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高中古典诗歌教学的本真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rivi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古典诗歌教学中功利心过强,早已不见“诗意”。课堂教学缺乏文体特征、缺乏文艺理论指导、缺乏学生的审美参与和体验。笔者希冀通过反复吟诵,深入理解意象,借助理论,充盈空白意境,了解题材,体悟幽深意旨,发散思维,形成独特审美等途径,还原高中古典诗歌教学的本真,带领学生真正走进古典诗歌,培养审美鉴赏能力,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古典诗歌教学;理解意象;充盈意境;体悟意旨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高中古典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
  “语文教学是以汉语言为依托、以人类文化为背景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过程,是文化自觉的深度实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中对文言阅读有明确的要求。但是,从近年来发表的教学实录来看,古典诗歌与小说、散文等其他文体的教学区别不大,教师急功近利的心态明显。问题表现为以下三点:
  (一)缺乏文体特征
  古典诗歌具有独特的魅力,在于其鲜明的文体特征:规范格律、借助意象、强烈抒情。教师在备课时往往忽略这些,容易将教学内容设定为诸如解题、背景介绍、篇章大意、分析主旨、写作特色等。仔细看来,这些内容放在散文、小说、现代诗甚至议论文的学习上,也无可厚非。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也有过类似表述,在教词的时候像教诗,教诗又像教散文,句句解释。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弹奏的一段,如果带着学生字句解释,他们在支离破碎中根本无法体会珠落玉盘的清脆、刀枪交接的激亢、裂帛一声的戛然而止。
  (二)缺乏理论指导
  考试大纲鉴赏评价层面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通常教师们的着力点在第一条,借由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探讨作者的情感,能关注到“评价”二字的人少之又少。
  究其原因,一则高中阶段诗歌鉴赏的题型主要涵盖在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上。情感是诗歌的核心。无论考查哪种题型,最终都要落到诗人的情感表达上,可考性更强。二则教师本身缺乏评价诗歌的水平,没有相关的理论知识,自然无法给学生作出示范,使其效仿。笔者倒不是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欧阳修《六一诗话》、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诗评、词评水准,但至少应对中西方文艺理论有所涉猎,尤其是中国传统的印象式、评点式批评方法理应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有所体现。只有这样,当考查评价诗作时,学生才能有所依循。
  (三)缺乏审美体验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高中生必须具备的语文核心素养之一。现实中古典诗歌教学却是在解释词义的基础上,将作者的思想感情灌输给学生。理解停留在表层,谈不上什么美感和审美体验。例如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起首三句,七组叠词,如果只是简单地翻译出来,然后讲“叠词”的作用,学生只知道词人很悲伤,而细细品来却宛如一个伤心至极之人在浅吟低唱,婉转凄楚,尚未讲述经历,读者也能感受到她的忧伤,并且久久不散。
  二、引领学生走进古典诗歌的策略
  那么,古典诗歌教学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如何在课堂语言实践中实现高质量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一言以蔽之,教师应引领学生走进古典诗歌,感受其魅力,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一)反复吟诵,深入理解意象
  诗歌是带韵的文学。古典诗歌具有音韵美、节奏美,可以歌以咏之。不同的诗歌具有不同的节奏,具有不同的内在情感。新课标也要求重视诵读。通过反复吟诵,学生能透过诗句,感受作者创作时的心跳,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读《登高》的感时伤己、读《锦瑟》的缠绵悱恻、读《雨霖铃》的凄冷哀怨……反复吟诵中感悟的情感是否准确,则需细读文本去验证。《周易·系辞上》说:“立象以尽意。”诗人通常不直接抒情,而是借助一定的意象传达情感,使人回味无穷。意象在历史的沉淀中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文化意义,学生对常见意象有所了解,结合作者创作时的时空特点,挖掘意象丰富的内涵来理解诗歌。例如,“莲”与“怜”谐音,但在学习《涉江采芙蓉》一首时给“芙蓉”贴上“爱恋”的標签,却不准确,必须结合“兰泽多芳草”的环境特点和“采花草赠亲朋”的当地风俗来分析。意象的组合、内涵的叠加,使得古典诗歌形成言简义丰的特点。
  (二)借助理论,充盈留白意境
  虽然高中诗歌教学不强调理论和术语的学习,但教师调控课堂的走向,理应强化自己的理论水平,涉猎文艺理论家的相关观点,了解诸如“声律”说、“格调”说、“神韵”说、“性灵”说等,高站位地理解和评价作品。这样,学生即使不懂某一理论,也能潜移默化地指导阅读。
  正如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古典诗歌中具有跳跃性的意象组合所表达的内容也只是冰山一角,余下更深更多的内容需要读者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来补充完整,形成丰富的意境,由客观的景象转入读者对作者独特生命体验的感知,从而品味浓郁的诗情。例如马致远的《秋思》前三句中,作者运用白描手法,九组“形容词 意象”,构成了如在眼前的画面:骑着马的游子走在异乡。笔者在教学“白描手法”时,设计了诗句扩写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对该景象的丰富和充实,领悟游子的思乡之悲,进而掌握留白艺术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三)了解题材,体悟幽深意旨
  把握常见题材,如山水田园类、边塞征战类、思乡怀人类……诗歌题材分类能够帮助学生尽快完成对诗歌浅层次的阅读,进入深层次的解读。
  诗歌尚含蓄。情感不可能总是遵循套路。中国古代士人讲究中庸之道,即使豪放如苏轼、辛弃疾者,其诗作中所蕴含的情感也是克制内敛的。加之古典诗歌的语言极尽凝练,寥寥数语就能表达无尽的意旨,更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千古美谈。其中蕴含的情感必然幽深绵邈。因此,古典诗歌的课堂上学生需要在了解题材基本信息的前提下,借助意象、艺术手法等,开掘文字背后细微精妙的意蕴,从而形成自身的感悟。
  (四)发散思维,形成独特审美
  诗歌的细节通常碎片化,古典诗歌又是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文体。因此,更加强调学生对于文本的个性理解。教师应给每个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做好倾听者,不急于评价对错,只需揣摩合适的引导和评价方式,展现思考的火花。在鉴赏中,课堂生成远比教师预设更重要。对于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三诗歌单元中《锦瑟》一篇,笔者执教的班级学生在“我言作者心”教学活动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有人从题目和首联看出这是一首咏物诗,颔联和颈联都是对“瑟”乐调的描写:“适”“怨”“清”“和”。也有学生觉得这种看法略浅。根据创作背景——大约创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此时他的妻子早已亡故,他们认为这延续了李商隐写怀念妻子诗作的习惯,是一首悼亡诗。根据尾联也有学生觉得这是一首感时伤世诗。作者晚年作诗,回忆往事,对一生坎坷的感慨和无奈,只是表述得过于委婉朦胧。
  台湾学者蒋勋教授曾说过,美是从生命的真诚中生发出来的感动。其实是在强调个人对审美的参与。古典诗歌和古典诗歌教学就是很好的载体和途径。因此,还原古典诗歌教学的本真,让学生能够透过短短数行的文字,把握古典诗歌的音、意、情、美几大要点,体悟意象之外的宏大意旨,培养审美鉴赏能力,让他们能够在纷扰的世事中诗意地栖居。
  参考文献
  [1]冯为民.语文教学须秉持三种立场[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1-2).
  [2]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问题的“面对”[J].中学语文教学,2010(10).
  [3]教育部考试中心.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10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其他文献
【摘要】识字、写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新课标在识字、写字方面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提出“会认、会写”两种要求。低年级学生在认字方面是个难点,传统的教学,一般都是老师教、学生学,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新的教学模式要求让学生自己学,勤思考,勤记忆,多分析字形,培养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易疲劳。所以我
【摘要】从实际的语文写作教学的现状能发现,教学当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本文先就高中核心素养下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问题和核心素养下的语文写作教学目标加以阐述,然后就核心素养下语文写作教学的策略实施详细探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语文;写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背景下,要充分注重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改革的优化,采用
【摘要】语文学科与社会生活具有密切关联,它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生活的表现,任何言辞文章中都细致入微地体现着生活的价值与品位。在语文教学中只有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内容的思想情感和精神世界。因此,为了有效强化初中语文教学效率,本文以下主要对语文教学生活化进行了分析探讨,并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
【摘要】群文阅读教学作为近几年我国新兴的阅读教学实践模式之一,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突破性,群文阅读已然成了教学发展的新信号、新亮点、新趋势。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而古诗词源远流长,它象征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象征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不朽精神,更象征着中华民族卓越的智慧萌发。学习古诗词,在古诗词中静观历史的昌盛与衰落,体味着诗人的悲欢与离合,鉴赏文学,传承文化,让古诗词带给我们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