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侧支循环分级在上矢状窦旁脑膜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9326323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静脉侧支循环评估在上矢状窦旁脑膜瘤(PSM)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连续纳入2011年10月至2015年12月在福州总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PSM患者71例。术前对患者行MR静脉成像(MRV)检查,评估肿瘤的位置及侵袭静脉窦的程度。依据Qureshi的静脉侧支循环分级标准并加以改良,将静脉侧支循环分为0~4级,并根据术前静脉循环状态评估结果制定手术策略。回顾性分析患者的预后。

结果

71例患者中,脑膜瘤位于上矢状窦前、中、后1/3段者分别有12、46、13例。未形成侧支循环(0级)26例(36.6%),1级侧支循环8例(11.3%),3级12例(16.9%),4级25例(35.2%)。SimpsonⅠ、Ⅱ级切除者67例(94.4%),Ⅲ级4例(5.6%);上矢状窦离断15例(21.1%),重建8例(11.3%),电凝48例(67.6%)。术后随访3~70(中位数为34)个月。术后新增神经功能障碍或原症状恶化者14例(19.7%),其中8例(11.3%)为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静脉侧支循环0~4级患者预后不良比例分别为2/26、1/8、1/12、4/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0)。3例(4.2%)术后出现静脉窦血栓形成,其中1例(1.4%)治愈,1例(1.4%)死亡,1例(1.4%)术后1年后复发。

结论

颅外的静脉侧支循环的存在对手术切口设计有重要影响;术前评估PSM相关的静脉侧支循环状态,可指导静脉处理策略,对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评估慢性椎-基底动脉闭塞(VBAO)后介入开通技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并总结慢性VBAO的侧支循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介入神经病学科对13例慢性优势侧椎动脉颅内段和(或)基底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进行介入开通治疗,分析开通率、侧支循环、围手术期并发症以及随访情况,比较手术前、后采用前向血流评定(TICI)分级和改良Ran
目的探讨不同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对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9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23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发病至治疗时间将223例患者分为3组,即超早期组(≤7 h)75例、早期组(>7~24 h)109例以及延期组(>24 h)39例;按手术方式分为开颅血肿清除术组(简称开颅组,共107例)和微创血肿清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评估应用Willis覆膜支架血管内治疗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破裂血泡样动脉瘤(BBA)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介入科应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的位于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破裂BBA患者,共13例(15个动脉瘤)。回顾性分析血管内治疗结果及术后并发症。结果13例(15个动脉瘤)患者共成功置入13枚支架。术后即刻造影显示,12例患者动脉瘤完全闭塞;1例轻度
期刊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内皮瘤(HE)的MRI和CT表现与病理学结果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6年6月泰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7例颅内HE患者的影像学和病理学资料。所有病例均行MRI检查,3例行CT检查,1例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将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学结果做对照分析。结果7例患者中,病灶位于右侧颅骨2例(额骨、顶骨各1例),小脑幕2例,大脑镰1例,右侧海绵窦1例,右侧颞叶1例
目的探讨异常肌反应(AMR)在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MVD)中提前消失的影响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1月至12月采用MVD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372例,术中359例通过神经电生理监测到AMR波。其中33例在完成减压前AMR波提前消失(消失组),326例未提前消失(未消失组)。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的差异。结果359例患者术中均发现责任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