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渗透创新教育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uhu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渗透创新教育才能真正达到改进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目的。进而进一步使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创造性地渗透审美教育和德育教育。
  关键词:高中语文;创新教育;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9-0035
  作为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学科——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任务。下面,笔者就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创新教育,谈谈个人的思考。
  一、在学生质疑中求创新
  所谓质疑,就是让学生带着批判性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训练学生把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结合起来思考问题。“小疑则小得,大疑则大得,不疑则不得。”瓦特有疑于水蒸汽顶动壶盖而发明蒸汽机,牛顿有疑于苹果落地而发现万有引力则是很好的例证。在这方面,特级教师宁鸿彬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开学之初,他就向学生提出“三不三欢迎三允许”,即: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教师,欢迎随时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欢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见解,允许说错做错、允许改变观点、允许保留意见。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像宁老师那样鼓励学生,那么我们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将会得到很大开发。
  二、在培养学生想象中求创新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任何创新活动都需要超常的想象力,即我们常说的创新想象力,它是构成人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创新想象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对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创新想象以联想为基础,但远高于联想,因为它需要通过想象创造新生形象,这对学生今后的创造活动至关重要。体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上,就是要设计好导语,以激发学生的想象;讲课用启发式,以启动学生的想象;设疑问难,以诱发学生的想象;布置作业,以开拓学生的想象;开展富有创造性的课外活动,以发展学生的想象等。特别是在阅读和写作方面,如果教师引导得当,可以更有效地启迪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
  三、在训练学生发散思维中求创新
  所谓发散思维,就是一种广开思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它是从已知客观事物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和途径,运用不同的思考方法,突破习惯的思维模式,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思考,产生多种多样的、独特的、不同认识的思维过程。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有直接关系,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因此,教师就要给学生提供锻炼发散思维的机会,安排刺激发散思维的环境。如采用启发式教学少用“是”“非”“对”“错”回答问题,作文一题多做等,养成多方位、多角度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习惯。一个问题、一种事物换一个角度,往往会出现不同的结果,让学生找出尽可能多的答案,能使其思维更缜密、更灵活,从而锻炼创新能力。
  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育中渗透创新教育,着重从以下三方面实现:
  1. 改进教学方法,渗透创新教育。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容器,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教师教一篇课文常常是五大块: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些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毫无关系,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创新教育了。由于没有注入创新因素而导致:教师说得头头是道,而真正听、说、读、写能力方面的训练内容则显得苍白无力,教师一时口舌快活,而学生却“雾里看花”,临考总搞题海大戰、时间 汗水、日光 灯光,这样就几乎抹杀了所有的创新能力,因此教法必须改进。要考虑:(1)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于漪语)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2)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习惯的形成,是学生主动掌握知识的先决条件,掌握一定的知识又是创新的先决条件,可见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3)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有了兴趣和习惯还远远不够,还要有坚强的毅力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才能激发创新的潜意识。(4)在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上改进教学方法,要大胆走出课文、走出课本,让课内长骨、课内长肉,让潜在的创新意识大展宏图。
  2. 改进教学手段,融入创新教育。教师授课一直拥有的是三尺讲台,三寸粉笔,两袖清风。近年来又多了一块小黑板,稍微丰富了一点。伴随着教改的轰轰雷声有多了投影器、配了录音机,这一改革的确为课堂增色不少,但总吃菠菜豆腐总会腻的,因为投影片总是永恒不变的几种颜色,时间久了,也就索然无味了。随着信息技术的大冲浪,电脑真实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它几乎可以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于是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得有趣了,学生走进了多媒体教室,尝到了课件教学的甜头,它容量大,效率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五彩的画面、神秘的背景、亮丽的色彩、奇妙的曲线、图形、清晰的知识结构图、出奇不意的拓展延伸,都激起学生极大、极浓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以达到提高课堂质量,加入创新分子的目的,让学生爱创、乐创,变成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
  3. 改变教学观念,大胆创新。传统的教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绝对正统的课本教育,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即就课论课,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必须义务。这样时时处处都控制学生思维,总拘泥于固定的框架,那这样的教育还从何谈创新呢?因此,应转变观念,建立一种“大语文”观,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多样化的传授,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鼓励学生多动脑、多质疑、多发现;在阅读与写作方面要大胆尝试、探索,出新成果;要让学生完成从“学答”到“学问”的转变;要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地进行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
  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活跃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这才是真正意义的语文课堂教学。我们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让我们带着激情在漫长的教学路上,让我们做好“引路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青山高级中学 214000)
其他文献
有效追问是对学生思维行为作“即时”的点拨和有效的控制,让追问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平台,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这“即时”就是教师所要把握的时
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探究了对提高数学解题教学效率的几点认识,如有不足之处,还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关键词:数学教学;解题教学;几点认识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9-0029  有一位教育家说过,作为教师重要的是懂得什么该讲,什么不该讲。笔者很赞同这个说法。笔者认为,提高解题教学效率的关键是教师要少讲甚至不讲。“少讲或不讲”的目的为了给
摘要:新形势下的课堂模式给我们解决了内容多、时间少的问题。课堂对教师来说,就是教学方式。在课堂改革中,教师应从角色、观念上转变,更要做好因材施教,转变教学思维,创新教学策略,情境化授课,个性化教学等方面工作的改变,真正做到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这就是高效课堂。  关键词:高效课堂;因材施教;教学思维;教学策略;情境化;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在工程建设的设计、施工和管理各阶段中进行测量工作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称为“工程测量”。工程测量是测绘科学与技术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直接应用,是综合性的应用测绘科
期刊
摘要:著名美籍华人学者杨振宁教授曾指出,中外学生的主要差距在于中国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有待于加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新世纪最具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人才。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进行自主探索和研究,对某些定理、公式、例题的结论或其本身进行深入、延伸或推广。  关键词:数学思维;创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越来越重要。长久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出现了重数学题的逻辑推理,忽视计算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数据偏大,计算麻烦的题目,多数学生只弄清步骤,不下工夫追求一个准确结果。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计算能力也就直线下降,所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小学阶段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计算能力;问题;学生学习;数学题;《数学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633.
摘要:初中语文和思品课教学德育渗透点较多。本文提出了榜样、思考育德、兴趣育德、实践育德的方法。  关键词:德育渗透;整合;育德;殊途同归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9-0033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文道统一,以文载道、教文育人”的教育思想就诠释了语文双重性及其与思品教学的统一性。我们应该怎样妥善处理两者关系,在语文教学中有机渗透
摘要: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文章从转变教师思想,提高课堂效率;密切联系实际,充实教材内容;学会正确测量;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提起学生兴趣四个方面分析了提高小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兴趣;课程标准;空间想象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9-0034  小学数学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
摘要:好的思维能力能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然而,人的思维能力有明显的差异性,有的人思维敏捷、感性、独特、深邃;有的人思维迟缓、麻木、一般、简单。但这不是天生的,而是和后天的阅历、实践与训练有密切的关联。那么,化学课堂上怎样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都是值得每一位化学教师深思的问题。本文将从化学课堂问题设计的角度论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问题;思维;发展;积极;灵活;创造;全面  中图分类号: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