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统编本六上)教学设计(一)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900934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本解读
  这篇课文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反转”这一写作技巧。反转本义是指图片图像色调或明暗的处理,后来也指转向相反的方向。我在教学时以此为抓手设计情境:猜猜作者会怎么写?如何安排情节?让学生猜一段,读一段,与作者比一比,在猜与揭秘的过程中体会作者巧妙安排的良苦用心。在学生猜到与猜不到的“反转”情境中体会“反转”的表达效果,从而让这一写作技巧在学生心中自然生根,为写好作文助力。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猜读的实践体
  验,走入作者内心,体会其情节安排的巧妙所在。
  2.在把握文章情节脉络的基础上,明白“反转”的写作技巧及其表达效果。
  3.联系旧知,感悟文章写作中“反转”技巧的适度性运用。
  教学过程:
  一、 盼穿雨衣有意思,激发探究之兴趣
  1.读课题,聊一聊学生心中盼的经历,引入盼的主题。
  (设计意图:回忆激趣,初步感受“盼”带给人的心理体验。)
  2.有一个叫蕾蕾的小姑娘,她特别盼望穿上一件雨衣。这件雨衣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听课文第1~2自然段的录音,说一说。
  (预设:有两只袖筒,非常自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迅速提取信息的能力,同时解决盼穿雨衣的原因。)
  3.补充:今天学的文章是一篇节选文,原文中写道:她有个好朋友叫赵小芸,她的雨衣就是斗篷式的。现在你能猜到她想穿上这件雨衣的心理吗?说一说。
  (预设:想在赵小芸面前显摆显摆。)
  (设计意图:在心中树立起一个假想敌,让盼穿雨衣的心情更加迫切,也符合学生的真实心理,感同身受,为后面的教学环节作铺垫。)
  二、 盼而不得有波折,体会习作之方法
  反转一:盼下雨——大晴天
  过渡:看来你们很会猜,(板书:猜)猜得也准,因为你们和王蕾蕾的年龄相仿,那我们接着猜。
  1.想要穿上雨衣,接下来蕾蕾最盼的是什么呢?作者会不会让蕾蕾如愿,马上就开始写下雨呢?說说你的理由。(板书:盼下雨)
  (预设:一开始就如愿了后面就没有盼了,才开始就结束的文章肯定吸引不了读者。)
  (设计意图:勾起思维的涟漪,揣摩作者的写作技法。)
  2.你们都有作家的潜质,的确没有下雨,还一连好几天都是大晴天。(板贴太阳图,板书:盼下雨——大晴天。)如果你就是作者,你会怎么写晴天盼雨的心情呢?试着写2~3句话。
  (1)生读自己的练笔片段。
  (2)点评:听了同学们的作品片段,你能用一个字来概括吗?
  (预设:急、焦、苦、闷、烦、哀、气……)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体会作者的巧妙表达;听说结合,体会盼而不得的心理。)
  3.作者是怎么写的?齐读课文第3自然段,看看哪里是你还没写到的。
  (1) 调查:关注埋怨天气的同
  学分别举手。这些我们都写到了。我们没有关注到的是雨衣。
  (2) 读一读描写雨衣的句子,想想作者写的仅仅是雨衣吗?
  (预设:表面上写的是雨衣的
  安静,其实写的是蕾蕾内心的不平静,静的是雨衣,不静的是蕾蕾。反写的方法,越是写雨衣的静越让人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不静。)
  (设计意图:体会作者反面衬
  托的写法,并在习作中借鉴。)
  (3) 这样“反写”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反转二:下雨了——被困在家
  过渡: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有些能让我们猜着,有些又在我们的意料之外,当然,我们离作家的水平也就差那么一点点了。
  1.接下来作者还会一直让天晴下去吗?说说理由。
  (预设:不会,这样读者就会感到枯燥了,并且盼穿雨衣终归是要实现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作
  者是如何围绕主题安排情节的。)
  2.作者一连写了两天下雨。
  (板贴两张下雨图)挑战一下:猜猜作者会安排蕾蕾在哪个下雨天穿上雨衣?(追问:第一天明明下雨了怎么就没穿上雨衣呢?)说说理由。
  (预设:在下雨的第二天穿上,第一天就穿上的话第二天就没必要写了。)
  (设计意图:体会作者在情节
  安排上的反转手法。)
  3.仔细读读这个雨天的情节,
  找出原因。
  (1)印证:与大家预想的理由差不多:妈妈让她在家听英语讲
  座。(板书:困在家)
  (2)出示: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
  大家忽略了这个细节,它说明这场雨下在什么时候?若下在早上上学时呢?若在中午呢?
  (预设:因为下雨的时机不对,所以错过了穿雨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作
  者在细节上的巧妙安排。)
  (3)合作读读蕾蕾和妈妈的对话,读出心情、语气的变化。
  (4)出示原文第一句:
  我最讨厌两件事,一是下雨,二是撒谎。
  ①读一读,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②特别盼望的时候就是这样,会变得自己也不认识自己。
  4.各位小作家,在这近乎绝望的晚上,你们又会怎么写蕾蕾的心理活动呢?
  (1) 读读作者写的。
  出示: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
  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说来也怪,雨果真像我希望的那样停了。   (2) 采访:把你刚才想的和作
  者写的这一段比较一下,有什么想说的?
  (预设:作者写的更好一些,可以看出蕾蕾一直不如愿的时候又有一些满足,出乎读者和蕾蕾的意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情
  节的一波三折,为后文的情节反转铺垫。)
  反转三:不盼了——下起雨来
  1.第二个雨天蕾蕾终于穿上了雨衣,盼来了心心念念的结果。(配乐感受心情的愉快)说说你一般穿着雨衣想干什么。
  (预设:听雨声、踩水坑……)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受如
  愿以偿的快乐。)
  2.想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吗?
  (1) 读第二个雨天的情节,关注开头“我决心不再想什么雨不雨的”。(板书:不盼了)
  (2) 为什么要写不盼呢?(預设:安慰自己,怕再失望。)
  (3) 真的不盼吗?(预设:嘴上说不盼,内心十分期盼。)
  (4) 你觉得这样安排情节好吗?(预设:围绕反转、意外表达。)
  (设计意图:再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节安排上的一波三折,文似看山不喜平。)
  三、 盼不过“三”有原则,感悟习作“三”之秘密
  1.读完全文,我们发现全文紧紧围绕盼来写,却处处充满意外。结合板书理一理:盼下雨——大晴天;下雨了——困在家;不盼了——下雨了。作为读者,我们
  被这样一波三折的情节深深吸引,这样不断出乎意料的写法叫反转。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也可
  借鉴。
  2.既然反转这么吸引人,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再多反转几次呢?
  (预设:不好,三次刚刚好,很多经典的文章中都是三次,如三
  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三顾茅
  庐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悟一
  波三折的妙处以及使用的恰到好处,习作中也不宜滥用。)
  四、 盼之后续有悬念,推荐拓展阅读原文
  同学们,文章其实还没有结束,原文中王蕾蕾还真的碰到了好朋友赵小芸,可那个时候雨衣已经不在蕾蕾身上了。明明穿在她身上的雨衣怎么又不见了呢?大家想不想知道?自己去读读原文吧。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锁金新村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其他文献
……在这些童谣中,我度过了一个古老语言的狂欢节。童谣的种子,语言下的自由,已经埋在一个孩子心中。  ——耿占春 《回忆与话语之乡》  唤 醒  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
由于高考带来的压力与竞争,许多学生转而通过考取艺术类专业进入大学,毕竟艺术类专业对于文化课成绩的要求不是很高,美术生这个群体就随着这种社会风气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作为一名高中的数学教师,很多时候看着班里的美术生绞尽脑汁也无法攻破数学题的时候,我就会反思,美术生到底需不需要学习数学,数学学科在美术中的价值是什么?它能在美术生的专业课学习中起到什么促进作用?  在一次北京市特级教师交流会上,一位来自北京
摘要 校本课程开发平台集课程开发与管理为一体,采用B/S三层体系结构,运用ASP.NET技术和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实现课程从创建到添加、编辑内容,再到审核、发布等系列过程的功能。重点介绍校本课程开发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关键词 ASP.NET;B/S结构;校本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8)24-0111-03    校本课程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浓浓的愁绪。  3.通过欣赏音乐与书法作品,使学生受到艺术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名句导入,轻点“愁”情  1.同学们,请你们自由轻声朗读这一组诗。(出示)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孟浩然《宿建德江》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
教学目标:  1.认识“暮、瑟”等7个生字,会写“暮、吟”等13个生字。  2.正确、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3.根据诗句所描绘的景色,想象画面。  4.感悟诗词的魅力所在。  教学过程:  《暮江吟》教学设计  一、揭示诗题,初知诗人  请根据提示猜猜诗人的名字。  提示一:他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  提示二:他一生为后人留下3000多首诗,其中长篇叙事诗《琵琶行》《长恨歌》家喻户晓。  提示三:他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一把吉他、一支话筒、一副略显苍老的嗓音唱响了一曲澎湃的诗歌。歌者便是我—— 一个48岁的语文老师。  我与音乐,音乐与我,40余载的人生乐章缓缓在我面前进行着浅吟低唱——  第一乐章:童年田园曲  1970年,那是一个春天(农历三月三),在皖西北阜阳火车站东不远的一个村庄里,一声响亮的啼哭宣告我来到这个世上。彼时46岁的妈妈生了她的第六个孩子。时值春雨
语文课程涉及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体、文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同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知识的教学“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近年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以及之前对课标的一些误解,似乎让一线老师不再敢讲知识,但其实,没有任何素养、能力的形成是不依托于知识的。不少人忽略了课标对知识教学其实是有要求的,既列出了如语法修辞等知识要点,也明确提出“在教学中应根据
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颁布,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亮相,核心素养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新热点,引起了教育界广泛的关注和热议。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学校一系列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特别是课程教学活动。如果说课程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跑道,那么课堂就是学生素养在这条跑道上实实在在的落脚点。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最后一公里”,而要撬动这“最后一公里”的变革,亟待课堂质量评价体系的革新。在目前的课堂质量评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对课文字面意义上的解读,还需要通过诵读把握课文的节奏与韵律。教师通过指导学生以轻声朗读、静心默读、合作对读、齐声共读等不同方式,反复“触摸”语言文字,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让音韵之美绽放于唇齿之间,让意境之美响彻于耳畔,让思想之美沉淀于脑海,使语文素养在反复操练中得到提升。  一、朗读教学有利于学生感受美、体会美  谈到语言之美,不可忽视的是它一字一音的韵律之美。一篇内容丰富、文笔优
班bān 金文 篆文  会意字,从双玉,从刀。本义是用刀(リ )剖玉,故构形为刀(リ)在两“玉”之中。引申指分开,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中的“班马”,即是分道而行的马,而非身有条纹的“斑马”。古代征战时为便于调动远征的军队,朝廷特制有兵符,此符一分为二,骑缝刻铭,或分刻阴阳文字,多似虎形,故称虎符,帝王将帅各持一半,调兵遣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才能生效,故有“符合”一词。“班师”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