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力量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weibin5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节前夕,温家宝同志在与国务院参事室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时说,文化的力量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蕴涵着巨大的精神力量。他引用《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话,鼓励大家对未来抱乐观态度,坚定战胜金融危机的信心。永不言败,坚韧前行。
  面对全球范围来势凶猛的金融危机,中国的表现举世瞩目。温家宝充满信心、底气很足的讲话,源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和积累的雄厚基础,源自中国几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科学精神。
  中华文化的永久魅力和巨大力量,在于它适应人民需要,顺乎时代潮流。空间上讲联系,时间上讲变化。讲联系,有整体观,顺乎民心;讲变化,不离根本,与时俱进。中国人吸纳或选择新的文化,并不丢掉老祖宗,而是联系中国实际,深入事物本质,获取制胜法宝。当初,中国人信奉马克思主义,走俄国人的路,并且取得革命胜利,关键在于将革命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从而产生了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其中就包含着中华文化精髓。
  曾几何时,天倾西北,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失败,导致社会主义阵营解体。中国虽然也走了一段弯路,但中国人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作出了新的正确选择。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理论武器。它同样是汲取中华文化的精华,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有机结合起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非凡的政治智慧。不同立场的人们以不同的心态看待苏联解体和中国崛起的历史巨变。西方一位专栏作家预测,2009年的金融危机将使中国像前苏联那样倒下。中国以坚定的信心作出回应。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坚定信心比什么都重要。”我们不仅有足够规模的经济实力,而且采取的措施是完整全面、标本兼治的。党和政府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正确决策的速度和执行的力度,充分显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去年战胜特大地震灾害,成功举办奥运会,载人飞船上天等,都是生动的例证。面对金融危机,中央及时作出部署,保增长、扩内需、促改革、惠民生。国家将在两年内投入4万亿元资金用以扩大内需,投入6000亿元推进科技创新,投入8500亿元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28条重农强农措施,将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中国在办好自己事情的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危机。世人称道:中国仍是世界经济亮点。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国古代先哲的话比西方现代政论家的“文明冲突论”更合世道人心。也比那种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言行高明得多。中国以和谐世界的理念行事,显示出泱泱大国君子风度。五千年中华文化塑造的中华民族的人文品格和道德精神,对中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发挥着巨大影响,帮助我们一次次地攻坚克难,继往开来。今天它使我们在战胜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更加积极进取而又镇定从容。现在羡慕和尊敬中国临危不乱、兼济天下的西方人越来越多。而当中国战胜金融危机,为世界经济作出更大贡献时,必将大大提高中华文化在全世界的影响力。金融危机将给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由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目前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还未能充分得以展现,诸如天人合一、和谐世界的理念,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辨证施治的中医药等等,都有待进一步走向世界。这首先要求我们“固本强身”。包括文史研究馆馆员在内的知识精英们,要重视、维护和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好自己的精神家园,使中华文化真正成为先进文化,才能充分彰显其非凡的力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之谓也。
  温总理的讲话,既是鼓励也是鞭策。让我们为应对金融危机和中华文化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他文献
张元济先生诞辰145周年了。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永志纪念的文化伟人。  近现代中国处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凡称得上历史名人的,大多与轰轰烈烈的政治、军事等事业有诸多关联。然而张元济却属于另外一种类型,他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文化人。  张元济,浙江海盐人。早年,他中进士、入翰林院。戊戌变法时曾向光绪面陈办新学培养人才之策,但百日维新失败,张元济被“革职永不叙用”。自此以后,他便彻底告别了仕途,再也没有参与过
近代以来,中国这个古老国家如何突破传统体制的束缚,从封闭转向开放,走向现代化的起点,值得我们探讨。   在古代,西方人士通过丝绸之路感知东方中国的强大。13-14世纪,由于《马可波罗游记》、《鄂多立克东游记》、《曼德维尔游记》等著作的出版和流传,使欧洲人对中国的文物制度充满了兴趣和敬意。16世纪,郑和七下西洋,展示了大明王朝的经济文化实力。中国堪称当时世界的先进国度。但是在此后的发展中,情势却慢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