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气温暖的时候,或薄暮十分,或月上东山,或曙光初照,窗外的马铃声会翩然而至。欢畅如歌,如春天的细雨洒向原野,唰唰唰唰……
每当铃声响起,我总是屏住呼吸,支愣着耳朵,全身心去追随聆听,似乎迎接一个神圣的节日。
凭感觉,这应该是一辆景区的马车,但总舍不得去看。于聆听中独享着这份天籁,在想象中让美好延伸。那马儿的碎蹄或许早已消失在路的另一端,耳边的铃声却依然萦绕,经久不散。
铃声中浮起中学时代的一个传说。其实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只是被想象力丰富的人们演绎了。一个十八岁的女孩儿,正在读高中,却一病不起,直至香魂消散。听人说,在她去世前的那个傍晚,村人曾听见天空中有马铃声传来,女孩儿说她看到了一辆漂亮的马车从天国驶来,是接自己的,然后就安详地闭上了眼睛。这个传说,让一个年轻生命的逝去少了一些凄惨,多出几分美丽。
女孩儿所在的村庄离我们的村庄只有一公里的路程。那时上学,常常路过那块麦苗青青的田地,田地里有那个女孩儿的坟冢。每次路过,望着远处那个年轻的坟冢,姐妹们都有一番对仙女的评说。
窗外的马铃声又是为何响起呢。我想象着一辆华丽的马车一路彩云,向着天空驶去。或自云端款款而来,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圣诞老人雪橇似的,于街头悄悄惊现。
在听到马铃声的很长时间里,我都是那样心痴神迷地想象着一个又一个美丽的故事,从不站在窗前好奇地去张望,生怕看到真实的它,会失去那份联想的美好。
那天我在窗前的桌边坐着,窗外一围欲滴的浓绿把夕阳余晖挡在了外面,黄昏似乎永远光顾不到这个小院。马铃声又碎碎地传来了,我本能地朝窗外望去,忘记了心中那个与自己的“约定”。透过丛林缝隙,目光到达之处果然是一辆漂亮的马车,车上有华盖,马儿身上佩戴着长串的小铃铛。不过它没有在云端,而是音符般跳跃流淌在湖滨的大道上。那马儿实在是欢畅极了,四只小蹄轻轻扬起,好像四个欢乐的符点。仿佛,那串溪水样悦耳流畅的马铃声,不是因为它奔跑时铜铃的摇动自然发出,而是那四只轻快的小蹄上下舞动演奏出来的。
这当然不是来自天国接送仙女的马车,的确是来往于景区的一辆游览车。滨湖而居,每天看到的都是湖光山色,有种久居兰室般的惯常与迟钝。这究竟是东边大坝公园的游览车,还是佛爷岭公园的游览车呢,不得而知。但我能感觉到它的家就住在西边的某个地方。早上的铃声自西向东,是迎着旭日出发;傍晚的铃声自东而西,则是戴月而归。朝阳和明月下的湖滨大道,是这辆马车书写乐曲的长长的谱线。这经年不变的乐章从家里流淌到景区,再从景区流淌到家里。年年月月,月月年年,青山不老,綠水长流。反复重唱的歌儿,反复吟诵的诗行,每一次都是那么赏心悦目,如同黎明旭阳,东山新月,这歌儿与诗行该是一部怎样的经典。
一个夏天的晚上,我正在灯下读一本旅游局借来的关于申报中国水灯文化之城的材料。读得很投入,思绪的轻烟随着本土传说袅袅直上,似乎要穿越时光隧道,在九天之外、在星体浩瀚的宇宙还原出一个绮丽的远古水城灯国来。就在这时,那碎碎的铃声自东而来,恰似天外吹来了一缕香风。于是,我眼前一地的月光,一地的清幽,那缕直上的轻烟便在月光和马铃声里左右飘摇了。铃声由弱而强,在窗外一遍又一遍的摇落。铃声又由强而弱,渐渐消失在西方。我的思绪痴痴地尾随而去,久久不肯归来。我想到开封湖畔的朝阳里是否也有这样的铃声响过,西子湖畔的月光下是否也有这样的马蹄碎碎。听到那声声马铃的人儿,又是一副怎样的心境,是久居繁华与厚重的熟视与优越,还是如我一样有着更多的憧憬与期冀。
一座城市,需要多久的文化滋养,才能散发出兰一样的幽香,不见花朵,就能知其存在;一群山峦,需要多久的积蓄,才能升腾起一片紫色的烟霞,于烟霞的照耀下,青牛缓缓驼来万世的经典;一片岸柳抚城的水域,需要多久的等待,才能成就一段永恒的文明佳话,无论史册还是民间,都有其光芒闪现……
居住在城市的每一个人,是否都光明纯净,或朝阳初升般心怀希望,或明月朗照般淡泊宁静,身后又是如何反复咏唱的诗行与长歌
每当铃声响起,我总是屏住呼吸,支愣着耳朵,全身心去追随聆听,似乎迎接一个神圣的节日。
凭感觉,这应该是一辆景区的马车,但总舍不得去看。于聆听中独享着这份天籁,在想象中让美好延伸。那马儿的碎蹄或许早已消失在路的另一端,耳边的铃声却依然萦绕,经久不散。
铃声中浮起中学时代的一个传说。其实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只是被想象力丰富的人们演绎了。一个十八岁的女孩儿,正在读高中,却一病不起,直至香魂消散。听人说,在她去世前的那个傍晚,村人曾听见天空中有马铃声传来,女孩儿说她看到了一辆漂亮的马车从天国驶来,是接自己的,然后就安详地闭上了眼睛。这个传说,让一个年轻生命的逝去少了一些凄惨,多出几分美丽。
女孩儿所在的村庄离我们的村庄只有一公里的路程。那时上学,常常路过那块麦苗青青的田地,田地里有那个女孩儿的坟冢。每次路过,望着远处那个年轻的坟冢,姐妹们都有一番对仙女的评说。
窗外的马铃声又是为何响起呢。我想象着一辆华丽的马车一路彩云,向着天空驶去。或自云端款款而来,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圣诞老人雪橇似的,于街头悄悄惊现。
在听到马铃声的很长时间里,我都是那样心痴神迷地想象着一个又一个美丽的故事,从不站在窗前好奇地去张望,生怕看到真实的它,会失去那份联想的美好。
那天我在窗前的桌边坐着,窗外一围欲滴的浓绿把夕阳余晖挡在了外面,黄昏似乎永远光顾不到这个小院。马铃声又碎碎地传来了,我本能地朝窗外望去,忘记了心中那个与自己的“约定”。透过丛林缝隙,目光到达之处果然是一辆漂亮的马车,车上有华盖,马儿身上佩戴着长串的小铃铛。不过它没有在云端,而是音符般跳跃流淌在湖滨的大道上。那马儿实在是欢畅极了,四只小蹄轻轻扬起,好像四个欢乐的符点。仿佛,那串溪水样悦耳流畅的马铃声,不是因为它奔跑时铜铃的摇动自然发出,而是那四只轻快的小蹄上下舞动演奏出来的。
这当然不是来自天国接送仙女的马车,的确是来往于景区的一辆游览车。滨湖而居,每天看到的都是湖光山色,有种久居兰室般的惯常与迟钝。这究竟是东边大坝公园的游览车,还是佛爷岭公园的游览车呢,不得而知。但我能感觉到它的家就住在西边的某个地方。早上的铃声自西向东,是迎着旭日出发;傍晚的铃声自东而西,则是戴月而归。朝阳和明月下的湖滨大道,是这辆马车书写乐曲的长长的谱线。这经年不变的乐章从家里流淌到景区,再从景区流淌到家里。年年月月,月月年年,青山不老,綠水长流。反复重唱的歌儿,反复吟诵的诗行,每一次都是那么赏心悦目,如同黎明旭阳,东山新月,这歌儿与诗行该是一部怎样的经典。
一个夏天的晚上,我正在灯下读一本旅游局借来的关于申报中国水灯文化之城的材料。读得很投入,思绪的轻烟随着本土传说袅袅直上,似乎要穿越时光隧道,在九天之外、在星体浩瀚的宇宙还原出一个绮丽的远古水城灯国来。就在这时,那碎碎的铃声自东而来,恰似天外吹来了一缕香风。于是,我眼前一地的月光,一地的清幽,那缕直上的轻烟便在月光和马铃声里左右飘摇了。铃声由弱而强,在窗外一遍又一遍的摇落。铃声又由强而弱,渐渐消失在西方。我的思绪痴痴地尾随而去,久久不肯归来。我想到开封湖畔的朝阳里是否也有这样的铃声响过,西子湖畔的月光下是否也有这样的马蹄碎碎。听到那声声马铃的人儿,又是一副怎样的心境,是久居繁华与厚重的熟视与优越,还是如我一样有着更多的憧憬与期冀。
一座城市,需要多久的文化滋养,才能散发出兰一样的幽香,不见花朵,就能知其存在;一群山峦,需要多久的积蓄,才能升腾起一片紫色的烟霞,于烟霞的照耀下,青牛缓缓驼来万世的经典;一片岸柳抚城的水域,需要多久的等待,才能成就一段永恒的文明佳话,无论史册还是民间,都有其光芒闪现……
居住在城市的每一个人,是否都光明纯净,或朝阳初升般心怀希望,或明月朗照般淡泊宁静,身后又是如何反复咏唱的诗行与长歌