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过好“后亲情时代”

来源 :江西教育·管理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gm7408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先看一个令人沉痛的事件。2012年11月16日,贵州毕节5名男童因在垃圾箱内生火取暖导致一氧化碳中毒,全部死亡。他们的父母都在外打工。
  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或者工作繁忙等原因,不方便将孩子留在身边抚养和教育,孩子的日常看护主要另由他人来取代,在这种转移性的代管环境下,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成长就凸显出了“后亲情时代”的元素。本文孩子的“后亲情时代”(或者称之为“第二亲情时代”)界定为:在较大程度上,孩子的日常生活与教育问题要由除父母以外的其他“代家长”来负责管理和担当,“代家长”要履行监护人的一定的责任和义务,从而与孩子建立起一段稳定、持久、实效性较强的亲情、信任或依存关系。我们称这样的“代家长”为后亲情者。
  “后亲情时代”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重要特征:一是从担当的角色上来说,在这些人中,有可能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姑姑等亲属,也可以是老师、邻居或其他朋友等,即父母以外的人员;二是从发展的时空上说,在孩子面临成长的后亲情时代的环境里,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和持久性;三是从责任担当上来说,担任孩子的后亲情者需要在一定时间内能起到代为监护人的作用;四是“后亲情”关系的建立是可以培养的,这是除父母以外的亲情和爱心的体现。
  一、后亲情者要用“积极教育”的原则全面帮助和引导孩子
  “积极教育”所体现的是全面、开放的教育心态及价值取向,是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和要求下,以全面培养受教育人德智体美劳等能力水平为己任,用全方位的教育视角、开放性的教育心态、平等交流的教育措施、积极上进的教育要求来教育、引领和发展人的教育价值取向及其思想方法。
  第一,深入孩子的生活,积极关注其兴趣、爱好、需求。当一个孩子还没有与他的教育者建立深厚感情的时候,孩子的接受教育的主动性是不够的,这个时候就需要后亲情者主动去接近孩子,多多过问孩子的情况,多多深入到孩子喜爱的活动中去,与孩子一起娱乐、游戏等。要有一种全方位对孩子负责的教育思想和动机,与孩子“打成一片”,在跟进他们的生活中,积极观察和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机、兴趣、爱好、需求等。只有在掌握孩子信息的情况下,才能做好服务和引导性工作。
  第二,积极与孩子互动交流,增进感情,起到加强信任教育和做好心理疏导的作用。积极教育的前提强调的是积极的心理教育。为什么孩子在很多时候对后亲情者“躲着来”,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是与后亲情者之间有一种“陌生感”。为此,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后亲情者要用真情实感去贴近孩子,积极发挥平等交流的互动优势,充分尊重孩子的合理选择,并且参与一些孩子们认为重要的活动,做孩子的知心大朋友,从而建立起信任的心理基础。这样,孩子在成长中遇到的烦恼就可以跟后亲情者倾诉了。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工作是孩子进步所必需的,对于身处后亲情时代的孩子来说,尤为重要,稍有不慎,孩子与后亲情者相互交流的那扇心扉就很可能会关闭。所以,爱心和真诚交流的付出至关重要。
  第三,积极的心理暗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做了一个积极暗示的实验:他带着同事来到一所普通小学对学生进行“智力测验”,他们特别对老师们说,班上有些学生是大器晚成者,其学习成绩可望得到改善,并公布了姓名。而事实上,这些孩子都是随机挑选出来的,他们与班上其他学生没有什么特别不同。期末,他们的学习成绩却有显著进步。这是因为,罗森塔尔的积极心理暗示导致学校上下特别关注这些“有名声的潜能者”,并积极与之互动,使这些孩子的学习自信心、能动性、展示意识普遍得到增强,从而获取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这个实验能给后亲情者什么样的启示呢?一方面,后亲情者要常给孩子以积极的心理暗示。很大程度上,在积极的心理暗示驱动下,孩子们就会将这种暗示或者默契转化成一种心理磨合,并目标明确地为之努力。有一句话说,我们相信孩子成什么样子,孩子就会成什么样子,这指的就是积极暗示的效能效果。
  另一方面,后亲情者要教育孩子学习积极的自我暗示。后亲情时代的孩子是容易引起孤独和心理闭塞的。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简单的办法让他们不要在乎一些不快之事,转而积极面对生活:一是每天给自己几个微笑,因为微笑首先是自己可以享受到的,这可以表明自己是一个阳光、快乐的孩子;二是可以积攒和叫响几句属于自己的鼓励语,如“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行”“我能”等;三是用记日记来认识自己,肯定自己。
  在很多时候,后亲情者可能面临着一些情感交流上的“不直接性或不方便性”,在这种情况下,后亲情者可以察言观色,对孩子多施以积极的心理暗示,也就是在彼此心领神会中,一步一步地做好情感交流的工作,从而走向融洽的亲情和信赖关系。
  第四,积极地对孩子实施管束。管束孩子是应当的,我们不否认一些管束会一时使孩子对后亲情者“不认账”,但是,只要“严中有爱,爱中有信”,做实实在在关爱孩子成长的“知心权威家长”,而不是纯粹的惩罚,几个回合之后,孩子们是能够接受管束的。后亲情者要克服和超越“隔代亲、隔壁亲”的心理顾忌,在接纳和教育孩子的活动中,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乐于为孩子真心付出,孩子终究是会知道你是在为他的成长进步着想。
  有必要提醒的是,当后亲情者遇到孩子不太容易接近或者任性时,后亲情者不能够说“我不管你了,你自己找爸爸妈妈去”之类的话,而是要具有更多的耐心和热心,用此感化孩子,以期达到教育引导的目的。同时,多用鼓励和表扬的方式来肯定孩子的做法和进步,这既可以促使孩子得到更大程度上的进步成长,又可以使孩子增进对后亲情者的信任和感恩心理。
  第五,与孩子一起观察社会。对于处在后亲情时代的孩子及其教育管理者来说,如果仅限于“你来我往”状态,恐怕难以生长出更多的共同话题来。因此,后亲情者在深入孩子的生活的同时,还应该与孩子一起观察社会,培养孩子的人文情操。一方面是了解孩子的生活观、学习观、人生观、世界观,有针对性地教育引导孩子,另一方面,可以在交流中培养兴趣点,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从而获得相知相识的、融洽的后亲情关系。   社会是个大舞台。我深信,后亲情关系经此锤炼后,孩子们会懂得更多的人情世故。这样,他们对于真心关爱过自己的人,在生活和学习中起到过帮助作用的人,在成长道路上有过积极影响的人,都会记住和感激的。
  二、父母要与孩子保持良好沟通,建立正常的亲子关系
  从天然情感上来说,父母与孩子的亲情关系是第一位的。但是,如果父母与孩子不进行有效、合理与经常性的沟通,那么这种自然性生成的亲和力也是会下降的。为此,无论父母工作再忙,事情再多,都要把教育孩子作为头等大事。父母要经常通过电话或者视频跟孩子聊聊,聊生活、聊学习、聊孩子感兴趣的事;当然,孩子对父母的事情也是感兴趣的,对此也要给予孩子一定的介绍;还可以在与孩子互报家乡和他乡的见闻时,引领和提高孩子对社会环境的认知水平,教给孩子一些必要的自我保护措施等,体现家长应有的监护职责。
  当然,作为后亲情者,也应该积极主动地安排孩子与他们的父母沟通,使孩子在后亲情时代的大爱中获得必要的第一位亲情;同时,作为孩子的父母,也要教育和鼓励孩子与后亲情者积极配合、互动。这样,孩子的思想情感和成长空间才会相得益彰。
  三、社会与政府部门要进行积极干预、有所作为
  孩子在后亲情时代获得的爱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社会属性的爱。新形势下的社会化大生产已经形成,社会人口的流动性加快加大,留守儿童已经是农村不可小视的问题;而在城市,一些任务紧或压力大的家长,也把照看孩子的许多活儿都留给了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可见,孩子的后亲情时代已经大踏步向我们走来。如何有效地管控和理顺这种教养关系呢?要做的事情有很多,但是以下两方面有特别重要。
  ——大力加强后亲情时代的教养研究,积极推广研究成果。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出台一般是要以可靠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操作来支撑的,我们要站在对各个家庭、对整个国家、对整个社会高度负责的认知高度上,认真做好调查研究,积极献计献策,将身处后亲情时代孩子的教养问题探索到位,这是解决好孩子后亲情时代教养问题的思想基础。
  ——出台《后亲情时代孩子成长环境教养问题指导意见书》,向全社会发出做好这一紧迫工作的重要信号及规范性要求。这是将孩子们所面临的后亲情时代问题提升为政府意见的重要举措。那么,又该从哪些层面制定这样一个意见书呢?我认为,应该从孩子后亲情时代的教养管护人、孩子本人(受教养者)、孩子父母、孩子在读学校、孩子所在村、孩子所在乡镇和县级政府相关部门等入手,分清责任,各司其职,扎实做好这项社会性极强的工作。
其他文献
军民结合产业迄今已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历史,从2005年进一步提出“军民融合”的发展战略开始,军民融合企业深深地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中,充分地利用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
专利竞赛是企业之间以获取专利为目的的技术创新过程。作为现代商业竞争中的新形式,它是企业获得核心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对高科技企业,在面临着经济全球化下投资决策不
近年来,随着国家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高校用工制度更加灵活多样,高校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非事业编制职工(又称外聘员工、合同工、非在编人员)。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非事业编制职工的人数越来越多,已经成为高校发展中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引导非事业编制人员加入工会,努力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是新形势对工会的组织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新课题、新任务。  一、做好非事
土地管理系统是现代农业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管理模式逐渐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而农村土地流转是土地管理系统的一项关键环节,为了解决其存在的问题,就必须
民办幼儿园的特点是小规模、低投入、低收费、机制活和方便儿童入园,让孩子“有园入”。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当前民办幼儿园教学小学化倾向严重,难以保证孩子“入好园”。  教育部在相关文件中已经规定,幼儿园要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锻炼幼儿强健的体魄,激发探究欲望与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培养积极的交往与合作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之所以大多数幼儿园仍然背道而驰,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小学化,
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并就“中国梦”的内涵、实现“中国梦”的路径等作了系统的论述。今年三月,按照全省高校思政会议的要求,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在把十八大精神学习引向深入的同时,部署了在全校开展“中国梦、学子梦”宣传教育活动。在实践的过程中,对“中国梦”的思考和畅想的氛围在校园中开始形成,同时受党中央和江西省委、景德镇市委要求高度推进“中国梦”教育活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