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地区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有效性分析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rr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本文将结合边疆地区现有的信息技术教学情况,从教学的准备工作、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进行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究。希望能够根据这些策略对教学实践进行设计优化,以此来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高效性,也更好地促进学生能够自主、高效地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实现信息技术综合素养的提升。
  一、边疆地区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现状
  通过对边疆地区高中学生的调研分析来看,有约83%的学生家中没有电脑,除了在学校能接触到电脑外,只有19.1%的学生在校外能接触到电脑。所以很多学生是无法在课堂之外有效的去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也正是因为这种情况,使得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较差。为此,边疆地区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必须在课堂上具备高效性。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对教材内容的规划必须结合实际,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够使多数学生在掌握基本内容的前提下,实现对学生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最大限度提升。另一方面,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喜爱程度来看,多数学生都对信息技术课程非常的喜欢,但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的重视程度却不高。为此,在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也必须从调动学生对课程的积极性上下工夫。
  二、边疆地区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策略
  1.结合实际做好有效的教学准备
  (1)结合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要结合课程标准进行有效教学的研究,对教材编写的意图进行准确把握,以标准的课程依据来整合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同时要考虑到边疆地区的特点,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因地制宜的教学发展。只有先进行课程标准的研究,才能够使教学目标达到预期效果。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案例,引发学生去进行鉴别和信息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他们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能力。
  (2)做好充分的学情分析
  脱离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准备都是无效的。所以,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首先,教师应该对边疆地区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知识和经验进行了解。因为信息技术课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也很经常的会遇到通过信息技术去解决的问题,比如他们经常需要用计算机去搜索学习资料,帮助家人搜索一些生活小妙招,做简单的记账等。由于学生家庭所处的信息环境不同,边疆地区学生在接受能力起点上会有较大的差异,这都需要教师在教学准备中做好了解,为后期因材施教做准备。
  (3)塑造良好的信息技术课堂氛围
  为提升课堂的学习氛围,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合理地进行起点高低不同学生的分散排座,能够通过传帮带的原则,使起点较低的学生尽量的跟上教学节奏。通过合理的作为安排,能够让学生之间避免找不到座位的尴尬。让高低起点不同的学生能够互帮互助、增强自信、共同进步,以小组的形式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使课堂氛围更加融洽、舒适,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
  心理学表明,好的学习情景能够提升教学有效性。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当今课堂教学,教师应该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注重信息技术课程资源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塑造生活化的学习场景,使学生能够带着兴趣参与到信息技术课堂学习中。
  (2)注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激发
  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该结合教学内容适当的巧设悬念,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去思考。
  (3)分組学习
  分组合作学习是课堂上通过提升学生的互动和互助来快速得到问题解决,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形式。分组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在互动中的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各小组内并不是所有的成员共同完成一项信息技术学习任务,而是小组成员每个人都要独立完成。他们的合作只是体现在互帮互助上,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意识到只有小组内每位成员都能够成功才是小组的成功。让学生们在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合作环境中形成自觉、主动地互帮互助和共同发展的学习意识。
  3.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有效评价
  (1)注重课堂效果观察
  对课堂效果进行观察,是改善课堂学习的一种方式。在课堂观察上,要注重从课堂教学效率、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课堂文化氛围的创设上作为课堂观察的落脚点。教师在做好课堂观察之前,要充分地进行筹备。通过有意识有计划的进行效果的记录和反馈来形成对学生学习效果和态度的改进。具体观察内容上可以从学生问题的回答积极性、学习效果、课堂活动的参与情况以及课堂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等几个角度进行。
  (2)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激发评价
  对于边疆地区的学生来说,在信息技术课上的目的是提升信息技术素养。而这首先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提升学生们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信心。只有使学生充满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他们才敢于尝试,敢于去做。信息技术课程最重要的就是实践能力,而这需要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老师的一句鼓励胜过家长的千言万语,当教师通过评价的形式给学生一些进步的鼓励时,就会使学生乐于接受老师所教的课程,并能够在充满自信的同时更加努力的学习。
  (3)学生是否具有全面的发展作为评价落脚点
  在注重学习效果的评价中,必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评价的最终点。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能够使学生正确的对待自己的学习态度。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学生还可以通过自我评价的形式进行学习过程的反思,学生和学生之间互评的形式来使教师和学生的自评得到补充。学生要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同学的学习成果,虚心接受其他人员的评价建议。良好的学习方式和评价为学生以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总而言之,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引领全社会进入到互联网模式。在边疆地区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学中,老师必须注重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结合新课改进行教学观念的转变,以边疆地区学生实际情况为基础,在不断巩固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教学上,注重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生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关联,合理的规划教学实施,确保高中生在信息技术学习课堂上能够得到高效的应用能力提升。
其他文献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設计
期刊
学情分析:  根据六年级的教学情况来看,班中绝大部分同学都能跟上现有的进度,通过本节课教学要使学生灵活运用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通过想象、操作等活动,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目标:  1.通过切割圆柱体,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这一教学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2.通过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
期刊
课标要求:  1、体会对生命的热爱和感激之情,感悟严肃认真的人生思考,形成坚强不屈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感受小说的情节美、环境美和性格美。  3、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比较阅读、选择阅读等方法,提高阅读效率。了解重要作家及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结合这些材料分析理解作品。  4、在阅读中了解小说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5、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作出自己的
期刊
在现在的家庭模式中,孩子是家庭的中心,是父母的一切。当孩子降临的那一刻,父母们巴不得把世界最好的一切送给他,只为了能让他笑逐颜开,快乐平安。如果说家长对孩子不够爱,我想很多家长都会提出抗议并自我辩护说:“没有这回事!我很爱我的孩子,我为我的孩子牺牲了许多许多精力、许多许多时间,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为什么一方面家长都自称爱孩子,但另一方面孩子却觉得自己是在无爱中长大的?归根结底的是这份超重的
期刊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用2019秋学期三年级英语上册外研版(三年级起点)教材内容Module 1 Unit 2 How are you?主题是如何打招呼,学习任务是能听懂、会说目标语句:How are you?并能用I’m fine, thank you.进行回答。  二、学生分析  三年级学生的年龄在九到十岁左右,生性活泼好动,喜欢直观形象思維,对游戏、竞赛、画画特别感兴趣。学生学英语不久,有
期刊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正確认识一国两制的重大意义,增强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自觉性。  (2)能力目标:  能说明祖国统一必然性,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分析台独、港独等行为,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3)知识目标:  知道反对分裂的要求、能说出一国两制的含义、对台基本方针、政治基础;会说明实现两岸统一的方法和途径。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一国两制。  (2)教学难
期刊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  ①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②系统的含义与特征。  (2)理解  ①系统优化的方法。  ②综合的思维方式。  (3)运用  ①举出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运用相关原理,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才能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最优目标。  ②运用所学知识,剖析生活实例,说明如何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培养和锻炼综合性思维,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使
期刊
(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准确读出本单元单词短语  2.能记住本单元重点句型  技能目标:  1.能正确使用一般过去时讲故事或描述过去时间发生的事  2.能听懂用一般过去时进行的描述  情感态度:  每个人都是一部史诗,当我们长大成人后,是否还记得我们成长的点点滴滴,成长过程中的欣喜和悲伤。每个人不能活在过去,但却不能忘记过去。让我们在本单元中寻找我们逝去的
期刊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经历图象画法的过程及方法,通过对图象的感知,形成正弦曲线的初步认识,进而探索正弦曲线准确的作法,养成善于发现、善于探究的良好习惯.学会遇到新问题时善于调动所学过的知识,较好地运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学习,理解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图象的画法.借助图象变换,了解函数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三角函
期刊
《我要的是葫芦》是部编版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五专题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有个像要葫芦的人种了一棵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他不管,最后葫芦都落光了的事。课文通俗易懂,但意义深刻。该寓言故事就是想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重点是掌握文本的读和识写。  教学目标:  (1)认识“葫、芦”等11个生字,会写“棵、谢”等8个生字,理解“细长、自言自语”等词。真观察画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