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等温线图为教学信息的重要载体,充分利用图象系统配合简练、准确的文字等教学资源,既立足基础,扎实把握等温线的基本知识,又突出等温线分布图的实际应用这一要点,运用辅助线法、口诀法、图示法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化难为简,有利于学生形象地了解气温分布的空间概念,理解气温递变方向和规律以及其他与等温线有关的地理基本原理及规律。
关键词:地理;等温线图;辅助线法;口诀法;图示法
地理图表既是地理信息的主要载体,也是考查学生观察、判断、分析等综合能力的理想工具。因而,地理图表是高考题理想的切入口,是地理高考命题中不变的主题,更是综合测试的重要内容。
等值线图是地理图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表示地理事象空间分布的重要手段,也是地理教学与检测的重要途径,其类型多,用途广,是地理教学和考试的重点和难点。教材中包括等高线图、等温线图、等压线图、等震线图、等年降水量线图、等年太阳辐射线图、等PH值线图等。它们将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形成原因及内在规律等以图象系统表达,涉及的知识面广,能很好地体现“以能力测试为主”的高考指导思想,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其迁移运用能力,是历年来高考的重点内容。因此,等值线图知识点的考查,在今后高考中出现的机率仍然很高,出题角度也将更加巧妙且有新意,综合性和能力要求也将不断提高。为此,我们在组织高三地理复习时应重视等值线图,充分利用图象系统来配合教材文字系统进行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下面以等温线图为例,浅谈等温线图的复习策略。
等温线图是用若干条等温线来表示一个地区气温分布的专用地图。它能帮助人们形象地理解气温分布的空间概念,了解气温递变方向和规律,进而分析不同地区气温差异的形成原因等。
一、等温线的基本知识
1 同线等温: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气温相等。相邻的两条等温线,温差相同。
2 同一幅等温线图上,相邻两条等温线之间的数值差为零或相差一个等温距。
3 等温线的数值:无论是1月还是7月,气温总是由低纬向高纬递减。这是太阳辐射能在高低纬度之间分布不均造成的。
4 等温线的弯曲分布规律:(1)如果等温线向低纬凸出,该地气温比同纬度地区低;若该地区在陆地上则是:①冬季大陆,②地势较高;若该地区在海洋上则是:①夏季海洋,②寒流经过。(2)如果等温线向高纬凸出,该地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若该地区在陆地上则是:①夏季陆地,②地势较低;若该地区在海洋上则是:①冬季海洋,②暖流经过。(3)如果等温线平直,表明下垫面性质单一(如南半球40°~60°的等温线较平直,说明该地区海洋面积大,性质均一)。(4)等温线呈闭合曲线的地区,受地形影响,形成暖热或寒冷中心。
5 疏密程度:一般情况,等温线密集,温差较大;等温线稀疏,温差较小。
(1)冬季等温线密集,夏季等温线稀疏。因为冬季各地温差比夏季大。
(2)陆地等温线密集,海洋等温线稀疏。因为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及陆地表面形态复杂多样,形成陆地温差比海洋大。
(3)温带地区等温线密集,热带地区等温线稀疏。这是四季分明的温带地区的温差比全年高温的热带地区大造成的。
二、等温线分面图的实际应用
1 判断南北半球:利用等温线数值变化判断南北半球,即向北等温线数值降低为北半球,向南等温线数值降低为南半球。
2 判断季节和海陆分布:利用同纬度海陆间等温线凸向规律来判断季节或海陆分布。北半球,1月份(冬季)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凸;7月份(夏季)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北(高纬)凸出,海洋上则向南(低纬)凸。南半球正好相反。
3 分析等温线的走向及影响因素:(1)等温线与纬线方向基本一致,呈东西延伸,说明影响该地气温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等温线向低纬凸出,该地气温比同纬度地区低;等温线向高纬凸出,该地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2)等温线大体与海岸线平行,说明影响该地气温的主要因素是海陆分布。(3)等温线与等高线平行或与山脉走向、高原边缘平行,说明该地气温是受地形起伏的影响。
4 判断洋流的性质及流向:
(1)等温线向低值弯曲:洋流由水温高处流向水温较低处,即由低纬流向高纬为暖流。
(2)等温线向高值弯曲:洋流由水温低处流向水温较高处,即由高纬流向低纬为寒流。
(3)等温线弯曲的方向即为洋流的流向。
5 根据等温线的分布情况,计算某地海拔高度。在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其变化系数为0.6℃/100m。
6 判断地形类型:等温线闭合,数值内大外小,为盆地或小洼地;数值内小外大,则为山地。
三、等温线分布图的解题方法
由于等温线是考试中学生容易出错的知识点,解答等温线图,首先要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提问题,然后运用等温线所反映的地理基本原理及地理规律进行判读,并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应遵循简要性、形象性、逻辑性、科学性的教学原则。虽然,教学原则是不变的,但教学方法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不断变化的信息去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不断提高学生的提取信息能力、理解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在等温线分布图教学中常见的解题方法有如下几种:
1 辅助线法:学生容易理解,最适宜判读等温线图。
在等温线图中,利用等温线的弯曲判断季节(月份)、海陆分布等地理现象和规律,如果只从文字上讲授,学生很难理解,但利用辅助线法,问题就迎刃而解。如等温线分布图1,即在等温线分布图中做一条水平纬线,要与中间一条等温线相交,在大陆上取一点,海洋上取一点,比较两点气温的高低,根据冬季在同一纬度上大陆比海洋冷,夏季在同一纬度上大陆比海洋热,判读季节(月份)或海陆分布。(1)已知海陆分布的条件,求季节(月份)问题。若A点是陆地,B点是海洋,且A点的气温比同纬度的B点低,说明大陆的气温比同纬度海洋的气温低,是冬季(北半球1月,南半球7月)。反之,A点的气温比同纬度的B点的高,说明大陆的气温比同纬度海洋的气温高,是夏季(北半球7月,南半球1月)。(2)已知季节(月份)的条件,求海陆分布的问题。在1月份等温线图中,若北半球A点的气温比同纬度的B点的低,说明A点是陆地,B点是海洋;在7月份等温线图中,若北半球A点的气温比同纬度B点的高,说明A点是陆地,B点是海洋。南半球情况则相反。
在海洋上等温线分布图(图2)中,根据海洋等温线的凸向判断等温线弯曲部分有寒流或暖流经过,也可用辅助线法解题。即在一条等温线上,经过曲率最大的c点做一水平纬线,C点水温与同纬度的D、E两点水温比较。若D、E的水温都低于C,说明等温线弯曲部分水温比周围高。由此判断,等温 线弯曲部分有暖流经过;若D、E的水温都高于C,说明等温线弯曲部分水温比周围低。由此判断,等温线弯曲部分有寒流经过。
例1读等温线分布图(图3),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表示(北或南)半球_________(1或7)月等温线分布情况,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
(2)造成图中海、陆等温线弯曲方向不同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
(3)若该图陆地上等温线弯曲是地形所致,则该处地形是___________(山脊或山谷)。
(4)若该图海洋上等温线弯曲是受洋流影响,则该洋流P按性质分类属于______________。
(5)若该图中等温线弯曲方向相反,此时是( )。
A 南极洲正值科学考察最佳时期
B 印度半岛盛行西南季风
C 黄河正值结冰期
D 巴西热带草原葱绿
简析:该题考查学生等温线的判读能力和地理推理能力。解题首先要仔细观察和发现等温线图中的数值变化趋势和弯曲分布规律等,然后用辅助线法解答。
参考答案:(1)北 1 气温向北递减为北半球 北半球,1月份(冬季)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凸 (2)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3)山脊 (4)暖流 (5)B
2 口诀法:
(1)高高低低法
等温线的弯曲形状,受气温分布的制约。气温高,等温线向高纬度方向凸出;气温低,等温线向低纬度方向凸出。即同纬度地区,气温高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气温低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
如图3,大陆等温线凸向低纬度,这个弯曲的部分为相对的低温区,即大陆是冷源。海洋等温线凸向高纬度,这个弯曲的部位为相对的高温区,即有暖流经过。
(2)点北陆北,点南陆南;陆北点北,陆南点南。
点即太阳直射点,它是判断地球公转现象的基准点。当太阳直射点在北(或南)半球时,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北(或南)凸出,海洋相反;反之,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北(或南)凸出,则太阳直射点必在北(或南)半球,该半球为夏半年。点所在的半球位置与等温线的凸出方向一一对应,互为因果关系。用这种方法,只要记住“点北陆北”就能迅速而准确地解答等温线问题。
例2如图4,(1)已知该图是1月份等温线分布图,问A、B两地何处为陆地,何处为海洋?根据口诀进行推断:1月份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点南陆南,陆地等温线向南凸出,因此A为陆地,B为海洋。(2)已知该图中A地为海洋,B地为陆地,问该图表示的时间是1月份还是7月份?根据口诀进行推断:B地为陆地,陆地等温线向北凸出,陆北则点北,因此,是7月份等温线分布图,此时北半球正值夏季。
3 图示法:在学生掌握等温线弯曲的成因、规律的基础上,借助等温线的分布图,用通俗直观的语言说明等温线在陆地、海洋的凸向及洋流性质等,则较容易理解。
如图3:北半球冬季(1月)大陆盛行偏北风,势力强劲的偏北风将大陆等温线吹向南凸出,海洋则相反。此外,海洋等温线在A海区由水温较高处向水温较低处凸出,则可判断A海区有洋流P流经,形容为洋流P将等温线冲弯,且从水温较高处流向低处,由此判断洋流P为暖流。
总之,地理等温线分布图的复习,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紧扣学生的心理特征,指导学生形象地了解气温分布的空间概念,理解气温递变方向和规律,分析不同地区气温差异的形成原因,运用等温线所反映的地理基本原理及地理规律进行判读,并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更好地体现“以能力测试为主”的高考指导思想。
关键词:地理;等温线图;辅助线法;口诀法;图示法
地理图表既是地理信息的主要载体,也是考查学生观察、判断、分析等综合能力的理想工具。因而,地理图表是高考题理想的切入口,是地理高考命题中不变的主题,更是综合测试的重要内容。
等值线图是地理图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表示地理事象空间分布的重要手段,也是地理教学与检测的重要途径,其类型多,用途广,是地理教学和考试的重点和难点。教材中包括等高线图、等温线图、等压线图、等震线图、等年降水量线图、等年太阳辐射线图、等PH值线图等。它们将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形成原因及内在规律等以图象系统表达,涉及的知识面广,能很好地体现“以能力测试为主”的高考指导思想,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其迁移运用能力,是历年来高考的重点内容。因此,等值线图知识点的考查,在今后高考中出现的机率仍然很高,出题角度也将更加巧妙且有新意,综合性和能力要求也将不断提高。为此,我们在组织高三地理复习时应重视等值线图,充分利用图象系统来配合教材文字系统进行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下面以等温线图为例,浅谈等温线图的复习策略。
等温线图是用若干条等温线来表示一个地区气温分布的专用地图。它能帮助人们形象地理解气温分布的空间概念,了解气温递变方向和规律,进而分析不同地区气温差异的形成原因等。
一、等温线的基本知识
1 同线等温: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气温相等。相邻的两条等温线,温差相同。
2 同一幅等温线图上,相邻两条等温线之间的数值差为零或相差一个等温距。
3 等温线的数值:无论是1月还是7月,气温总是由低纬向高纬递减。这是太阳辐射能在高低纬度之间分布不均造成的。
4 等温线的弯曲分布规律:(1)如果等温线向低纬凸出,该地气温比同纬度地区低;若该地区在陆地上则是:①冬季大陆,②地势较高;若该地区在海洋上则是:①夏季海洋,②寒流经过。(2)如果等温线向高纬凸出,该地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若该地区在陆地上则是:①夏季陆地,②地势较低;若该地区在海洋上则是:①冬季海洋,②暖流经过。(3)如果等温线平直,表明下垫面性质单一(如南半球40°~60°的等温线较平直,说明该地区海洋面积大,性质均一)。(4)等温线呈闭合曲线的地区,受地形影响,形成暖热或寒冷中心。
5 疏密程度:一般情况,等温线密集,温差较大;等温线稀疏,温差较小。
(1)冬季等温线密集,夏季等温线稀疏。因为冬季各地温差比夏季大。
(2)陆地等温线密集,海洋等温线稀疏。因为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及陆地表面形态复杂多样,形成陆地温差比海洋大。
(3)温带地区等温线密集,热带地区等温线稀疏。这是四季分明的温带地区的温差比全年高温的热带地区大造成的。
二、等温线分面图的实际应用
1 判断南北半球:利用等温线数值变化判断南北半球,即向北等温线数值降低为北半球,向南等温线数值降低为南半球。
2 判断季节和海陆分布:利用同纬度海陆间等温线凸向规律来判断季节或海陆分布。北半球,1月份(冬季)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凸;7月份(夏季)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北(高纬)凸出,海洋上则向南(低纬)凸。南半球正好相反。
3 分析等温线的走向及影响因素:(1)等温线与纬线方向基本一致,呈东西延伸,说明影响该地气温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等温线向低纬凸出,该地气温比同纬度地区低;等温线向高纬凸出,该地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2)等温线大体与海岸线平行,说明影响该地气温的主要因素是海陆分布。(3)等温线与等高线平行或与山脉走向、高原边缘平行,说明该地气温是受地形起伏的影响。
4 判断洋流的性质及流向:
(1)等温线向低值弯曲:洋流由水温高处流向水温较低处,即由低纬流向高纬为暖流。
(2)等温线向高值弯曲:洋流由水温低处流向水温较高处,即由高纬流向低纬为寒流。
(3)等温线弯曲的方向即为洋流的流向。
5 根据等温线的分布情况,计算某地海拔高度。在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其变化系数为0.6℃/100m。
6 判断地形类型:等温线闭合,数值内大外小,为盆地或小洼地;数值内小外大,则为山地。
三、等温线分布图的解题方法
由于等温线是考试中学生容易出错的知识点,解答等温线图,首先要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提问题,然后运用等温线所反映的地理基本原理及地理规律进行判读,并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应遵循简要性、形象性、逻辑性、科学性的教学原则。虽然,教学原则是不变的,但教学方法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不断变化的信息去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不断提高学生的提取信息能力、理解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在等温线分布图教学中常见的解题方法有如下几种:
1 辅助线法:学生容易理解,最适宜判读等温线图。
在等温线图中,利用等温线的弯曲判断季节(月份)、海陆分布等地理现象和规律,如果只从文字上讲授,学生很难理解,但利用辅助线法,问题就迎刃而解。如等温线分布图1,即在等温线分布图中做一条水平纬线,要与中间一条等温线相交,在大陆上取一点,海洋上取一点,比较两点气温的高低,根据冬季在同一纬度上大陆比海洋冷,夏季在同一纬度上大陆比海洋热,判读季节(月份)或海陆分布。(1)已知海陆分布的条件,求季节(月份)问题。若A点是陆地,B点是海洋,且A点的气温比同纬度的B点低,说明大陆的气温比同纬度海洋的气温低,是冬季(北半球1月,南半球7月)。反之,A点的气温比同纬度的B点的高,说明大陆的气温比同纬度海洋的气温高,是夏季(北半球7月,南半球1月)。(2)已知季节(月份)的条件,求海陆分布的问题。在1月份等温线图中,若北半球A点的气温比同纬度的B点的低,说明A点是陆地,B点是海洋;在7月份等温线图中,若北半球A点的气温比同纬度B点的高,说明A点是陆地,B点是海洋。南半球情况则相反。

在海洋上等温线分布图(图2)中,根据海洋等温线的凸向判断等温线弯曲部分有寒流或暖流经过,也可用辅助线法解题。即在一条等温线上,经过曲率最大的c点做一水平纬线,C点水温与同纬度的D、E两点水温比较。若D、E的水温都低于C,说明等温线弯曲部分水温比周围高。由此判断,等温 线弯曲部分有暖流经过;若D、E的水温都高于C,说明等温线弯曲部分水温比周围低。由此判断,等温线弯曲部分有寒流经过。
例1读等温线分布图(图3),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表示(北或南)半球_________(1或7)月等温线分布情况,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
(2)造成图中海、陆等温线弯曲方向不同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
(3)若该图陆地上等温线弯曲是地形所致,则该处地形是___________(山脊或山谷)。
(4)若该图海洋上等温线弯曲是受洋流影响,则该洋流P按性质分类属于______________。
(5)若该图中等温线弯曲方向相反,此时是( )。
A 南极洲正值科学考察最佳时期
B 印度半岛盛行西南季风
C 黄河正值结冰期
D 巴西热带草原葱绿
简析:该题考查学生等温线的判读能力和地理推理能力。解题首先要仔细观察和发现等温线图中的数值变化趋势和弯曲分布规律等,然后用辅助线法解答。

参考答案:(1)北 1 气温向北递减为北半球 北半球,1月份(冬季)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凸 (2)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3)山脊 (4)暖流 (5)B
2 口诀法:
(1)高高低低法
等温线的弯曲形状,受气温分布的制约。气温高,等温线向高纬度方向凸出;气温低,等温线向低纬度方向凸出。即同纬度地区,气温高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气温低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
如图3,大陆等温线凸向低纬度,这个弯曲的部分为相对的低温区,即大陆是冷源。海洋等温线凸向高纬度,这个弯曲的部位为相对的高温区,即有暖流经过。
(2)点北陆北,点南陆南;陆北点北,陆南点南。
点即太阳直射点,它是判断地球公转现象的基准点。当太阳直射点在北(或南)半球时,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北(或南)凸出,海洋相反;反之,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北(或南)凸出,则太阳直射点必在北(或南)半球,该半球为夏半年。点所在的半球位置与等温线的凸出方向一一对应,互为因果关系。用这种方法,只要记住“点北陆北”就能迅速而准确地解答等温线问题。
例2如图4,(1)已知该图是1月份等温线分布图,问A、B两地何处为陆地,何处为海洋?根据口诀进行推断:1月份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点南陆南,陆地等温线向南凸出,因此A为陆地,B为海洋。(2)已知该图中A地为海洋,B地为陆地,问该图表示的时间是1月份还是7月份?根据口诀进行推断:B地为陆地,陆地等温线向北凸出,陆北则点北,因此,是7月份等温线分布图,此时北半球正值夏季。
3 图示法:在学生掌握等温线弯曲的成因、规律的基础上,借助等温线的分布图,用通俗直观的语言说明等温线在陆地、海洋的凸向及洋流性质等,则较容易理解。
如图3:北半球冬季(1月)大陆盛行偏北风,势力强劲的偏北风将大陆等温线吹向南凸出,海洋则相反。此外,海洋等温线在A海区由水温较高处向水温较低处凸出,则可判断A海区有洋流P流经,形容为洋流P将等温线冲弯,且从水温较高处流向低处,由此判断洋流P为暖流。
总之,地理等温线分布图的复习,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紧扣学生的心理特征,指导学生形象地了解气温分布的空间概念,理解气温递变方向和规律,分析不同地区气温差异的形成原因,运用等温线所反映的地理基本原理及地理规律进行判读,并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更好地体现“以能力测试为主”的高考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