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人都是指挥家

来源 :知识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l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迪生一生留下了2000多项发明成果,而每一项成果的发明过程都是极其艰难而复杂的,以电灯发明为例,他前后一共做了2000多次实验。
  一个人的生命和精力都是有限的,那么,爱迪生又是如何在有限的生命和精力中,创造出那么多的发明成果,经历着那么艰难而又复杂的实验过程呢?
  为了揭开这个谜底,我查阅了有关介绍爱迪生的书籍。最近,在阅读《爱迪生传》一书时,才解开了这个谜团。书中说,从爱迪生的发明来讲,“爱迪生”的称谓,不仅仅是指爱迪生本人,而是他所率领的一个研究团队。也就是说,爱迪生的发明,不只是爱迪生一个人的发明,而是爱迪生率领的团队所共有的发明;爱迪生所经历的极其艰难而又复杂的实验过程,也不是爱迪生独立完成的,而是这个团队所共同完成的。
  据《爱迪生传》中介绍,爱迪生的个性“像电灯一样,照亮整个房间”,他很善于激发团队中每一位队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善于根据每一位队员的特长,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所以,团队中的所有队员都乐意跟他一起工作,都乐意为他效力。
  施特劳斯高超的指挥才能,凭借的也不是他一个人,而是他所指挥的一个团队。1872年,“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来到美国。美国人想创造一个世界之最,请施特劳斯指挥一场由2万人参加演出的音乐会。一个指挥家一次指挥几百人的乐队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何况是2万人?
  然而,施特劳斯却成功地指挥了这个由2万人组成的乐队,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那么,施特劳斯是怎样指挥一个如此庞大的乐队呢?施特·劳斯说,其实他只是指挥了100人。原来,施特劳斯担任的是总指挥,下面有100位助理指挥,他所指挥的,就是这100位助理指挥。2万人的乐队,再由这100位助理指挥去指挥,每位助理指挥分摊下来,也仅仅指挥了200人。
  真的没有意外,每个成功的人都是指挥家!■
其他文献
植物学家首次发现有些植物也“食肉”——它们杀死昆虫来“给自己施肥”。研究者发现,这些植物用茎上有粘性的体毛来捕杀昆虫,当昆虫腐烂并掉到植物的根部时,植物就开始通过根部吸收原本在昆虫体内的营养。人们认为植物的这种技能可以应用于给野外贫瘠的土壤补充养分,但即使在你自家的小菜园里也可以用上这种技术的。其实,有50%的“食肉”植物离我们并不远,它们当中有不同种的观赏植物矮如牵牛花、还有马铃薯、西红柿和荠菜
2010年9月底,法国施米雅娜山区突然出现了罕见的奇景:贫瘠荒凉的山区里,很多早已死去的树木,不知道被谁涂抹上了缤纷的色彩,在一片苍凉中让人眼前一亮。就连枯死多年的老树根,也被人鬼斧神工地涂上了色彩,上面还画满了图画。那些图画中,有大到呼啸的火车、林立的高楼、腾空的飞机,有小到明亮的KFC餐厅、诱人的汉堡、琳琅的文具,还有法国总统萨科奇可爱的漫画像。  没人知道,奇景的制造者是谁,在人们的潜意识里
亚马孙流域的植物种类居全球之冠,这里上万种的植物大多体型高大,郁郁葱葱,遮天蔽日。但事实上,它们在这里的生存环境并不好,季节性的降雨使得亚马孙河及其支流经常泛滥成灾——每年11月份,亚马孙就开始涨水,这期间,30多万平方公里的陆地会迅速变成汪洋,整个亚马孙几乎成了水的世界,洪水深度比平时水位要高出十几米。因此,生存在这里的植物必须要经历一年一度的洪涝灾害,最重要的是努力长高,才不至于因被洪水淹没而
娜娜不是一个好相处的女孩,喜欢冲人瞪眼,喜欢自个儿吃东西,喜欢冬天穿衬衫,夏天穿短靴,春秋天穿裙子,喜欢嘲笑别人:“OUT !”  所以在班上,娜娜人缘并不好,好在有个死党苏静终日跟她粘在一起。你要以为苏静跟娜娜个性一样那就大错特错了,苏静中规中矩,常年牛仔T恤,对人一脸温和笑容。大家都奇怪她们怎么会走到一起,班主任甚至找苏静谈过话,意思是你若不能把娜娜往“更好”的方向发展,那你们就尽量不要在一起
是朋友,才敢放心把钱借给他。想不到,那钱,却迟迟不见还。借条有两张,一张五千,一张两千,已经在他这儿,存放了两三年。  他和朋友是在上中学的时候认识的,两人有着共同的爱好和理想,慢慢地亲近,终至形影不离。后来他们又考上同一所大学,读同一个专业,这份友谊就愈加深厚。毕业后他们一起来到这个陌生的小城打拼,两个人受尽了苦,却都生活得不太理想。朋友似乎比他要稍好一些——虽然朋友只是一个小职员,可那毕竟是一
96%和4%  翟华     公司请来的大牌美国人力资源专家先问了十几个培训参加者一个小问题:“你们说,开车的人进了加油站最想完成的事情是什么?”开车的人进加油站还能干什么呢?“加油!”超过一半的人都这样回答,从专家略显失望的眼神里,大家看出这显然不是他所期望的答案,所以又补充了“歇会儿”“买吃的”等几个答案,甚至连“上厕所”都替人家想到了。我对美国人的思考方式略有了解,知道在这种情况下,“一加一
那一年,30岁的民工魏青刚成为央视“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在十位获奖者中,魏青刚其貌不扬,走上舞台乐呵呵的,小眼睛眯成了一条缝,身材略显瘦弱,一点也不“英雄”。  屏幕上开始回放他的英雄事迹,是事发时一位摄影记者恰好抓拍下来的。  当日七级大风“麦莎”肆虐岛城,有位女子不慎落海,围观者甚众,包括熟悉水性的渔民,但都不敢下海,怕被浪打晕,更怕被拍到礁石上粉身碎骨!唯独他,三出三进,在波浪汹涌的激流
约翰是纽约一家医院的临终关怀医生,临终关怀医生的职责是对一些医治无效的患者进行最后的关怀,让他们能够安心地离开这个世界。  约翰做了快十年的临终关怀医生了,他发现在这些患者里,他们最后的想法不再是得到什么,而是告诉了约翰他们这一生的遗憾。约翰把这些人的遗憾都记录下来,一天他偶然翻开这个笔记本,惊奇地发现这些患者的遗憾都差不多。经过整理,这些患者的遗憾主要有十种:  第一种遗憾:没做自己想做的事。 
比塞尔是西撒哈拉沙漠中的一个小村庄,它坐落在一块1.5平方公里的绿洲旁。在肯·莱文1926年发现它之前,这儿的人没有一个走出过大漠。不是他们不愿意离开这个贫瘠的地方,而是尝试过很多次都没有走出去。  肯·莱文是英国皇家学院的院士,当然不相信这种说法。他为了证实无法走出大漠这个说法的真伪,做了几次试验。他从比塞尔村向北走,结果三天半就走了出来。   比塞尔人为什么走不出来呢?肯·莱文雇了一个比塞尔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还是一名步兵团的下士,在部队担任通信员。他作战勇敢,视死如归,常常穿越枪林弹雨,为部队传递信息。而他与别的士兵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喜欢读书,几乎到了手不释卷的地步。  战争永远是残酷的,身处前线,谁也不敢保证自己能活着见到明天的太阳。因此,在战斗的间隙,大多数士兵都四处寻欢作乐,而他却利用这个时间看书。1915年冬天,一个下着大雨的傍晚,当战友们都躲在营房里取暖时,他却披上雨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