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但是,审计管理工作仍存在很多问题,制约着审计质量的提高。本文就审计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审计;质量管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7-0160
一、审计机关审计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计划管理较为粗放。1.缺乏中长期项目计划2.年度项目计划“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编制模式不科学,立意不高,思路不明,随意性较强,缺乏系统性、宏观性;3.审计计划与审计任务脱节的矛盾比较突出。有些审计项目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检查,质量难以保障,无法做到审深审透,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审计风险。(二)质量管理水平不高。项目执行过程存在“五多五少”现象,即重形式的多,重实质的少;重程序的多,重实体的少;关注微观的多,关注宏观的少;重表面问题的多,重分析提炼的少;关注真实合法性的多,关注科学合理性的少;重事后评比多,重事前规范的少。多数审计项目审前调查不细,不深入,实施方案内容比较宽泛,针对性不强,放之四海而皆准。现场实施工作效率低,审计组各成员对项目缺乏整体把握,对于通过阶段努力,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缺乏清醒的预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现场实施中组员之间沟通交流、协调不够,对发现的问题缺乏深入分析,就问题说问题多,深入挖掘的少;(三)三级复核不够严格。部分人员审计现场管理比较粗放,对审计底稿、审计证据等审计质量管理各阶段的关节点检查把关不严,控制不力。(四)审计结果利用水平有限。在综合信息和综合报告上分析提炼、综合分析方面比较薄弱。深层次挖掘的少,宏观层面建议的少。审计结果利用水平不高,审计监督职能难以充分发挥。(五)项目外部管理薄弱。一是没有建立审计工作质量目标体系和评价体系。审计目标标准是什么,由哪些要素组成,这个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二是信息资源未能做到有效开发。许多重要的信息资源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没有实现共享,造成了审计信息资源的浪费。三是在审计手段上,仍然是以传统的手工查账为主,计算机审计技术的应用远未普遍。
究其原因,一是审计人员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差,变革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习惯于用过去熟悉的方法开展审计工作,对审计新技术、新方法接受较慢,满足于现状。二是认识不到位。对审计未来发展趋势缺乏清醒的认识,缺少转型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三是传统贯性思维难以扭转。不善于从宏观和大局出发去看待和处理问题,缺乏从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宏观角度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部分审计人员习惯于从财务收支报表和凭证中获取信息,发现个别的、微观的经济问题,满足于把财务资料核查准确,把违规金额等指标看得过重,影响了审计机关职能作用的发挥。四是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没有建立。
二、统筹兼顾,创新审计管理体制机制
要从根本上控制、解决这些薄弱环节,惟一的办法就是构建一整套规范的、科学的、系统的审计质量管理体系,导入先进的科学管理理念、方法,通过对审计产品质量和审计工作质量标准的规范,设计、调整和优化审计过程,统筹兼顾,创新审计管理体制机制,进行审计管理流程再造。应该做到“五化”;管理要体系化;质量控制程序要规范化;各项文书(包括底稿、取证用纸)要标准化;审计内容要模式化;临时交办任务程序要简单化。
(一)完善全过程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实现审计过程流程再造。针对现代审计现状,需要对审计项目过程进行流程再造,建立科学的质量控制机制。1.必须抓好实施方案的编制。要建立规范的审前调查机制。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没有明确规定审前调查,但好的实施方案来自充分的审前调查。2.必须加强现场管理。严格实行审计组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审计现场管理的考核办法;强化现场监管,把好审计复核的第一道关口;坚持并完善审计组定期会议制度,对重点项目建立现场实施每天工作前15分钟例会制度;加强对项目执行的动态跟踪管理和信息化管理。通过AO与OA的交互,实现现场审计信息在线传输,使审计管理部门对各项目现场实施动态管理。3.要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要按照审计项目全过程质量控制的要求,明确审计工作各环节的目标和责任,建立健全审计质量目标体系、工作体系、评价体系、监督考核体系和组织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质量责任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4.强化审计整改落实。要严格执行报告追踪检查制度,强化审计发现问题的督促整改力度。
(二)创新审计管理机制,着力提升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科学安排审计项目。第一,完善审计项目立项调研报告制度,提高计划编制的开放性、前瞻性。要体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理念。第二,要建立审计项目库,实行年度滚动计划,搞好年度项目计划与发展规划之间的衔接。第三,建立审计对象的ABC分类管理,近远期相结合,实现计划动态管理。有效整合审计资源。一是有效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要加强对内审工作的领导,要加强内审人员的业务交流和培训。二是探索建立利用社会中介组织参与审计机关审计项目的制度与方法,建立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与考核办法。三是逐步建立被审单位数据库。对经常审计的重点部门和单位,审计机关应建立其审计档案和基础资料库,以节省精力,提高效率。四是积极探索审计项目招投标,实现审计项目组织方式的创新。对一些重大项目,要整合好有限资源,打破审计机关内部界线,实现效益最大化。创新管理方法。一是实现从静态审计向动态审计转变。加大事前、事中审计力度,对经济、权力运行实施全过程进行跟踪审计,有效解决审计滞后性问题。二是制定审计项目简易实施程序和办法。对于一些经济活动量很小的单位,以及党委、政府交办的单项经济活动事项进行鉴证或查证等事项,可以在确保影响审计质量的主要环节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实施简易审计程序,以提高工作效率。三是改进审计质量考核办法,建立责任追究制。要将审计内容查不清、存在问题未发现、发现问题不上报作为审计质量考核的重点。四是加强项目执行过程的进度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
[2]《中国审计》半月期刊.
[3]中国审计报.
关键词:审计;质量管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7-0160
一、审计机关审计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计划管理较为粗放。1.缺乏中长期项目计划2.年度项目计划“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编制模式不科学,立意不高,思路不明,随意性较强,缺乏系统性、宏观性;3.审计计划与审计任务脱节的矛盾比较突出。有些审计项目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检查,质量难以保障,无法做到审深审透,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审计风险。(二)质量管理水平不高。项目执行过程存在“五多五少”现象,即重形式的多,重实质的少;重程序的多,重实体的少;关注微观的多,关注宏观的少;重表面问题的多,重分析提炼的少;关注真实合法性的多,关注科学合理性的少;重事后评比多,重事前规范的少。多数审计项目审前调查不细,不深入,实施方案内容比较宽泛,针对性不强,放之四海而皆准。现场实施工作效率低,审计组各成员对项目缺乏整体把握,对于通过阶段努力,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缺乏清醒的预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现场实施中组员之间沟通交流、协调不够,对发现的问题缺乏深入分析,就问题说问题多,深入挖掘的少;(三)三级复核不够严格。部分人员审计现场管理比较粗放,对审计底稿、审计证据等审计质量管理各阶段的关节点检查把关不严,控制不力。(四)审计结果利用水平有限。在综合信息和综合报告上分析提炼、综合分析方面比较薄弱。深层次挖掘的少,宏观层面建议的少。审计结果利用水平不高,审计监督职能难以充分发挥。(五)项目外部管理薄弱。一是没有建立审计工作质量目标体系和评价体系。审计目标标准是什么,由哪些要素组成,这个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二是信息资源未能做到有效开发。许多重要的信息资源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没有实现共享,造成了审计信息资源的浪费。三是在审计手段上,仍然是以传统的手工查账为主,计算机审计技术的应用远未普遍。
究其原因,一是审计人员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差,变革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习惯于用过去熟悉的方法开展审计工作,对审计新技术、新方法接受较慢,满足于现状。二是认识不到位。对审计未来发展趋势缺乏清醒的认识,缺少转型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三是传统贯性思维难以扭转。不善于从宏观和大局出发去看待和处理问题,缺乏从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宏观角度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部分审计人员习惯于从财务收支报表和凭证中获取信息,发现个别的、微观的经济问题,满足于把财务资料核查准确,把违规金额等指标看得过重,影响了审计机关职能作用的发挥。四是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没有建立。
二、统筹兼顾,创新审计管理体制机制
要从根本上控制、解决这些薄弱环节,惟一的办法就是构建一整套规范的、科学的、系统的审计质量管理体系,导入先进的科学管理理念、方法,通过对审计产品质量和审计工作质量标准的规范,设计、调整和优化审计过程,统筹兼顾,创新审计管理体制机制,进行审计管理流程再造。应该做到“五化”;管理要体系化;质量控制程序要规范化;各项文书(包括底稿、取证用纸)要标准化;审计内容要模式化;临时交办任务程序要简单化。
(一)完善全过程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实现审计过程流程再造。针对现代审计现状,需要对审计项目过程进行流程再造,建立科学的质量控制机制。1.必须抓好实施方案的编制。要建立规范的审前调查机制。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没有明确规定审前调查,但好的实施方案来自充分的审前调查。2.必须加强现场管理。严格实行审计组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审计现场管理的考核办法;强化现场监管,把好审计复核的第一道关口;坚持并完善审计组定期会议制度,对重点项目建立现场实施每天工作前15分钟例会制度;加强对项目执行的动态跟踪管理和信息化管理。通过AO与OA的交互,实现现场审计信息在线传输,使审计管理部门对各项目现场实施动态管理。3.要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要按照审计项目全过程质量控制的要求,明确审计工作各环节的目标和责任,建立健全审计质量目标体系、工作体系、评价体系、监督考核体系和组织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质量责任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4.强化审计整改落实。要严格执行报告追踪检查制度,强化审计发现问题的督促整改力度。
(二)创新审计管理机制,着力提升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科学安排审计项目。第一,完善审计项目立项调研报告制度,提高计划编制的开放性、前瞻性。要体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理念。第二,要建立审计项目库,实行年度滚动计划,搞好年度项目计划与发展规划之间的衔接。第三,建立审计对象的ABC分类管理,近远期相结合,实现计划动态管理。有效整合审计资源。一是有效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要加强对内审工作的领导,要加强内审人员的业务交流和培训。二是探索建立利用社会中介组织参与审计机关审计项目的制度与方法,建立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与考核办法。三是逐步建立被审单位数据库。对经常审计的重点部门和单位,审计机关应建立其审计档案和基础资料库,以节省精力,提高效率。四是积极探索审计项目招投标,实现审计项目组织方式的创新。对一些重大项目,要整合好有限资源,打破审计机关内部界线,实现效益最大化。创新管理方法。一是实现从静态审计向动态审计转变。加大事前、事中审计力度,对经济、权力运行实施全过程进行跟踪审计,有效解决审计滞后性问题。二是制定审计项目简易实施程序和办法。对于一些经济活动量很小的单位,以及党委、政府交办的单项经济活动事项进行鉴证或查证等事项,可以在确保影响审计质量的主要环节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实施简易审计程序,以提高工作效率。三是改进审计质量考核办法,建立责任追究制。要将审计内容查不清、存在问题未发现、发现问题不上报作为审计质量考核的重点。四是加强项目执行过程的进度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
[2]《中国审计》半月期刊.
[3]中国审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