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科学渗透 提高孩子素质

来源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bche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可见,生活是教育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教育只有和生活结合才能成为教育;教育要是脱离了生活,便不是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本质就是科学与教育是有机统一的,为此,我们必须从娃娃开始灌输科学理念,在幼儿教育中努力培养孩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
  一、以“生活即教育”为指导,创设贴近幼儿生活的科学教育环境
  心理学探究表明: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不断与环境的相互积极作用中从外界而获得的。因此,我们根据幼儿已有的经验创设一个健康、丰富的科学教育环境是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要的。幼儿生活的科学教育环境通常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这意味着应该从这两个方面考虑。
  第一,创设物质环境。对于物质环境,应提供给幼儿一个到处充满着鸟语花香的大自然,让幼儿在这里观察各种各样的植物,观察四季的变化,幼儿就好比生活在一幅自然界画卷中一样,他们从色彩、声音中探询其中的奥妙,启发他们的好奇心。另外,还要为他们组建种植园,让幼儿亲自播种、浇水、收获,使幼儿在这其中亲自体会、亲自感受科学。
  第二,创设心理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创设心理环境比物质环境更重要,作为一线教师必须热情、支持鼓励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爱护幼儿的探索成果,不要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与孩子共同参与到活动中去,使他们无拘无束的去接受科学教育。譬如,我在进行主题活动《我会飞……》时,鉴于孩子们对各种鸟的名字、外形特征不甚了解,就创设了这样的环境:在教室内贴各种鸟的图片和知识卡,让幼儿将鸟的外形跟名字对号入座;在区域角投放各种鸟的模型玩具,让幼儿观察不同小鸟之间的区别;播放一些有关的碟片,让幼儿通过多种感官加深对鸟的认识。
  二、观察幼儿的兴趣点,选择生活化的科学教育活动
  幼儿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我们只有认真贯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才能使幼儿在生活中学习科学知识,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诸如在幼儿园的操场上,我们常常会看到许多孩子在快乐的奔跑着,可有些孩子蹲着围在一起,好象在讨论着什么秘密。此时,假如我们大声的予以训斥,就会打断孩子们的“研究”。碰到这种情况我常常是轻轻的走过去,加入他们“研究”的行列,一起参与互动。几个学生接连问我:“老师,你看蚂蚁在搬东西。”“老师,它们搬了豆有什么用?”“老师,蚂蚁怎么知道这儿有豆的?都到这儿来了。”于是,我及时抓住了孩子们对蚂蚁感兴趣这一个点,展开了有关于蚂蚁的一系列活动,如:科学《有趣的蚂蚁》,通过让幼儿捉蚂蚁,认识蚂蚁,并在自然角中投放蚂蚁,随时让幼儿有观察的机会,让幼儿能更多的了解蚂蚁,也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也得到同步提升。
  三、把握探索时机,丰富生活化的探索内容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将科学活动生活化,有利于孩子感受到周围世界的神奇,有利于领悟到科学就在身边,有利于获得直接经验,有利于保持永久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有利于获得真正内化的科学知识和经验。譬如:有一次一个孩子偶然发现经过热水的浸泡后,木耳神奇地发生了变化:大小、形态和颜色都变了,于是我法发问:“还有哪些东西放在热水里发生变化的?”通过讨论,许多孩子逐渐对泡茶等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我们一定要灵活指导孩子在生活中进行科学探索,不断提高孩子捕捉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的敏感度。
  四、以“教学做合一”为指导,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反对以“教”为中心,主张“教学做合一,”即:教学方法一定要从以“教”为中心,转到以“学”为中心,让幼儿学会学习。因此,我们只有注重贯彻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实施探究性原则,才能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创造条件,成功引导孩子参加探究操作活动。譬如,我在《怎样让蛋宝宝站起来》这个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了沙子、米、毛巾等工具,让幼儿自由尝试,将蛋宝宝站起来。很快,有的幼儿就得出结论:毛巾不能使蛋宝宝站起来。接着,我向幼儿提出了问题:“毛巾真的不能使蛋宝宝站起来吗?请每个小朋友都想办法试一试!”话音刚落,孩子们就忙活开了,突然有一个男孩喊了一声:“我有点成功了!”大家一看,原来,他把毛巾揉成一团,把蛋放在这一团上,虽然有点歪,但总算是站住了。此时,人群里又冒出了一个女孩子建议:“让它住在房子里就不会摔倒了吧!”许多孩子似乎得到了启发,有几个幼儿很快将毛巾做了一个圆圈,将鸡蛋团团围住,这下,蛋宝宝乖乖地站在那了。
  英国著名社会学家斯宾塞先生说:“教育是为了完满的生活。”可见,教育的宗旨是使人生活得更美好。作为一名幼儿园的教师,务必与时俱进,大胆践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以幼儿的生活及其周围环境为基础,使教育内容与幼儿的实际生活、感性经验相结合,让幼儿在真实的情景中 将科学作为他们的生活准则,逐渐培养为创新型人才。
其他文献
前些日子,亲眼目睹一初中生像打贼一样的用沉重的书包抡向自己的父亲。老师纷纷议论说:“现在的孩子真“坑爹”啊。笔者不仅想到我们初中班主任面对一群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如果没有适当的引导,那么孩子长大后不是“坑爹”,而是“坑国家”“坑社会”。上学期有幸聆听了张家港市第一中学芮永红老师的报告《做一个智慧的班主任》我深受启发,从芮老师的身上,特别鲜明地体现了“优秀班主任”的角色定位:“严父 、慈母、挚友”。下
听音乐是一种享受,运动是一种享受,看书是一种享受,最近我又发现了,写日记也是一种享受。  记得二年级的时候,爸爸妈妈叫我写日记,那时我觉得写日记太浪费时间,而且也没什么可写的,于是这件事就被我含糊了过去。直至四年级时,爸爸又提起这件事情,他严肃地对我说:“儿子,写日记的好处很多,可以提高写作水平,等你老了,还可翻看日记,回味过去,那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一听这些话,我不禁有些动摇,暗自想:哇,好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2013年修订)》中指出: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要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途径。自学能力伴随孩子的一生,而好的能力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各种程序软件及应用软件几乎是呈几何级增长,而同一软件的更新换代更是频繁。因此造成了我们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内容滞后,如:
长期以来,我们对英语学科课教学研究投入了很多精力,但对活动课的研究却相对较少,有的教师甚至没上过一节完整的活动课。活动课作为学科课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对巩固课堂教学、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英语课堂比喻成学生的“文化大餐”,那么英语活动课就是他们的“休闲点心”了。笔者在摸索实践中总结了几点心得与大家共享。  一、英语活动课的四大注重  1.注重实践性,这是初中英语活动课的根本特点。
在以前美术课堂中,经常可以看到这些个制约学生的不良现象:  1.老师高高在上。教师常用成人的标准去“批评”学生:材料使用情况好不好,所做的绘画像不像……让学生在如此单一的评价标准中慢慢地失去了自信心,对于绘画也慢慢地失去了兴趣。  2.教师只对学生作品进行分数或者是等级的评价。长期这样,会让学生只在乎自己的等级分数是不是比别人高,只在乎攀比分数,使得教师的评价失去了他应有的意义。  3.教师盲目的
我的梦多的像天上的星星,数不胜数。有时梦见自己考上大学;有时梦见自己坐上了飞船,游览了太空……  在一个宁静的夜晚,柔和的夜光抚摸着大地,凉爽的秋风抱我带进了梦乡。  那是一所偏僻的山村小学,在一间简陋的教室里,坐着几十个衣着朴素的孩子,几十双明亮的眼睛一起注视着门口。我拿着书夹高兴地向讲台走去。“哗”地一声,孩子们不约而同的站起来,大声叫道:“老师好!”我看到讲台下几十双睁得大大的眼睛,几十颗纯
低年级语文课本中童诗选材典型生动,语言洗练而富有情趣,所创造的意境清新活泼,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我在教学时紧扣诗歌中心,以“情”为主线,以“读”为核心,以“创意”为手段,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反复诵读,整体感悟,拓展延伸,这样,童诗的美感就得以显见,学生就获得审美的愉悦,激发了情感的升华。  一、创设情境——尽情地欣赏美  在课堂中要经常创设与文本相关的情境,努力营造一种积极的感情氛围,以
自从参加工作后,我一直担任着班主任工作。在这几年工作中,我深切感受到,班主任不但要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同时也是一个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和管理者,是学生在初中这个特殊时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能感受到老师浓浓的爱,学生才会相信老师,愿意配合班主任的教育。“爱就是教育”,教师只有心中有爱,让学生沐浴在爱的春风下,班主任的工作才有成效。教育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的教育,就是无根之水,无缘之木;没有情感,没有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发布与实施是学校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也是各级各类学校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的行动指南,对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长期以来,我校生源主要是来自官塘本地的农村孩子。近年来,随着官塘新城的建设,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已占我校学生的60%以上。我们始终认为:不仅要关注孩子的认知发展,更要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关注孩子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为此,我校
【摘 要】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真正落实新课程所提倡的“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任重而道远的,需要不断努力与探索。笔者以初中数学教学为例,由学生情感、兴趣、差异等方面,进行了探索研究。  【关键词】 以生为本;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数学教学中,教师得把握教学出发基点:以生为本,促进学生和谐、持续、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思考数学课程特征,还要抓住学生心理特点与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