节。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所以,数学学科的学习必须从低段培养好学生的学习习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