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君井:诉说茶与水的爱情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5656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邛崃最有特色的两条街是兴贤古街和内里仁街。兴贤古街是极具成都平原民俗风情的古街,街两侧的建筑古色古香,是极具四川特色的青瓦小楼。街里的4组43尊神态造型各异的人物雕塑再现了半个世纪以前农村集镇赶场的盛大场面。被喻为“永不散场的赶场”。从兴贤古街左转便是内里仁街,被喻为天下名泉的文君井就在这条街里。文君井相传为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开设“临邛酒肆”时汲水酿酒煮茶的水井,现被围成一个十亩庭园。园中有小桥流水,有池塘假山。有亭台轩榭,多为清末民初时的建筑。文君井以青石砌井壁和井口,井外又置石栏围护,点点绿苔掩不住岁月的痕迹。从文君井往里走,便是天下茶客艳羡的文君茶铺。文君井一侧是一湾碧池,隔水相望便是琴台。“井上疏风竹有韵,台前月古琴无弦”,琴台上的对联写的便是文君井的景色。
  坐在文井君旁的露天茶馆,看茶倌从文君井中取出水来。然后放在炉上。不一会儿,便看到茶壶升腾起白色烟雾。茶倌问道:“先生,泡什么茶?”我说:“文君井水当泡文君茶呀。”常言道:
  “扬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邛崃与蒙山相邻,自古是产茶之地。邛崃最有名的茶有两种,一曰文君嫩绿,一日花揪。花揪堰是邛崃一地名,自古便是产茶地。文君嫩绿也产自花揪一带。清代学者章发曾作诗赞道:
  “地接蒙山味具殊,火前火后亦同呼。相如应有清泉喝,会试萌芽一试无。”他恰说出了文君泉烹文君茶的妙处。
  好茶需好水,好水煮佳茶。“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非真水葜显其神,非精茶何窥其体。”茶质需借助水质浸泡煎煮,才能完全散发茶的清香。古人饮茶煎煮而饮,即所谓“烹茶”,用水极为讲究。水的甜度、柔度、顺度、轻度、清度、滑度等都将影响茶的,口感。有人说:“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历代茶人对泡茶之水的选择都很为讲究,甚至有人取清风细雨中的无根水,于梅林中取花瓣上的积雪,于旭日初升前取朝露之水,用这些水烹茶。山水为上。江水为中,井水为下,已成为茶人取水的共识。每处水都因周围环境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口感。文君井的水质非常适合泡茶,因而被喻为天下名泉。《邛崃县志》载:文君井“井泉清冽。瓮砌异常,口径不过两尺,井腹渐宽,如胆瓶然。至井底,径几及丈,真古井也。”有好事者入井测试,井壁为黑黏土,杂有陶片,井为矮罐形土窖井,井内呈不规则椭圆形,深达3.9米,井内最大直径为3.8米,形似一口埋入地下的大瓮。文君井泉清澈明亮,终年不涸不溢,用此泉水烹茶,清香甘醇,实在醉人。1957年,郭沫若到邛崃文君井,煮茶品茗之余吟诗道:“文君当垆时,相如涤器处,反抗封建是前驱,佳话传千古。会当一凭吊。酌取井水中,用以烹茶涤尘思,清逸凉无比。”
  我捧着茶碗,看茶叶在水中慢慢展开,茶色由暗绿而现新绿,茶体由蜷缩而伸展生机,茶的香味也随水的蒸汽慢慢晕开。轻轻啜一口,泉的清洌,茶的清涩,入口即化为怡人的清气,沁人心脾,犹如一股真气打通一窍,顷问如释重负,身轻如燕,膀生羽翅。相传当年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就是用此水此茶啜泉品茗相伴人生的。回首望去,文君井正沐浴在阳光之中,井旁石坊上题刻的“文君井”3个大字分外注目。井北垆亭,正是卓文君夫妇卖酒烹茶的亭子。
  2200年前的成都繁华美丽,父母双亡、无缘仕途的司马相如在繁华之中更感人境孤苦伶仃,他来到临邛(今邛崃)的同窗好友王吉家。身为县令的王吉设宴款待司马相如。临邛首富卓王孙也宴请司马相如到家做客。宴会开始后,卓王孙带领众宾客向司马相如敬酒。酒酣耳热之际,王吉介绍道:“相如先生风流洒脱,文章写得漂亮,而且善弹琴。今天佳宾美酒,何不请相如先生弹奏一曲呢?”众人听了,齐声称好。司马相如欣然抚琴,姿势潇洒神采奕奕。他高唱道:“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邀四海求其凰。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退毒我肠,何缘交接为鸳鸯?”众宾客只知琴声铮铮,又有谁理解曲中深意?一曲《凤求凰》。求得文君归。相如抚琴高唱时,打动了帘后听琴的卓文君。文君是卓王孙女,她新寡在家,素爱音乐。她被司马相如的才情和风度打动了。宴会结束后,文君和相如通过侍婢转达心意。文君知道父亲不会同意这门亲事,便在一天晚上偷偷跑了出来,她和司马相如连夜私奔。后来,他们在临邛开设酒店,过起“文君当垆,相如涤器”的优闲生活。这对才子佳人开的小酒店远近闻名,居然门庭若市。在工余闲暇之时,相如便汲门前井水,与文君一起煮茶抚琴,品茗论诗。
  此井取名文君,源于文君富有才情,源于文君美丽聪明。司马相如因作《子虚赋》而闻名天下,作《上林赋》而深得皇帝赏识,被拜为中郎将。进京后,官场得意的司马相如产生了奔妻纳妾之意。千里之外的文君寄出一首《白头吟》:
  “皑如山上雪,皓如云间月,闻君有二意,故来相决绝。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以此表达对爱情的执著和坚韧。司马相如阅信后,惊叹妻子的才华,遥想昔日恩爱,不由羞愧万分,他从此不再提遗妻纳妾之事,把文君也接进了京城。浪漫的私奔,斥夫的聪慧,卓文君以蜀地女人独特的美丽和智慧,书写出感动千年的爱情故事。
  相如携文君离开临邛后,酒垆荒废,茶坊林立。后人在相如文君煮茶品茗的文君井旁开设茶坊。蜀人爱喝茶,好水煮好茶,名泉茶飘香,文君井旁的露天茶坊自然成为临邛人爱去的地方之一。有些挂念才子佳人的文人骚客,远远地从成都赶来,专门到文君井旁来喝一碗茶,也不知他们是为喝茶,还是为寻觅一段爱情。
  男与女的爱情正如茶与水的相会。文君井和露天茶坊一道,成为一段咏唱千古的爱情的见证。茶坊沐浴在淡淡的阳光中,茶客们似乎都沐浴在幸福的爱情里。在文君井旁细品香茗,司马相如的《凤求凰》犹在耳畔响起,茶的清香和爱情的甜蜜,都如此让人陶醉。
其他文献
会所原来是一个舶来品,意思是身份不凡人士聚会的场所。北京最早的一家会所“皇家俱乐部”成立于1990年,由境外投资,引进国外高档俱乐部的经营与管理模式。1994年,北京出现了会员制俱乐部:长安俱乐部、京城俱乐部。他们的特点是都在城市的中心位置,俱乐部内豪华、高档,休闲娱乐一应俱全。1996年至1997年,以俱乐部为主的会所开始转型,大型的高档社区出现了私家会所,会所的设计以及经营管理方面受港式会所的
期刊
已是6月,往年的这个时候早已是热得喘不过气。现在却依然凉爽如春。天气怡人。只是水榭的荷却退迟不见开,着急,甚是着急,有事没事的总在小荷塘边转悠,可连含苞的花蕾都不见踪影,只有碧绿的荷叶随风摇曳。  又是几天连绵的雨,看着飘然而落的雨和被雨水洗过墨绿油亮的荷叶.心中渐渐变得坦然。莲花的开放,都是经历了风霜雨露的洗礼、淤泥河塘的锻造,才次第绽露笑颜的啊,又有哪一朵,会是拔苗助长、偷工减料地蓦然开放呢?
期刊
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诗。  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自逢今日兴,来往亦无期。  ——唐·杜甫《重过何氏五首》(之三)    不像李白的诗,读起来像在喝浓醇甘美的佳酿,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浪漫,亦有“我醉欲眼卿可去,明朝有意抱琴来”的不羁。更有“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豪迈,读着读着,便不知不觉地微醺,直到酩酊大醉,这是诗仙和酒仙的风范。然而,与他一起闪耀
期刊
今年3、4两个月,我去了印度、尼泊尔和祖国的宝岛台湾,都是与茶有关的一次旅行。  印度最好的茶产在喜马拉雅山东北部的大吉岭。做成的红茶汤色不似一般红茶那么红中带黑,而是带琥珀色、香味浓烈。他们习惯把浸泡的茶汤再加进牛奶、糖和柠檬汁一块儿喝。印度也产绿茶,多由喀什米尔地区的茶叶炒制,此外还把茶树的枝叶提炼成透明无色黏稠、味道有如松脂的茶树精油,是印度人常用的香皂、面霜、除臭和消毒杀菌剂中的添加剂。和
期刊
初夏的台湾,氤氲着茶香,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在这繁花似锦、风景旖旎的6月,正值南投县茶博会召开之际,人人都被茶陶醉着。21日,是海峡两岸茶人的节日,是值得所有爱茶人铭记的节日,因为这一天由海峡两岸知名茶业专家、学者、茶企代表共同参与的、以“闽台荼缘,合作共享”为主题的闽台茶业高峰论坛在台湾南投县中心会堂隆重举行。百忙之中的台湾南投县茶人们以最隆重的方式欢迎远道而来的西岸客人。跨越海峡远道而来的西岸茶
期刊
说起茶和四川的关系,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成都不计其数的茶馆  在这个充满休闲氛围的天府之国,喝茶是生活,茶馆是必须的聚会场所  这次,我们除了走访最热门的茶馆圣地成都以外,还走访了乐山市以及乐山下辖的著名县级市峨眉山市,去川的其它地区,了解当地的茶风茶俗。  在乐山接待我们的是当地人小李哥哥,他带我们到小吃一条街吃香鲜可口的老鸭汤、火锅、串串香、仝牛席……这里的小吃果然名不虚传,不过我们更期待和茶的
期刊
身边总有那么些人特别痴迷某样事物,黄总就是一个十足的普洱迷,人称普洱茶痴,从最开始在云南的长途客运接触到普洱茶,到迷上普洱不能自拔,到最后放弃一切全身l心扑在普洱蔡上,做着普洱茶的经营和收藏,这一晃已数十年过去了。他收藏的普洱茶亦可以堆满一套120平方米的房子。他的私藏普洱茶常常会拿出来和朋友一起分享,更有一些10年的老茶,  “那时候刚开始接触普洱茶就喜欢把搜采的每批荼私留几饼放着不卖,久而久之
期刊
每年的五月,土耳其的中东技术大学都要在校园举行为期5天的“春之节”活动,据称这是整个中东地区规模最大的校园文化活动,各种学生社团的展览、演出、聚会、座谈洋洋大观,各种文艺团体的摇滚乐、爵士乐和民族歌舞各具其妙,琳琅满目的美食摊点、形形色色的纪念品展销……整个校园热闹非常,树阴下草坪上处处人山人海,校园成为狂欢的乐园,有些类似中国的庙会,但又不乏校园文化的特色。  我们中东技术大学孔子学院再度与校内
期刊
谈到喝茶这回事,我们得先将茶道、茶艺、茶文化等名词混为一谈。免得一开始就被它们的定义耗费掉了心思。茶道、茶艺、茶文化都是在说“喝茶”这回事,希望大家不要一直思量着要把哪个名词放在金字塔的上端,哪个名词放在金字塔的基部。我倒想它们是一桶东西,纵切下去可能取出“茶道”,可能切出“茶艺”,也可能两样都有;横向用刀,可能什么都切到了,也可能只切到茶文化的产业部分。如果有人看到前面的“茶道、茶艺、茶文化都是
期刊
北方人初到南方,总是不习惯南方湿热的地气。而我本身肝火又很旺,降火成了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朋友很早就跟我说要带我去尝尝用柴烧茶壶煮的老白茶,让我好好降降火。经常听说煮普洱茶喝,煮陈年白茶倒是鲜知。于是我日盼夜盼,无奈朋友无休止的忙碌使这件事一推再推。一日在路上与朋友偶遇,不打算再放过他,我们二人就“择日不如撞日”好好体验一把。  刚进门主人就热情地招呼入座。店家是一位气质颇好的女士,朋友叫她赵姐,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