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美女外貌描写的具体方法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ose_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美女外貌描写的佳作。就其中的人物描写而言,尽管修辞手法多种多样,但中国古代美女外貌描写的具体方法还是可以进行简明扼要的归纳的,大致来说可以归纳为以下这么几种:对比映衬法;侧面烘托法;正面渲染法。
  1.对比映衬法
  这种方法就是通过美女之间的对比,把想要赞美的美女烘云托月一般地隆重推出来。此法最著名的例子应当算是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作者通过六宫的其他美女与杨贵妃的对比,来烘托杨贵妃这个绝代佳人。而六宫中三千佳丽的宠爱都集于一身,更加映衬出了杨贵妃的天仙美貌。此外,还有更细腻更具体的例子,那就是,沈既济《任氏传》写任氏之美。在此文中,作者没有从正面描述,在简单交待了家僮对任氏之美的惊讶反映之后,又借韦崟与其家僮的对话,通过对比显现法把任氏之绝代姿色映衬了出来:“迎问之:‘有乎?’又问:‘容若何?’曰:‘奇怪也!天下未尝见之矣。’姻族广茂,且夙从逸游,多识美丽。乃问曰:‘孰若某美?’僮曰:‘非其伦也!’遍比其佳者四五人,皆曰:‘非其伦。’是时吴王之女有第六者,则圭之内妹,秒艳如神仙,中表素推第一。问曰:‘孰与吴王家第六女美?’又曰:‘非其伦也。’抚手大骇曰:‘天下岂有斯人乎?’……别出就明而观之,殆过于所传矣。”韦崟见到过许多美女,但都没有任氏美丽。而吴王之女貌若天仙,亲戚朋友一直推举为第一美女,当然比韦崟所见到过的任何一个女子美丽,而任氏又比吴王之女更美丽,这样一层层的对比,把任氏绝世美人的风姿,尽情地展现了出来。尽管任氏的具体容颜我们无从知晓,但是她给了读者一个无尽的想象,虽然不见其形,却有着见其神的效果。这真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任氏的姿色在与众多美女“非其伦”的对比中显得无与伦比。
  又如,《红楼梦》第三回这样写道:“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作者在写林黛玉出场之前已经描写了包括王熙凤在内的几位美女。所以,王熙凤所说的“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云云,就表明了她以前所见到的美女都没有林妹妹漂亮,也就是说,作者是通过对比的方法把黛玉的美貌表现了出来。
  2.侧面烘托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其他人或者其他物的反映来侧面烘托美女的风姿神韵。例如,《陌上桑》这样描写秦罗敷的美貌:“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罗敷的美貌非同寻常,以致于走路的人要停下脚步、往下担子来捋须欣赏她;少年见到她也要脱下帽子来仔细打量她;耕田的人忘记了要耕田,锄地的人忘记了要锄地......这样的美女,也是让人浮想联翩,久久无法忘怀。
  又如,王实甫《西厢记》写莺莺的美貌也别具一格:“[乔牌儿]大师年纪老,法座上也凝眺;举名的班首真呆僗,觑着法聪头作金磬敲。[甜水令]老的小的,村的俏的,没颠没倒,胜似闹元宵。稔色人儿,可意冤家,怕人知道,看时节泪眼偷瞧。[折桂令]着小生迷留没乱,心痒难挠。哭声儿似莺啭乔林,泪珠儿似露滴花梢。大师也难学,把一个发慈悲的脸儿来朦着。击磬的头陀懊恼,添香的行者心焦。烛影风摇,香霭云飘;贪看莺莺,烛灭香消。”[1]王实甫仅用[乔牌儿]、[甜水令]、[折桂令]三小段曲牌,就把众人目睹莺莺美貌时完全忘我的神情便写得活灵活现:年老的法师凝视着她,竟忘了念经;那击磬的班首,因目不转睛地贪看莺莺,竟把小和尚脑袋当作木鱼儿来敲;而被敲的小和尚因全神贯注地看着莺莺,竟也不知疼痛……此时的佛堂里,无论老的小的、丑的俊的,都被莺莺的美貌弄得神思恍惚、神魂颠倒,以至于烛尽无人点,香灭无人烧。本来,佛门应当是清静之所,但是在美女面前,任何人都还是凡夫俗子。这样的铺陈叙述非常巧妙,从多个侧面说明了莺莺的美丽动人。
  另外,我们熟悉的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典故,是通过鱼儿因自愧不如而沉到水底、大雁应贪恋美色也飞下天空,来侧面烘托美人的天生丽质。还有,李白《清平调词三首》之一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作者用彩云和花容来衬托杨贵妃那丰满的玉容。用一个“想”字,让人看见彩云而想到衣裳,看见花儿而想到容颜,这样就给人一种花团锦簇之感,把贵妃的容颜烘托得超凡脱俗。接下去“春风拂槛露华浓”,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使她显得更加娇艳欲滴,而这种富贵娇美的容颜,恐怕只有在神仙境界中才能见到啊!
  3.正面渲染法
  这种手法就是通过正面的渲染来刻画人物的形象,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让读者好象亲身听到了人物的声音,见到了人物的形貌。例如,《诗经·卫风·硕人》描写女子的美貌别出心裁:“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她的手如茅草般细嫩,她的皮肤如脂膏般白晰。脖颈像又长又白的蝤蛴虫儿,牙齿像整齐白洁的瓠瓜子儿。螓儿一样的方额,蚕蛾一样的细眉。巧笑的两靥多么好看,水灵的双睛分外妖娆。这里通过诸多的比喻来描写女子的外貌,都形象贴切,从正面把人物形象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读到这里,我们仿佛看到一位含情脉脉的美丽少女向我们款款走来,多么妩媚,多么动人!
  又如,《红楼梦》第三回这样记载林妹妹的玉貌:“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一段写林妹妹外表十分传神。她的两弯眉毛似蹙非蹙,好像罥挂的一抹轻烟,一双眼睛似泣非泣,好像眼中含着晶莹的露珠。面容显得忧愁,体态显得娇弱。闲静时好像映照在小中的姣嫩的花儿,行动时好像春风吹拂着的细柳。她非常伶俐聪明,又多么玲珑娇弱。这里也运用了一些比喻来描写林黛玉,但也是通过正面描写来渲染她的美好形象的。再如,《红楼梦》第三回描写王熙凤的美貌是这样的:“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声闻。”这就是凤辣子的形象。作者通过她的身材长相来反映她的与众不同的特征。从她的眼角眉梢,我们可以看见她的独特风韵,也可以想见她的乖巧伶俐、威严神情。
  另外,《陌上桑》中的罗敷形象是:“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这是通过人物的衣着打扮,从头上、耳中,上身、下身的穿戴来描写人物,非常直观形象。还有,《西洲曲》对女主人翁的描写:“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垂手明如玉”。这里写到了她的衣着、头发和纤手,也同样是直观的描述。再有,元稹《莺莺传》对崔莺莺容貌的描写:“常服睟容,不加新饰。垂鬟接黛,双脸销红而已,颜色艳异,光辉动人。”描写了莺莺的穿着打扮和红润面容,也是正面的描摹等等。
  正面渲染法是美女人物形象描摹中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方法,此法非常有利于把人物形象刻画得生动形象,也便于读者的理解和想象,而且读者还能通过这种手法非常清楚地了解人物当时的生活环境、社会状况,是一面很好的镜子,展现时代的气息、人们的好尚,把历史和人物定格在永恒的艺术长廊之中。
  顺便说的是,作家在描写美女外貌的时候,往往不只是运用其中的一种写作手法,有时会不知不觉地同时运用两种或三种具体方法(如《陌上桑》就同时运用了侧面烘托法和正面渲染法),这一点有待读者的细心领会,从中获得“同情的理解”和审美的乐趣。
  
  余群,男,文学硕士,浙江宁波教育学院中文系讲师。
其他文献
牛津初中英语这套教材突出了任务型教学原则,注重语言学习的情境,体现了语言的真实性,促进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而每一模块中的Comic strips和Welcome to the unit环节的
期刊
现代汉语中“还”字有动词和副词两种词性。做动词,读huán,有下列义项:①返回原来的地方或恢复原来的状态。②归还。③回报别人对自己的行动。(读“huán”时,还可作姓氏,本文中不作讨论)。做副词,读hái,有下列义项:①表示现象继续存在或动作继续进行,仍旧。②表示在某种程度之上有所增加或在某个范围之外有所补充。③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上勉强过得去(一般往好的方向说)。④用在上半句话里,表示陪衬,下
“慕课(MOOC)”掀起了教育风暴,唤起了人们对教学模式的重新审视。但是,一味地追求新教学模式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变革。本文根据电子商务专业中职学生喜欢操作强性的课堂、对文
British Sea Power是由四个来自英国的大男生组成的乐队,组队于英国南部的布赖顿.
这是一本反对“左岸”的唱片知识分子的书,虽然本书的副题就是“来自左岸的音乐极乐同盟”.唱片知识分子在本书作者看来.是收藏有多于1000张或者:3000多张唱片,有着“唱片病
本文从中职数控课程广泛实施的教学项目分析入手,认为现行的教学项目缺乏“工匠精神”有效培养的落脚点。以私人定制实用创意摆件选修课程的设计实施为例,阐述从专业教学层面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性的工具学科,语法是其重要的学习内容,是语言应用的基础,它有助于培养学生准确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重新认识中学语法教
期刊
当前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使得我们不得不面对大量信息的冲击,因此,想要在这堆庞大的数据中精确搜索到需要的数据越来越困难.随着数据挖掘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挖掘工具的应用
在传统课堂上,受到应试制度的影响,教师习惯将时间、精力投入到知识讲解中,过度关注基础,忽略学生语用,造成能力上的缺失.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借助情境改善,以此营造良好氛围
期刊
联播类新闻栏目作为传统新闻品牌,是省级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压舱石。在媒体竞争日益加剧的当下,联播类新闻节目面临提升传播能力的压力,需通过改革焕发传统新闻品牌的蓬勃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