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大:不如做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f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红楼梦》中,焦大一生登上过两次人生巅峰。
  第一次是战场上救主,得了主子们的心。那时候宁国府还是太爷时代,年轻的仆人焦大跟着贾代化和贾代善出过三四回兵。在血肉横飞的战场上,是他从死人堆里把主子背出来,救回一条命;两天没有水,他自己喝马尿,把仅剩的半碗水让给主子喝。如果不是他,贾府的家族史也许就要改写。
  第二次是年老后醉骂,入了读者们的眼。许多年后,太爷已经故去,太爷的儿子贾敬看破红尘求仙问道去了,太爷的孙子贾珍开始步人中年,太爷的重孙子贾蓉也已娶妻成家。焦大还是焦大。主子不断迭换,焦大作为“前朝遗老”,借着酒劲臭骂指派工作给他的得势管家,年轻的主子贾蓉听不下去,责骂了他两句,也惹来他一顿骂。更令人瞠目的是,他还骂出了主子们的隐私: “扒灰的扒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被小厮们情急之下顺手用马粪塞住了他的嘴。
  因为这次粗暴羞辱的噤声,虽然出场只有一次,他却被读者永远记住,给予同情和问候,也算“一塞成名”。
  焦大这两次相隔甚远的人生巅峰可以概括为:年轻时在战马旁喝马尿,年老时在马圈里塞马粪。
  多么讽刺,他这一生还真是有始有终。
  其实焦大本人不正像一匹老马吗?年轻时靠一腔忠勇在战场上驰骋嘶鸣,战争结束,没了用武之地,回到马圈,“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饶是如此,他仍几十年烈性不改,时不时要跑出马圈咬人。主子们也还算念旧,看在他当年救主有功的份上,才没有卸磨杀马,让他有了个安身之所养老。
  但焦大对这份安排领情吗?
  二
  第七回是这样写的,尤氏让管家派人送儿媳妇的弟弟回去,媳妇们回复道: “外头派了焦大,谁知焦大醉了,又骂呢。”一个“又”字说明焦大骂人是常事。尤氏秦氏婆媳二人异口同声道:那么多人派谁不行?“偏要惹他去”。主子把派下人干活叫作“惹”,这个“惹”背字后是对焦大的集体忍耐。
  凤姐批评尤氏软弱,把下人纵容得不成体统。尤氏叹一口气,将焦大的功劳罗列了一遍,解释说: “不过仗着这些功劳情分,有祖宗时另眼相待,如今谁肯难为他去。他自己又老了,又不顾体面,一味吃酒,吃醉了,无人不骂。我常说给管事的,不要派他差事,全当一个死的就完了。今儿又派了他。”寥寥几句,基本上交代完了宁府与焦大的“想说爱你不容易”。
  一方面是焦大“不顾体面,一味吃酒,吃醉了,无人不骂”的肆意妄为、作天作地,却也不肯告老还乡;一方面是宁府主子对他的矛盾心理:他于宁府有功理当被善待,但又确实不招人待见,于是既不赶他走,却也“都不理他”。
  宁府没有过河拆桥,但给焦大的待遇在逐代递减。到了管家赖二这里,出夜车送人这样的苦事,那么多年轻人不派,偏派焦大,于是一下子捅了马蜂窝。
  逆来顺受苟且偷生,在焦大这里是不存在的。他开始骂赖二: “瞎充管家!你也不想想,焦大太爷跷跷脚,比你的头还高呢。二十年头里的焦大太爷眼里有谁?”这些话是不是很耳熟?企业里可能都会存在这样一些不得志老员工,曾经得意过,但因为时过境迁或能力受限而被后来人超越,因此对新的既得利益群体各种不服和愤怒,一点儿事情就要撕破脸,翻旧账摆老资格,闹得谁都下不来台。反正谁又不能拿他们怎么样,也没人愿意和他们怎么样,惹不起也犯不着。
  对主子贾蓉,焦大是这么骂的: “蓉哥儿,你别在焦大跟前使主子性儿。别说你这样儿的,就是你爹、你爷爷,也不敢和焦大挺腰子!不是焦大一个人,你们就做官儿享荣华富贵?你祖宗九死一生挣下这家业,到如今了,不报我的恩,反和我充起主子来了。”接下来就是“信不信我拿刀捅死你”。
  原来焦大这么恨他们:你们收留我不假,但别忘了你们的荣华富贵都是靠我一个人挣来的,你们家族世世代代都要对我感恩戴德,可是,这才到第四代,你们就变了,你们都该死!然后,他就要去祠堂里找对方祖宗打小报告,好像全府里只有他最忠心,最痛心疾首,最举世皆醉我独醒,直到被周围人捆住手脚,嘴里塞了马粪。
  其实不就是不愿意加班吗?
  三
  爱闹事的老员工里一般存在两种人,一种是焦大型,一种是宝玉乳母李嬷嬷型。
  表面上他们二人是那么相似,焦大骂赖二欺负他,李嬷嬷骂袭人怠慢她:你是我手里调教出的毛丫头,如今见我来了竟敢不理我。焦大骂贾蓉没良心,李嬷嬷也骂宝玉没良心:吃我的血变的奶长大,现在吃不着奶了,把我丢到一边,纵容得丫头们也欺负我。
  他们二人同样是找茬闹事,管理层却区别对待。
  王熙风这样处置焦大:还不早打发了这没王法的东西。她对李嬷嬷却是这样:妈妈去我家里吃酒,还有炖得稀烂的野鸡;我叫人给你拿着拐杖,还有擦眼泪的手帕子。
  因为虽然同是闹事,焦大和李嬷嬷的出发点却截然相反。李嬷嬷闹,是想继续留下来发光发热。第二十六回,她已经告老解事,还拄着拐杖给宝玉跑腿叫人,小丫头说:你还真听他话。李嬷嬷答道:不然呢?焦大闹却是不想干活还要待遇,要躺在功劳簿上当大爷。所以主子们和李嬷嬷的矛盾可以调和,让她继续领返聘工资就行了;跟焦大却不行,因为他的要求不但是白养,还要和主子们平起平坐,甚至要凌驾于他们之上。
  于是,宁府主子们一肚子委屈,对焦大恨得牙痒痒。焦大却觉得被欺负了,要去祠堂里哭太爷。他是真不知还是假不知,那祠堂的门根本轮不上他进。贾府除夕祭宗祠,子孙后代一起跪下,乌泱泱将五间大厅、三间抱厦、内外檐廊、阶上阶下,塞得無一隙空地,自家子孙都快进不去了;就连宝玉能梦游太虚幻境,也是宁荣二公的魂魄托付警幻仙姑安排的:我家运数将尽,子孙虽多,却没几个能继承家业的,就数宝玉还聪明,烦请仙姑对他加以指引。
  自古穷通皆有定,这是人家的家事,和你焦大有什么关系?你不是这个家的接班人,还想去祠堂哭,就在马圈里哭吧。
  四
  读焦大,初读是同情和不平,再读是了然与苦笑,又读就变成了隐隐的恐惧,总害怕有一天,自己一不小心也成了焦大:年龄见长,薪水不涨,职位不涨,只能眼看着资历和能力都不如自己的人一个个后来居上……想当初自己也是意气风发,怎么就落到这地步了?   这一天也许会到来,这一天终将会到来。
  如果再看看后来人,不过是些借着人脉、资源甚至先天阶层优势的人,竟然開始踩到自己头上指派任务了,委屈、不服、愤怒,各种情绪一齐涌上心头:觉得诸事可恨,却不知该干些什么。此时的自己一不小心就会怨天尤人、牢骚满腹,随时准备找人开火,发泄一腔怨愤。你以为自己是愤青,其实跟焦大一样,是个老不死的刺儿头。
  焦大这样的人生,其实是输在没规划没远见,还不认命不甘心。
  一样是奴才出身,起点一样,看看贾府管事之一的赖嬷嬷是怎么做的?
  对贾府主子,她永远谨记自己的身份,不失礼数。贾府的规矩是服侍过父母的家人比年轻主子体面。赖嬷嬷在奴才里辈分很高,贾母让她坐,她看尤氏、凤姐站着,不忘告个罪才坐下;晴雯原本是她买的小丫鬟,一看贾母喜欢就送给了贾母;她还特别会讲笑话凑趣儿,听的人都很舒服……种种“见风使舵”不一而足。
  因为善于理事,赖嬷嬷两个儿子作为家生奴才,分别在荣宁两府当管家,儿媳妇赖大家的也跻身管理层。靠着贾府这棵大树,她不但闷声发大财完成原始积累,自家盖起了带花园的院子,还教导有方,带领子孙实现了阶层跨越。
  赖嬷嬷最厉害的是,她没让孙子再进贾府当接班奴才,而是供他读书识字,愣是花钱捐了个州县官当,开始和宝玉一桌喝酒称兄道弟,算是彻底摆脱了奴才身份。不要以为她只会做小伏低逢迎拍马,其实她高瞻远瞩,很有远见。然而,她教训孙子的话听来却句句滴血,字字扎心: “你那里知道那‘奴才’两字怎么写的……也不知道你爷爷和你老子受的那苦恼,熬了两三辈子,好容易挣出你这么个东西来。”
  哪有人会真喜欢当奴才呢?都是生存所迫咽泪装欢。但总有人能将“垃圾吃下去,变成糖”,努力经营积累,让自己越过越好,完成自我迭代和家族的华丽转身。我们管这样的人叫“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最合适不过。
  当焦大指着赖嬷嬷儿子的鼻子大骂“焦大太爷跷跷脚,比你的头还高呢。二十年头里的焦大太爷眼里有谁”时,他可曾想过,这20年间当他跷着脚骂人买醉时,赖嬷嬷全家都在干什么?他原本也可以凭着救主有功置换一点儿资源,为自己的老年作保障——脑子是个好东西,但首先你得有。焦大们有吗?
  人生是赛场,愿赌服输。如果真的时运与能力不济,底线是哪怕打落牙齿和血吞,也绝不失态。显然,焦大也做不到。
  全世界都欠了焦大们,他们肚子里憋着一股三昧真火,恨不得随时和这个世界进行一场血战,或者被逼急了用一口道德大锅扣过来,彰显自己的正义与愤怒,此时嘴里若被塞上一团马粪,便更显得悲壮无辜,获取无数人的同情唏嘘。
  易卜生说: “有时候我真觉得全世界都像海上沉了船,最要紧的还是先救出自己。”与其混到最后成了焦大,不如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其他文献
在床外套一层柜子,既实用又保暖,这种床在19世纪末的法国非常流行。  1922年的芝加哥仍处于禁酒令时期,但酒瘾上来了咋办?这位女性展示的特制拐杖里就可以藏一瓶烧酒。  1925年,加拿大人驾驶特别的车辆玩弹球游戏,这对车技的要求是有多高?  1925年,一种用于治療“注意缺陷障碍”的实验装置,把病人包装成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  1933年,德国某餐厅的服务员戴着怪异的面具工作,客人是不是都被
一  918年前的1101年八月,苏东坡走了!  他这一生,风雨多,晴天少:22岁丧母,30岁丧妻,31岁丧父,42岁差点死去,45岁起不停被贬,49岁丧子,直到60岁还被贬,终于在66岁,走到生命的尽头。但他给人留下的印象,一直是嘻嘻哈哈。即便生活已如此艰辛了,他还是让自己开开心心。  可以说,学会让自己快乐,是苏东坡留给后人最好的礼物。  先来看看,唐宋时期有贬谪经历的大诗人现存的诗词里,带“
勾践卧薪尝胆,最终灭掉吴国后,开始大肆清算身边的功臣,先是范蠡出走,而后文种被杀……原本携手共进的君臣最终演变成了一幕幕惨剧。后人将原因归结为勾践是一个“可与共患难,不可共与乐”的人。但事实真的这么简单吗?  首先,勾践确实属于“可与共患难,不可共与乐”的那类人。在卧薪尝胆的十数年时间里,勾践虽然对他的功臣们信任有加,但并不代表他们就没有引起勾践的忌惮和不满。  在入吴服苦役之前,勾践就在给他送行
《晋书·石勒传》中载,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开国皇帝石勒出身寒微,早年曾以种植黄麻为生。  有一年风调雨顺,黄麻迎来丰收,他趁天气晴朗,夜以继日地收割完毕,然后将黄麻沤入宅前的水塘中。这时,邻居李阳也挑着黄麻来了,见大半个水塘已被石勒占用,放下担子,气呼呼地说:“水塘各用一半,这是祖上传下来的规矩,你该腾出一半地方给我。”石勒毫不客氣地说:“今年收的黄麻太多,半个水塘根本不够用,只能‘先到先得’,谁让你
月满天心,专职作家,已出版古典文化随笔《茶缘心语》《长相思不相忘》及各类散文随笔集等20部,发表各类文字500万字,多部小说签约影视剧。  唐朝诗人李贺被誉为“鬼才”,他上写游仙,下写鬼魅,很少写现实主义作品,但《老夫采玉歌》是个例外。诗中一句“夜雨冈头食蓁子,杜鹃口血老夫泪”,让人感到惊天动地得凄绝。  李贺这首诗中,没有神也没有鬼,写的是生活在底层、用生命养家的采玉人。《太平寰宇记》记载,唐代
慈禧和生母富察氏一直关系不睦,直至慈禧后来成为一国之母——皇太后,两人的关系也未见缓和。好在富察氏凭恃生母身份,慈禧就是再有怨气,也不好任意使性。但慈禧锱铢必较,不是吃亏的主,她便以恶搞母亲的方式来发泄不满。  咸丰六年(1856年),慈禧的儿子降生,慈禧母凭子贵,晋封懿妃。富察氏得到消息,就张罗着进宫庆贺,没想到刚一入宫,慈禧就给富察氏上演了一出恶作剧。  按照朝廷礼仪,人宫探望女儿的父母要行跪
一  邯郸城的五月,艳阳天里光影流转,人来人往。赵姬生在舞坊,长在舞坊,公子小姐的故事她看得太多,负情薄幸的人她也见过不少。她的身份使得她的命运一出生便已注定。可吕不韦的出现改变了她飘絮似的人生。  初见吕不韦那一年,赵姬14岁,媚骨天成,眼波流转。她对镜梳妆,铜镜中的女子眉若远黛,如水的眸子清澈透亮,莹润的唇更似含了蜜。这是她第一次登台演出,今生何去何从,全看今日这一舞。纤细匀称的身段犹如水蛇,
南北朝时期官员孟业出身贫寒,他深知百姓的苦楚,所以当上州吏后,处处廉洁自律、谦虚谨慎,决心做一名敬业的好官员。一次,几个同僚利用监管漏洞“侵盗官绢”后,为把孟业拉下水,准备分给他30匹绢。孟业甘守清贫, “拒而不受”。案发后,监守自盗者全部锒铛入狱,孟业因拒绝贿赂而声名鹊起,进入朝廷的视线:东魏彭城王兼任定州(今河北定州)刺史后,特别任命孟业担任典签(负责刺史饮食起居、可代刺史批阅公文等)。  孟
金庸小说里,有一个“变坏了”的姑娘,叫周芷若。  刚出场的时候,周芷若俨然一副传统女一号的气质,斯文温柔,心态也比较健康,虽然一直都很有心机,但始终奉行一套中庸之策,绝不和人撕破脸,做事不走极端:她的师姐逼她去打人,她装作受伤,两不得罪;门派里抓到了俘虏,只有她来送馒头。  但自从和张无忌谈了恋爱,周芷若慢慢从白莲花变成了黑寡妇。女一号不做了,而要立志做反面一号,她变得阴险毒辣,到处结仇,对情敌、
宋代学者袁褧(jiǒng)曾在北宋灭亡时四处逃难。可无论他到哪个地方,都会遭遇火灾。  1130年,袁褧在南京,南京“火药局”不慎爆炸,火药局里的工人全部被炸死,方圆三里以内的民宅不是被震塌,就是被烧毁。当时袁褧正在火药局西侧不远处的一个小杂院里租房,因为出门走亲戚,侥幸躲过一劫。  1132年,袁褧到杭州定居。这年农历五月,一场莫名其妙的大火烧毁了杭州城内一万三千多家民宅。袁褧大难不死,带着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