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天文历法与成语

来源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bai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文历法是我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内容,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不少成语就是从中演化出来的。了解一定的天文历法知识有助于对成语的理解。
   1.昼夜时辰
   古人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段,“半夜三更”指深夜时光。“鸡鸣而起”形容勤奋不怠。“日中必彗”是说中午的时候一定要将东西拿出来晒,比喻做事要抓紧良机。“日中为市”反映古代以物换物的集市方式,这种贸易总是在中午进行的。将近日中叫“隅中”,太阳西斜叫“昃”。“日中则昃”常泛喻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走向反面,常比喻事物盛极则衰。日出又叫“朝”“旦”“早”“晨”,日入又叫“暮”“夕”“晚”“昏”“旰”,相关的成语不胜枚举,如朝三暮四、朝令夕改、晨兴夜寐、早出晚归、昏定晨省、宵衣旰食等。太阳东升西落,日出处叫“东隅”,日落处叫“桑榆”“西山”,成语“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就比喻这个方面失败了,另一个方面得到了补偿。“日薄西山”就比喻事物接近衰亡或人近老年。
   2.天干地支
   古人利用天干地支来纪年、月、日,地支顺序寅在卯前,成语“寅吃卯粮”就比喻入不敷出。“丁是丁,卯是卯”是说干支不能搞错,形容办事认真,一点不马虎。“甲子之年”指六十岁的年纪。“更”是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更长梦短”形容思虑不安,彻夜难眠。“更阑人静”指深夜一片寂静。古代历法中“朔”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晦”指每月的最后一天,因而用“朝菌不知晦朔”形容寿命短。
   3.日月运行
   “圭臬”指土圭和水臬,是古人测日影、正四时和测度土地的仪器。“奉为圭臬”是说把某些言论或事物当作衡量正误的准则。一般的人则凭生活常识目测日光。成语“日上三竿”说太阳有三根竹竿那么高了,形容时间不早了。“晷”是古代观测日影以定时刻的儀器,后指日影,“焚膏继晷”就形容夜以继日地努力工作或用功读书。“漏壶”是古代滴水计时的工具,成语“漏尽更深”就指更深之时。“更长漏永”形容漫长的夜晚。据说魏晋之间,宫中以红线测日影。每年冬至以后,白昼渐长,因此有成语“日长一线”。
   4.星斗推移
   古人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成了二十八组,叫二十八宿,东西南北四方各七宿。成语“南箕北斗”是说当箕、斗二宿同时出现在天空时,箕在南,斗在北;因为“箕”是星宿,不能用来簸扬,“斗”也是星宿,不能用来舀酒浆,后常用来比喻有名无实。“斗转参横”是说北斗转了向,参宿横斜,表示天色将明。“参辰卯酉”是说参宿如果处在酉位,心(辰)宿则在卯位,二者不能同时在天空中出现,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人或事物的敌对或互不调和。杜甫《赠卫八处士》中的“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正是借此来比喻亲友久别不能相逢。另外,人们观察到北极星的斗柄正在初昏时指向东为春,指向南为夏,指向西为秋,指向北为冬,“星移斗转”是说星斗位置发生变化,表示季节在改变,用以比喻时间的推移。
   5.天象变化
   出现云霓,就预示着下雨,“大旱望云霓”就形容盼望殷切。流星飞快地划过夜空,就用“星驰电发”形容做事快捷。“流星赶月”比喻彼此追逐,行动迅速。月亮到最圆时就开始缺损,就用“月盈则食”比喻事盛则衰,物极必反。“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比喻事情发生前的征兆。
   6.天人合一
   古人往往把观测到的天象与人事结合起来。日月同时升起,在我国少见,因而古人以成语“日月合璧”附会为国家祥瑞。古人称月上弦逐渐盈满为“恒”,就用“日升月恒”比喻兴旺。“日东月西”比喻远隔难逢。“日月参辰”比喻离别不得相见或相互不和。“参辰卯酉”是说参宿酉时出于西方,辰宿卯时出于东方,两不相见,因用来比喻互相敌对或势不两立。“动如参商”是说参商二星此出彼没,不同时出现在天空,因以比喻人分离后不能会面。古时认为泰山为五岳之首,北斗星在众星中最亮,就常用“泰山北斗”比喻众所尊仰的人物。“斗重山齐”是说像北斗星一样令人景仰,形容人德高望重,才学出众。
其他文献
地震释放的能量由纵波和横波两种形式的机械波传递。当纵波从地下震源离开地壳,到达大气层时,就会以声波的形式继续传播。然而,即使它传到飞机上,人类也是听不到这种声音的,因为它小于20赫兹,在人类听觉阀之下,科学家称之为次声波。  当人们说:“我听见外面地震了!”其实他们听见的并非地震波,而是它经过引起的响动,比如你感觉脚下地面晃动,房间隆隆响,周围的东西桄榔响。但是当你在飞机里,这些动静你也察觉不到了
一顿该吃多少,才能既营养均衡又保持体重?别急,手掌饮食法“手把手”教你!  “民以食为天”,如何吃得更健康是门大学问。最近流行的“手掌节食法”,教人们用手掌度量食物的标准量,改善饮食没有节制的不良习惯,健身的人也可通过该方法严格控制食量,优化饮食结构,从而达到增肌的目的。健康饮食,就从摊开手掌开始!蛋白质=掌心量  在蛋白质方面,成年人一日三餐的理想总热量比例是30:40:30,也就是在每天需要摄
1873年,梁启超出生于广东新会县熊子乡茶坑村。儿时,疼爱孙儿的祖父常给梁启超讲些历史典故。在祖父所讲的历代豪杰、忠臣、 志士、哲人的故事中,梁启超对陆秀夫身背幼帝赵昺在崖山跳海殉国的悲壮举动印象尤为深刻。崖山位于新会县南部,离茶坑村不远,梁启超多次去三忠祠凭吊缅怀,而“海水有门分上下,江山无界限华夷”这两句诗也犹如刀刻斧砍般铭记在他心中。  梁启超在读陆放翁集时写下这样的诗句:“辜负胸中十万兵,
五官,在我们探索现实世界的过程中,各司其职。都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五官中,只有眼睛能够真实地把世间万物的样貌反馈给我们的大脑。可是假如有人告诉你,不单眼睛能看到东西,舌头也能,你信吗?难道身体的其他器官也具有眼睛一样的功能,只是人们没有充分利用?  不可思议的实验  为了证明人类可以不用眼睛也能看见东西,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生命科学院的一间实验室里,一项前所未有的人体实验正在进行。  受试者是
世界上有成千上万个民族,自然也就有着大量的语言文字。不过,有些文字已经成为了死文字,因为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都无法找到破译其含义的密码,使这些古文字成了千古谜团。  苏萨的原始埃兰文字  原始埃兰文字与被视为人类最早的文字系统的苏美尔文字属于同一时期。原始埃兰文字发源于新月沃地。记载详实的埃兰文字出现在公元前25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西南部。但是在埃兰文字出现之前大约500年,原始埃兰文字就在埃
舌头上的“草莓粒”负责尝味道  要了解这个说法是否正确,首先我们要了解是怎么品尝到各种味道的。我们之所以能品尝到各种美味,是因为我们的舌头上分布着各种舌乳头。如果我们伸出舌头,能看到舌头表面分布着一个个红色的小凸起,这些就是舌乳头。人的舌头上有很多种乳头,如菌状乳头、轮廓乳头、丝状乳头、叶状乳头等,但能品尝到味道的主要是菌状乳头和轮廓乳头。  其中菌状乳头主要分布在舌尖、舌缘以及舌头的背面,我们看
在过去的4年间,研究黑洞背后数学机制的物理学家逐渐产生了一个奇特的想法,那就是黑洞可能拥有一个被称作“火墙”的区域,它将摧毁任何试图越过这一黑洞边界的物体。不过,最近一篇名为《裸黑洞火墙》的文章从根本上对这一奇特观点提出了质疑。  几年前,当这篇论文的作者们在日本京都大学汤川理论物理研究所展开相关研究工作时,他们意识到火墙理论存在一些问题。根据原有理论,火墙隐藏在黑洞事件视界背后,当一名希望一睹黑
诺亚方舟上的石榴石  有关石榴石的一个自相矛盾的传说是认为用它可做成最致命的子弹,而佩戴它的人能刀枪不入,如果一个未防卫的人受伤,石榴石又可止血定癔病,石榴石还能医治炎症。从古埃及时代开始,石榴石就被视为一种护身符。古埃及人和腓尼基人认为石榴石具有很强的治疗效果,经常被用来治疗蛇咬伤、食物中毒以及与血液有关的疾病。古代西方人相信持有石榴石可以得到幸福及永不间断的爱情,还能令人信心百倍,不会罹患忧郁
雨季来临,国内不少地方遭遇了强降雨天气,首都北京也不例外。然而近日,一则“北京遭遇强降雨,六百年故宫地面无积水”的帖子引起人们的关注,其实不只故宫,甚至颐和园、天坛等皇家园林,都同样有着十分惊人的排水和蓄水能力。  面对强降雨,可以做到“雨过地皮湿,无一处积水”。在这些历史悠久的园林里,古代集水技术一直沿用至今,虽历经上百年,仍发挥着很好的作用。它们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  古代北京城的排水艺术  
探索声音科学技术的最新应用。  星系间的音乐  (0.00005~0.0009赫兹)    研究人员通常经过观测恒星的亮度等特征来对其年纪进行初步判断,光谱剖析也能得出有关定论,日前,一个世界研讨小组披露了运用“声波”来研讨恒星的年纪,这种方法能够分辨出宇宙中哪些是婴儿恒星,哪些是年长或终老的恒星。  恒星内部的声波主要来自辐射压力与振动,由于声波具有反射等特点,因此恒星内部就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