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着党的接班人,有利于保持高校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关系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党的前途,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至关重要。但就目前来看,高校在大学生党员教育方面稍显捉襟见肘,不管是实效性还是积极性都有欠缺。所以,我们急需重视并加强90后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建立完善高校党员教育实践平台新概念,从党员教育的源头着手,培养出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拥护者、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关键词】高校;党员教育;实践平台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大学生党员数量逐年增长,截止2012年底,全国在校大学生党员总数已达290.5万人,90后大学生已经成为了党员中不可忽视的力量。目前,大学生党员素质现状不尽如人意,加之90后大学生个性独立、自我,以及易受社会环境、网络媒体的影响,因此做好90后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尤为重要。大学生党员作为大学生的骨干,关系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党的接班人,关系黨的前途、国家的未来。因此,在新形势下,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各高校都高度重视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同时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也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和高校党建的重要基础工作。
2013年7月《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坚持理论的培养和实践的考察结合,以大学生党员的后续教育实践平台为切入点,组织大学生党员全员参与。加强90后大学生实践平台探索对深入90后大学生党员思想实际,提升大学生党员的素质,增强大学生党员的党性锻炼,培养合格、可靠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将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现状及问题
(一)对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重视力度不够
时代在发展,经济在发展,而对于高校党员教育却还基本保持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形态。一方面,重视对大学生入党前阶段的教育培训,教育内容及形式也较为单一,偏理论化,主要是学习材料、听讲座等枯燥乏味的教育形态,而入党后教育就较为宽松,甚至有所忽视;另一方面对党组织生活质量未有更新,仅仅着眼于形式,走过场。
(二)党员自我定位不准
有些大学生党员定位不准,自以为高人一等,而且积极性相较于入党积极分子时期削减明显,思想上还没有完全入党,自我约束、自我提升意识不强,对党内事务的动力和兴趣不大,主人翁意识和先锋模范作用不强。
(三)对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的实践平台探索不够
目前,对于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更多的只是停留在理论上,主要集中在如何加强学生党组织对党员的约束,和理论上的思想教育等方面,而对于真正能发挥党员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实践平台的探索相对较少,因此未将对学生党员素质的选拔和培养落在实处,视界不够开阔,思想不够开放,方法不够灵活。
二、大学生党员教育实践平台的建设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学生成才的重要途径,是检验学生党员教育培训效果的最好方式。目前,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更多仅仅停留在理论的讲解和口头的要求上,很少将理论的培养和实践的考察有机结合。有的高校在党员的教育培训中也将实践环节纳入了计划,有的高校还开展了形象工程、先锋工程等系列活动。但往往这一系列活动都不是经常性的,往往像一阵风、一阵雨,都是一阵一阵的,有的每周一次,有的每月一次,还有的每学期才一次,有时一个党员一学期也轮不到一次,这既不利于党员的培养、锻炼和考察,也不利于建立体现党员先进性的阵地,更不利于树立党员的良好形象,有时还容易引起歧义甚至反感。
在实践探索中,我们可以通过建立“一个教工党支部结对共建一个学生党支部”、“一个学生党支部结对共建一个班级”、“一个党员结对共建一个寝室”、“一个党员帮助一个入党积极分子”、“一个入党积极分子联系一个普通同学”的“五个一”工程实践模式,建立健全系列规章制度和考评机制,将“五个一”工程的实施情况同党支部、班级、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考核挂钩,使学生党员既在在实践中得到教育培养,又在实践中接受党组织的检阅和考察,逐步建立起发挥学生党员主体性作用的长效机制,实现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一)通过结对共建
在实践探索中,我们通过建立“一个教工党支部结对共建一个学生党支部”、“一个学生党支部结对共建一个班级”、“一个党员结对共建一个寝室”、“一个党员帮助一个入党积极分子”、“一个入党积极分子联系一个普通同学”的“五个一”工程实践模式,这一模式意义非凡,如一个教工党支部结对共建一个学生党支部,可以让学校机关、后勤、职能部门、二级学院的教职工党员参与到学生党建工作中,不仅增强了教工党员对学生党建、学生的了解与指导,也促进了学生对学校各机关及职能部门的了解与沟通,不仅为教职工的党组织活动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也为学生党组织活动的多样化开展创造了条件,不仅机关及职能部门的全员育人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也为促进师生党组织活动的开展建立了良好的机制。
同样,学生党支部结对共建班级、党员结对共建寝室、党员联系入党积极分子、入党积极分子联系普通同学,能够使得党支部对班级、团支部等相互协调、相互帮助的开展工作,也有利于维护校园稳定。通过加强党支部和团支部、党支书和党员教师之间的联系,确保行之有效的交流沟通,强化党组织的宣传力度和在广大师生中的信任程度。
(二)通过校园文化特色活动
校园文化对学生进行文化引导、教育,通过寓教于文、寓教于乐形式达到以文化人目的。党员通过组织策划、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搭建兴趣平台,鼓励更多党员、同学参加,加强自身体能锻炼、情商教育、团队意识等,还能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以文化为引导,丰富党员学习内容,增强学习兴趣,从文化对党建的深远影响,强化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和主人翁的意识。
(三)志愿服务平台
党的十八大指出“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健全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长效机制,推动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1]高校为大学生党员搭建校内外志愿服务平台,使得大学生党团全员参与协助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大学生党员党性锻炼。如:参加迎接新生工作,担任新生班级班主任助理,协助办理入学手续、入学教育,帮助新生班级搞好班级建设、学风建设等;参加欢送毕业生工作,帮助毕业生搬运行李,帮助毕业生安全、文明离校;社会实践志愿活动,学校可以与多个社会组织或部门沟通联系、合作,广泛建立多个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基地,拓宽在校学生党员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渠道,同时也提高大学生党员社会影响力。
(四)网络交流教育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手段开始普及,网络话语权呈现平等化、平民化的趋势,高校党建工作也应开启网络“微”时代新工作模式,有效利用新媒体,搭建网络教育新平台,适应新时期大学生需要,增强党组织吸引力,深入90后大学生党员思想实际,做好党员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 蔡阿雄、袁铁武: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以浙江海洋学院东海科学技术学院为例[J].
教育观察. 2014-02-05.
[2]彭长华:浅谈高校党员教育管理的难点与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4):27—28.
[3]王跃峰:党员管理工作[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
[4]韦乃扬:加强对高校学生党员发展教育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6(5):62—65.
[5]何金星:新形势下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审视与思考[J].党史博采(理论),2006(3):51—52.
[6]刘工力:吴德春,杨丽霞.党员教育工作[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
[7]王跃峰:党员管理工作[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
基金项目:.乐山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青年基金项目“90后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长效机制研究——以乐山师范学院为例”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高校;党员教育;实践平台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大学生党员数量逐年增长,截止2012年底,全国在校大学生党员总数已达290.5万人,90后大学生已经成为了党员中不可忽视的力量。目前,大学生党员素质现状不尽如人意,加之90后大学生个性独立、自我,以及易受社会环境、网络媒体的影响,因此做好90后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尤为重要。大学生党员作为大学生的骨干,关系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党的接班人,关系黨的前途、国家的未来。因此,在新形势下,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各高校都高度重视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同时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也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和高校党建的重要基础工作。
2013年7月《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坚持理论的培养和实践的考察结合,以大学生党员的后续教育实践平台为切入点,组织大学生党员全员参与。加强90后大学生实践平台探索对深入90后大学生党员思想实际,提升大学生党员的素质,增强大学生党员的党性锻炼,培养合格、可靠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将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现状及问题
(一)对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重视力度不够
时代在发展,经济在发展,而对于高校党员教育却还基本保持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形态。一方面,重视对大学生入党前阶段的教育培训,教育内容及形式也较为单一,偏理论化,主要是学习材料、听讲座等枯燥乏味的教育形态,而入党后教育就较为宽松,甚至有所忽视;另一方面对党组织生活质量未有更新,仅仅着眼于形式,走过场。
(二)党员自我定位不准
有些大学生党员定位不准,自以为高人一等,而且积极性相较于入党积极分子时期削减明显,思想上还没有完全入党,自我约束、自我提升意识不强,对党内事务的动力和兴趣不大,主人翁意识和先锋模范作用不强。
(三)对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的实践平台探索不够
目前,对于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更多的只是停留在理论上,主要集中在如何加强学生党组织对党员的约束,和理论上的思想教育等方面,而对于真正能发挥党员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实践平台的探索相对较少,因此未将对学生党员素质的选拔和培养落在实处,视界不够开阔,思想不够开放,方法不够灵活。
二、大学生党员教育实践平台的建设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学生成才的重要途径,是检验学生党员教育培训效果的最好方式。目前,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更多仅仅停留在理论的讲解和口头的要求上,很少将理论的培养和实践的考察有机结合。有的高校在党员的教育培训中也将实践环节纳入了计划,有的高校还开展了形象工程、先锋工程等系列活动。但往往这一系列活动都不是经常性的,往往像一阵风、一阵雨,都是一阵一阵的,有的每周一次,有的每月一次,还有的每学期才一次,有时一个党员一学期也轮不到一次,这既不利于党员的培养、锻炼和考察,也不利于建立体现党员先进性的阵地,更不利于树立党员的良好形象,有时还容易引起歧义甚至反感。
在实践探索中,我们可以通过建立“一个教工党支部结对共建一个学生党支部”、“一个学生党支部结对共建一个班级”、“一个党员结对共建一个寝室”、“一个党员帮助一个入党积极分子”、“一个入党积极分子联系一个普通同学”的“五个一”工程实践模式,建立健全系列规章制度和考评机制,将“五个一”工程的实施情况同党支部、班级、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考核挂钩,使学生党员既在在实践中得到教育培养,又在实践中接受党组织的检阅和考察,逐步建立起发挥学生党员主体性作用的长效机制,实现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一)通过结对共建
在实践探索中,我们通过建立“一个教工党支部结对共建一个学生党支部”、“一个学生党支部结对共建一个班级”、“一个党员结对共建一个寝室”、“一个党员帮助一个入党积极分子”、“一个入党积极分子联系一个普通同学”的“五个一”工程实践模式,这一模式意义非凡,如一个教工党支部结对共建一个学生党支部,可以让学校机关、后勤、职能部门、二级学院的教职工党员参与到学生党建工作中,不仅增强了教工党员对学生党建、学生的了解与指导,也促进了学生对学校各机关及职能部门的了解与沟通,不仅为教职工的党组织活动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也为学生党组织活动的多样化开展创造了条件,不仅机关及职能部门的全员育人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也为促进师生党组织活动的开展建立了良好的机制。
同样,学生党支部结对共建班级、党员结对共建寝室、党员联系入党积极分子、入党积极分子联系普通同学,能够使得党支部对班级、团支部等相互协调、相互帮助的开展工作,也有利于维护校园稳定。通过加强党支部和团支部、党支书和党员教师之间的联系,确保行之有效的交流沟通,强化党组织的宣传力度和在广大师生中的信任程度。
(二)通过校园文化特色活动
校园文化对学生进行文化引导、教育,通过寓教于文、寓教于乐形式达到以文化人目的。党员通过组织策划、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搭建兴趣平台,鼓励更多党员、同学参加,加强自身体能锻炼、情商教育、团队意识等,还能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以文化为引导,丰富党员学习内容,增强学习兴趣,从文化对党建的深远影响,强化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和主人翁的意识。
(三)志愿服务平台
党的十八大指出“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健全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长效机制,推动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1]高校为大学生党员搭建校内外志愿服务平台,使得大学生党团全员参与协助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大学生党员党性锻炼。如:参加迎接新生工作,担任新生班级班主任助理,协助办理入学手续、入学教育,帮助新生班级搞好班级建设、学风建设等;参加欢送毕业生工作,帮助毕业生搬运行李,帮助毕业生安全、文明离校;社会实践志愿活动,学校可以与多个社会组织或部门沟通联系、合作,广泛建立多个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基地,拓宽在校学生党员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渠道,同时也提高大学生党员社会影响力。
(四)网络交流教育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手段开始普及,网络话语权呈现平等化、平民化的趋势,高校党建工作也应开启网络“微”时代新工作模式,有效利用新媒体,搭建网络教育新平台,适应新时期大学生需要,增强党组织吸引力,深入90后大学生党员思想实际,做好党员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 蔡阿雄、袁铁武: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以浙江海洋学院东海科学技术学院为例[J].
教育观察. 2014-02-05.
[2]彭长华:浅谈高校党员教育管理的难点与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4):27—28.
[3]王跃峰:党员管理工作[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
[4]韦乃扬:加强对高校学生党员发展教育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6(5):62—65.
[5]何金星:新形势下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审视与思考[J].党史博采(理论),2006(3):51—52.
[6]刘工力:吴德春,杨丽霞.党员教育工作[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
[7]王跃峰:党员管理工作[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
基金项目:.乐山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青年基金项目“90后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长效机制研究——以乐山师范学院为例”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