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发性子宫瘢痕妊娠的高危因素及处理方式分析

来源 :中华生殖与避孕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odigyv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复发性子宫瘢痕妊娠(recurrent cesarean scar pregnancy,RCSP)的高危因素及处理方式。

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于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妇产科住院的子宫瘢痕妊娠(cesarean scar pregnancy,CSP)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复发分成复发组12例,对照组36例,比较患者妊娠、手术等情况。

结果

患者子宫下段瘢痕厚度复发组[(1.81±1.12)mm]较对照组[(2.80±1.56)mm]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两组主要手术方式为清宫术,次要手术方式为瘢痕妊娠物清除+瘢痕修补术,术前必要时行预防性子宫动脉栓塞术。复发组12例患者中有11例治愈,对照组36例患者全部治愈。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人工流产次数≥3次(P=0.007)、子宫下段瘢痕处厚度<3 mm(P=0.013)是CSP复发的高危因素。

结论

人工流产次数≥3次、子宫下段瘢痕部位厚度<3 mm为CSP复发的高危因素。清宫术可作为RCSP的首选治疗方式,术前必要时可进行预防性子宫动脉栓塞术。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早期应用氨基酸联合脂肪乳对早产儿体质量、营养状况及代谢状况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在汕头潮南民生医院出生的62例早产儿,根据应用氨基酸联合脂肪乳时间的不同,分为出生第2天应用氨基酸联合脂肪乳的对照组(31例)和出生第1天应用氨基酸联合脂肪乳的观察组(31例),详细记录两组早产儿的体质量增长情况(体质量增长速度、恢复至出生体质量的时间),在治疗的第1天、第7天对早产儿的营养指标〔前白蛋白(PA)、视黄醇结合蛋白〕、代谢指标〔尿素氮(BUN)、剩余碱(BE)、总胆红素(
目的:调查英德市人民医院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现状及分析其药敏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20年4月至2020年9月期间,自各科室门诊及住院的患者中分离出的鲍曼不动杆菌53株,对其临床感染的标本来源,病区分布,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分离出的鲍曼不动杆菌主要分布在痰标本当中,主要来源于重症医学科;菌株对黏菌素和替加环素的耐药率最低。尤其是黏菌素,未出现耐药,敏感率为100.0 %,其次是替加环素,耐药率为1.9 %,敏感率为69.8 %。结论:本院鲍曼不动杆菌对临床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较高,只对黏菌素和
目的:探讨采取认知行为治疗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产后抑郁症的效果以及影响患者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东莞市第七人民医院诊治的72例产后抑郁症患者,均给予认知行为治疗与rTMS治疗8周,观察患者治疗效果,并且分析影响患者疗效的因素。结果:72例患者经治疗临床痊愈60例,痊愈率为83.33 %,经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治疗依从性与刺激参数部位均是影响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结论:应用认知行为治疗联合rTMS早期干预产后抑郁症的效果较好,在治疗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