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自中国的风
今天凌晨3点开始,我和Koronui一起在甲板上长久地仰望繁星密布的天空让这星空直接笼罩在我们脸上。在传统的航海中共会用到110颗星星,他一颗一颗地指给我看,告诉我每颗星的大溪地语名字拉丁语名字以及它们的经纬。东北方向的那片区域在夏威夷语中叫做nalio,意思是“无声地带”,因为那片区域星星很少。
海风中,长久的寂静,
早上8点风平浪静。几乎没有波纹的海面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镜面,将整个天空映在了水面之上,又或者…也许天空才是海面的倒影。没有一丝风,我们以两节的速度缓慢行进。
9点17分,一只蛾子从天而降停在我的背上,然后飞起,又停留在浮架上,和我肩并肩。你在这里做什么?在这茫茫大海上!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你可知道在众多文化中你可是个不祥之兆。
太平洋各岛屿上的人从哪里来?这个问题在人类历史上直是个谜。
有种假设是,也许他们来自亚洲。由于波利尼西亚各岛屿上70%的植物源于亚洲必定需要有人带来,那些最初到达波利尼西亚的欧洲人在亲眼目睹了当地的大型木舟和船长的航海技术之后(1616年荷兰航海家Sohouten和le Maire在位于汤加和萨摩亚的太洋中遇到了一条独木舟),坚定不移地相信他们是经过有准备有意图的航行来到此地这些航行故事在波利尼西亚传统的口述记载中广为流传。
我们的寻根之路正是试图证明这一理论古老的独木舟也是可靠的航海工具,可以进行长久的远距离的跨洋航行。
最初的波利尼西亚航海者没有工具也没有海图,在航行中完全凭借对日月星辰和风向的判断,他们可以根据海浪的万向(最远可以在距离海岸300公里的地方根据海浪打在陆地后返回的形状来判断陆地的远近),海水的颜色(海水的颜色会由于天空产生变化,但是同时,它也会根据海底的深度和海底产生的不同细微成分以及离陆地的远近距离而变化),海里植物的碎屑。鲸鱼(他们可以跟随冬天从热带岛屿往南极洲迁徙的鲸鱼),鸟的种类等来估算离陆地的距离。之后他们经由的航海路线通过口述或歌曲的形式代代相传。
这些古老精湛性能优越的独木舟根据其形状和推进方式可以分为,划桨双体独木舟风帆双体独木舟划浆浮架独木舟和风帆浮絮独木舟。
寻根之路的木舟,是根据1820年的古老图纸手工建造的,我们驾驶着这条传统的浮架木帆船尝试模拟祖先迁移的历程,沿着五千年前的原始迁移路线重返本源。
独木舟重走迁移路,从东至西,一路经停当时迁移过程中的各大中转点,包括大溪地。库克群岛,汤加,斐济瓦努阿图,所罗门群岛,巴布亚新几内亚帕劳菲律宾最后到达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
沉没的浮架
这条寻根之路注定不会帆风顺,9月10日,早晨5点钟,前方片浓灰色向我们逼近。所有船员都到了甲板上准备降下主帆换上三角帆。也就是此时我注意到浮架的水位很低,不断有浪打上来,将浮架完全浸没在海水中!
我打开浮架表面的舱口想检查一下里面的情况看到整个浮架都已经灌满了海水……到处都是水,满到几乎可以溢出来了,电瓶也完全被泡在水中,浮架里的个箱子把疏水泵给卡住了。接下来的工作需要把整个浮架里面都清空(里面除了储存备用的工具和可以修补术舟的木板,还有满满的海水)。海面开始翻滚,木舟晃得厉害要用小桶和手动泵把这么多海水倒出去可真不是容易的事。
幸运的是,在我们几近绝望的时候海面开始恢复平静。我们用了三个小时时间终于把浮架里的进水都倒回了大海。8点钟这项累人的工作完成以后,我们又换上了大帆继续前进。现在最感激的是木舟的设计师和海事局为我们做的浮力计算要不然我们的历险恐怕就会在这里结束了!
浮架还是在漏水。海面波浪大水就开始从各处漏进浮架里面,我们试着用泵来疏水但也无济于事我们的排水始终赶不上进水的速度。等到下一个中转港口,我们需要全面检查浮架的水密性,修补渗漏。木舟上的电力系统运行良好
感谢JPLewon帮我们把变压器装在了主船体上否则,我们现在将失去所有通信方式,后果不堪设想!
赤道附近的夜晚天空繁星闪烁,让水手们可以用星座位置来定位他们要到达的目的岛屿。最初的航行是为了寻找其他适合居住的岛屿找到以后水手们要根据星星记住岛屿的方向然后返程去接自己的家人,带上动物和植物再回到岛屿,这样的航行应该持续了几个世纪之久随着船只建造工艺的逐渐完善,食品储存技术的提高,每次航行的路线也开始越来越长。
这些航行在南太平洋海域上的独木舟可能是波利尼西亚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了。杰出的航海家
驾驶着独木舟或双体独木舟长度可以达到60米。迁移者们驾驶着自制的船只穿越太平洋,但现在我们对那些船只的形状建造方式和特性等都知之甚少,只能假设这些最初的迁移者和他们的后代一样驾驶双体独木舟或带浮架的独木舟。从1767年开始,最初的欧洲航海者们就记录了他们在大溪地见到的船。所有来到大溪地的欧洲人都感叹于独木舟在当地日常生活中占据的重要地位是出海捕鱼往来于岛屿之间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也是战争中不可或缺的运输方式。
被大海撕裂的帆
在海上一切都如此沉静。无风,两张帆都安静地立在那里,一整夜都用仅仅两节的航速在前进。大海平静得像一个巨大的湖泊。貌似结实的大帆在上千海里的航行和飓风的摧残后还是撕裂了。今天由Sam掌舵。船长Punua和Herve忙活着要做一根修补风帆用的大针。他们就地取材找到了一截折断的眼镜腿用锉刀打磨尖利。最大的困难无疑是针眼的部分,“也许我们可以学习古人的方式不用打针眼只是做个卡槽。”“ 不不,这怎么可能!” 我的建议还没说完就被否决了。他们找未了钻机可刚一开始钻头就折断了在这样的小船上劳累疲惫使人性格暴躁。我无心继续观看,拿着我的记事本在浮架前端找了个地方坐下。这一刻如果有音乐陪伴该多好啊,我无比想念巴赫想念亨德尔和那些美妙的大提琴乐曲。在之前那几个中转港停留期间我到处寻找都没能找到我的一点精神慰藉。我想回船舱喝一口水。看到船长舒舒服服地坐在船舱顶上,手里拿着刚做完的那根带卡槽的针在缝补风帆。针脚很难看不过总算把被飓风撕裂的部分修补好了。
白天过得很慢,中午吃完仅存的最后个新鲜沙拉以后大多数船员都开始午睡。现在帆已经修补好了,希望今天晚些时候能起点风,让我们走得更快些。
远处那是什么?一群海豚?或者是鲸鱼?夜幕降临,金星永远都是最早出现的星星。两只海鸟在木舟上方飞翔,其中一只还试图降落在船舱顶上歇一下脚可是太滑了,它又尝试了一下,船帆上还是太滑。最后只好在
今天凌晨3点开始,我和Koronui一起在甲板上长久地仰望繁星密布的天空让这星空直接笼罩在我们脸上。在传统的航海中共会用到110颗星星,他一颗一颗地指给我看,告诉我每颗星的大溪地语名字拉丁语名字以及它们的经纬。东北方向的那片区域在夏威夷语中叫做nalio,意思是“无声地带”,因为那片区域星星很少。
海风中,长久的寂静,
早上8点风平浪静。几乎没有波纹的海面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镜面,将整个天空映在了水面之上,又或者…也许天空才是海面的倒影。没有一丝风,我们以两节的速度缓慢行进。
9点17分,一只蛾子从天而降停在我的背上,然后飞起,又停留在浮架上,和我肩并肩。你在这里做什么?在这茫茫大海上!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你可知道在众多文化中你可是个不祥之兆。
太平洋各岛屿上的人从哪里来?这个问题在人类历史上直是个谜。
有种假设是,也许他们来自亚洲。由于波利尼西亚各岛屿上70%的植物源于亚洲必定需要有人带来,那些最初到达波利尼西亚的欧洲人在亲眼目睹了当地的大型木舟和船长的航海技术之后(1616年荷兰航海家Sohouten和le Maire在位于汤加和萨摩亚的太洋中遇到了一条独木舟),坚定不移地相信他们是经过有准备有意图的航行来到此地这些航行故事在波利尼西亚传统的口述记载中广为流传。
我们的寻根之路正是试图证明这一理论古老的独木舟也是可靠的航海工具,可以进行长久的远距离的跨洋航行。
最初的波利尼西亚航海者没有工具也没有海图,在航行中完全凭借对日月星辰和风向的判断,他们可以根据海浪的万向(最远可以在距离海岸300公里的地方根据海浪打在陆地后返回的形状来判断陆地的远近),海水的颜色(海水的颜色会由于天空产生变化,但是同时,它也会根据海底的深度和海底产生的不同细微成分以及离陆地的远近距离而变化),海里植物的碎屑。鲸鱼(他们可以跟随冬天从热带岛屿往南极洲迁徙的鲸鱼),鸟的种类等来估算离陆地的距离。之后他们经由的航海路线通过口述或歌曲的形式代代相传。
这些古老精湛性能优越的独木舟根据其形状和推进方式可以分为,划桨双体独木舟风帆双体独木舟划浆浮架独木舟和风帆浮絮独木舟。
寻根之路的木舟,是根据1820年的古老图纸手工建造的,我们驾驶着这条传统的浮架木帆船尝试模拟祖先迁移的历程,沿着五千年前的原始迁移路线重返本源。
独木舟重走迁移路,从东至西,一路经停当时迁移过程中的各大中转点,包括大溪地。库克群岛,汤加,斐济瓦努阿图,所罗门群岛,巴布亚新几内亚帕劳菲律宾最后到达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
沉没的浮架
这条寻根之路注定不会帆风顺,9月10日,早晨5点钟,前方片浓灰色向我们逼近。所有船员都到了甲板上准备降下主帆换上三角帆。也就是此时我注意到浮架的水位很低,不断有浪打上来,将浮架完全浸没在海水中!
我打开浮架表面的舱口想检查一下里面的情况看到整个浮架都已经灌满了海水……到处都是水,满到几乎可以溢出来了,电瓶也完全被泡在水中,浮架里的个箱子把疏水泵给卡住了。接下来的工作需要把整个浮架里面都清空(里面除了储存备用的工具和可以修补术舟的木板,还有满满的海水)。海面开始翻滚,木舟晃得厉害要用小桶和手动泵把这么多海水倒出去可真不是容易的事。
幸运的是,在我们几近绝望的时候海面开始恢复平静。我们用了三个小时时间终于把浮架里的进水都倒回了大海。8点钟这项累人的工作完成以后,我们又换上了大帆继续前进。现在最感激的是木舟的设计师和海事局为我们做的浮力计算要不然我们的历险恐怕就会在这里结束了!
浮架还是在漏水。海面波浪大水就开始从各处漏进浮架里面,我们试着用泵来疏水但也无济于事我们的排水始终赶不上进水的速度。等到下一个中转港口,我们需要全面检查浮架的水密性,修补渗漏。木舟上的电力系统运行良好
感谢JPLewon帮我们把变压器装在了主船体上否则,我们现在将失去所有通信方式,后果不堪设想!
赤道附近的夜晚天空繁星闪烁,让水手们可以用星座位置来定位他们要到达的目的岛屿。最初的航行是为了寻找其他适合居住的岛屿找到以后水手们要根据星星记住岛屿的方向然后返程去接自己的家人,带上动物和植物再回到岛屿,这样的航行应该持续了几个世纪之久随着船只建造工艺的逐渐完善,食品储存技术的提高,每次航行的路线也开始越来越长。
这些航行在南太平洋海域上的独木舟可能是波利尼西亚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了。杰出的航海家
驾驶着独木舟或双体独木舟长度可以达到60米。迁移者们驾驶着自制的船只穿越太平洋,但现在我们对那些船只的形状建造方式和特性等都知之甚少,只能假设这些最初的迁移者和他们的后代一样驾驶双体独木舟或带浮架的独木舟。从1767年开始,最初的欧洲航海者们就记录了他们在大溪地见到的船。所有来到大溪地的欧洲人都感叹于独木舟在当地日常生活中占据的重要地位是出海捕鱼往来于岛屿之间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也是战争中不可或缺的运输方式。
被大海撕裂的帆
在海上一切都如此沉静。无风,两张帆都安静地立在那里,一整夜都用仅仅两节的航速在前进。大海平静得像一个巨大的湖泊。貌似结实的大帆在上千海里的航行和飓风的摧残后还是撕裂了。今天由Sam掌舵。船长Punua和Herve忙活着要做一根修补风帆用的大针。他们就地取材找到了一截折断的眼镜腿用锉刀打磨尖利。最大的困难无疑是针眼的部分,“也许我们可以学习古人的方式不用打针眼只是做个卡槽。”“ 不不,这怎么可能!” 我的建议还没说完就被否决了。他们找未了钻机可刚一开始钻头就折断了在这样的小船上劳累疲惫使人性格暴躁。我无心继续观看,拿着我的记事本在浮架前端找了个地方坐下。这一刻如果有音乐陪伴该多好啊,我无比想念巴赫想念亨德尔和那些美妙的大提琴乐曲。在之前那几个中转港停留期间我到处寻找都没能找到我的一点精神慰藉。我想回船舱喝一口水。看到船长舒舒服服地坐在船舱顶上,手里拿着刚做完的那根带卡槽的针在缝补风帆。针脚很难看不过总算把被飓风撕裂的部分修补好了。
白天过得很慢,中午吃完仅存的最后个新鲜沙拉以后大多数船员都开始午睡。现在帆已经修补好了,希望今天晚些时候能起点风,让我们走得更快些。
远处那是什么?一群海豚?或者是鲸鱼?夜幕降临,金星永远都是最早出现的星星。两只海鸟在木舟上方飞翔,其中一只还试图降落在船舱顶上歇一下脚可是太滑了,它又尝试了一下,船帆上还是太滑。最后只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