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声声

来源 :世界华文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xuan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气温暖的时候,或薄暮十分,或月上东山,或曙光初照,窗外的马铃声会翩然而至。欢畅如歌,如春天的细雨洒向原野,唰唰唰唰……
  每当铃声响起,我总是屏住呼吸,支愣着耳朵,全身心去追随聆听,似乎迎接一个神圣的节日。
  凭感觉,这应该是一辆景区的马车,但总舍不得去看。于聆听中独享着这份天籁,在想象中让美好延伸。那马儿的碎蹄或许早已消失在路的另一端,耳边的铃声却依然萦绕,经久不散。
  铃声中浮起中学时代的一个传说。其实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只是被想象力丰富的人们演绎了。一个十八岁的女孩儿,正在读高中,却一病不起,直至香魂消散。听人说,在她去世前的那个傍晚,村人曾听见天空中有马铃声传来,女孩儿说她看到了一辆漂亮的马车从天国驶来,是接自己的,然后就安详地闭上了眼睛。这个传说,让一个年轻生命的逝去少了一些凄惨,多出几分美丽。
  女孩儿所在的村庄离我们的村庄只有一公里的路程。那时上学,常常路过那块麦苗青青的田地,田地里有那个女孩儿的坟冢。每次路过,望着远处那个年轻的坟冢,姐妹们都有一番对仙女的评说。
  窗外的马铃声又是为何响起呢。我想象着一辆华丽的马车一路彩云,向着天空驶去。或自云端款款而来,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圣诞老人雪橇似的,于街头悄悄惊现。
  在听到马铃声的很长时间里,我都是那样心痴神迷地想象着一个又一个美丽的故事,从不站在窗前好奇地去张望,生怕看到真实的它,会失去那份联想的美好。
  那天我在窗前的桌边坐着,窗外一围欲滴的浓绿把夕阳余晖挡在了外面,黄昏似乎永远光顾不到这个小院。马铃声又碎碎地传来了,我本能地朝窗外望去,忘记了心中那个与自己的“约定”。透过丛林缝隙,目光到达之处果然是一辆漂亮的马车,车上有华盖,马儿身上佩戴着长串的小铃铛。不过它没有在云端,而是音符般跳跃流淌在湖滨的大道上。那马儿实在是欢畅极了,四只小蹄轻轻扬起,好像四个欢乐的符点。仿佛,那串溪水样悦耳流畅的马铃声,不是因为它奔跑时铜铃的摇动自然发出,而是那四只轻快的小蹄上下舞动演奏出来的。
  这当然不是来自天国接送仙女的马车,的确是来往于景区的一辆游览车。滨湖而居,每天看到的都是湖光山色,有种久居兰室般的惯常与迟钝。这究竟是东边大坝公园的游览车,还是佛爷岭公园的游览车呢,不得而知。但我能感觉到它的家就住在西边的某个地方。早上的铃声自西向东,是迎着旭日出发;傍晚的铃声自东而西,则是戴月而归。朝阳和明月下的湖滨大道,是这辆马车书写乐曲的长长的谱线。这经年不变的乐章从家里流淌到景区,再从景区流淌到家里。年年月月,月月年年,青山不老,綠水长流。反复重唱的歌儿,反复吟诵的诗行,每一次都是那么赏心悦目,如同黎明旭阳,东山新月,这歌儿与诗行该是一部怎样的经典。
  一个夏天的晚上,我正在灯下读一本旅游局借来的关于申报中国水灯文化之城的材料。读得很投入,思绪的轻烟随着本土传说袅袅直上,似乎要穿越时光隧道,在九天之外、在星体浩瀚的宇宙还原出一个绮丽的远古水城灯国来。就在这时,那碎碎的铃声自东而来,恰似天外吹来了一缕香风。于是,我眼前一地的月光,一地的清幽,那缕直上的轻烟便在月光和马铃声里左右飘摇了。铃声由弱而强,在窗外一遍又一遍的摇落。铃声又由强而弱,渐渐消失在西方。我的思绪痴痴地尾随而去,久久不肯归来。我想到开封湖畔的朝阳里是否也有这样的铃声响过,西子湖畔的月光下是否也有这样的马蹄碎碎。听到那声声马铃的人儿,又是一副怎样的心境,是久居繁华与厚重的熟视与优越,还是如我一样有着更多的憧憬与期冀。
  一座城市,需要多久的文化滋养,才能散发出兰一样的幽香,不见花朵,就能知其存在;一群山峦,需要多久的积蓄,才能升腾起一片紫色的烟霞,于烟霞的照耀下,青牛缓缓驼来万世的经典;一片岸柳抚城的水域,需要多久的等待,才能成就一段永恒的文明佳话,无论史册还是民间,都有其光芒闪现……
  居住在城市的每一个人,是否都光明纯净,或朝阳初升般心怀希望,或明月朗照般淡泊宁静,身后又是如何反复咏唱的诗行与长歌
其他文献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对年轻的夫妇家中养了一个婴儿和一条狗。一天,男主人从家中回来,发现他的婴儿宝宝的一只手臂断了,而那条狗的嘴里布满了血腥。于是,男人发怒了,他马上拿起菜刀砍死了那条狗。于是,当他刚刚砍死那条狗之后,却发现旁边有一匹死去的狼,狼的身上带着伤,口中含着婴儿的断臂……  男人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但已经晚了……于是,他认真地,小心翼翼地埋葬了那条狗,那条被误杀的狗。  在现实生活中,若人们遇
期刊
1.  你以何重心灵不追求高尚而岁抵百年沧桑  你以何种神秘不追求长寿而永活世人心房  崇仰文明的人们是在注释真理么  不能自由地生存是否该自由地落殒  平静地对待苦难是承天景命的缘起  用打折的灵魂建桥筑梁能否连接五湖四海  超拔不羁的哲人是否也曾在长城拾起千年的哭泣  远古那律动的生命体何时不再泪洒天堂   2..  凡人以家为家贤人以国为家圣人以四海为家至人的家在哪里  律己时要进待人时要退
期刊
村民牛大路五年前死了妻子,至今还没有续上“弦”。大姑娘小寡婦倒是相看了不少,但都是人家嫌弃他而未成:有的嫌他身边有个孩子;有的嫌他模样不中看,又矮又胖又黑,还满脸红疙瘩;有的嫌他经济条件差,生活拮据;有的嫌他“素质”不怎么样,粗鲁笨拙而又有些傻里傻气……他十分沮丧和伤感,成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情绪低落到极点。  他有个邻居叫王强,婚姻上还不如他,三十多岁了,还没闻过女人味儿。谁知王强最近却忽然娶
期刊
王有宝和王有贝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他俩从小就没有了父亲。  辛勤操劳一生的母亲把他俩抚养成人后,又不幸驾鹤西去了。母亲的病来的急,临终前,什么话儿也没留下,只留下两问破房子和一个常在母亲枕边锁着的百宝箱。  在遗产分配的问题上,平时情同手足的亲兄弟,这回是撕破脸皮,争吵不止,谁也不让谁了。  王有宝说:“房子我一问都不要,我就要母亲枕边的百宝箱。”  王有贝说:“想的多美,母亲的百宝箱里肯定有金银
期刊
(1)一纸禁令后的思索  每逢新年春节到来之前,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和纪检监察部门,都要例行公事,由上至下发出一连串禁令:不许给领导拜年,不许请客送礼,不许突击花钱,不许盛宴款待……总之,这个不许,那个不许,罗列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可是,叫个真看看、查查,不难发现,这只不过徒留在空谈之上,并未起到多大煞风作用。能够认真照办、寸步不越、恪守章纪的,不过仅仅是些许人也,可谓百里荒漠的青树绿草,称得上
期刊
那一年我見你,总觉得是见到了一朵花儿,那么美,那么香,那么让人浮想翩翩。  一个上午让我产生了一辈子的故事。  我怕记不住你,在一万个故事里把你这个故事忘掉,在一种红尘里把最后的一页书去掉,我故意给你一个伤心的故事,让你学会了悲痛欲绝,相思肠断。  我让你先学会空虚,然后用我的笑脸充实。在这个世界里,我允许一个人和我想着同一样的事情,我想念她的时候,她就会想念我,我爱上她的时候,她就会爱上我。我痛
期刊
王桂生大学毕业后,几次去人才市场应聘,自荐材料投了一处又一处,都是石沉大海,正当他走投无路的时候,好运终于来找他了。那天桂生在超市正选购一双皮鞋,背后被人拍了一下,回头一看是蒋大叔,忙叫了声。蒋大叔原来住在桂生家东边,后来就由小镇搬迁到县城去住了,一直没回过小镇。桂生连忙叫道:“是蒋大叔啊!”蒋大叔笑着对桂生说:“贤侄,你不知道,我跟你父亲是最要好的朋友,你父亲初中毕业后回家务农,我因为是非农业户
期刊
最后一次与父亲分别是在一九六一年春节之后。  这年过春节家里特别热闹,原因是年底母亲因公事从二楼掉下来受了重伤,下肢瘫痪,经三个多月治疗已基本好转,能自己独立下地行走了。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父亲特别高兴,因为家里这么多孩子,事事还都要母亲操心,如果真不好的话,实在无法想象今后怎么安排。现在恢复了,父亲觉得有必要好好庆贺一番。  况且,今年又恰逢母亲五十寿诞,所以特别热闹一点。我从杭州大学放假
期刊
曾读过云南瑞丽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天冬写花的诗集《归真》,难抑激动的心情写了一篇《漫步花的世界》的评论(见《中国建材报》)。没成想,两年之后,由著名乡土诗人王耀东写序的散发着清新油墨香的诗集《花落无声》又飞上了我的案头。  天冬的《归真》是写自然实界实有并赋予灵气传达意旨鞭恶扬善——用新声新韵写成的格律诗;而杨宝玉的《花落无声》则是以当下意识用新诗形式写成的略带忧郁、典雅、别具特色的现代诗。  大凡爱
期刊
那年,那同事凭着岳父是组织部长,一下子当上了我们局的局长。  当上了局长的那同事,便长篇大論地作报告。  植树节那天,他在会议室里读了一个多小时关于植树造林重要性的讲稿。我听得有些不耐烦了,便出去小解,乘机买了一张《江汉平原报》来消磨时光。只见那报纸副刊上有篇题为《话》的闪小说,我立马便读。其中有这么两句我特别感兴趣:领导的话,你得听;要是不爱听,你也得听!看後,我不免好笑,心想,难道是圣旨不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