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学科,所选课文大多数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这些语言艺术的瑰宝,是从长期文化发展史中筛选出来的精神财富。它们文质兼美、文情并茂,为历代人们所传诵,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且语文教学活动富有美的形象性、感染性、社会性和创造性,极有利于美育的施行。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学教育;有效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5-070-1
众所周知,通过语文教学进行审美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在语文的园林中漫步,我们随处可以观赏到“美”的鲜花。如果我们能从美学的角度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美”,欣赏这些“美”,创造这些“美”,对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有很大的帮助。因此,笔者就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教育谈几点认识。
一、在对比中观察 “美”
“对比”是一种常见的美学技法,在艺术创作中,作者常常凭借黑白、明暗、深浅、高低、悲喜、美丑、善恶、动静以及贫富的对比来表现艺术的美。
例如,在《岳阳楼记》中,有两段景物的描写,就是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行;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这一明一暗,一悲一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极有利地表现了“迁客骚人”或悲或喜、因己而悲、因物而喜的心境。而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的心境,与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境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对比,古仁人的形象更加高大,更加完美,学生从中理解了古仁人的宽阔胸怀和高尚的思想境界。学习这篇文章,学生最早记住的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对比句子。这不能不说是对比美的功劳。因为两种形象,一高一低,一明一暗,一强一弱,给学生的震动太大了,印象太深了。学生不仅理解了他们,更重要的是学习了他们的精神。另外,范仲淹笔下的洞庭湖景色之所以受到那么多人的赞赏,原因就在于他用对比的手法把洞庭湖的秋天之色与洞庭湖的春天之景对比起来写,阴与晴,昼与夜,动与静,使人产生美的感受。这就是对比美的艺术效果。
我们平时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既感受美,也接触丑。这是因为作者笔下有鲜花,也有荆棘;既描绘明媚的春天,也描绘严酷的冬天;既塑造各具特征和风采的美的形象,也塑造形形色色的其他形象的缘故。
二、在联想中欣赏“美”
联想是人的大脑的一种奇异功能,它是具有广阔内容的心理活动范畴。联想的作用可以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把某些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感觉形象化。
都德在《最后一课》中运用联想,不仅给读者上了一堂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课,也给读者上了一堂很好的美学课。小弗郎士把课桌上的圆体字帖“阿尔萨斯”,联想成“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教室里的人们正在认真专心地画杠子,小弗郎士联想到“好像那也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小弗郎士联想到:“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作者借小弗郎士思想感情的变化,借孩子之口,运用联想,讽刺了敌人,对破坏祖国和平的敌人表示了无比的愤慨,抒发了对和平生活、对祖国的珍爱和眷恋。作者尤其是在对小弗郎士的感觉、对韩麦尔先生的联想上描写得极为深刻。“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这里先生的形象是由小弗郎士的实体幻觉出来的,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染了他,激励了他,教育了他。他从心里佩服韩麦尔先生,崇敬韩麦尔先生,热爱韩麦尔先生,所以他觉得先生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作者借助联想的手法,把韩麦尔先生的品格形象化了。有哪位读者读到这里不为之感动呢! 这样的联想使思想意义更加深刻,感情更加充沛,联想更具有了美学上的意义。这就是美学上联想的效应。
三、在学习中创造“美”
学生是审美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而作为审美主体的学生的审美个性是有差异的。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也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如何使每一个学生的审美个性都得到相应的发展,是有效实施语文审美教育的关键。
通过审美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能正确分辨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能对审美对象作出准确的理解和客观的评价。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是在不断地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在审美教育过程中,教者最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使每个学生参与审美整个教育过程之中。例如在教学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丑恶的“金钱”关系,教者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来分析各个人物的形象入手。又如在学完《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后,教者可让学生写一写《身边最可爱的人》,鼓励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而能记录美、赞扬美;在学习《故乡》之后,也可让学生描写自己热爱的故乡或故乡的人的“美”……中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创造美。创造美就是让学生把自己对美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在口头与书面的表达中创造出美的形象,这就是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美”的效应。
总之,美能启真、美能导善、美能移情、美能怡性。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认真发掘美,用美吸引学生,用美感染学生,用美陶冶学生,那么语文教学将会是别开生面的。让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培养学生发现美、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让“美”点燃学生的心灵之花。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学教育;有效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5-070-1
众所周知,通过语文教学进行审美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在语文的园林中漫步,我们随处可以观赏到“美”的鲜花。如果我们能从美学的角度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美”,欣赏这些“美”,创造这些“美”,对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有很大的帮助。因此,笔者就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教育谈几点认识。
一、在对比中观察 “美”
“对比”是一种常见的美学技法,在艺术创作中,作者常常凭借黑白、明暗、深浅、高低、悲喜、美丑、善恶、动静以及贫富的对比来表现艺术的美。
例如,在《岳阳楼记》中,有两段景物的描写,就是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行;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这一明一暗,一悲一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极有利地表现了“迁客骚人”或悲或喜、因己而悲、因物而喜的心境。而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的心境,与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境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对比,古仁人的形象更加高大,更加完美,学生从中理解了古仁人的宽阔胸怀和高尚的思想境界。学习这篇文章,学生最早记住的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对比句子。这不能不说是对比美的功劳。因为两种形象,一高一低,一明一暗,一强一弱,给学生的震动太大了,印象太深了。学生不仅理解了他们,更重要的是学习了他们的精神。另外,范仲淹笔下的洞庭湖景色之所以受到那么多人的赞赏,原因就在于他用对比的手法把洞庭湖的秋天之色与洞庭湖的春天之景对比起来写,阴与晴,昼与夜,动与静,使人产生美的感受。这就是对比美的艺术效果。
我们平时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既感受美,也接触丑。这是因为作者笔下有鲜花,也有荆棘;既描绘明媚的春天,也描绘严酷的冬天;既塑造各具特征和风采的美的形象,也塑造形形色色的其他形象的缘故。
二、在联想中欣赏“美”
联想是人的大脑的一种奇异功能,它是具有广阔内容的心理活动范畴。联想的作用可以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把某些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感觉形象化。
都德在《最后一课》中运用联想,不仅给读者上了一堂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课,也给读者上了一堂很好的美学课。小弗郎士把课桌上的圆体字帖“阿尔萨斯”,联想成“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教室里的人们正在认真专心地画杠子,小弗郎士联想到“好像那也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小弗郎士联想到:“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作者借小弗郎士思想感情的变化,借孩子之口,运用联想,讽刺了敌人,对破坏祖国和平的敌人表示了无比的愤慨,抒发了对和平生活、对祖国的珍爱和眷恋。作者尤其是在对小弗郎士的感觉、对韩麦尔先生的联想上描写得极为深刻。“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这里先生的形象是由小弗郎士的实体幻觉出来的,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染了他,激励了他,教育了他。他从心里佩服韩麦尔先生,崇敬韩麦尔先生,热爱韩麦尔先生,所以他觉得先生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作者借助联想的手法,把韩麦尔先生的品格形象化了。有哪位读者读到这里不为之感动呢! 这样的联想使思想意义更加深刻,感情更加充沛,联想更具有了美学上的意义。这就是美学上联想的效应。
三、在学习中创造“美”
学生是审美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而作为审美主体的学生的审美个性是有差异的。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也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如何使每一个学生的审美个性都得到相应的发展,是有效实施语文审美教育的关键。
通过审美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能正确分辨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能对审美对象作出准确的理解和客观的评价。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是在不断地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在审美教育过程中,教者最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使每个学生参与审美整个教育过程之中。例如在教学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丑恶的“金钱”关系,教者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来分析各个人物的形象入手。又如在学完《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后,教者可让学生写一写《身边最可爱的人》,鼓励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而能记录美、赞扬美;在学习《故乡》之后,也可让学生描写自己热爱的故乡或故乡的人的“美”……中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创造美。创造美就是让学生把自己对美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在口头与书面的表达中创造出美的形象,这就是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美”的效应。
总之,美能启真、美能导善、美能移情、美能怡性。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认真发掘美,用美吸引学生,用美感染学生,用美陶冶学生,那么语文教学将会是别开生面的。让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培养学生发现美、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让“美”点燃学生的心灵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