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本解读
这篇课文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反转”这一写作技巧。反转本义是指图片图像色调或明暗的处理,后来也指转向相反的方向。我在教学时以此为抓手设计情境:猜猜作者会怎么写?如何安排情节?让学生猜一段,读一段,与作者比一比,在猜与揭秘的过程中体会作者巧妙安排的良苦用心。在学生猜到与猜不到的“反转”情境中体会“反转”的表达效果,从而让这一写作技巧在学生心中自然生根,为写好作文助力。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猜读的实践体
验,走入作者内心,体会其情节安排的巧妙所在。
2.在把握文章情节脉络的基础上,明白“反转”的写作技巧及其表达效果。
3.联系旧知,感悟文章写作中“反转”技巧的适度性运用。
教学过程:
一、 盼穿雨衣有意思,激发探究之兴趣
1.读课题,聊一聊学生心中盼的经历,引入盼的主题。
(设计意图:回忆激趣,初步感受“盼”带给人的心理体验。)
2.有一个叫蕾蕾的小姑娘,她特别盼望穿上一件雨衣。这件雨衣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听课文第1~2自然段的录音,说一说。
(预设:有两只袖筒,非常自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迅速提取信息的能力,同时解决盼穿雨衣的原因。)
3.补充:今天学的文章是一篇节选文,原文中写道:她有个好朋友叫赵小芸,她的雨衣就是斗篷式的。现在你能猜到她想穿上这件雨衣的心理吗?说一说。
(预设:想在赵小芸面前显摆显摆。)
(设计意图:在心中树立起一个假想敌,让盼穿雨衣的心情更加迫切,也符合学生的真实心理,感同身受,为后面的教学环节作铺垫。)
二、 盼而不得有波折,体会习作之方法
反转一:盼下雨——大晴天
过渡:看来你们很会猜,(板书:猜)猜得也准,因为你们和王蕾蕾的年龄相仿,那我们接着猜。
1.想要穿上雨衣,接下来蕾蕾最盼的是什么呢?作者会不会让蕾蕾如愿,马上就开始写下雨呢?說说你的理由。(板书:盼下雨)
(预设:一开始就如愿了后面就没有盼了,才开始就结束的文章肯定吸引不了读者。)
(设计意图:勾起思维的涟漪,揣摩作者的写作技法。)
2.你们都有作家的潜质,的确没有下雨,还一连好几天都是大晴天。(板贴太阳图,板书:盼下雨——大晴天。)如果你就是作者,你会怎么写晴天盼雨的心情呢?试着写2~3句话。
(1)生读自己的练笔片段。
(2)点评:听了同学们的作品片段,你能用一个字来概括吗?
(预设:急、焦、苦、闷、烦、哀、气……)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体会作者的巧妙表达;听说结合,体会盼而不得的心理。)
3.作者是怎么写的?齐读课文第3自然段,看看哪里是你还没写到的。
(1) 调查:关注埋怨天气的同
学分别举手。这些我们都写到了。我们没有关注到的是雨衣。
(2) 读一读描写雨衣的句子,想想作者写的仅仅是雨衣吗?
(预设:表面上写的是雨衣的
安静,其实写的是蕾蕾内心的不平静,静的是雨衣,不静的是蕾蕾。反写的方法,越是写雨衣的静越让人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不静。)
(设计意图:体会作者反面衬
托的写法,并在习作中借鉴。)
(3) 这样“反写”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反转二:下雨了——被困在家
过渡: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有些能让我们猜着,有些又在我们的意料之外,当然,我们离作家的水平也就差那么一点点了。
1.接下来作者还会一直让天晴下去吗?说说理由。
(预设:不会,这样读者就会感到枯燥了,并且盼穿雨衣终归是要实现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作
者是如何围绕主题安排情节的。)
2.作者一连写了两天下雨。
(板贴两张下雨图)挑战一下:猜猜作者会安排蕾蕾在哪个下雨天穿上雨衣?(追问:第一天明明下雨了怎么就没穿上雨衣呢?)说说理由。
(预设:在下雨的第二天穿上,第一天就穿上的话第二天就没必要写了。)
(设计意图:体会作者在情节
安排上的反转手法。)
3.仔细读读这个雨天的情节,
找出原因。
(1)印证:与大家预想的理由差不多:妈妈让她在家听英语讲
座。(板书:困在家)
(2)出示: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
大家忽略了这个细节,它说明这场雨下在什么时候?若下在早上上学时呢?若在中午呢?
(预设:因为下雨的时机不对,所以错过了穿雨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作
者在细节上的巧妙安排。)
(3)合作读读蕾蕾和妈妈的对话,读出心情、语气的变化。
(4)出示原文第一句:
我最讨厌两件事,一是下雨,二是撒谎。
①读一读,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②特别盼望的时候就是这样,会变得自己也不认识自己。
4.各位小作家,在这近乎绝望的晚上,你们又会怎么写蕾蕾的心理活动呢?
(1) 读读作者写的。
出示: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
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说来也怪,雨果真像我希望的那样停了。 (2) 采访:把你刚才想的和作
者写的这一段比较一下,有什么想说的?
(预设:作者写的更好一些,可以看出蕾蕾一直不如愿的时候又有一些满足,出乎读者和蕾蕾的意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情
节的一波三折,为后文的情节反转铺垫。)
反转三:不盼了——下起雨来
1.第二个雨天蕾蕾终于穿上了雨衣,盼来了心心念念的结果。(配乐感受心情的愉快)说说你一般穿着雨衣想干什么。
(预设:听雨声、踩水坑……)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受如
愿以偿的快乐。)
2.想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吗?
(1) 读第二个雨天的情节,关注开头“我决心不再想什么雨不雨的”。(板书:不盼了)
(2) 为什么要写不盼呢?(預设:安慰自己,怕再失望。)
(3) 真的不盼吗?(预设:嘴上说不盼,内心十分期盼。)
(4) 你觉得这样安排情节好吗?(预设:围绕反转、意外表达。)
(设计意图:再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节安排上的一波三折,文似看山不喜平。)
三、 盼不过“三”有原则,感悟习作“三”之秘密
1.读完全文,我们发现全文紧紧围绕盼来写,却处处充满意外。结合板书理一理:盼下雨——大晴天;下雨了——困在家;不盼了——下雨了。作为读者,我们
被这样一波三折的情节深深吸引,这样不断出乎意料的写法叫反转。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也可
借鉴。
2.既然反转这么吸引人,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再多反转几次呢?
(预设:不好,三次刚刚好,很多经典的文章中都是三次,如三
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三顾茅
庐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悟一
波三折的妙处以及使用的恰到好处,习作中也不宜滥用。)
四、 盼之后续有悬念,推荐拓展阅读原文
同学们,文章其实还没有结束,原文中王蕾蕾还真的碰到了好朋友赵小芸,可那个时候雨衣已经不在蕾蕾身上了。明明穿在她身上的雨衣怎么又不见了呢?大家想不想知道?自己去读读原文吧。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锁金新村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这篇课文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反转”这一写作技巧。反转本义是指图片图像色调或明暗的处理,后来也指转向相反的方向。我在教学时以此为抓手设计情境:猜猜作者会怎么写?如何安排情节?让学生猜一段,读一段,与作者比一比,在猜与揭秘的过程中体会作者巧妙安排的良苦用心。在学生猜到与猜不到的“反转”情境中体会“反转”的表达效果,从而让这一写作技巧在学生心中自然生根,为写好作文助力。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猜读的实践体
验,走入作者内心,体会其情节安排的巧妙所在。
2.在把握文章情节脉络的基础上,明白“反转”的写作技巧及其表达效果。
3.联系旧知,感悟文章写作中“反转”技巧的适度性运用。
教学过程:
一、 盼穿雨衣有意思,激发探究之兴趣
1.读课题,聊一聊学生心中盼的经历,引入盼的主题。
(设计意图:回忆激趣,初步感受“盼”带给人的心理体验。)
2.有一个叫蕾蕾的小姑娘,她特别盼望穿上一件雨衣。这件雨衣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听课文第1~2自然段的录音,说一说。
(预设:有两只袖筒,非常自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迅速提取信息的能力,同时解决盼穿雨衣的原因。)
3.补充:今天学的文章是一篇节选文,原文中写道:她有个好朋友叫赵小芸,她的雨衣就是斗篷式的。现在你能猜到她想穿上这件雨衣的心理吗?说一说。
(预设:想在赵小芸面前显摆显摆。)
(设计意图:在心中树立起一个假想敌,让盼穿雨衣的心情更加迫切,也符合学生的真实心理,感同身受,为后面的教学环节作铺垫。)
二、 盼而不得有波折,体会习作之方法
反转一:盼下雨——大晴天
过渡:看来你们很会猜,(板书:猜)猜得也准,因为你们和王蕾蕾的年龄相仿,那我们接着猜。
1.想要穿上雨衣,接下来蕾蕾最盼的是什么呢?作者会不会让蕾蕾如愿,马上就开始写下雨呢?說说你的理由。(板书:盼下雨)
(预设:一开始就如愿了后面就没有盼了,才开始就结束的文章肯定吸引不了读者。)
(设计意图:勾起思维的涟漪,揣摩作者的写作技法。)
2.你们都有作家的潜质,的确没有下雨,还一连好几天都是大晴天。(板贴太阳图,板书:盼下雨——大晴天。)如果你就是作者,你会怎么写晴天盼雨的心情呢?试着写2~3句话。
(1)生读自己的练笔片段。
(2)点评:听了同学们的作品片段,你能用一个字来概括吗?
(预设:急、焦、苦、闷、烦、哀、气……)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体会作者的巧妙表达;听说结合,体会盼而不得的心理。)
3.作者是怎么写的?齐读课文第3自然段,看看哪里是你还没写到的。
(1) 调查:关注埋怨天气的同
学分别举手。这些我们都写到了。我们没有关注到的是雨衣。
(2) 读一读描写雨衣的句子,想想作者写的仅仅是雨衣吗?
(预设:表面上写的是雨衣的
安静,其实写的是蕾蕾内心的不平静,静的是雨衣,不静的是蕾蕾。反写的方法,越是写雨衣的静越让人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不静。)
(设计意图:体会作者反面衬
托的写法,并在习作中借鉴。)
(3) 这样“反写”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反转二:下雨了——被困在家
过渡: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有些能让我们猜着,有些又在我们的意料之外,当然,我们离作家的水平也就差那么一点点了。
1.接下来作者还会一直让天晴下去吗?说说理由。
(预设:不会,这样读者就会感到枯燥了,并且盼穿雨衣终归是要实现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作
者是如何围绕主题安排情节的。)
2.作者一连写了两天下雨。
(板贴两张下雨图)挑战一下:猜猜作者会安排蕾蕾在哪个下雨天穿上雨衣?(追问:第一天明明下雨了怎么就没穿上雨衣呢?)说说理由。
(预设:在下雨的第二天穿上,第一天就穿上的话第二天就没必要写了。)
(设计意图:体会作者在情节
安排上的反转手法。)
3.仔细读读这个雨天的情节,
找出原因。
(1)印证:与大家预想的理由差不多:妈妈让她在家听英语讲
座。(板书:困在家)
(2)出示: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
大家忽略了这个细节,它说明这场雨下在什么时候?若下在早上上学时呢?若在中午呢?
(预设:因为下雨的时机不对,所以错过了穿雨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作
者在细节上的巧妙安排。)
(3)合作读读蕾蕾和妈妈的对话,读出心情、语气的变化。
(4)出示原文第一句:
我最讨厌两件事,一是下雨,二是撒谎。
①读一读,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②特别盼望的时候就是这样,会变得自己也不认识自己。
4.各位小作家,在这近乎绝望的晚上,你们又会怎么写蕾蕾的心理活动呢?
(1) 读读作者写的。
出示: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
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说来也怪,雨果真像我希望的那样停了。 (2) 采访:把你刚才想的和作
者写的这一段比较一下,有什么想说的?
(预设:作者写的更好一些,可以看出蕾蕾一直不如愿的时候又有一些满足,出乎读者和蕾蕾的意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情
节的一波三折,为后文的情节反转铺垫。)
反转三:不盼了——下起雨来
1.第二个雨天蕾蕾终于穿上了雨衣,盼来了心心念念的结果。(配乐感受心情的愉快)说说你一般穿着雨衣想干什么。
(预设:听雨声、踩水坑……)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受如
愿以偿的快乐。)
2.想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吗?
(1) 读第二个雨天的情节,关注开头“我决心不再想什么雨不雨的”。(板书:不盼了)
(2) 为什么要写不盼呢?(預设:安慰自己,怕再失望。)
(3) 真的不盼吗?(预设:嘴上说不盼,内心十分期盼。)
(4) 你觉得这样安排情节好吗?(预设:围绕反转、意外表达。)
(设计意图:再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节安排上的一波三折,文似看山不喜平。)
三、 盼不过“三”有原则,感悟习作“三”之秘密
1.读完全文,我们发现全文紧紧围绕盼来写,却处处充满意外。结合板书理一理:盼下雨——大晴天;下雨了——困在家;不盼了——下雨了。作为读者,我们
被这样一波三折的情节深深吸引,这样不断出乎意料的写法叫反转。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也可
借鉴。
2.既然反转这么吸引人,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再多反转几次呢?
(预设:不好,三次刚刚好,很多经典的文章中都是三次,如三
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三顾茅
庐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悟一
波三折的妙处以及使用的恰到好处,习作中也不宜滥用。)
四、 盼之后续有悬念,推荐拓展阅读原文
同学们,文章其实还没有结束,原文中王蕾蕾还真的碰到了好朋友赵小芸,可那个时候雨衣已经不在蕾蕾身上了。明明穿在她身上的雨衣怎么又不见了呢?大家想不想知道?自己去读读原文吧。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锁金新村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